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痕迹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发布时间:2011-12-04 14:17:57

  作者简介: 李曲直,河南省陆浑水库管理局总经济师、高级经济师;; 韩丽,河南省陆浑水库管理局馆员;

  痕迹化管理,是管理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可复制、可再现的反馈性管理模式,以其便捷高效的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组织的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管理实践,在促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了富有成效的作用,成为新时代管理界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的管理现象.

  一、痕迹化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

  痕迹化管理有别于其他管理模式的长处,也有运用不当事与愿违的风险.古语云:"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铸,而病于跃冶."说白了,就是用力过度会毁了雕刻品,火候过度会毁了铸造品.凡事过犹不及,是非就取决于"度".痕迹化管理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度"痕迹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看对象套用.不考虑组织的职能、性质、机理、规模和运行条件等因素,不进行必要的工作分析的套用.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的运作模式是有区分的.同是党政机关,党的组织与行政组织、上级组织与下级组织的运作模式并不完全一样;同是事业单位,水管单位和林管单位、高校和中小学的管理也有差别;同是企业,大企业和小企业、来料加工和机器制造企业的管理模式也有不同.不同类别的组织是否需要痕迹化管理,需要到何种程度,要经过科学缜密的论证.以行业为例,企业管理实施"痕迹化","让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都留下印迹"的目的,是便于倒查生产次品的责任;医生留下病历、警察留下笔录等"痕迹"是职业性质决定的;扶贫工作、社区服务留下必要的痕迹是为了督促提升服务质量.但是科研单位、学校、涉密机构等组织运用痕迹化管理时就应该慎重.

  不具体分析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组织的不同情况,"一刀切"强迫命令式的痕迹化管理是不可取的;不联系本组织的实际情况,不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方式,为了跟风盲目照搬照抄套用痕迹化管理也是不可取的.

  不分环节滥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管理应遵循的普遍原则.痕迹化管理不是流水账式的留痕,也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留痕,所留的痕迹记录应是最有价值、最具分量,与管理目标联系最为密切的要素信息.社会实践中,有些组织在管理活动中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不分环节滥用痕迹化,既浪费资源,又对后期筛选使用造成困难,让执行者不堪重负,使本来很有意义的工作行为变味.

  在不该用的空间滥用.痕迹化管理是人性化的制度设计,尊重人的隐私和体面劳动是其题中应有之义.有些组织以无缝监管为由在管理对象不知情的前提下在宿舍、卫生间、浴池等与工作无关的空间或者其他个人的私密空间实施痕迹化予以监控,不但不合情理,伤害人和人之间的感情,而且涉嫌违法侵犯人的隐私权.

  动机不纯伪用.痕迹化管理本来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浮夸作风无必然联系,一旦超出规范的"度"就异化为"痕迹主义",使"痕迹化管理"蒙垢含冤,代为受过.

  在管理实践中,各级各领域都存在官僚主义作祟的现象,比如表现在扶贫工作中就是:决策者设置大量不接地气、不切实际的资料表册,致使执行者沦为"表格的奴隶",以记录的好坏来呈现工作落实的好坏,不管工作做没做,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只要留下了痕迹,把卷宗整理规范,就万事大吉;谋权者以材料的多少论能力,不在真扶贫上下功夫,不在扶真贫上做文章,而是借助痕迹化管理应付场面、装点门面,挖空心思留痕迹出风头,炮制"材料政绩"争表现、抢头功,为自己的仕途加码;考核者不深入调查研究,以检查痕迹账本代替对工作的督导,把"工作留痕"作为了解基层情况的原始素材,"唯材料论英雄",以痕迹定政绩,对政绩是否与材料相符则不闻不问.凡此种种,痕迹化管理被歪曲得面目全非,沦为"抢镜头""争彩头",最后落个"好名头"的痕迹主义者的遮羞布.

  二、过度痕迹化造成管理的不良后果

  好制度只有按规范操作才能良性运转,实现预期目标.若将管理手段当作管理目标,刻意过度痕迹化,必然会本末倒置,造成不应有的后果.

