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辽藩刻书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3 16:28:00
   摘要: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发展的繁荣时期。明代藩府刻书, 凭借其数量繁多, 且种类丰富, 质量精美的优点, 被誉为明刻本中的经典代表, 为明代刻书业发展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而辽藩的刻书活动作为明代藩府刻书中的一大代表, 校勘精准, 版刻精美, 纸墨精良, 具有极高的版本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我国文化发展以及出版印刷历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关键词:明代; 辽藩刻书; 朱植; 光泽王;
 
  
  明代藩王刻书是明代刻书业发展中的一大特色, 就性质而言, 藩府刻书既可以算作官刻本, 也可以算作私刻本。就质量而言, 藩府刻本版刻精美, 内容丰富。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繁荣时期, 刻书众多, 技术精湛, 流传广泛, 与宋元相比, 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明代的藩王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群体, 凭借其特殊的历史地位, 对于我国的雕版印刷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藩府刻本被誉为“明代官刻的珍品”[1]45.明清各家书目都曾记载明代的藩府刻书。例如, 高儒的《百川书志》、晁��的《晁氏宝文堂书目》、朱睦的《万卷堂书目》、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徐的《徐氏家藏书目》以及傅增湘的《藏园群书经眼录》等都对藩府刻书有着相关记载。叶德辉的《书林清话》记载讨论过明代藩府刻书之盛“大抵诸藩优游文史, 黼黻太平。修学好古, 则河间比肩;巾箱写经, 则衡阳接席, 又不独郑藩世子载�种�通音律, 西亭王孙睦楔之富藏书, 为足增光于玉牒也已”[2]101, 据周弘祖的《古今书刻》记载, 藩府刻书分别有秦藩、洪藩、庆藩、宁藩、周藩、益藩等诸多藩府, 如《东轩诗集》一卷, 为秦藩“永寿王”[3]293着, “共有15府, 凡142种”[3]118, 而杜信孚在《明代版刻综录》统计一共有“42府, 凡130种”[4]118, 李致忠在《历代刻书考述》根据多种藏书书目及国家图书馆所藏书目统计, 约“252种”[5]239, 张秀民在《中国印刷史》一书中统计则为“43府, 93人, 359种”[6]413, 则都说明了明代藩府数量之大。
  
  一、刻书背景
  
  公元1368年, 太祖朱元璋于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 改国号为明, 年号洪武。太祖朱元璋称帝后, 实行了很多有利于巩固朱氏统治的措施, 来加强中央集权, 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明朝建国初年, 北元势力未除, 国内的政局不稳, 反对势力蠢蠢欲动, 很多降臣与明朝亦是貌合神离, 武将势大, 新王朝的统治还依然有很多的隐患。他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 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藩王拱卫王室, 从而导致中央王朝势单力孤, 不能成相互扶持的状态, 所以太祖因袭汉、晋旧制, 决意立藩, 并令各藩王镇守疆土, 尤其对于北方诸王, 更要令其防范北方少数民族侵扰, 从而拱卫中央, 巩固大明朝的长治久安。
  
  洪武二年 (1369) 夏四月乙亥, “编《祖训录》, 定封建诸王之制”[7]19.太祖在分封诸王时也曾对臣子言:“先王封建所以庇民, 周行之而久远, 秦废之而速亡, 汉晋以来莫不皆然, 其间治乱不齐, 特顾施为何如尔, 要之为长久之计莫过于此。”[8]20于此同时, 为防止藩王势大, 出现如汉、晋藩王乱国, 威胁中央的问题出现, 太祖亦建立了一套严密的藩王制度, 给予藩王经济上优厚的待遇, 在政治方面享有较高的尊荣, 却禁止他们过多参与到政治中去, 故“有明诸藩, 分封而不锡土, 列爵而不临民, 食禄而不治事”[7]19.与此同时, 皇室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视教育, 大部分皇室子弟亦是学识渊博, 因此明朝的文化事业也有很大的发展, 这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为防止皇帝猜疑有异心, 各藩王府也纷纷修身养性, 不问政事, 韬光养晦。藩王大多延请地方名士, 以求学读书为乐, 诸多王府藏书数量众多且内容丰富, 不仅喜于藏书, 而且热衷于刻书自娱, 还有一些藩王或王府子弟隐姓埋名, 寄情于山水之中, 从而表示自己无心政治, 以令皇帝安心。中央对这样的行为也表达了极大的赞扬及支持。皇帝也采用许多手段监视藩王, 防止他们有不臣之心。如宁献王朱权的孙子朱多�冢� 便曾隐没姓名, 称自己为“来相如”, 于吴楚间游山玩水, 寄情于自然山水之间;他的儿子朱谋�猓� 也将自己的姓名改为“来鲲”, 与其父一般, 于三湘吴越间, 享受江湖之悠闲。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 懿文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无缘皇位, 其子即为皇太孙朱允�杉涛唬� 即为建文帝, 但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 成祖朱棣取得帝位, 因其多疑以及对削藩政策的认可, 成祖对藩王的防范之心更加严重, 进一步削弱藩王的权利。严厉的藩王政策使各藩王更加安分守己, 明哲保身。藏书、刻书活动成为了藩王们消遣时光, 远离政治的一项重要活动。
  
