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乐舞的特点与功能

发布时间:2018-09-24 02:23:53

  摘    要:《全明词》中含有大量描写明代乐舞的词作,一定意义上对于乐舞史具有参考价值。明代乐舞不仅在题材上雅俗共赏,还表现为接受人群广泛,既包括文人雅士,也包括市井百姓。其中明代文人是主力军,放荡不羁的生活作风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关键词:《全明词》; 明代乐舞; 雅俗共赏; 娱乐;

  历年来关于乐舞的研究繁多,有的是从艺术角度探究的,有的是从文学方面分析乐舞的特点,还有的是借由祭祀或节日再探乐舞的价值。目前关于乐舞的研究涉及明代的稀少,以《全明词》为本的更是没有。本课题通过对《全明词》中乐舞史料的辑录和整理、分析,探究明代乐舞的特点。

  一、《全明词》概述

  《全明词》是明代词作总集,继《全宋词》、《全金元词》、《全唐五代词》后,将明人词作汇编成帙,基本囊括了明代词作文献。《全明词》以词人生年为序,如生年不详,则参照其卒年、登第、交游酌情排列,无名氏之词,列于编末。《全明词》以词调为正题,词意标题为副题,列于正题之后,并为保存资料和了解词作之原委,小序正文一并收录[1].每一词人下有小传,包括其字号、籍贯、生卒年、仕历、着述等,并附上选自词选、词话、方志等资料的词作来源。《全明词补编》则是对《全明词》的辑补,其编纂体例依照《全明词》。凡是《全明词》未收的明代词人词作、已收明代词人的未收词作,均在《全明词补编》收录之列。

  《全明词》六册和《全明词补编》二册共收录明代词人一千八百六十余名,词作两万五千余首,其中涉及的乐舞史料繁多,尤其是词作中对歌舞场面、乐器、曲名等相关乐舞史料的记录。《全明词》中每一个词人的词作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乐舞元素,从小小的乐舞意象到场面浩大的歌舞表演。其中以着名词人谢应芳、倪瓒、刘基、高启、瞿佑、杨基等为代表,这些词人所作的乐舞相关词作都在10首以上,足见其对乐舞的喜爱与寄托。明代乐舞在前代乐舞的基础上,更加丰富而有创新,并且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

  二、明代乐舞解读

  万历《博平县志》中记载:"酒庐茶肆,异调新声,泊泊浸淫,靡甚勿振。甚至娇声充溢于乡曲,别号下延于乞丐[2]."市井中的茶楼酒馆中充斥着各式各地的曲调,连乞丐都会歌唱一二。勾栏瓦舍亦是如此,明代文人集会场所多半会出现歌妓,这基本上成为一种风流追求,与明代文人放荡不羁的生活分不开。现将相关的乐舞词按照歌舞场面、乐器、曲名三方面进行分类,并作一二分析。

  (一)歌舞场面

  明代乐舞常出现在节日庆祝、寿诞、文人集会等场合,一为庆祝,二为烘托气氛,三为闲情雅致,四为歌舞升平。

  《全明词》以谢应芳《满庭芳》"玉雪梨涡,锦云桃扇,紫箫双凤和鸣"为开篇,率先追溯明代歌舞聚会时所用的乐器--箫,也证实了明代文人集会时会与歌妓一同欢乐。类似的,还有释梵琦的"玉镂笙箫金贴鼓。长鼓舞。梨园弟子邯郸女",可以窥见当时场面的热闹;梁寅在《书夜乐》中怀念金陵的秦淮美景,"夹十里秦淮笙歌市。酒帘高曳红摇翠",看"同游放浪多才子。诧酣歌、如高李",好不欢乐。"忆当时、歌扇舞裙","鸣佩响和清管",以此可窥见当时集会场面的热闹,歌妓们身着彩衣舞裙,伴着管乐,跳着柔美灵动的舞蹈,佩戴的环佩随着动作发出清脆的响声,美好又令人遐想。"笑声喧、霓裳舞遍"真是明代集会的真实写照了。

