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罗传播模式下英美文学的教育设计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2-06-02 09:53:59

  摘    要:SMCR传播模式四要素包括信源(S)、信息(M)、信道(C)、信宿(R),它们可分别对应英美文学教学四个环节:教师、教学素材、教学方式与学生.SMCR传播模式对于探讨中国文化如何恰当融于英美文学教学,如何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设计具有启迪意义.SMCR传播模式关照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旨在更好地为"中国文化外宣"培养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SMCR传播模式; 英美文学; 教学设计; 中国文化外宣;

  作者简介: 李桂荣(1977-),女,山东青州人,浙江万里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Abstract:These four ingredients in SMCR model of source, message, channel and receiver can correlate with the four facto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that is, the teacher,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students respectively. Based on SMCR model, it is enlightening to conduct a teaching design from three aspects of teaching contents, methods and assessments by exploring how to integrate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classes of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us to cultivate talents of foreign languages footed in Chinese culture with an international horizon.

  Keyword:SMCR model; British & American literature; teaching design; publicity of Chinese culture;

  美国思想传播学者贝罗(David K.Berlo)在1960年提出了SMCR传播模式理论.其中,S(Source)为信源,M(Message)为信息,C(Channel)为信道,R(Receiver)为信宿.SMCR传播模式多应用于广告设计、教育传播等领域.就教育传播领域而言,SMCR传播模式多与翻转课堂、MOOC、"微课"等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SMCR传播理论,外语师生在"中国文化外宣"中是中国文化的信宿与信源;同时,他们也是外来文化的信宿及潜在信源.因此,英美文学教学设计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1].基于SMCR传播模式,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设计,探讨中国文化如何融于英美文学教学,进而为"中国文化外宣"选择恰当的信息与信道.

  1 SMCR传播模式四要素与英美文学教学四环节

  信源(S)和信宿(R)都涉及传播技术、态度、知识、社会系统和文化五方面;信息(M)指所传播的符号、内容等;信道(C)指视、听、触、嗅、味等信息传播渠道.SMCR四要素可分别对应英美文学教学四环节:信源与教师、信息与教学素材、信道与教学方式、信宿与学生.

  1.1 SMCR传播模式下英美文学师生的多重角色

  信源(S)作为文化传播者与文化接受者(信宿R)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实现角色互换.因此,中国语境下的英美文学教师既是英美文学与文化传播者(信源),也是英美文化接受者(信宿);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中国学生是英美文化的信宿,也是潜在的英美文化信源.同时,中国师生都是中国文化的信源与信宿,这深刻地影响着他们如何理解与赏析英美文学作品.英美文学教学本质上是英美文化的教育传播,是一种外来文化输入.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英美文化必是不妥,因此,中国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具备文化自觉[2].任何文化输入或输出都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缺乏民族根基的文化必将消失于世界文化之林.楼宇烈[3]倡导在世界化进程中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文化输出是"世界重新正确认识中国,而非误读中国的前提条件"[4].总之,SMCR传播模式下信源与信宿相互转化的论断为中国文化融于英美文学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

  1.2 SMCR传播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革新

  SMCR传播模式下英美文学教学内容即是信息(M),教学方式则是传递教学信息的信道(C).英美文学教学过程是指教师作为信源采用何种恰当信道(教学方式)将信息(教学内容)更有效地传递给信宿(学生).教师作为信源除了熟悉英美文学与文化知识框架外,还需熟知、增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国文学与文化元素.在教学方式方面,教师需提升教学手段,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与教学平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和渠道,引导学生乐于阅读中外文学作品并对之进行跨文化思辨;同时,教学评价要突出过程性学习中信道的多样性,如诗歌朗读、戏剧表演等.总之,英美文学教学应适当培养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和跨文化思辨意识,强调学生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兼具信源与信宿的双重角色.

  1.3 SMCR传播模式四要素与英美文学教学四环节的对应设计

  SMCR传播模式四要素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分别对应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学生四环节.中国教师应有意识地将相关中国文化渗透于英美文学教学设计,并将中国文化外宣所需文化知识、思辨方法、跨文化意识等融于英美文学教学实践.SMCR四要素与英美文学教学四环节在教学设计中可体现如下:

  如图1所示,教学设计增补中外文学作品比较,强调跨文化思辨.中国学生接受英美文化的同时,也要对中国文化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为中外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国文化外宣"做好知识与人才储备.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战略内容,中国文化"走出去"深远地影响了当下中国外语教学模式."西学东渐"的英美文学教学与"东学西渐"的中国文化外宣看似背道而驰,实则不然.知己知彼,方能有效沟通.因此,在英美文学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中国文化元素是实现"跨文化交际"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也是当前中国文化外输的必然需求.