  过度痕迹化会加大落实的难度.到处留痕,事事留痕,走不完的留痕程序,加大了工作落实的难度.有些组织实施所谓的"全痕迹管理"制度,要求每人每天的工作"痕迹"均要"记录在案",一天"接了多少个电话""接待了多少来访者""处理了多少政务""开了什么内容的会议"……一概要"有时有地有文字",这样的痕迹化管理是非常荒唐的,写在纸上装装门面可以,落实起来可能善始,却难克终,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度痕迹化会加大管理成本.痕迹化是有成本的.留痕设备的成本、记账载体的成本、监督者的人力成本、后期管理账本的成本,过度留痕无疑加大了组织管理的额外成本.遇事就开会,凡会都要留音、留影、留字;执行就是活动,凡活动都要事前有计划,事后有总结,事中有简报,如此文山会海过度强调痕迹,势必造成新的时间和人财物资源的浪费,不但提升不了办事效率,反而会降低办事效率,而且还会增添执行者的抵触情绪,其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生成管理的"负资产".

  过度痕迹化会产生信任危机.痕迹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制度,其运用与主体之间是否信任无关.但是过度痕迹化,如在不该痕迹化的时间、地点痕迹化,将可"痕迹"可不"痕迹"的环节痕迹化,就会让管理对象产生不被信任的感觉,在组织内部管理主体之间造成信任危机,不但不利于调动工作积极性,反而会产生离心力,背离组织目标.

  过度痕迹化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华而不实,怨之所聚也."在脱贫攻坚实践中,一些地方出现的"填表式"帮扶、"留影式"入户、"卷宗式"总结,"一个人干、三个人看、六个人查"等弄虚作假的"痕迹主义"现象,令群众深恶痛绝.失当的"工作留痕",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形式主义的本质.当"工作留痕"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新变种,将服务对象变为"工作留痕"的作秀对象时,群众心里就会有怨气,党和政府形象在他们的心中自然大打折扣.

  三、化解痕迹化管理风险挑战的对策

  应对痕迹化管理面临的风险挑战,必须澄清模糊认识,借鉴其他管理理念的科学内核,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管理主体的素质,以理论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和把握痕迹化管理的内在规律,丰富其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以综合治理,求标本兼治.

  端正运用痕迹化管理的态度.一是澄清模糊认识.痕迹化管理和其他管理方式一样,既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管理模式.是否选用痕迹化管理,要围绕组织的目标、职能和社会环境,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组织的个性与痕迹化管理的共性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适合则用,不适合则不用,切不可跟风套用,不看对象乱用,不讲分寸过用.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一切管理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人,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少点刚性手段的外部控制,多点人情味的内力驱动.痕迹化设计的广度和深度要适度,力求简明扼要,突出与组织目标关联性最强的节点,坚持执行力标准,能落实、好落实、落实好,减轻人的工作负荷,尊重人的体面劳动,避免劳民伤财,浪费人财物资源.

  三是树立绩效首要理念."证明"某件事做得好坏,说服力最强的"痕迹"就是效果.中办2019年《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要求:"要下决心解决过度留痕问题.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和单位的工作,关键看有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群众的评价怎么样,而不是唯台账是举、以材料论英雄."要认真领会通知精神,坚持"以实绩论英雄",适当加大绩效在量化考核中的权重,遏制痕迹很完备、绩效却不突出的"扎实走程序、认真走过场"的走偏现象.

  四是坚持"群众公认"原则和"群众满意"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他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树立"无愧于己、无愧于民"的留痕意识,扛起这个"政治担当",将党的宗旨和政策贯穿扶贫痕迹化管理的始终,把党的温暖之痕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完善痕迹化管理的体制机制.邓小平同志说过"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干不了坏事".加强痕迹化管理的薄弱环节,充分发挥痕迹化管理的作用,还得靠制度.对痕迹化管理的设计、运作、考核、反馈的工作流程进一步规范,明晰管理边界,强化权力制约,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管理运行机制,让痕迹化管理模式始终处于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运行轨道,是堵塞滋生"痕迹主义"之弊端的治本之策.

  加强源头治理,建立科学决策机制,不断完善痕迹化管理的"痕迹"设计规范,对痕迹化的目标、路径、环节、方式进一步模式化、科学化;坚持权责透明,推动留痕环节公开,在遵循痕迹化管理普遍性原则的基础上,共商共建组织内的痕迹化细则,协商决定留痕项目、时间、空间、监督、考核与反馈的方式、方法等事项,公开组织内痕迹化规则形成过程,使管理主体双方都有规则制定的参与权和知情权,促进提高执行力.