  既然有节日、寿诞,必然就会有庆祝的歌舞表演。宫廷的庆祝筵席在《全明词》中也占据一席之地,"万舞箫韶九奏全".朱高炽的《南乡子》、朱有炖的《玉女摇仙佩》、刘炳的《醉蓬莱》、魏观的《水调歌头》等,九奏箫韶,与民同乐,感怀民情,祝愿四境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欢意。为朝中大臣写祝寿词的词人众多,如瞿佑、史迁、林弼、李祯。瞿佑在庆英国公寿辰的《沁园春》中写道"听笙歌迭奏,声绕梁尘",又在《洞仙歌》中云"画堂开、卷起绣�恐榱保�风过处,满耳笙歌喧噪",华筵上,长歌妙舞,同献紫霞卮。李祯也多写祝寿词,在《满庭芳》中道"庆寿沸笙簧",人声鼎沸,一目了然;在《木兰花慢》中书"喜盛集亲朋,争喧鼓吹",锣鼓喧天;又在《贺新郎》中庆新婚"听花底、笙歌声沸",热闹非凡。节日歌舞也不遑多让,除夕、端午、元宵总少不了歌舞表演。除夕夜,团圆夜,"红炉画阁沸笙歌","红泥小火炉"配上笙歌燕舞,惬意不止。杨荣在《西江月》中把端午节龙舟赛描写得绘声绘色:"处处龙舟竞渡,家家箫鼓喧阗。"明代乐舞的表演场面依据庆祝活动的重要性,有庄重典雅,有热闹喧哗,也有安逸恬适。

  (二)乐器

  笙、箫、清管、素琴、瑟、笛、筝、琵琶、鼓、画角等乐器在《全明词》中出现频率极高,可谓是比比皆是,百花齐放。

  明代的乐器根据功能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具有娱乐性质的乐器,比如笙、箫、管、琴、瑟、笛、筝等。这类乐器作为娱乐工具,在《全明词》中占据的篇幅较大,大部分词人的词作中都会提及。贝琼的"银筝低按斜飞雁""吹箫更引娉婷""抱琵琶、夜调新谱"、倪瓒的"楼上玉笙吹彻"、刘基的"翠管银筝,夜夜歌楼曙""离弦不系鸣筝柱"、杨基的"息息商女琵琶"、凌云翰的"有檀板歌词,金尊劝酒,银甲弹弦"等大量的词引用了乐器意象,或抒己怀,或绘歌舞场面,或话悲凉。二是具有军事性质的乐器,类似于鼙鼓、鼍鼓、画角、羌笛。谢应芳的"鼙鼓一声惊散,六年地老天荒"、刘基的"江城夜寂,何处吹羌笛"、瞿佑的"古戍响悲笳""谯楼画鼓声催""独拥旧青毡。戍鼓声传""几声寒角响空营"等,一句句词里都弥漫着边疆悲凉的气息,急促、孤寂、凄冷都融入其中,叫人忍不住叹息。鼍是鳄的古称。鼍鼓,就是以鳄鱼皮蒙鼓腔制成的鼓。明代何良臣的《阵纪·技用》中记载:"军中响器,则有铜鼓、桡鼓、鼙鼓、杖鼓、��鼓、鼗鼓、鼍鼓之类,用虽不同,大抵壮逢(鼓隆)之势,彰震天之威[3]."明代时鼍鼓是作为军用鼓,常用来传信、助威、惊敌。瞿佑在《摸鱼儿》中写道"听鲸吼华钟,鼍鸣急鼓,光景暗中换",急促的鼍鸣声彰显情况的紧急,声势浩大。