  二、刻书条件
  
  明朝帝王虽然严防诸王势大, 发生叛乱, 危害中央, 但在物质条件上却没有苛刻对待藩王。太祖对于他的子孙还是给与了优厚的待遇条件。根据《明史》记载:“皇子封亲王, 授金册金宝, 岁禄万石, 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 多者至万九千人, 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 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 无敢钧礼。”[7]3558由此可看, 亲王也只比皇帝第一等, 地位已然很高。嘉靖四十年 (1562) , 御史林润曾上奏言:“天下财赋, 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 而各藩禄岁至八百五十三万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两百三十六万三千石, 而宗室禄米五百四万石”[7]3559.藩王们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决定了其王府财力的雄厚, 为其进行刻书活动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且, 靖难之役后, 成祖也对藩王们给予了大量的金银赏赐。建文四年 (1402) 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城, 为笼络藩王对诸王采取了赏赐安抚的策略, 赐给诸藩大量的金银、锦缎等, 因此, 藩府的经济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 这对藩府刻书的兴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 藩府拥有丰富的藏书, 数量之多, 这也为其刻书提供了许多精美的底本, 据统计, 藏书最多的藩府有徽藩、周藩、郑藩、宁藩、晋藩、辽藩、蜀藩等。其中, 藏书较多的辽藩府中的一支, 为光泽王一脉, 光泽王朱宠��藏书万卷, “明世宗赐堂名曰‘博文’”[1]46.而藩府的大量藏书, 其来源是皇帝钦赐的书籍。明代皇帝非常重视宗室教育, 历代皇帝经常赐书, 如洪武初年, “亲王之国, 必以词曲一千七百本赐之”[7]46.叶德辉也曾言“其时被赐之书, 多有宋元善本可以翻雕”[2]97.也有部分为藩府自己于民间购买, 根据《明史》记载, 宁府后裔朱多�ァ⒅於��“杜门却扫, 多购异书, 校仇以为乐”[7]46.还有各个藩府自己组织他人抄写之书。例如, 宁藩朱谋“着《易象通》、《诗故》、《春秋戴记》、《鲁论笺》及他书, 凡百十有二种, 皆手自缮写”[7]46.
  
  再有, 便是大量的人才汇集于王府之中, 藩王们礼贤下士, 招揽人才, 更重要的是, 因着严格的宗室教育, 藩王本身大多都是博学之士, 着作颇多, 如辽简王朱植有《辽简王遗集》。藩王出身高贵, 却也并非是寻常的纨绔子弟, 他们学识广博, 满腹经纶, 正如清代学者叶德辉所说, “修学好古, 则河间比肩;巾箱写经, 则衡阳接席。”[2]97藩王们自己也拥有大量的着作, 这同样可以提供丰富的书稿来刻书;藩王们拥有的学识, 也能从事校勘工作, 从而可以保证刻书质量。
  
  三、辽王世系简述
  
  太祖即位之后, 于洪武三年 (1370) 开始分封诸王, 分封诸子。据明史记载, 太组共分封了二十五子 (因第二十六子朱楠幼殇, 未封王) 与侄孙朱守谦 (即太祖兄之子) 于大明各地, 其中辽王朱植, 是为太祖庶十五子, 他的母亲为高丽韩妃。于洪武十一年 (1378) 封卫, 后于洪武二十五年 (1392) 改封辽, 是为辽简王。先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就藩于广宁州, 即今辽宁省北镇市, 为明代九大攘夷塞王之一, “以宫室未成, {斩足}驻大凌河北, 树栅为营。帝命武定侯郭英为筑城郭宫室。”[7]3586武定侯郭英之女, 即为辽王朱植的王妃。朱植镇守边境, 学习军旅之事, “屡树军功”[7]3586, 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 辽王朱植将明朝抵御北方的第一道防线经营的稳定坚固。
  
