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及其在管理思想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6-28 08:26:11

  《史学思维和管理研究》 (1) (以下简称《刘文》) 关于张力思想与史学思维的论述, 相信对“个体、团队或学术社区”来说, 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焦点。笔者愿以近年来对理论与实践的张力研究之拙见, 抛砖引玉, 希冀引发学术共同体的重新反思---从对二者的弥合走向对其必要张力的保持!而对于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情境因素, 本文也试图建议引入史学思维, 深入窥探理论与实践的平衡议题。
  
  1、张力及其在管理思想中的应用
  
  根据Merriam-Webster词典的解释 (2) , 张力一词最早出现在1533年, 表示情绪不安、内心挣扎、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对立、艺术因素中的互相竞争、拉紧或强直、弹性体伸长引起的应力状态等;而作为物理学一个专门术语, 张力意指存在于内部而垂直于两相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张力思想被学术群体广为接受至少可以追溯至KUHN的经典文献---《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创新》。KUHN认为, 平衡产生于维持传统与追求创新之间的必要张力, 对从事科学研究至关重要:“某种‘收敛式思维’也同发散式思维一样, 是科学进步所必不可少的 (3) .鉴于这两种思想方式不可避免地会相互冲突, 据此可以得出结论:维持一种往往难以维持的张力的能力, 正是从事一种最好的科学研究所必须的首要条件之一。换言之, KUHN所谓的”必要的张力“是同时追求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价值主张的平衡。
  
  虽然很难确定在何人、何时与何地张力被拓展到社会学、心理学、哲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但是在软学科中, 张力的内涵逐渐得到拓展与丰富。具体到管理学领域,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借鉴张力思想研究学科发展问题。例如, FABIAN认为, 管理学存在多元化方法的根本原因在于难以调和科学性压力与实用性压力 (4) 之间的取舍。这是因为前者提倡理论繁殖与多元化, 而后者主张理论一致和对常规科学范式的遵守。FABIAN指出, 管理学科的进步得益于对这两种压力共同追求而形成的张力。不难发现, FABIAN对追求理论多元化与理论一致性之间张力的”保持“, 其实也是一种对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的共同追求, 同KUHN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 这种既维护传统又追求创新、既追求理论范式的统一又追求理论范式的多元化之争论在管理学科的发展中存在已久。鉴于管理学科本身同时具备的科学与人文特质, 亦有学者从科学精神的”求真“内核与人文精神的”崇尚善美“本质视角出发, 建议保持二者的必要张力以促进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 (5) .刘文瑞曾说过:”管理学发展的两条路线:一条是科学化路线;另一条是人文化路线……这两条路线在向未来的延展中, 不管哪一条, 只要单兵突进发展迅速, 另一条就会产生一种矫正效应。正面上的不相交, 却在事实上互相把对方拉到自己影响力所及的范围内。尽管二者的基本倾向是互相排斥对方, 却正是因为排斥而产生引力, 从而调整着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6)
  
  需要指出的是, 张力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如个体与集体、探索与开发、营利与社会责任等) , 既包括二者的对立, 也包括二者的辩证与统一。学者们对张力的理解, 内涵越来越广泛, 视角也越来越辩证。更进一步地, 随着张力在管理思想中的逐渐渗透, 一直有学者对张力的内涵不断进行拓展与补充。学者们对张力思想的探讨与应用, 已经将研究视域从最初对科学传统的维护与科学创新的追求, 延伸至对理论一致性与理论多样化, 以及学科发展范式常规化与多元化的共同主张, 而且张力思想已从自然科学领域逐渐拓展至管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学者在关注张力元素的对立与冲突时, 也开始强调张力元素的统一性与辩证性。正是对矛盾双方或多方保持同时的追求与价值主张的必要张力逻辑,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对管理理论创新乃至中国管理学科进步的巨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 这些多元化的张力都是必要的, 因此, 保持必要的张力可以维持矛盾双方或多方的平衡状态;虽难以同时达到, 但可以共同追求, 从而相互制约, 相互促进, 互相依赖, 也相互平衡。鉴于此, 笔者希望学术共同体可以从必要的张力视角, 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2、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
  
  管理学是一门致用的学科。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互相依存, 也互相影响, 对其平衡关系的探讨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议题, 攸关管理学科的未来发展与范式成熟, 也是管理研究的基本出发点。由此, 一直不乏学者对此问题献计献策, 继西方提倡的弥合理论与实践之藩篱、”引入知识转变价值链“、”创造引爆点“、搭建衔接理论与实践的”大帐篷“、走出学术”封闭循环“、遵循”循证管理“等措施之后, 国内学者也开始对理论与实践脱节原因进行剖析, 积极呼吁”中国国管管理理学学者者该该登登场场了了“”、、寻寻求求“”和和谐谐管管理理的的桥桥梁梁作作用用“”、、建建构构管管理理学学者者与与管管理理实实践践者者的的共共同同语语言、运用多种研究范式与成立跨学科研究机构、开展“实践本土化, 理论全球化”研究、提倡“管理者即研究者”、鼓励管理学术期刊专业化发展、号召管理研究技术化导向, 等等。国内外的这些主流观点无疑体现了对理论与实践之弥合的憧憬与期待, 导致一些西方顶级期刊为此开设专栏, 而国内更是紧迫到将其直接上升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更高一层次的制度层面。
  
