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中蕴藏的情感元素探究

发布时间:2018-06-02 01:08:41
   摘要:民歌中的审美感受来自人民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富于精神超越性和深刻性。将情感元素与具有感官刺激的钢琴音响交织融合, 能使民歌中涌动的生命力量得到蓬勃旺盛的发展, 使后人感受到前人生活中的艰辛、苦难、善良与乐观。
  
   关键词:民歌; 情感元素; 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民歌是各族人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下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并以口口相传的形式被保留下来。它寄托和传递着人们的各种情感, 是各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现代一些掌握了西方先进音乐技法的作曲家们精心挑选了具有鲜明情感特征和富有民族特色音调的民歌, 编配进独具匠心的钢琴伴奏, 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民歌的意境和神韵, 使民歌具有了崭新的面貌, 成为艺术舞台上的精品。
  
  民歌中蕴藏的情感元素牵引着各民族的共同情怀。民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大致可分为三大元素:对甜美爱情的追求之情, 对封建旧社会的哀诉之情,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曲家运用钢琴之长来传递民歌中淳朴的情感元素, 使这些民歌成为品味极高的艺术歌曲。
  
   一、对甜美爱情的追求之情
  
  歌唱爱情的民歌不胜枚举, 爱情有甜美也有苦涩, 民歌中不同滋味的情感元素, 正是作曲家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比如对于被称为“东方小夜曲”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黎英海先生敏锐地抓住了原歌曲中爱情的情感元素, 并用高超的创作技法对音乐中的情感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处理, 为之编配钢琴伴奏后使其声名远播, 唱响海内外。歌曲采用羽调式, 旋律清新优美, 曲调回环, 扣人心弦, 风格清丽典雅, 节奏舒展自由又张弛有度, 结合钢琴具有描绘性的音色, 借月光、流水和清风把阿妹盼望与阿哥相见的无限思念和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幽远意境, 情感中蕴涵诗意, 诗意中传递情感, 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此曲的艺术价值极高, 它是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中极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1)
  
  前奏用五连音奏出柔和甜美的音色, 似清澈的河水缓缓流动, 仿佛银色的月光下, 美丽的阿妹回到和阿哥定情的地方触景生情。随着一声望向远方的呼唤“哎……”, 钢琴伴奏轻柔地附和着, 不敢打破周围的宁静, 只听见潺潺的流水声, 阿妹望月抒怀。第一、二句伴奏用旋律化音型的和弦跟随主旋律进行, 声部平稳推进, 似山间夜晚的幽静, 和声对主旋律音调进行重复和衬托, 使主旋律更加饱满和突出, 仿佛看见在皎洁的月色下阿妹抚摸着与阿哥的定情之物, 想念远在异乡的阿哥。第三句伴奏的长琶音仿佛是清风轻柔地抚着阿妹挂泪的脸庞, 时而浮现幸福的笑容, 时而露出期盼的神情, 双手同时奏响的具有色彩性进行功能的快速流动的分解音型, 加深了阿妹倾诉想见阿哥却不得见的思念之情。作曲家运用色彩性和声对人物心理的情绪变化和音乐形象进行塑造, 比功能性进行更贴切。三次对“哥啊”的呼唤是全曲的高潮之处, 虽然字眼相同, 但语音、语调、语气却各有不同。第一次是潺潺河水般柔情万千、情意绵绵的呼唤, 五连音的伴奏恰似小河淌水般涓流不息;第二次是情绪热烈而迫切, 带有无限深情的呼唤, 伴奏采用具有抒情性的琶音, 音响效果既推进了音乐情绪的升华又不显生硬;第三次是盼望与失望的呼唤, 伴奏为饱满的柱式和弦, 此刻阿妹已经泪眼婆娑, 心中的思念之情在这呼唤声中彻底释放后慢慢从激动转为平静。作曲家用不同的织体和和声色彩煞费苦心地安排了这三声呼唤, 使听众通过钢琴的渲染和烘托感受到真挚的爱情。最后一乐句运用和声重复主旋律, 左手配以八度下行音阶却力度渐减进行, 传达出阿妹希望呼唤声能伴随着潺潺河水流到远方的阿哥那里的思念之情。伴奏首尾相应, 美轮美奂地刻画出一轮圆月当空、潺潺河水流淌不息的美妙意境。在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意中, 作曲家精心安排了每句旋律的伴奏, 把这首淳朴抒情的民歌诠释得惟妙惟肖, 耐人寻味。
  