  “建文中, ‘靖难’兵起”[7]3586, 建文帝惟恐其与燕王勾结, 诏令辽王朱植及宁王朱权还京。建文元年八月“召辽王植、宁王权归京师, 权不至, 诏削护卫”[7]3586, 宁王朱权归附了燕王, 而朱植却听从建文帝之命归朝, 并且在靖难期间一直居于南京, 后明成祖朱棣即位, 为了安抚诸王, 对藩王们给予了丰富的赏赐, 并将诸王改封他地或令其回到原来的封地, 但朱植并没有回辽东, 而是被朱棣改封荆州, 迁荆州府, 即今即今湖北省荆州市。只改封地不改封号, 朱植就藩于荆州, 仍称辽藩。自此, 辽藩在荆州, 一直到隆庆二年 (1568) 封除。朱植于永乐元年 (1403) 入京, 但成祖朱棣认为辽王朱植“初贰于已”[7]3586, 内心对他颇为不喜, 并于永乐十年 (1412) 削其护卫, 只留下军校厨役三百人, 供其使用。辽简王朱植于永乐二十二年 (1424) 薨, 其子长阳王朱贵��袭辽王王爵。
  
  太祖在世时, 曾为诸子各拟二十个字, 后世子孙取名皆从此例, 以展示朱氏子孙兴旺, 流传百世, 其中为辽王府所拟的字为“贵豪恩宠致, 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 操翰丽龙舆。”[8]2607因此, 辽藩子弟取名皆因袭此制。
  
  有明一代, 辽藩共有八位亲王, 辽藩世系传承如下表1所示:
  
  表1 辽藩世系传承列表
  
  在辽藩的体系中, 还有一支为光泽王一系, 在藏书、刻书事业上也较为有名。其中光泽荣端王朱宠��, 为第六代辽王朱宠�彀�弟, 根据古籍记载, “光泽荣端王宠��, 辽惠王成炼次子。成化二十三年 (1487年) 封。何乔远云:王积书万卷, 世宗赐堂名曰‘博文’”[9]97.据《藏书纪事诗》记载, “光泽王的藏书印有‘止庵’、‘光泽王印’、‘梅南深处’等”.但对光泽荣端王的姓名却不能完全肯定。在《藏书纪事诗》中, 光泽王的名讳为“朱宠��”, 但在《明史》诸王世系中, 记载光泽王名讳为。
  
  四、辽藩刻书成就及其代表作品
  
  辽藩在藏书、刻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迁藩于荆州后所取得的成就更高, 辽藩在荆州地区设立了许多书堂, 皇帝也曾为其御赐堂名, 因其丰富的藏书, 保留了很多的珍贵古籍书目。如, 王圻的《续文献通考》记载辽惠王朱恩�i因贤而好礼, 尝开宝训堂, 以珍列圣所赐宸翰。还有藏书极多的“味秘草堂”[11]32;湘阴王朱豪墉建书堂, 孝宗于弘治十年 (1497) 赐额曰“谦勤”[11]32;光泽王朱宠��设立藏书堂, 来收藏朝廷颁赐书籍, 明孝宗赐名曰“博文”, 号“梅南书屋”;辽府衡阳王亦建书堂, 明武宗于正德十年 (1515) 赐名曰“遵教”[11]32.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 朝廷御赐辽王府大量的书籍, 例如, “成化二十三年 (1487) 赐辽王朱豪�贰洞竺鞴僦啤贰�《四书》及《尚书》;赐湘阴王朱豪塘《续资治通鉴纲目》、《玉篇》、《广韵》等书, 赐枝江王朱恩钱《四书大全》;弘治元年 (1488) 赐辽王朱恩钻《诗》、《传》、《易》各一部;弘治二年 (1489) 赐辽府松滋王《四书集注》、《大明官制》、《为善阴驾》、《孝顺事实》、《劝善书》各一部;同年, 赐辽王朱恩钻《礼记集说大全》、长垣王朱恩钾《释氏源流》各一部;弘治三年 (1490) 赐湘阴王朱豪墀《御制大诰》等书;弘治九年 (1496) 赐长垣王朱恩钾《仁孝阜后内训》及《资治通鉴纲目》各一部;正德三年 (1508) 赐光泽王朱宠��《皇明祖训》、《仁孝皇后内训》各一部;正德六年 (1511) 赐长垣王朱恩钾《皇明祖训》、《皇明典礼》各一部;嘉靖六年 (1527) 赐镇国将军朱宠濂《尚书》、《传》、《四书集注》各一部;嘉靖二十七年 (1548) 在赐辽王朱宪烟‘清微忠教真人’道号。”[11]33不仅仅收藏了朝廷赐下的书籍, 辽藩自己于民间收购, 抄录的书籍应该还有很多, 这些构成了辽藩藏书的庞大体系。
  
  明代的藩王府刻书众多。据统计, 刻书较多的分别有宁藩, 周藩, 晋藩等, 其中以宁藩朱权一系刻书最多, 而辽藩刻书也不在少数, 根据张秀敏先生在《中国印刷史》书中整理的《明代藩府印书表》列表统计, 刻书种类有二十余种。结合其他文献以及学者的学术成果, 尤以邹时雨的《明代辽藩研究》, 在对有明一代辽藩的系统研究中也涉及其极高的文化成就, 整理出辽藩的刻书成果。
  
