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飞天》中艺术形象对古典舞蹈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3-09 23:33:33
   摘要:敦煌的“飞天”形象壁画自发现以来, 为中国古典舞蹈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其优美的肢体以及造型艺术都极具舞蹈艺术价值。通过对《飞天》作品进行解读, 对其艺术形象进行解析, 着重分析“相由心生”的意象生产, 并指出其对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启示。通过研究发现, 在中国古典舞中需要注重形体的基础训练, 加强舞蹈者文化素养的培养等, 以便更好地展现古典舞蹈的魅力, 提升自我的舞蹈创新与表现能力。
  
   关键词:敦煌壁画; 《飞天》; 古典舞蹈; 表演启示;
  
  敦煌壁画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 在世界文化长河中星光闪耀, 尤其是壁画中所塑造的“飞天”形象激发了创作灵感, 为中国众多舞蹈的创作提供了史料依据。例如经久不衰、享誉世界的民族舞剧《丝路花雨》, 就是以敦煌壁画为素材来进行创作的。以“飞天”意象为创作素材的2008年春晚舞蹈小品《飞天》更是璀璨夺目, 让人啧啧惊叹[1].舞蹈是一门集造型、情感与肢体语言为一体的表现艺术,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而言, 情感与肢体语言的融入要求更为具体化, 这就要求在古典舞的表演中注重“身心合一”, 实现“相”与“心”绝对统一, 这是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基本要求和核心要素。中国古典舞着重强调“心里没有, 身上白走”, 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着舞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用肢体语言进行舞蹈情感的抒发与表达, 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 呈现舞蹈艺术的魅力[2].对此, 我们以《飞天》舞蹈作品为研究对象, 在对其艺术形象充分解读的基础上, 解析舞蹈中的“相”与“心”, 从而把控内心情绪, 将内心情感与肢体语言达到高度统一, 真正做到“相由心生”, 从而引发广大受众的情感共鸣与艺术审美享受。
  
  1《飞天》中的“飞天”形象解析
  
  “飞天”因其独特的艺术造型与肢体语言成为敦煌艺术形象的标志性符号。“飞天”的形象起源于印度佛教, 后在中国落地生根, 形成了具有华夏特点的“飞天”.随着时代的发展, “飞天”形象被中国舞蹈广泛应用, 例如梅兰芳的《天女散花》、戴爱莲的《双飞天》。《飞天》等系列作品都对“飞天”进行了借鉴与传承, 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宠儿”.
  
  1.1“飞动”之美
  
  “飞天”的形象之美在于“飞动”, 这是敦煌壁画中其他形象所不具备的。“飞天”壁画本是死物, 但是通过肢体的扭动、翻转、伸展与摆动, 与飞舞的飘带相呼应, 使得人物形象极具灵动性, 赋予了人物极强的生命力, 使得飞舞的飞天跃然眼前, 让受众感受到飞天在舞动中所体现的动态美与节奏美[3].如图1所示。莫高窟中的第321窟西壁龛顶上的菩提树双飞天呈U形, 身体像燕子一样向下俯冲, 左手向下抛撒花瓣, 随风飘扬的巾带给人以吴带当风的视觉享受, 轻盈的身姿展现了飞天别致而飘逸的飞行之美, 呈现一种所到之处步步生花的优美意境, 如图2所示。飞天的“飞动”之美, 是利用飞天的身体造型与好似飘舞的衣带来综合呈现的, 尤其是飞舞的衣带与衣襟更添几分动感。根据飞天的形象, 众多展现飞天形象的舞蹈中基本上都应用了长绸这一道具, 来展现“飞动”之感的艺术特征。例如2008年的《飞天》舞蹈, 舞蹈中为彰显飞天的“飞动”之势, 在开始之初就采用了浮动动作来展现飞天的凌空翱翔的飞动之感, 还利用了24米长绸随着舞蹈者的动势变化与美妙的舞姿发生挥动、卷扬而营造出飞天飞动的意象。
  
  图1 敦煌飞天形象

  
  图2 菩提树双飞天形象

  
  1.2 S肢体形态
  
  飞天的S形肢体形态是有别于其他古典舞舞姿的形态特征。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身姿形态承袭了古印度佛教人物的基本形态, S形是飞天最基本的形态曲线, 主要是由头、膝、胯、肋部位的扭转来使身体呈现出S形。S形肢体形态又被称为“三道弯”, 由腰与胯之间的横向拉伸形成动势, 并且再由头部、四肢进行辅助从而完美展现一种逆反的姿态[4].如图3所示。S形具有独特的东方审美韵味, 具有对称、平衡与和谐统一的审美价值, 该肢体形态对身体的柔韧性有着极高的要求。S形肢体形态为“飞天”的典型的身姿, 除了S形肢体形态外还有U形、L形, S形是飞天舞姿的基础形态, 展现了敦煌飞天的体态美。飞天舞姿婀娜、姿态多变, 《飞天》舞蹈中利用平面S形、立体S形以及混合S形将形式多变的舞蹈动作进行有效衔接, 动作自然而然地串联起来, 如行云流水一般。舞蹈中的S形肢体形态虽然不能做到像壁画中的飞天一样在天空中恣意飞翔, 但可以给予受众婉转、柔美的想象空间, 赋予受众真实的飞天飘舞的画面感知[5].
  