  2 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

  SMCR传播模式关照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由作为信源的教师整体把握.与常规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相比,它在设计思路、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如图2所示,基于SMCR传播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借鉴比较文学方法,引入学术思辨意识,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跨文化赏析并反思民族文化;教师(信源)整合教学内容(信息)、构建混合教学模式(多维信道)并针对学生(信宿)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英美文学教学目标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英美文学作品与文化,而且要求学生联系中国文化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英语文化视野等"[5],使他们成长为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语人才.

  2.1 SMCR传播模式下的信息整合

  SMCR模式指导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整合教学内容(信息).教学素材包含指定课程教材、线上或线下课外学习资源等.教学设计打破原有知识框架(以英美文学史为脉络),构建以英美文学体系为基础,"横向比较文学作品"、"纵向研讨文学作品主题"为主线的教学框架.以讲解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西风颂》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雪莱与但丁[6]、雪莱与杜甫[7]之差异;又如,涉及"美国梦"主题,教师可选取《自传》(富兰克林)、《嘉莉妹妹》、《伟大的盖茨比》、《推销员之死》等美国文学作品让学生进行研讨,纵向概观"美国梦"内涵及其衍变;或横向对比中美文学作品《嘉莉妹妹》、《打工女孩》(张彤禾)与《高兴》(贾平凹),赏析城市化进程中小人物的挣扎、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等.通过整合教学内容,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重视文化差异,突出中外文学作品比较.

  2.2 SMCR传播模式下的多模态信道构建

  在信道(教学方式)方面,教学设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根据SMCR传播模式,教学方式主要是如何将信息和信道有机结合,更有效率地传递教学信息,取得更佳教学效果.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师依托校内外教学平台,借助微课、SPOC、MOOC等教学手段向学生推荐影视作品、在线阅读资源、名家访谈、学术文章等,加深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赏析,揭示文学作品蕴含的文化信息,培养他们的学术思辨意识.教师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教具,依托雨课堂、钉钉等各类在线平台,通过微课、SPOC、MOOC等教学模式与学生及时沟通,保障并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2.3 SMCR传播模式下的教学评价改革

  信道包含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的综合调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发布不同类型的自主学习任务,挖掘学生所能调动的各类信道.学生可以朗诵英美诗歌、分析英美小说中的主题或人物、改编并表演英美戏剧等.通过不同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从多维度体会英美文学作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升情感体验和学术思辨能力.在多维体验和学习过程中,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评价方式(期末闭卷考核)已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信宿(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性学习.教师可以重新设置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比例,适当增加过程性学习比值,增设"网上互动"、"思辨"等模块,鼓励学生进行文学作品阅读和讨论.

  依托SMCR传播模式的英美文学教学设计突出中外文学作品比较与文化差异,有机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强调中国师生作为"英美文学与文化"、"中国文学与文化"信源和信宿的传播功能.中国师生在双向人文交流中兼具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信源和信宿的多重角色.由此,中国文化融入英美文学教学设计是必要的,符合当下"中国文化外宣"人才培养需求.

  3 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

  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是一种英美文学与文化输入,中国师生都是英美文化传播的信源和信宿.英美文学教学不仅应帮助学生理解英美文学作品内涵,更应让学生了解相关英美文化信息,并有意识地反思中外文化差异.以讲解17世纪英国文学骑士派诗歌"carpe diem"主题(活在当下、抓住时间、及时行乐)为例,英美文学教学设计如何基于SMCR传播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信源、信息、信道和信宿四要素有机结合.

  3.1 SMCR传播模式下教师的信源角色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信源,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准备工作,增补与英美文学作品相关的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知识;在课中,教师需要围绕文学作品比较、文化差异等组织教学活动;在课后,教师需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拓展阅读资源.