  在国内外弥合理论与实践“运动”持续发酵与升温之际, 本文极力呼吁学者驻足反思:管理学---或者中国管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定需要弥合吗?笔者认为, 问题的根本很可能不在于如何弥合, 而在于缺乏对理论与实践各自的内涵与外延更为系统、深入与全面的认知。基于比较广义与辩证的张力内涵, 笔者建议理论与实践完全可以保持必要的张力;因为理论与实践均具有多层次与多维度的结构, 是辩证的统一体, 二者之间的张力存在多种表现形式 (如取舍、困境或矛盾) , 而且二者均随时代的演变从而一定是特定历史文化环境下的过程与产物。由此, 二者的关系在某些层面上一定可以弥合;在另外一些方面很难或者根本不可以弥合, 而在其他一些维度上弥合可能又会体现出情境权变性, 甚至在具体的历史情境中还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流动性。例如, 从理论认知视角来看, 其不同的构成要素与管理实践的关联程度可能会不同, 不同的理论创新道路 (7) 与管理实践的关系也不同;从实践认知的视角来看, 不同的管理理论对决策定义、决策选择与决策强化的实践价值往往不同, 导致其对实践的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很可能也不同。其实, 随着西方学术共同体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研究的深入, 近几年已经有一些学者开始尝试从弥合以外的观点进行重新认知。
  
  3、保持必要张力的建议
  
  (1) 充分引入历史视角与史学思维历史和管理理论的开发与探索息息相关。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情境因素, 既可以体现“历史对理论”的贡献 (如组织生态理论、制度理论等) , 检验、修正与发展管理理论, 又可以发挥“理论中的历史”之功效 (如共同演化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事件系统理论等) , 作为理论要素的自变量或调节变量。由此, 学者可以从历史情境的理论化与理论的历史情境化双重视角窥探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既然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均是历史的产物与过程, 那么历史视角必然为洞察二者的必要张力提供切入点。与此同时, 笔者也建议学者完全可以从动态演变的视角, 重新审视理论与实践不同层面与维度的必要张力, 以及这些多元化的张力如何随历史发展而变化。例如, 随着转型时期中国管理实践的与时俱进与日新月异, 那么某一个或一些管理理论随着时间的演进与“创新的扩散”是否有可能失去或获得实践相关性?
  
  (2) 系统区分管理理论的直接实践效用与间接实践效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属科学系统与实践系统, 这两个系统因为“自我参照”与“自我再生”导致在价值观、规则、信念、假设等方面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有些管理理论的直接实践价值比较明显, 但其间接效用可能并不明显 (如显性的理论知识) ;而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 有些管理理论则间接效果比较显着但直接效用可能不明显 (如隐性的理论知识) .甚至在某些历史情境中, 有些理论知识的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因为可以互相转化而处于动态的进程中。例如, 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造的螺旋模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外部明示”与“内部升华”.由此, 中国管理学者在尝试平衡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时, 可以关注理论知识的直接效用与间接效用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转化关系。
  
  (3) 科学界定不同的学科与领域背景管理活动本质上是与“人”打交道, 因此, 科学研究的价值往往最终体现在对“人”以及由“人”构成的组织效用的改善上。在管理的不同职能活动 (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 各个环节中, 组织对人的功能之侧重往往迥异, 因此, 在管理学的不同子学科或者子领域中, 不同的理论知识所拥有的管理实践效用往往不同。由此, 中国管理学者对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探讨, 或许可以首先界定所创造的理论知识应该具体指向的管理活动范畴与特征。
  
  (4) 辩证看待不同的“道路选择”除了不同的研究领域会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张力关系体现一定的情境依赖性之外, 从管理知识的创造与生产的角度来看, 中国管理研究的康庄大道与羊肠小道, 以及文化双融路径等不同的道路选择, 往往对转型时期的管理情境关注维度不同, 而且对情境下管理实践的关注程度也不同, 因此, 导致在不同的研究道路上, 可能需要学者所创造的理论知识的实践效用与价值充分体现不同维度的情境与不同程度的管理实践的差异性与“权变性”.虽然条条道路可以通罗马, 但是不同的道路选择需要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保持有差异的必要张力状态。
  
  注释

  1 见刘文瑞。史学思维和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 2018, 15 (7) :962-967.
  3 见KUHN.必要的张力[M].范岱年,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4 见FABIAN F H.Keeping the Tension:Pressures to Keep the Controversy in the Management Disciplin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0, 25 (2) :350-371.
  5 见江晓原。在科学与人文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N].文汇报, 2009-07-11 (006) .
  6 见刘文瑞。管理思想演变中的张力[J].管理学家:实践版, 2012 (12) :34-38.
  7 见曹祖毅, 潭力文, 贾慧英, 等。中国管理研究道路选择:康庄大道, 羊肠小道, 还是求真之道?[J].管理世界, 2017 (3) :159-169.该文也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必要张力关系视角, 讨论中国管理研究的客观道路选择问题。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