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十年梦,萧然此夜灯--王了望晚年漫游诗歌中的苦寂情怀

发布时间:2015-06-10 12:07:34
  摘要:王了望是甘肃陇西着名的书法家及文学家,他的一生横跨明清两朝。他把自己一生的孤苦与仕途的坎坷充分描写在他的漫游诗歌中,在诗歌中表达出一种人生如梦的虚化感,体现出一种苦寂的情怀。形成了自己清新流丽,自由活泼,意境新奇,韵味集永的诗风。
  
  关键词:王了望;晚年;苦寂
  
  王了望(1605年-1686年),甘肃陇西人,是陇中有名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作品注重个人性情,以独特的性灵书写出豪放、浪漫的草书风格。除了书法之外,王了望的诗歌也具有很高的成就,正如清代学者吴之�E在《襄武人物志》中的评价“天分特高,每成一篇,独有生气”、“思风言泉,飙发湍流,虽不必上拟陈思《豆萁》、正平《鹦鹉》,要亦自能倚马可待”.吴之�E以三国时期的曹植和弥衡来赞叹王了望心怀大志却无法抒发壮志的悲苦心理,对其诗歌方面的成就给与积极的肯定。王了望一生着述较多,但是在诗歌作品中主要描写的内容多是自己漫游祖国各地的景物,如做官期间在福建所描写的仙霞岭等景物;在晚年回归家乡之后最重要的描写对象则是家乡的美景,体现出一种苦寂的情怀。
  
  一、王了望晚年漫游的原因
  
  首先,王了望向往自由的独特个性。王了望一生横跨明清两朝,巨大的时代变迁给这一时期的文人画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一方面是对正统的汉族政权明朝的念念不忘。王了望曾经改自己的字为予望,表达出“予日望之”的深刻含义,这是许多知识分子坚持的儒家气节,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写的那样“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对国家和民族的一种“忠”.另一方面,则是对仕途的一种渴望。1644年清军南下,腐朽的明王朝分崩瓦解,新的清王朝迅速平定天下,建立了统一的中原王朝。清王朝建立后,提倡儒家,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这就使得许多文人有了重新出仕的愿望。王了望在顺治五年(1648年)曾经入国子监就读,后曾任福建同安县知县。在王了望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他深深地感觉到官场对自己自由个性的束缚,渴望能够摆脱名利,泛舟江海,这可能是王了望漫游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他的《过仙霞岭》中,他曾写道:“须住高僧守鬼怪,擅邀方士驾蓬莱”,看到仙霞岭的美景,不仅产生出想要邀请友人一起离开世俗,去传说中的蓬莱仙境。中年的王了望在仕宦中想到的不是如何升官发财,而是摆脱名利,漫游天下,正如他自己所说:“名山胜水不可不游,名人韵士不可不识,更不可不交”.这种浪漫的基因使得他向往陶渊明那样有一种“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殷勤希望,任职期满后,离开官场后的王了望便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自己的漫游之旅,写过《过虞姬墓》、《湖上雨》、《襄阳界立冬见粉蝶》等作品,由此可见,他漫游的足迹遍及整个江南。
  
  其次,遁入空门后的淡泊心境。康熙六年(1667年),王了望在离开家乡二十年后在广西邕平访友后返回陇西故里。回到家乡陇西后不久,王了望又因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获罪,受到牵连而被充军边陲。本就厌恶官场的王了望此时深深的感受到了官场和人情的险恶,稍有不慎,便是粉身碎骨的下场,加之明朝已经是过眼云烟,清王朝逐步走上繁荣,复国无望的王了望便重新改回自己的字为“了望”.屡经打击的王了望彻底看透人生,后来在天水仙人崖,出家为僧,并自号绣佛头陀,青灯伴古佛,潜志礼佛释经,来往于寺院之间,与盛唐的大诗人王维一样以“玄谈为乐”,吟诗作赋,临池挥毫自娱。中年浪漫、自由的基因在晚年深受打击后便愈发的强大,这一时期王了望心无所碍,遍游甘肃大地,写下许多美丽的诗篇,如《岷山道中有怀·时辛酉春三月也》、《宿岷州紫宸宫僧院》等诗。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80岁的王了望写下了《忆往事》一文,虽然是借助甘谷的大像山,但是通过年轻时游历的经历与年老的感慨,来对自己的一生的漫游作了形象的概括:了不使余复游目矣。
  
  乙丑正月,余年八十矣。当条风初布,勾萌欲达,缅想当亭路上,此际烟抹山腰,日临茅户,河畔杨柳摇金,崖边红杏吐艳,桃与李亦争相喷蕊。似此春色,民拾甚移,不令仓庚先叫破春云也。四民为东君卖弄出无限精神。觉朱因山前,气色不减江春。此等好景,徒使耕夫较竖,相忘于土膏发动间,不亦可惜乎?余往年必跨赛过之。或有消息初逗处,如隔山望美人,虽姿态未分明,而若掩若映,色笑固已嫣然,必颈延伫数刻而后去。至过此换景处,延伫亦复如此,渐下永宁,则芳丛零乱,其含吐之致,焕然倍徒,烂若云蒸绮射,更不教人疾直驱矣。自今忆之,不过一时之微耳,非与造物争大福也。乃造物者固以余为此构拘,了不使余复游目矣,何造物之不仁哉!为之伏枕一慨!
  
