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德育标准探索

发布时间:2013-06-11 01:06:36
  摘 要:人才培养是高校承载的重要职能之一。在当下社会对人才呼之愈急的情况下,探究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是多相度的,本文以德育为基本视角,以复合型管理人才在高校阶段的培养为研究对象,特对在工科院校范畴内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强势语言模因;社会文化因素
  
  一、本文探索的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研究背景
  
  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教育专门家开始进行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相关研究,21世纪以来这项研究更是广泛而深入,随着各高校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的不断探索,已经形成了以下三种主要培养途径:一是,高校在教育部规定的管理学学科下进行的管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这些研究生之前的专业是非管理类的。众所周知,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培养管理学高级人才的,是以管理学科某一方向为重点开展前沿研究和深入探索的教育;二是,高校在本科生中采取双学位或双专业的培养模式,即本科生在学习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的同时,辅修管理学学位或管理学专业;三是,以知识更新和弥补不足为主的在职人员的再教育,如企业培养具有技术背景的人员带职参加管理学培训以提高学历。
  
  以上三个方面培养途径,各具特色,均收到了不同的培养效益,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复合型管理人才。但是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有的管理学知识掌握得不够系统,有的缺乏实践锻炼过程,有的管理学知识和技能不能与其他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复合,有的培养实践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夭折”.总体来说,有效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高校不断的探索。本人作为一名高校的德育教育者、管理者和实践者,在这样的背景下,开辟新的研究视角,即从德育的视角对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并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学校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实践。
  
  二、德育视野下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必要性
  
  (一)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的政策和理论
  
  2005年着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道“钱学森之问”的艰深命题引发了教育者、被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深入思考。在之后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政策、理论中,对如何培养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做出了系列安排。2010年5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课目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1]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2015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写给全国青联的贺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新形势下青年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为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帮助和支持广大青年在时代的舞台上展现风采、发光发热,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3].党和党的核心领导人以及国家主管机关发出的号召、出台的系列政策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基本方向,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提供了动力、政策支持和理论依据。用一句话来归纳:党和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这就是本文所拟的从德育发展的视角探索高校复合型管理人才模式论纲。
  
  (二)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是高校适应社会需求和人才成长的需要
  
  《纲要》指出,“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1]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既关注专业素养,又关注综合素养。在综合素养中,社会各行各业都非常重视人才的管理素养。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管理组织能力都是必备素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正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而当前高校培养的人才要么精专业,要么精管理,两者紧密结合、有效复合的少之又少。社会发展对管理人才需求与高校管理人才培养之间的不对称,导致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这亟待高校考虑市场导向,进行就业指向性人才培养,探索精通各行各业专业知识的卓越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既通晓行业,又善于运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进行综合管理的行业管理者,增强其社会竞争力。
  
  (三)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是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需要
  
  德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已比较成熟,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学生德育工作还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空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的指导思想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4].高校德育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开创德育新思路,创新德育新载体,主动占领人才培养的一线阵地,将德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德育育人的最大功效,不断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三、德育视野下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经过以上的分析,培养精专业强管理的复合人才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高校应该也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尤其是工科院校,应大胆创新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学生管理技能和管理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一)德育引领,思路先行
  
  当前,由高校教学部门推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与此同时,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育人优势的高校德育战线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希望战斗在人才培养的一线,为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于是德育视野下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应运而生。即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将学生德育与管理人才的培养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德育系统实践育人优势,探索以德育工作系统为主实施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以德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为实践锻炼平台,充分挖掘学生的管理潜质,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怀抱崇高理想、充满奋斗激情、精专业、强管理的管理人才。这种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既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勇敢实践,也是开启德育工作新思路的重大举措,开创了学生德育工作新途径。
  
  (二)明确标准,择优培养
  
  根据“精专业、强管理”的培养目标的要求,在培养对象选择上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培养对象选拔的时间确定为大一下学期,从大二开始培养。选择须遵循:一是学业优秀。培养对象须是在各自专业领域学习成绩优秀、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复合型管理人才首先要求其精专业。纳入培养的学生须继续参与原专业原班级的学习和活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卓越管理人才的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接受系统的管理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势必会占用其很多业余时间,专业发展优秀的学生能够化解专业成长与管理人才培养过程的矛盾。二是综合素质优秀。要求学生综合素质好,热心于学生管理工作,时间管理能力比较强,具有管理发展潜质。三是遵循自愿原则。培养对象必须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基础上,通过一定方式、按照一定比例(视参与培养的师资力量确定)择优选拔的。四是多专业分布。培养对象来自全校各个专业,尤其要重视工科类学生的选拔,因为工科和管理学科差异性较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重点实现工科和管理学科的兼顾与交融。
  
  (三)优化方案,强化实践
  
  不仅培养对象的选择标准要紧紧围绕“精专业、强管理”的培养目标,整个培养方案也必须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培养对象从大二开始,除跟随原来的班级进行正常的专业学习之外,在业余时间组成一个新的班集体,参加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提升。针对这个集体,高校需为其创新设计一整套培养方案。采取“理论教学” “管理实践” “素养提升”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系统培养。
  
  “理论教学”就是为培养对象量身定制一套管理学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并安排学校最权威的管理学师资授课。培养对象在完成其原有专业必修学分的基础上,辅修管理学学分,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提升管理学素养,为管理技能实践打下基础、做好准备。理论教学环节由管理学科所在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
  