  辽王府分别刻书如下:
  
  辽简王朱植于永乐年间刊行了金李杲的《东垣十书》十九卷;辽王府又刊刻印行了《辽简王植遗稿》五卷, 《莲词》[11]32二卷, 此为辽惠王恩�i于弘治八年 (1495) 刊行;恭王朱宠�煊谡�德十四年 (1519) 刊宋公传的《元诗体要》十四卷;嘉靖三十四年 (1555) , 辽国宝训堂刻梁萧统的《昭明太子文集》[11]32五卷;朱宪于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刊《种莲岁稿》[11]32六卷, 《文略》二卷;辽王府刊刻的书籍还有, 如《养生日览》、《养生杂纂》、《湘献遗稿》、《群书药方》、《直说通略》[11]32、《选书》、《简生遗集》、《叙古千文帖》、《万汇仙机》[12]、《选诗》等。
  
  光泽王府 (荆州) 刻书如下:
  
  光泽荣端王朱宠��于“嘉靖七年 (1528) 刊刻的宋朝林景熙的《霁山先生集》五卷;于嘉靖八年宋朝刘炎的《迩言》十二卷;又于嘉靖八年 (1529) 重新刊刻了金代李杲的《东垣十书》;于嘉靖十年 (1531) 刊刻了宋代陈师道的《陈后山诗注》;于嘉靖十二年 (1533) 刊刻了宋代南宫靖一的《小学史断》二卷;于嘉靖十五年 (1536) 元代杨载的《杨仲弘诗》八卷;还刊刻了《三谢诗集》八卷、光泽王《雅音从和》一卷。辽惠王朱恩钻于弘治八年 (1495) 刊刻了辽简王朱植撰写的《辽简王植遗稿》五卷、《莲词》二卷;朱宪烟于嘉靖三十五年 (1556) 刊刻了《种莲岁稿》六卷、《文略》二卷;光泽王朱宠��刊刻了自撰的《雅音从和》一卷”[11]32.
  
  作为藩府刻书代表的代表之一, 其优秀作品仍旧有很多留存于世, 如梁萧统《昭明太子文集》五卷, 此为辽国宝训堂刻, 刊刻时间约为嘉靖三十四年 (1555) , 根据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所公布, 此刻本现藏于江苏省苏州图书馆, 同样也在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中也有记载。其次, 金李杲《东垣十书》十九卷, 为第一任辽王, 即辽简王朱植于永乐年间刊刻, 应为在荆州就藩时刊刻的。再有, 根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记载, 任渊着《后山诗注》, 此书是光泽王朱宠��刊刻于嘉靖十年 (1531) .现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的《万汇仙机》一书, 为崇祯间辽藩刻本, 亦是现今存留不多的珍品之一。在《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中记载, 《汝水巾谱》是朱术��所着, 刊刻于崇祯七年 (1934) .
  
  五、辽藩刻书的重要价值
  
  藩府不仅是是皇族王府, 同样也是私邸。在罗凤莉的《明代藩府刻书概述》中曾论述藩府刻书并不是单纯的像官刻一样“例行公事”[13]61, 也并不是和民间的坊刻那般注重“谋取私利”[13]61.在藩王们的重视和领导之下, 各个藩府组织印刷了许多珍贵的书籍, 对明代刻书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无可替代的力量。许多藩府在刻书时选择宋元版本作为印刷的底本, 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 很多宋版书、元版书已经失传, 所以藩府翻刻的这些书籍则拥有了更高的价值, 为后代研究已经失传的宋元版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版本资料, 而那些刊刻当时文人雅士的着作, 作为明代图书的原始版本, 体现了其宝贵的版本价值。这些都是珍贵的古籍, 应该有较高的保护意识, 发挥出其本身的文物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之。明代藩府刻书考[J].图书与情报, 1991 (2) .
  [2] 叶德辉。书林清话[M].北京:中华书局, 1959.
  [3] 周弘祖。百川书志古今书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4] 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M].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 1983.
  [5]李致忠。历代刻书考述[M].成都:巴蜀书社, 1990.
  [6]张秀民。中国印刷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7]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8] 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书店, 1982.  
  [9]朱彝尊。明诗综[M].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0]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2.
  [11]邹时雨。明代辽藩研究[D].荆州:长江大学, 2012.
  [12]陈慧清。明代藩府刻书辑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 (73) .  
  [13]罗凤莉。明代藩府刻书概述[J].新世纪图书馆, 2007 (2) .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