  二、苦寂情怀在诗歌中的表现
  
  “苦寂”二字指的是一种孤苦、冷寂的一种生活,多是指佛教徒的修行生活。在文学作品中,常常表达出一种作者对于世事的通透和达观。王了望经历了明王朝的腐朽与灭亡,也经了满清入关与仕途得艰险,可以说王了望尝尽颠沛流离的痛苦,他的经历也代表着大多数汉族文人的经历。在大时代的变迁中,许多文人选择与清王朝合作,如晚明四才子中的吴梅村等人,但是也有许多人隐居在山林中,选择了与满清政权的不合作。王了望先是出仕,后经历仕途的打击后遁入空门。丰富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的诗歌充满着看透世间红尘之后的大彻大悟,加之晚年漫游的经历更丰富了他的胸襟,这也使得他得诗歌有几份孤寂和一番感慨。在王了望的《夏日斋趣》一文中这样写道:“正盛夏暑热,看尘世间人挥汗成雨,乘阴如渴,苦甚矣!自分藤床一张,茶烟一灶,花香一亭,设古书几卷,法帖数幅,向竹棂下独翻独对。午后凉风疏月,更相约为好友,披襟搔首,冷然善也。惜为羲皇上人先得此耳!于是笑语朱明曰‘令我犹有不平处。’”宋代的欧阳修曾自号“六一居士”,“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相对于欧阳修的棋、酒、金石等物,王了望的生活便少了许多的烟火气,多了几分红尘之外的超脱之气,藤床,茶烟,花香,古书,法帖,简单中自有乐趣。
  
  1.通过所描写的景物表达出一种苦寂的境界
  
  晚年的王了望漫游陇原大地,最远的地方曾经去过山西,并写下了《五台山》
  
  这首诗歌。在诗歌中写出了五台山的高大于美丽,如“似临大地三千里,不过平天五尺高。加以风声似阆苑,总称海市多松涛”,但是晚年的王了望更多的则是写自己家乡的美景。王了望在他的《风雅堂漫话》中写道:“余有志而未逮,偶欲为同志者鼓此一段事,而性情之唱和殊少,笔墨之缠绕无已,愈知天下之有情者不多也。”“有志而不逮”可以说是对自己一生的概括,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王了望短暂的出仕生涯可以说是为了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是现实的官场却使得他壮志难伸。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现实生活的残酷促使王了望走进自然,漫步于祖国壮美的景色之中,这样可以使他忘却心头的愤慨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王了望的笔下,他所描写的景色之中都带有淡淡的不平之气,表现出一种苦寂的心理状态。
  
  秦州南郭寺古柏二首
  
  出门有兴便贪山,老柏青苍护酒颜。
  
  已是双株看不足,翩翩鹤影又飞还。
  
  消沉人代几何传,欲问佛天谁先后。
  
  抵祀少陵称尔老,于今历落又千年。
  
  回乡之后的王了望,不顾自己的年迈,依然游历于秦州、固原州、平远镇、太原、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县界)、栗亭(今成县)、三原店、六盘山及岷州、渭源间,在漫游之间,通过景色,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秦州南郭寺位于今天天水市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秦州着名的景观之一,从诗中诗人借助南郭寺的古柏来表达自己时光易逝,沧海变迁的历史之感。王了望的这首作品从“贪山”二字而来,《论语·雍也》篇中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仁者乐山,王了望先后历经明清两朝,经过战乱,也曾短暂出仕,但最终选择归隐山林,他是一个仁者。作为仁者,一个仁慈的人,他的性格必然是仁厚的、宁静的,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体味大自然之美。“老柏青苍护酒颜”通过柏树的青苍来对比作者因喝酒而发红的容颜,有酒、有美景才是人生的真谛,相比美景,官场只不过是一场不堪回首的梦境而已。“已是双株看不足,翩翩鹤影又飞还。”南郭寺内的两株古柏已经是人间美景,但是突然之间来到的仙鹤更增添了几分美景。整首诗恬淡而孤清,通过仙鹤的来访体现出一种闲云野鹤的闲适生活,抒发出乐天知命的闲情逸致。在作者游历今定西市岷县时,写下了《宿岷州紫宸宫僧院》:
  
