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开设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的探索

发布时间:2017-12-07 16:45:20
  摘 要: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程应体现教育平等的重要原则,为实现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对医学院校残学生体育课程开设如何依托医疗资源、明确课程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医学院校;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探索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残疾学生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利,高校应鼓励、扶持发展残疾学生教育问题。残疾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群体,渴望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机能、优化身体结构,渴望在体育课程中享受尊重、肯定、信任和支持。而作为具有医学专业特色的医学院校,丰富的医疗资源,专业的医疗师资队伍,残疾学生医学专业学缘知识结构和切身的运动体验,为残疾人体育的开展、改革和创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医学院校如何依托强大的医疗背景展开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医学院校医疗资源、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制定适合医学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体系。我们在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方面进行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如下。
  
  1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探索的意义和现状
  
  医学院校是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摇篮,残疾学生在医学院校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如何改善残障学生的身体缺陷,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缓解残障学生的弊病,因此,体育教育对于残疾大学生的身心教育意义重大。体育教学是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自身身体机能、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以身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体育教学与残疾学生身体状况特殊性、局限性,使得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中遇到的困难远大于正常学生[1].目前仅仅是泰山医学院的潘峰等人在研究山东省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教学现状,文章指出山东省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教学现状存在体育大纲执行率低,体育专项经费不足,特殊教育知识匮乏等问题,目前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提高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的教学质量。
  
  2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的研究
  
  2.1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目标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目标设定既具有普通大学生体育教育课程的一般目标,又针对残疾人自身特点,制定符合残疾学生身体状况的体育课程目标。残疾类型、残疾程度是制定课程目标的关键因素。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目标应通过体育锻炼掌握一两种体育锻炼方式,通过运动提高身体机能,达到补偿患处伤痛、功能代偿、恢复肢体运动;同时体验运动中的成功喜悦能够优化残疾学生心理健康,实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并进;同时体育运动中通过与人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种品质能够使残疾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2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教学模式
  
  残疾学生体育课程有别于普通学生,上课单纯运用传统式教师主动教和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过单调,教师调动不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模式应注重运用快乐式、启发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身体动起来之前首先应让学生的心动起来,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了解学生兴趣爱好,结合体育康复临床经典案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开展的教学内容
  
  残疾学生的体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注意内容的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增加康复锻炼知识、方法、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果、运动健身效益等教学内容[2].通过多次与残疾学生的谈话中发现残疾学生喜欢听一些体育锻炼与康复训练有关的真实临床成功案例,以及日常生活中残疾人通过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机能,重新树立对生活的热情,积极投身社会发展的榜样事件,针对以上情况,以怎样引导残疾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为出发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渐进、渗透式灌输。首先教师在给残疾学生安排教学内容上第一注重体育保健知识、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效应等知识的渗透,这些渗透使得残疾学生在心理上认可体育锻炼效果,调动残疾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积极性,变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第二根据残疾学生残疾类型,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对不同残疾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如有腿疾,坐轮椅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增强学生上肢力量的训练以弥补腿部不足;第三选取具有趣味性、技术难度小的体育锻炼项目,使得残疾学生快乐的参与体育锻炼,在运动中体验成功,达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2.4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组织方法
  
  残疾学生相对占的比重较小,有些班级残疾学生 1-2名,有些班级没有,残疾学生残疾类型和残疾程度的差异使得残疾人体育课程组织难度较大[3].体育内堂课可借助学生处力量按照年级组织残疾学生进行集中授课的形式,每学期 2-3次,分别安排在学期初、学期中,学期初主要介绍体育健康保健知识、运动主要事项;学期中结合学生生理、解剖学知识,运用生物力学合理分析运动动作原理,建立学生参与运动的理论基础。体育外堂课可组织跟随所在班级上课,任课老师根据该次课的内容教材和任务要求,结合该班残疾学生的身体状况等具情况灵活组织教学。
  
  3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优化策略
  
  3.1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应体现人文关怀,重视学生反馈,实现医疗资源与体育课程结合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政策制定、开设内容应注入人文关怀的要素,充分考虑残疾学生自身身体需求、心理需要。课程开设过程中教师多与学生沟通,定期进行生理指标测试,保证锻炼的科学性,重视学生锻炼自我感知的体验,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
  
  3.2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以“安全第一”为首要原则
  
  残疾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优化和发展现有的身体机能的同时要注意运动安全,最大程度避免身体再次受到损伤。建议医学院校利用医疗资源加强医务监督,定期由康复老师进行康复初检,制定合理的运动处方指导残疾学生进行康复训练,实现身体机能和康复治疗健康发展。同时应定期加强体育教师医疗保健知识的进修培训,确保残疾学生的运动安全以及运动损伤后的及时处理。
  
  3.3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应实现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优化组合终极目标
  
  残疾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缺陷,在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否定、贬低自己,久而久之形成残疾学生与人交往的自卑感,再有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残疾学生对未来工作、家庭生活的焦虑,久而久之产生的焦虑心理,心理调节机制处理不好会出现心理疾病,由此可见残疾学生身体残疾的同时心理所受的创伤也是巨大的,医学院校残疾学生开设体育课过程中应结合心理辅导,实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优化。
  
  4 结束语
  
  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开设有其良好的医疗资源背景,课程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组织形式应有别于普通学生,根据不同残疾类型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课程开设过程中要以“安全第一”为首要原则,加强医务监督,重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优化组合,这是目前医学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应该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潘峰,怀亮,郭振芳等。山东省医学院校残障大学生体育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2013,7:50-51.
  [2] 张琦,魏星。残疾学生生体育课程设置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学刊,1994,4:85-86.
  [3] 张百宇。残疾学生体育教育问题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2,5:57-64.
  [4] 亓圣华。残疾学生羞耻感与体育锻炼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88-92.
  [5] 鞠明海,杨云斌。高校残疾大学生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研究[J].运动,2014,2:81-82.
  [6] 付洪莉。高等院校残疾人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体育世界,2013,10:17-18.
  [7] 程卫波,于军。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8:27-31.
  [8] 疚延红,李雪飞。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3-98.
  [9] 周丽萍,王达,王小燕等。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0:36-38.
  [10] 徐求。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探索与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118-120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