  (三)曲名

  曲名包括歌曲、琴曲两部分。至明代,《阳光三叠》、《凤求凰》、《扣角歌》、《巴�Q曲》、《九韶》、《杜韦娘》、《垓下歌》等乐曲仍在传唱或演奏,还有当地民歌竹枝歌流行一时。

  《九韶》作为周时的官乐一直沿用至明朝,仍是宫廷宴饮、礼仪、祭祀场合的御用音乐,也多次出现在词人歌功颂德的词作中。朱高炽的《南乡子》、朱有炖的《玉女摇仙佩》、刘炳的《醉蓬莱》、魏观的《水调歌头》等词作都以《九韶》代表宫廷宴饮上的乐舞,也明示了对天子的敬仰、尊重。《阳关三叠》,唐时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宋时周邦彦有《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4]."谢应芳的"客来虽话别,重歌旧曲,不是阳关"、刘基的"阳关歌罢,香尘远、枉把翠柔折寄"和张红桥的"三叠阳关歌未竟,城上栖乌催别",都以《阳关三叠》寄托离别之情。《凤求凰》,原是司马相如写给卓文君的。谢应芳在《蝶恋花》中以"一曲求凰弹越调"赠予好友万彦述。

  除了上述三种分类之外,《全明词》中存在大量泛化的名词:歌、曲、舞、乐、唱,并未言明具体的歌曲或是歌舞活动,只是作为寄托作者情感而存在,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也非明代独有,说明词人在创作时偏好或善于将此类意象用在词中。这样使用的词人非常多,基本上每一个词人都会有一两首,甚至更多,证实这是普遍现象。

  三、明代乐舞的特点--雅俗共赏

  由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各种新形式的戏曲、小说等市民文学蓬勃发展起来。乐舞也不例外,受到文学的影响,成为大众娱乐方式之一。

  "雅俗共赏"是明代乐舞的典型特征,不仅指乐舞题材上雅与俗的结合,也指明代乐舞的接受人群广,既包括文人雅士,也有市井百姓。即使是宫廷雅乐,其中也或多或少受到了俗乐的影响。《明史》中记载:"殿中韶乐,其词出于教坊俳优,多乖雅道。十二月乐歌,按月律以奏,及进膳、迎膳等曲,皆用乐府、小令、杂剧为娱戏。流俗喧哓,淫哇不逞。太祖所欲屏者,顾反设之殿陛间,不为怪也[5]."可知殿中韶乐出于教坊,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教坊俳优的影响。明初时也曾有大臣向明太祖朱元璋进言:"太常俗乐可肄",尽管如此,朱元璋并没有怪罪太常,可见在太常的雅乐中还是能看到俗乐的身影的,俗乐出现在宫廷宴饮等场合也是能被接受的。这也说明了雅乐与俗乐的共存。宫廷乐舞尚且如此,民间乐舞更是将此发挥到了极致。既有《阳光三叠》、《凤求凰》、《扣角歌》、《巴�Q曲》、《垓下歌》这样阳春白雪的曲存在,也有大街小巷、勾栏瓦舍传唱的俗曲,二者共赏,互不冲突。明代乐舞的传播范围广,各地、各人群都有自己的歌舞,例如船夫的号子,挑夫的小调,以及花鼓、秧歌、采茶歌等大量的民歌,民间节庆及赛神等活动中的自娱性歌舞。另外如前文所提及的,明代乐舞不光出现在重要的寿诞和节日庆祝活动上,也遍布明代文人的集会中。明代文人原本放荡不羁爱狎妓的生活习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乐舞的发展。歌妓作为乐舞的主角,与文人的身份形成对立,却又在享乐氛围中和谐相处,俗与雅确是做到了和谐统一。