  图3《飞天》舞蹈中的S形姿态

  
  2 品评《飞天》作品中“相由心生”的意象生成
  
  舞蹈的审美意象产生是舞蹈表演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是舞蹈演员赋予舞蹈作品美好动感以及灵气的关键之所在。对《飞天》舞蹈小品中的意象品评是非常必要的, 这有助于掌握《飞天》等中国古典舞蹈表演的精髓。
  
  2.1《飞天》之“相”
  
  “相”是舞蹈表演中的必不可少的, 舞蹈就是通过“相”来向受众呈现舞蹈的视觉享受。在中国古典舞中, “相”可以分为外相与内相这两种形式[6].外相, 顾名思义指的是表象的事物, 在舞蹈中则是舞蹈造型、舞蹈动作以及舞姿。内相, 与外相相反, 是隐藏的外在表象, 通常指的是舞蹈者的气韵、气质、神态与律动等。归根究底, “相”的表达均是通过舞蹈者的身体来传达的, 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舞蹈劲力等呈现给广大观众。“飞天”的形象并不是真实存在的, 而是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让飞天具有了能在的天空中恣意翱翔飞舞的意象, 将其刻画在敦煌的石壁之上。舞蹈亦是通过意象对“飞天”的形象特征与艺术特点进行分析, 通过肢体语言与造型将飞天的神韵展示在世人面前。
  
  舞蹈是一门动态的表演艺术, 通过舞蹈造型、肢体动作以及节奏韵律虚实结合起来生成动态的意象。《飞天》舞蹈中形象鲜明, 结构清晰, 充分对“飞天”的S形肢体语言进行了挖掘, 快慢有致, 将“飞天”的典雅、潇洒自在、灵动浪漫一一呈献给广大的观众, 产生高超的艺术审美意象。《飞天》舞蹈小品初始以一种缓慢的单腿静态飞行舞蹈姿势滑入, 支撑腿以极为缓慢的蹲沉与伸升表现, 手臂与腿的起伏互相配合, 形成波浪状的节奏, 呈现出一种从天际漫步而来的灵动、缥缈的意境, 展现出缥缈浩瀚的感受。动作腿以S形姿态为基本动作, 在不同方位上进行着动作的变换, 与天地相互呼应, 呈现出飞天自由灵动的意象[7].如图4所示。尤其配合着恣意舞动的24米长绸, 飘逸灵动感跃然眼前, 让飞天的形象更为具体, 展现出飞天的飘逸出尘之意象。《飞天》舞蹈的徒手部分, 眼神从垂目到平视的缓慢细致的转换, 再配合气息的运用呈现出“飞天”宁静祥和的内在气场, 很容易将观众带入到舞蹈的氛围之中。
  
  图4《飞天》中的舞蹈动作

  
  2.2《飞天》之“心”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来说, “心”主神明, 对舞蹈“相”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中国古典舞的内涵中, “心”亦可以分为通过内心所抒发传递的思想以及由文化素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两种。第二种明显比第一种的层次更深。舞蹈艺术的表现, 都不外乎是由“心”主导来实现舞蹈情感的表达。尤其对于舞蹈表演来说, 只有具有深刻的舞蹈修养, 才能自然流露情感, 作用于肢体以及面部语言, 以达到古典舞之“神韵”.京剧大师李少春先生曾提出“心、形、劲、律”的概念, 将“心”摆在了第一位, 由此可见, 古典舞的“相”是由“心”所掌握的[8].中国古典舞蹈只有“走心”才能做到形神兼备, 气韵生动, 更好地展现舞蹈作品中的情感, 让舞蹈语言与情感互相交融达到完美统一。
  
  《飞天》舞蹈小品中所塑造的“飞天”人物形象是宁静致远的, 让人肃然起敬的, 这就对“飞天”神态的掌握提出了要求:眉宇含情, 才能表现出“飞天”人物塑造的精髓。《飞天》中的神态是多变的, 刚开始时是温柔的、俯瞰众生的神态, 中段是活泼跳跃的, 结尾是欢快、喜悦的, 一系列神态的变化让原本停留在想象层面的“飞天”有了生命力, 产生了“血、肉、骨、神”[9].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这一系列的神情变化就是由“心”来主导的, 这样才能实现“形”“神”的结合与统一。《飞天》舞蹈表演是对“飞天”形象的塑造, 不能仅仅注重外在“相”的模仿, 更需要“走心”, 对“飞天”的神态、气韵进行准确的把握, 通过由“心”引导将文化素养积淀转化的意象, 从内向外自然流露, 这就达到了舞蹈中“相由心生”的艺术境界。
  