  加强过程治理,不断完善痕迹化管理的监督制度体系,以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为重点监督对象,纠正工作过程中留痕程序过多、环节过多、表册过多等过度留痕问题,"多接一点地气,少走一些套路",营造"松绑减负"的工作环境,引导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多做事上,一步一个脚印,老老实实、扎扎实实去落实工作,而不是"博眼球"走形式.

  加强"末端"治理,不断完善政绩评价、人才评价的制度设计,盯紧管理运行的各个环节,完善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精准问责有效机制,注重业绩和效果,破除政绩考核、干部选任等方面形式主义的方法和标准,加大对"材料出政绩""以材料论英雄""重迹不重绩"实功虚做等"痕迹主义"治理力度,保持对重眼前轻长远、重显绩轻实绩、重"表面"做"虚功"的浮夸作风的高压震慑态势,不断优化痕迹化管理的考核、奖惩的制度体系.

  融合其他管理理念的经典职能.管理理念的开放共享、管理方法的融合运用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科学管理的计件工资制、计时工资制,文化管理的信念认同制均是可供痕迹化管理借鉴吸收的有益营养.

  痕迹化管理说到底是一种外部控制.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借鉴文化管理理念,以内控为主,将外控和内控结合起来;以自律为主,将他律和自律结合起来,注重激活内因,将有助于克服有"迹"无"绩"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浮夸作风.

  "天空未留痕迹,鸟儿却已飞过."这行富含哲理的诗句对痕迹化管理是有启迪意义的.在设计痕迹化方案时,应该树立看痕迹而不唯痕迹、重过程而更重结果的思想理念,加大隐形痕迹的激励成分,缩减显性痕迹的控制成分,将塑造共同理想信念、打造组织文化品牌、强化组织的文化凝聚力作为着力点,通过柔性手段激活内驱动力,使痕迹化管理保持应有的生机与活力,才能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强化痕迹化管理知识的培训.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是普遍的一种单独活动,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由各种职能构成,管理是管理者通过完成各种职能来实现目标的一个过程.

  痕迹化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是通过完成痕迹化职能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也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有效运用痕迹化管理是以相关的知识储备和职业道德养成为前提条件的,不但要有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的务实精神,还应有善于学习、善于把握规律,善于改革创新的科学态度.

  在痕迹化管理实践中,凡是成功的案例,无一不是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有机结合的结果;凡是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或者缺乏科学态度,或者缺乏实干精神,或者兼而有之.所以说加强对管理主体综合素质的培训是提升痕迹化管理水平、保障管理效果的必然要求.

  培训宜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在强化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职业道德养成的基础上,应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强化工作业绩为重点,系统解决痕迹化管理是什么,痕迹化管理管什么,痕迹化管理怎么管,痕迹化管理如何与时俱进等问题,使受训者对痕迹化管理从前期的决策、中期的执行到后期的考核直至痕迹化资料整理的全流程衔接有个系统而感性的认识.尤其要聚焦可能出现问题的高风险环节重点检视、靶向治疗,澄清一些人的模糊认识,铲除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思想土壤.

  培训可以采取分类分级分期分批等灵活方式,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管理主体双方全员培训,而不仅仅是关键少数.

  开展痕迹化管理的理论研究.痕迹化管理已经覆盖广阔的管理空间,成为当代最能彰显中国管理特色的典型标识.管理界的学者应该同步跟进,加强痕迹化管理的理论研究,探索内在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尽快形成指导实践的理论成果.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螺旋式提升的过程,实践走在理论的前头,理论总结滞后于实践,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规律.痕迹化管理走到今天,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面临一些挑战,及时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否则,痕迹化管理很可能因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而陷入困境.

  面对痕迹化管理的课题,既不要轻视其研究价值,也不要视其为畏途.正确的态度是把其作为使命担当,站在理论创新的角度和高度,以促进中国管理学发展为使命,以痕迹化管理为对象,以创建痕迹化管理学科理论体系为目标,研究探索痕迹化管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完善丰富痕迹化管理的内涵,尽快形成理论成果,应用于指导中国特色的管理实践.

  为政之要,重在实干;实干之要,重在有为;有为之要,重在有绩.不断探索认识痕迹化管理的规律,以科学的态度应对痕迹化管理的机遇和挑战,以求真务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投入痕迹化管理的实践之中,就能够趋利避害,让"迹""绩"互为表里、协调一致,更好地发挥痕迹化管理在实现组织目标过程中的职能作用及其在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推动作用.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