  边城寒作暑,孤客静于僧。
  
  可惜十年梦,萧然此夜灯。
  
  这首诗更加体现了晚年王了望苦寂的心态,年轻时的受冤枉入狱、中年时客居异乡、晚年发配充军,多种滋味感从心来。岷州位于定西市南部,接连陇南市,自古交通不便,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已经76岁高龄的王了望游历岷州,在一所僧院中写下了此诗。“孤客静于僧”,孤身一人,白发苍苍,漫游于山水之间,已够凄凉,但是“静于僧”三个字则是一种心酸,是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怀,也是一种看破红尘的解脱。“十年梦”,更有宋代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旷达,苏轼寄情于美酒之间,而王了望寄情于故乡的山水之间。“萧然”二字有寂寞、凄凉、孤苦之意,也是人生此时此刻真实的写照。
  
  2.通过诗歌写出了苦寂的隐逸生活
  
  王了望一生着述较多,但是大多遗失,如《风雅堂稿》、《小蚩冷集》《一笑册》的遗失更令人惋惜。在现存的王了望诗文及楹联、序等大概35篇左右。①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是作者漫游各地的漫游诗歌。但晚年的作品却以家乡的景色描写为主,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对家乡山的赞美,也有对自己隐逸生活的描写。如《五竹山》、《游灵岩寺记》、《岷山道中有怀》等诗歌。《五竹山》:
  
  山行到处即为家,饭煮胡麻雪煮茶。
  
  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
  
  五竹山,位于定西市渭源县境内,紧邻太白山,是当地有名的名胜,以其中的五竹寺而闻名。“山行到此即为客”,表现出作者兴之所至的漫游态度,没有目的,没有名利心的羁绊,有的只是心中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苏轼在《定风波·赞柔奴》中写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行到水穷处,作者在五竹山上登高眺望,看到五竹山的美景,王了望便有一种家的感慨。“烦煮胡麻雪煮茶”,在欣赏五竹山美景的风光之余,作者便写道自己的漫游生活。胡麻,是陇中有名的油料作物,主要是用来压榨食用油,一般不是用来作为食物,而作者用胡麻作为食物,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隐居并不是衣食无忧,心安理得的享受,更多的是对自己身心的一种磨砺,陇中地带自古贫瘠,可想而知王了望的生活更多的一种凄苦和孤寂。以苦为乐,作者用雪来煮茶,更有一种飘然的心态。“欲借白云一赠客,天风齐扫入松花。”想要借天上的白云来赠送远方的朋友,但是却很快的被风所吹散。同样《陇干六月尽》中写到:
  
  着惯单衣体自温,山行不晓另朝昏。
  
  谁家砧杆忽敲起,已作秋声到耳门。
  
  这首诗歌是作者70多岁的时候游历今天静宁县附近的时候所作,在作品中作者首先写到天气已经是夏季了,可是作者却写到“着惯单衣体自温”,“着惯”两个字就是作者已经习惯穿着单薄的衣服,甘肃地处西北,一年气温寒冷,但是作者在冰冷的冬季却依然穿着单衣,不是为了凉快,而是生活艰苦,无衣可穿而已。“不晓”就写出作者的漫无目的,这是一种自由的漫游。“谁家砧杆忽敲起,已作秋声到耳门。”时光是如此的飞速而过,才听到砧杆的敲击声,马上想到秋天快要来临了,冬季艰难的日子也即将来临。《仁寿山》这首诗写道“红瘦花间类我心,绿虽肥处总伤身。此游不免山灵笑,老态如今都让人。”写的是兰州市附近的仁寿山,以桃花而闻名甘肃。作者首先写出桃花的美丽,也借助桃花来写作者的内心世界,“总伤身”写了作者对自己的感受,也写了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老态龙钟,步履蹒跚,免不了要被灵山所耻笑,但是作者却丝毫不介意,因为他追求的是漫游山水所带来的内心的安逸,全诗情调爽朗,清丽明媚,且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
  
  清代诗人陈时夏曾评王了望的诗文说:“荷泽之文,纯乎史鉴,以熔古之识,运独断之笔,汪经瀚海,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之概”.那么,在他的晚年诗歌之中,王了望却在漫游之中,在描写家乡美景之时,却写出了别样的风味,即内心的一种苦寂境界和诗歌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苦寂的隐逸生活。
  
  参考文献:
  
  [1]石锡铭。历代陇西诗歌选评[M].香港:亚洲联合报业出版社,2007:9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