  另一首由四川民歌改编成艺术歌曲且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槐花几时开》, 原是四句体单乐段篇幅短小的民歌, 缺少了想象和发展的空间, 但曲调具有浓郁的川韵乡情。丁善德先生用钢琴的音乐表现力, 围绕姑娘情窦初开的爱情, 在词意曲情上进行用墨、设色、渲染、烘托, 精心地为青涩而甜蜜的爱情进行了补充延伸。改编后的歌曲共50个小节, 仅前奏、间奏和尾奏就达32个小节, 扩充了歌曲的艺术表现容量, 形成起承转合的完美结构, 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姑娘内心情绪的变化和羞涩的表情, 拓展了遐想的空间, 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成为融意境描绘、人物刻画、内心情感为一体的高品质艺术歌曲。伴奏运用扩充前奏、间奏和尾奏的手法增加歌曲的容量, 塑造人物形象的空间度更大, 体积量更足, 使钢琴伴奏在“二度创作”中有发挥的能动性。前奏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运用倚音与和弦的碰击产生出回声的音效, 好似川南大山中薄雾蒙蒙的清晨;第二部分音型突然急转, 弱拍起的连续十六分音符使情绪急促了起来, 仿佛看见姑娘急匆匆地向山上跑去, 为整首歌曲围绕的期盼、焦急的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母亲脚步由远及近, 关切地问女儿“你望撒子哟喂?”, 此时采用正拍带小连线的连续十六分音符, 力度从p逐渐提升到了f, 音型和音色的变化使母亲的形象更真实和具象。面对母亲突如其来的问话, 女儿羞于表明心中的情愫, 间奏音乐营造了女儿慌张不知如何回答的紧张心情, 以及焦虑不安的氛围, 达到了戏剧性的高潮, 紧随其后的是低声部带重音记号的四分音符, 最后一小节特意减弱减慢, 力度和速度的转化正是为了表现女儿已经想到对策, 心跳趋于平缓, 紧张心情得以平复, 灵机一动回答道:“我望槐花几时开哟喂!”这句一语双关的话非常有深意, 既巧妙地掩饰了害羞和慌乱的心情, 又代表了槐花开时情哥哥就会回来的约定。尾奏音高以八度提升进行, 并以渐弱的琶音结尾, 让人感受到姑娘眺向远方的目光中深深的期盼和思念之情。伴奏的巧妙用心之处, 是用关系紧密却又不同的两种音型刻画了母亲和女儿, 代表女儿的是弱拍起十六分音符, 代表母亲的是正拍小连线十六分音符。其巧妙用心有二, 一是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 二是营造出急促的氛围且烘托焦急期盼的情感。短短几句民歌与钢琴伴奏交织在一起后, 深度地挖掘出了歌曲的情感内涵, 极好地塑造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戏剧性地描绘出女儿巧妙应答母亲的问话, 以及希望情哥哥早点归来的期盼心情。
  
  作曲家用高超的作曲技法对民歌进行了扩充, 用钢琴丰富的音效对音乐氛围加以渲染和烘托, 把民歌中的情感元素立体地展现了出来, 提高了民歌艺术性的同时, 发挥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格, 提升了艺术的感染力。
  
   二、对苦难生活的哀诉之情
  
  民歌中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还有对苦难生活的哀诉、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特定历史环境下迸发出的真挚情感孕育了久经传唱的优秀民歌, 这些高尚的情感品格吸引着作曲家们为之倾心编配, 使之得以更为广泛的流传。
  
  蒙古族世代传唱的民歌《嘎达梅林》称颂为了人民的土地和自由与封建旧势力斗争而牺牲的英雄, 至今广为流传且影响深远, 这首民歌具有人民对封建旧社会苦难生活的哀诉之情, 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从歌中可以了解到蒙古族人民那段凄惨的历史。《嘎达梅林》后经由桑桐先生改编成艺术歌曲, 运用A羽五声调式, 全曲采用上下两句节奏对称的单三段曲式结构, 上句用鸿雁的自然迁徙比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旋律由低往高似一位老者述说着久远而庄严的故事;下句旋律由高往低地进行到主音结束, 深情地表达了对苦难生活的哀诉和对英雄的赞美、称颂之情。作曲家根据歌曲中情感的深化, 通过丰富的钢琴音效为三个乐段营造出不同的场景, 不仅烘托了音乐的氛围, 更升华了情感的意境, 描绘了久远的历史, 表达了对英雄的赞美, 倾诉了人民受尽苦难进行反抗斗争的哀诉之情。
  