  3《飞天》舞蹈中的“相由心生”对古典舞蹈表演的启示
  
  3.1 强化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坚实舞蹈之“相”
  
  《飞天》舞蹈小品中的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取材于唐代的敦煌壁画, 与其他的飞天题材的舞蹈作品不同, 具有极强的创新性。该舞蹈小品中将7位“飞天”的一条腿固定, 又通过对S形肢体语言的充分挖掘和手部、脚部动作, 摒弃了固定的舞蹈程式, 从“非流动”转变为“流动”.无论是飞天S形的肢体形态还是支撑腿的蹲沉与伸升, 都需要拥有坚实的舞蹈基础, 才能使舞蹈动作流畅、自然, 富有美感。
  
  在舞台上, 优秀的舞蹈家所展现的舞蹈艺术美与艺术价值, 正是因为其将“形、神、劲、律”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与融合。“形、神、劲、律”是舞蹈的内相与外相, 这直接关乎舞蹈作品中意象的表达。“形”是“相”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与具体表象, 也是舞蹈魅力的依附与舞蹈之美的表现特征。尤其对于中国古典舞来说, 对形体的要求非常之高, 不仅需要很高的肢体柔韧度, 还需要强而有力的肢体支撑, 只有通过专业、规范、系统的训练, 不断加强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打下坚实的舞蹈基础, 才能在舞蹈表演中灵活运用肢体实现舞蹈语言的塑造。通过反复的训练与强化才能形成动作记忆力, 在掌握“形”的基础上对“劲”“律”与“神”深入体会, 实现高度融合与统一。在训练的过程中, 需要反复观看《飞天》等舞蹈作品, 掌握动作特点与要领, 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只有不断加强舞蹈的基本功训练, 在舞蹈“相”的表现上才能得心应手。
  
  3.2 注重文化审美素养培养, 实现“相由心生”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只有深入地读懂“飞天”等传统文化, 才能使舞蹈形神具备, 引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对此, 在对《飞天》等舞蹈小品的表演中, 除了需要加强对肢体动作的训练以外, 还需要注重对“心”的培养, 做到“相由心生”“情随心动”“境随心转”, 将内在的情感与文化修养的“意”与“气”呈现在肢体语言、律动与气韵之中, 这是舞蹈表演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心”重点在于深层次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认识, 在充分了解文化与作品内涵的基础上, 更好地展现作品中的意象与情感表达。舞蹈演员的文化底蕴关乎着表演的成熟度, 缺少文化内涵的表演只能是没有灵魂的人物造型。所以, 身为舞蹈者应当加强自我的文化审美素养的培养与提升, 对文化素材进行积累与深入解读, 多观摩舞蹈艺术作品。通过对舞蹈等相关文化及素材进行学习积累, 在文化了解的基础上通过量变引起质变, 在进行表演时才能更得心应手。尤其是在新时期, 舞蹈作品的创新, 都需要舞蹈者丰富的文化素养底蕴来对“古典”进行再创造。从而真正实现“相由心生”, 达到内外统一。此外, 在表演舞蹈时不只是单纯地模仿动作的外形, 而是需要通过内心的理解与再创造, 达到符合古典文化审美的高度。
  
  4 结语
  
  舞蹈的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 只有将情感与肢体语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给予受众情感上的共鸣和良好的艺术美感享受。对《飞天》舞蹈作品中“相由心生”的意象生成进行品评, 发现舞蹈表演需要注重形体的基础训练, 以及加强舞蹈者的文化素养的培养, 以便更好地展现古典舞蹈的魅力, 提升自我的舞蹈的创新与表现力。
  
  参考文献
  
  [1] 饶开芹, 周安文。龙门石窟唐代造像中的舞蹈形态探微[J].中原文物, 2016 (1) :87-91.  
  [2] 张大策。从德里达的“解构”视角看传统舞蹈“虚象”之驳杂与后现代舞蹈之“身体存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 (1) :41-45.  
  [3] 刘潇。从“飞天”舞蹈看长绸舞的艺术表现价值[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1 (1) :61-64.  
  [4] 过节。浅析中国古典舞《飞天》的审美意趣[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5 (S1) :90-93.  
  [5] 金亮。敦煌舞表演风格及其呈现[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8 (1) :66-73.  
  [6] 刘白维。当代舞蹈的继承发展与融合创新:评《中国当代舞蹈创作思想教程》[J].中国教育学刊, 2017 (8) :116.
  [7] 马蛟龙。试论舞蹈表演中的“劲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2017 (6) :93-97.  
  [8] 许琪。敦煌舞蹈新理念:元素新发现[J].敦煌研究, 2018 (2) :51-58.  
  [9] 李翔。论民族舞剧《大梦敦煌》的创编技法[J].音乐创作, 2018 (3) :115-11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