  “管理实践”就是我们还应看到管理是实践的科学,在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相关理论培训的同时,必须在管理实践平台的搭建上下功夫,在实践锻炼环节做到深化、细化管理。实践平台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即管理理论课内实践教学和学生管理实践岗位。管理理论课内实践教学是指精心设计的管理理论课课内实践、管理技能实践、公共管理实务等实践教学环节,运用MBA人才培养的案例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运用管理学理论点评分析管理实例,加强理论的把握和运用。管理理论课内实践教学属于理论教学的一部分,占一定比例理论课教学学分,由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的教师负责落实。学生管理实践岗位是指为培养对象提供学生班主任、学生会社团干部、学生行政助理等学生管理工作实践岗位,每人一个具有具体岗位职责的实岗,每人配备一名实践导师,实践导师由经验丰富的德育工作一线教师(一般是负责学生工作的学院党委副书记、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或团委书记)担任,对培养对象的岗位管理实践进行系统指导和严格考核,每学期给出实践学分,使培养对象运用管理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学生管理实践岗位锻炼环节由二级学院德育战线的实践导师负责落实。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能否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关键是看实践锻炼的效果,这也是培养方案的重中之重。
  
  “素养提升”主要是指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提高,即充分发挥德育第二课堂的作用,定期开展企业家专题报告、名人志士励志讲座、团体辅导、素质拓展、企业参观、经验交流、社会实践、文体活动等系列富有吸引力、教育意义的活动,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道德素养和综合素质。第二课堂实践锻炼环节由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部门(学工部或学生处)统一组织落实。在强理论、重实践、高素养的联动培养模式下,经过大学后三年的系统培养,使学生成长为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管理人才。
  
  (四)机制保障,良性运行
  
  为保障这一新兴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必须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领导进行顶端设计和推动。成立领导小组并建立定期例会制度,校领导牵头,调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就业指导、管理学科等相关部门和学院的行政组织和教育教学力量,定期交流人才培养运行情况,解决运行中遇到的问题;必须形成系统的可操作的实施意见,并以学校文件的形式给予保障。在实施意见中明确组织机构、实施队伍、培养目标、选拔标准、培养方案、考核方法、跟踪反馈和经费保障等,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并严格按照落实。同时,配套一系列激励考核措施,比如学校免除所有培养对象管理学双学位或辅修专业的学费;建立卓越管理者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培养对象中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出勤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加强过程考核,建立成绩考核末尾淘汰制和实践岗位考核一票否决制等退出机制;六个学期各方面考核均合格的,颁发管理学相关专业的双学位证书或辅修专业证书,并出具学校印发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合格证书;建立培养对象就业情况跟踪反馈机制和就业单位用人情况跟踪反馈机制等等,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锻炼,积极学习和运用管理学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管理素养和能力。
  
  四、德育视野下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主体的突破,培养模式的顺利运行得到有效保障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之一,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一把手”工程,由校领导牵头、学生德育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各部门协调配合,遇到问题能够得到快速协调解决,搭建了教育、教学、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全员化育人格局,确保培养计划的高效运行。学生德育工作者作为直接推动和落实的主体,充分发挥了德育工作者既有扎实的学生德育工作经验,掌握学生实践锻炼的诸多平台,又有专门的时间保障的优势,更加了解学生特点、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教育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实现了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复合型管理
  
  人才的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实训实践锻炼的缺失,学用脱节现象严重。而德育视野下进行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不仅强化理论课内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创造性地为培养对象提供学生管理岗位,进行实岗锻炼,引导他们用管理学相关理论指导学生管理实践。同时,实践锻炼又能促进理论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推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和针对性。理论与实践得到互相渗透与有效促进,克服了其他人才培养模式这方面的不足,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实现了德育与智育的有效促进,全面提高了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坚持在德育引领下,德育与智育的紧密结合,课上与课下的协同发展。不仅人才培养的实施主体是德育工作部门,实践锻炼岗位是德育工作岗位,培养导师是德育工作者。而且培养过程中,注重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充分发挥德育第二课堂的作用,利用丰富的德育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系列素质教育活动,关注学生完善的人格、积极的精神世界、正确的价值取向和优秀品质的塑造,将做事和做人有机结合,加强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实现了德育、学生工作和人才培养的完美融合,切实开创了德育工作新途径
  
  这样的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复合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而且调动了一大批学生骨干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成为德育战线教师的得力助手。他们发挥来自学生、贴近学生和群众基础好、威望高的身份优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朋辈辅导和典型示范的作用,拓展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平台。这一模式,开拓了德育工作新思路,创建了德育工作的新载体,拓展了德育的形式和内涵,切实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德育视野下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较先进和完满,先进于曾经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越性主要体现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遵循党的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和政府的政策纲要规范而构建,适应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形势,能够提供并不断满足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急需。以上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多样化成才开创了新途径,必将有利于志存高远、勇于开拓、德才并重、情理兼修、精专业、强管理的复合型卓越管理人才的涌现,切实为大学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的激情和力量搭建了有效平台。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致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六大的贺信。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 -07/24/c_1116035399.htm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EB/OL].-2015-11-5.http://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08/tnull_20750.html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