  前奏从厚重宽广的低八度全音符开始, 提取主题动机旋律, 和声深沉有力, 节奏庄严肃穆, 仿佛缓缓推开了历史厚重的大门, 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广袤的草原上讲述英雄宏伟的故事。第一段伴奏用柱式和弦在最稳定的主属、下属、属功能进行中打开雄伟画卷的篇章。当出现英雄的名字“嘎达梅林”时, 力度突然变成f伴随保持音记号, 表现出对“嘎达梅林起义造反”事迹的肯定和颂扬。间奏刻意用富有力度和烘托性的双手反向进行, 力度层层抬升后又逐渐回落, 仿佛从起义时千军万马的激战场景中, 又回到草原上老者的身边听他讲述英雄故事的凄惨结局。第二段意为“una corda” (一根弦) 的踏板技法, 提示音量更轻。轻而不虚的低声部似低沉的叹息声, 上扬的中声部似对英雄的致敬, 高音漂浮着隐含旋律的分解音型则是对英雄的离别而唱的挽歌。多声部构造的空间感表达了对英雄牺牲的惋惜和赞颂之情。眼前的老者眼含哀伤, 轻轻地沉吟着。震音和弦与同向下行的重音产生的音效悲壮豪迈, 对苦难生活的哀诉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间奏中抑制不住地喷涌而出, 把全曲推入高潮的第三段。此段情绪激动且强而有力, 左手音型在快速流动中产生跌宕起伏的磅礴气势, 右手带旋律骨干音的柱式和弦坚韧而笃定, 尾奏在爆发性的强奏和弦中结束, 让人感受到蒙古族人民抵抗压迫的坚强意志、追求自由的坚定信念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同样是述说人民在封建旧社会中受尽人间苦难, 在新社会当家做主人的赫哲族民歌《乌苏里麻木》, 王云才先生和钱正钧先生把这首民歌改编成艺术歌曲时, 特意在歌曲里保留了赫哲族民歌中独有的衬腔“赫尼那”.第一段“赫尼那”从高音往低音发展, 是在叹息, 在哭泣;第二段“赫尼那”音高趋于平稳, 是在痛苦无助地呻吟;第三段的“赫尼那”通过装饰音的点缀, 是在欢快地歌唱。“在‘赫尼那’中饱含实际内容的情感, 使它成为感情表达的音乐段落, 它的存在就有了生命”. (2) 歌曲运用“赫尼那”分别演绎了不同的情感内涵, 使歌曲在整体中突显了赫哲族音乐的色彩和风格。
  
   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云南民歌《想亲娘》原曲旋律是上下两个乐句构成四个小节的单乐段结构, 歌曲原貌简单质朴。在外漂泊的游子归心似箭, 千里跋涉, 回家途中眼看就要到家见到日思夜想的母亲了, 却遇到河水湍急不能靠岸, 哭断肝肠悲伤离去, 那份对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吸引了丁善德先生。显然, 原民歌的体量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还有未尽之意, 作曲家通过扩展歌曲的结构, 把原来的双句体结构扩充为有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 从四小节到四十八小节, 把相对简单的单乐段发展成相对复杂的再现单三段结构:前奏-A-间奏1-B-间奏2-A1-尾奏。歌曲A段旋律保持民歌的原貌, 倾诉着深切而淳朴的思亲之情;B段从降E羽调转入F羽调, 音区移高一个大二度, 用转调移高音区的手法, 把“想”到“做”的过程呈现出来, 在力度上层层递进和变化, 并根据情绪的上升扩展出了激动的第三乐句, 后又回到原始民歌的第四乐句, 意在描绘浪高水急的危险环境下, 乘船归家心切的儿子急迫的激动心情;A1段重又回到降E羽调, 虽和A段旋律一致, 但情绪已经跌落谷底, 情感是凄惨失落的, 儿子对亲娘的思念令人肝肠寸断。
  