  四、明代乐舞的功能

  (一)宫廷:歌功颂德

  歌功颂德这个功能主要体现在宫廷宴饮上臣子对天子的歌颂,总结夸赞天子过往的功绩,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全明词》中有不少歌功颂德、歌颂太平的词作,且写这些颂词的词人一般是位居高位的朝廷大臣,借以表达自己对圣上的敬仰。"万舞箫韶九奏全。盛治雍熙开泰运,绵延。天祚皇明万世传",朱高炽在《南乡子》中写下这几句词来庆元旦,歌颂皇帝,祈求绵延开泰。同为皇嗣的朱有炖写得更为庄重大气,且寓意更广。"三阳开泰,万象咸新……愿四境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欢意。应须记。芳辰不用�[�[醉。"朱有炖心怀天下,不仅赏元宵节良辰美景、颂天子功德,更是祝愿四海百姓民安物阜,年年今夕,咸同欢意。刘炳的《醉蓬莱》体现的是大臣对皇帝的敬畏,"九奏箫韶,凤凰咸舞"、"喜溢龙颜,大地丰登,九衢甘雨",与朱有炖的歌颂太平略有不同,侧重于歌颂皇帝的功德。通过明代词人对宫廷宴饮场面的描写,可窥宫廷宴饮时的歌舞表演,为后世研究宫廷乐舞提供了可依据的史料。同时,明代宫廷的乐舞不单单是娱乐性的活动,还常作为接待礼仪、祭祀仪式出现在重大活动中。

  (二)民间:吹弹歌舞

  吹弹歌舞,就是音乐舞蹈娱乐活动,是民间经常举行的娱乐活动。对于明代文人而言,乐舞对他们来说是娱乐的工具,也是掩饰自我欲望的途径。纵观《全明词》,有一部分词人在描绘歌舞场面时着重勾勒歌妓舞蹈的姿态,纤柔的腰肢,轻盈的舞姿,灵动的眼眸,使得原本喧闹的场面变得撩人,让人无法不多想。谢应芳在《满庭芳》中写道"玉雪梨涡,锦云桃扇,紫箫双凤和鸣",歌妓雪白的皮肤、浅笑的梨涡、轻盈的舞姿都通过文字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试想那场面定是活色生香。似乎明代词人爱狎妓、爱享乐的个性已经融入词作中,原本抒发性灵、借景抒情的词就变成了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乐舞对于市井阶层而言,更多的是民间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舞蹈、民歌。每逢佳节庆祝、迎神赛会等民间活动,便会上演花鼓、采茶等歌舞,除此之外,带有流行歌曲性质的民歌时调在明中叶以后突然盛行起来。随着社会风气的变化、文化的感染,这些歌舞已经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代表。由于明杂剧、传奇的兴盛,有些时调小令被用到了传奇戏曲中,成了表演音乐。无论是乐器演奏,还是戏曲表演,都在民间深受喜爱,并广为流传,并且对后世的乐舞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民间乐舞经过地方乐舞的加持,多了一层文化色彩,不再是单一的娱乐工具。

  五、小结

  《全明词》对于补充明代乐舞史料有一定的价值,可作为明代乐舞研究的重要史料。明代乐舞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其接受人群广泛,从宫廷到民间都极受欢迎。明代乐舞既歌颂太平、赞誉天子,也是民间的娱乐工具。
  参考文献
  [1]饶宗颐。全明词[M].中华书局,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应有勤,孙克仁。中国乐器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397.
  [3]周明初,叶晔。全明词补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4]蔡丽红。明代歌舞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
  [5]董旭彤。隋唐至明代礼乐观念变化辨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6]艳超。<全宋词>中的乐舞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
  [7]文洁。<全宋词>中的乐舞史料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7.
  [8] 胡军。明代的乐舞生与<大明御制玄教乐章>[J].宗教学研究,2005,(02)。
  [9]伍建红。登顶古代宫廷舞蹈艺术之巅的明代宫廷舞[J].兰台世界,2014,(09)。
  [10]杨帆。论明代宫廷乐舞的形成[J].北方音乐,2014,(11)。
  [11] 张咏春。明代的太常乐舞生[J].中国音乐学,2017,(0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