高职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问题与对策探索

发布时间:2015-02-02 12:02:50
  【内容摘要】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一点是,高职教育的学生必须着重培养社会前沿的技能,及早接触企业和社会,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成为高职教育的主题,目前的高职教育基于生源市场紧张和评估体系的推动,虽然有一些校企合作,但只是落到纸面上,落不到实处,而管理类专业的非生产性特点要实现产教融合离校企合作要求是有隔离带的,本文将立足高职管理专业分析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职教育;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一、高职教育管理专业的特点
  
  (一)高职管理专业不具有生产显性。这些专业由其职业岗位的性质决定了其为隐性生产专业特性,无法从学生所获得的技能表现上判断其层次的高低和价值的大小,必须经过语言表述和长期的工作来判断其内在素养,相应的,也无法以计件或者器械修复等产品来体现其经济价值,所以校企合作过程中,貌似无法在短期内引起企业合作的兴趣。
  
  (二)高职管理专业培养模式较难确定。按照职业类人才培养理论来看,有理实并行和理论服务于实践两种理论,而现代职业教育模式更偏向于后一种,高职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一直确定为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管理类专业又偏理论性强一些,所以在传统意识里,管理类人才应为本科层次的培养类型,放在高职教育里,较难设计实践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高职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较难对口。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硬性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经过顶岗实习的实践过渡环节,才能实现技能生向职业人的转化,但基于管理岗位在企业比例较少,因此,这些专业的学生很难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即便有合作企业,需求也是有限的。
  
  二、高职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
  
  基于高职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目前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采取的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三种。
  
  工学交替的方式从大的人才培养框架上说,可以理解为工作与学习时间段的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先后互补增长过程,如某些高职院校的管理专业学生先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及课程内实训,一年之后是为期3周的认识实习,然后又是理论学习,最后一学期为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的方式注重校企联动,学校将就业作为订单培养的主要方向,企业与学校合作达到人才订做的专门目的,包括校企共同研究人才需求走势、定位学生修习方向、规定合理的专业设置、实施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策略、对用人单位跟踪调查和积极反馈等;顶岗实习作为高职管理专业产教融合的方式可谓最为普遍的一种,几乎所有高职专业都在实施,顶岗实习阶段的产教融合是一般性的参与合作,企业几乎无需承担教育责任,学生在最后一学期或者一年去企业实习,参与社会劳动。
  
  (二)高职管理类专业产教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1.订单培养产教融合流于形式,程度不深。从大部分管理类专业的产教融合现状来看,均为一般性参与,因为管理类专业的生产隐性特点,企业无法深入互动,学校与企业通过一纸协议,名为合作,实为形式,协议仅为框架内容,无实质条款,没有合作之实,更别说共同培养人才。
  
  2.校企目标不一致,不能形成战略合作。企业的目标是获得利润,降低成本,在没有实质合作内容的前提下,企业希望通过高职管理专业的顶岗实习环节达到廉价劳动力的目的,因为管理类专业没有明显的技能表现,管理岗位又少,所以大部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无管理岗位可选择。而学校的目的是通过企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育的本质不是盈利,所以把企业目标和学校目标统一起来,对人才进行培养成为目前的难题。
  
  3.学校制度不灵活,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大部分高职院校,尤其是事业单位制的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是没有弹性的,三年的计划提前做好,一成不变,而企业的用人需求或者是经营是变幻莫测的,因为环境在不断变化,尤其电子商务类的企业,当产业发展或者生产需求发生变化的时候,学校没有办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导致产教融合的几率极小。
  
  4.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不管哪一种产教融合方式,都只能是物理上的组合,而没有达到深度合作,起不到产业对接专业、行业指导专业的作用,形成了高职院校培养的管理类人才闲置、而市场对该类人才需求旺盛的奇怪现场,产教融合的最初目标没有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完善高职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对策
  
  (一)针对管理专业特点,设计产教融合新模式。管理类专业经济性生产性不明显,就要凸显专业特色,如果需要长时间凸显,那么就让企业长时间了解接触学生,如果管理最主要的是文化建设,那么就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文化。所以可以设计校中企、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企中校等新模式,且人才培养方案要有弹性。校中企让企业入驻高职院校,让企业作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基地,让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工学交替,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三年的接触,让企业培养学生、了解学生,让企业老员工作为学生的导师,让企业作为学生的成长土壤,学生毕业之际作为企业的老员工直接上手工作,既解决了职业需要随时更新带来的知识陈旧难题,也解决了企业因专业特点无法深入互动的问题;多学期分段式顶岗实习按照学期分段,按照“学校学习---企业实践---学校学习……”的方式交替进行,让学生不断领悟学校学习的技能在实践中的应用,同时,每年召开合作企业的座谈会,了解学生欠缺的技能,不断完善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企中校,即将专业办到企业,把企业作为我们的人才培育基地,让学生在企业参与生产管理,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定期指导,对企业人员进行培训,企业专业教师化,学校教师职业化。
  
  (二)行政干预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过程中需要企业承担一部分社会教育义务,所以好多企业集中精力搞经济增长,不愿意花时间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因此,行政干预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是非常必要的,把产教融合作为企业进入行业的必要条件,作为企业筹资的必要条件,甚至作为企业运营的必要条件,以此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
  
  (三)兼顾企业利益进行合作,达到目标一致。产教融合双方考虑的应该是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够给对方带来的利益,企业以低成本、盈利为目的,学校拥有人力资源;学校需要良好的企业管理环境作为育人基地,企业恰恰无需大费周章即可解决;一个拥有理论专家、一个拥有实践能手,在互为培训资源方面也可以实现融合。因此,产教融合必须优先考虑对方的利益,才能实现合作目标一致。
  
  (四)从课程项目实施校企融合制度。对于管理类专业,不仅从产教融合的模式上出新,更重要的是要从课程教学上改革。对于管理类课程,不能像制作模具、操作机器那样有标准可以学习,不停变换的环境更多培养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所以对于这类课程可以把项目放在企业里做。对于企业来说,可以节约成本,分担人力压力,对于学校来说,可以达到培养一线管理人才的目标。
  
  在越来越重视管理服务的今天,能够通过校企共同培养社会人才,提高培养质量是所有管理类高职院校的目标,以上只是解决问题的片面观点,高职管理专业产教融合模式的创新道路任重道远。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