  《想亲娘》的钢琴伴奏部分尤其用心, 主要采用了色彩比较阴暗的降E羽调式, 使思念哭诉之情应运而生, 同时运用了娴熟的和声色彩变化技巧, 使频繁的调性转换显得自然, 好似河水平稳却暗藏危机。前奏、间奏、尾奏有25个小节, 肩负全曲的情绪转化:思念之情、急迫的心情和流泪失望之情, 用高超的创作技法描绘和刻画了“娘想儿来想到老, 儿想亲娘哭断肠”.前奏的绝妙之处在于右手用弱拍起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和后附点, 形象地刻画出打着旋涡的河水隐藏危机, 预示着见到亲娘的希望渺茫;左手以空四、五度和弦平稳地连续进行, 旋律片段隐藏其中, 既刻画出儿对娘的思念, 又暗示着回家之路注定崎岖, 但血浓于水的母子相依之情使路途再坎坷也阻挡不了儿子回家见母亲的执着坚定。A段钢琴伴奏和歌唱交织与衬托, 意在表达深深的想念, 整体重在平稳地倾述。间奏1起到情绪转折的作用, 由降E羽调向上提高大二度转调至F羽调, 右手不断向上流动的音型, 配合左手一改之前平稳的和弦为递进式的八度, 音型变化多样, 从mp到f的力度递增和渐快的速度变化, 使音效产生膨胀而变得丰满, 形成转折式的高潮, 描绘出归家心切的儿子在水流湍急的河水中, 想奋力靠岸的急切和激动的心情。B段中的扩展乐句是为了把原民歌中蕴含但未能宣泄的情感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而精心创作的, 它用重复最后一小节来进行补充, 表达出儿子想见亲娘的强烈愿望, 使人物的情感表达更真切、动人和细腻。A1段为了突显万念俱灰、哭断肝肠的情感表达需要, 没有采用完全再现而是特意运用了不完满的三句体结构。钢琴伴奏的音效与之前形成反差, 力度层层递减, 营造和衬托出从盼望跌落至失望的凄凉心境。歌曲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 营造了悲剧性的氛围, 奠定了凄凉的结局。
  
  丁善德先生说:“我历来重视在伴奏方面做文章, 力求做到紧密同内容结合, 表达诗的意境和人物的内心世界。”正是作曲家重视人物的内心世界, 才从《想亲娘》蕴含的思亲和悲情的情感因素着手, 精妙地设计了钢琴伴奏部分, 使这首民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歌曲。从伴奏的织体选择和行进的变化上, 到民族五声调式与大小调和声的交织结合上, 都极其用心, 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同时, 又别有用心地注入了新颖的元素, 既有诗的意境又有人物内心情感的表达。作品用钢琴的音响营造场景, 树立音乐形象, 引领音乐情绪的转换, 发挥出钢琴伴奏的主动性, 使原民歌的情感表达得到完善。
  
   四、琴与情的相融
  
  情感是音乐创作之源, 音乐作品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才能带给听众内心的启发和感受。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桥梁, 也是听众接受音乐作品的一个桥梁。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把情感融入音乐之中, 使情感与音乐形象有机地统一和结合, 才能把情感传达给听众, 音乐有了情感的融入才能生机盎然、富有灵气。
  
  可以说, 钢琴伴奏对于用民歌改编的艺术歌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钢琴伴奏不只是伴的作用, 更多的是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烘托, 对场景的描绘, 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槐花几时开》对母女二人的人物形象和心理的刻画增添了趣味性, 《想亲娘》对归家途中险峻场景的描绘增添了戏剧矛盾性, 《小河淌水》如诗如画的意境描绘增添了美学欣赏性, 《嘎达梅林》的沉重历史背景烘托增添了民族认同感。钢琴伴奏作为歌曲中情感传递的桥梁, 应该与歌唱部分完美结合, 必须具备全面的演奏技巧和细腻的音乐处理, 更需要具备对歌曲情感和趣味的深刻理解, 使伴奏的音色和句法的细微变化与歌者融为一体。有时钢琴伴奏在其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歌唱旋律一旦离开绘声绘色、承上启下的钢琴伴奏, 便会失去歌曲的光彩和感染力, 变得苍白无力, 但多数情况下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 共同创造出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由于钢琴伴奏的创作精致而典雅, 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又有独特的民族特性, 因而可使民歌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意境上升到新的高度, 不仅能提升歌曲的艺术性, 同时能更好地演绎和延伸歌曲中的情感元素, 发挥民族风格, 使琴与情得到完美融合, 让音乐韵味十足, 成就名副其实的艺术歌曲。
  
  参考文献
  
  [1]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2]万爽。钢琴伴奏与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演绎[J].当代音乐, 2016 (1) 下。
  
  注释
  
  1 (2) 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 第76页、第69页。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