  如图3所示,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carpe diem",教师讲解了英国诗人罗伯特·赫里克(Rober Herrick)的诗歌《劝少女们珍惜好时光》("To the Virgins,to Make Much of Time").首先,教师增补中国唐代诗歌《金缕衣》.随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围绕"carpe diem"主题进行详细阐述,组织学生对两首诗歌进行研讨.最后,教师点评、总结研讨并向学生推荐carpe diem相关的学习资源,如电影《死亡诗社》、吴笛(2002)的学术评论文章[8]、时间取向上的文化差异(past/present/future-oriented),发布拓展讨论题目:反思carpe diem内涵、中外时间观差异等.

  3.2 SMCR传播模式下学生的信宿角色

  中国学生作为中国文学与文化、英美文学与文化的信宿,在赏析诗歌《劝少女们珍惜好时光》时,自然地将之与中国诗歌《金缕衣》进行比较.

  如图4所示,作为中国文化信宿,中国学生惊叹carpe diem与中国诗歌主题"韶华易逝"的神似表达;诗句"Gather ye rose-buds while ye may"[9]与"花开堪折直须折"的语义对等;诗句"And this same flower that smiles today/Tomorrow will be dying"使他们联想到"明日黄花",甚至抛出"明日黄花"与"昨日黄花"之争.随后求证"明日黄花"是正解,来自苏轼诗歌《九日次韵王巩》"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此外,苏轼的诗歌也表达了主题"时光不再",与carpe diem"珍惜当下"的涵义颇为相似.通过课堂研讨,作为英美文学与文化信宿的中国学生不仅了解到carpe diem的内涵,更拓展了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这将有助于他们今后的中国文化外宣实践.同时,课堂研讨也拓展、巩固了教师的中国文学与文化知识,实现了教学相长.

  3.3 SMCR传播模式下信道的多维构建

  导入骑士派诗歌时,教师首先放映电影《死亡诗社》片段,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方面直观了解诗歌《劝少女们珍惜好时光》、carpe diem主题等;接着,师生大声朗诵诗歌,让学生切身感悟诗歌的韵律、节奏和基调.随之,教师通过PPT、网易公开课等片段与学生赏析诗行,品鉴其选词择句、修辞方法等.在理解诗歌语义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探讨carpe diem的主题涵义.最后,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向学生推荐在线学习资源、发布自主学习作业.SMCR传播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实践采用视、听、说、写、演等多维信道,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情感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英美文学作品的理解.

  如何实现课堂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有效融合,李伟(2012)[10]提出英美文学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渗透的三种策略:从文学的影响关系入手,寻找中国文化影响英美文学文化的例证;依托教学内容,利用发散思维联想中国文学文化中相关的事件、人物和作品;注重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现代节日为契机,向学生传输中国历史文化.笔者非常赞同中国文化渗透英美文学教学的要点.同时,笔者更侧重文化差异并以此为教学导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辨意识.根据英美文学教学实践看,中国文学作品与英美文学作品的比较研讨会大幅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更热烈的课堂讨论;学生也会对英美文学作品及中外文化差异有更深刻理解.教师可以借助线上与线下教学资源,通过课堂研讨、在线讨论、课后自主学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系统了解文学作品的缘起、发展和影响,获得一种基于中国视角的国际文化视野.

  4 结语

  文学作品带有其自身的历史与文化语境,这是中国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作品的重要障碍之一.读者若要恰当解读一部文学作品,就需要熟悉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中国师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担当着信源与信宿双重角色.因此,SMCR传播模式下教师可以增补与英美文学作品相关的中国文化知识,引导学生不囿于英美文学作品本身,而是放眼于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与思辨.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中国师生可以获得更开阔的文化视野."知彼"是为了更好地"知己","西学东渐"可以是"东学西渐"的手段和目的.SMCR传播理论下,英美文学教学可以适当融入某些中国文化要素,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外宣的时代需求,更反映了任何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 张南峰.文化输出与文化自省---从中国文学外推工作说起[J].中国翻译,2015(4):88-93.
  [3] 楼宇烈.文化要"走出去",首先是要"走回来"[J].中国教师,2016(19):5-8.
  [4] 王岳川.发现东方与中国文化输出[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2(3):5-12.
  [5] 张亚婷.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15(8):53-55.
  [6] 周芳.论雪莱的《西风颂》对但丁锁韵三行体的继承与创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4):35-41.
  [7] 齐艳.雪莱《西风颂》与中国诗词风格之比较研究[J].作家,2015(8):164-165.
  [8] 吴笛.论东西方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外国文学研究,2002(4):103-109.
  [9] 李正栓.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10] 李伟.浅析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3):26-2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