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探讨

发布时间:2016-06-02 07:24:53
   摘要:在近代中国绘画历史上, 吴冠中老先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美术教育上更有着自己独特的观念。他主张绘画的形式美或抽象美、融汇中西, 认为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感受和直觉。吴冠中老先生的美术观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指导思想。
  
   关键词:吴冠中; 基础美术教育; 形式美
 
  
  吴冠中 (1919-2010) , 在求学时国画师从潘天寿, 油画师从苏弗尔皮教授, 喜爱梵高、高更, 爱用大红大绿的强烈色彩。他一直在探索把古代中国的文人画与现代西方的画风融汇贯通用 (就是用国画的韵去统领西画的形与色) .探索吴冠中老先生的艺术道路从中体会他的美术教育思想, 对于中西两种绘画文化的融合和当今的美术教育改革都有极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1 吴冠中先生的艺术道路
  
  吴冠老先生出生于1919年, 从小生活在江苏省宜兴县的一个小山村。1935年考入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就读一年后转考国立艺专预科, 自此步入艺术之路。在艺专学习期间, 吴冠中虽然学习的是西画, 但是他对传统中国画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曾一度由西画系转入中画系师从潘天寿, 被潘老的创造精神影响了一生, 后来由于忘不了色彩的表现力, 吴冠中先生又转回西画系。
  
  1946年, 中国政府教育部举办战后首次公费留学生甄选考试, 吴冠中以最优成绩获得公费赴法留学进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绘画的的机会。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是与徐悲鸿当时的学院派截然不同的“新派画” (国内美术界称现代主义主流派的绘画为新派画) .1950年学成归国, 吴冠中满腔抱负却无力施展, 因为当时的中国流行的是从苏联和其他新民主主义国家崛起的新现实主义的艺术, 将新派画作为反面教材示众, 因此吴冠中早期在艺术上是郁郁不得志的。
  
  回国后, 吴冠中在中央美术学院工作了三年, 这三年可以说是一段适应期, 后调到清华大学, 又调到北京艺术师范学院 (1961年改名北京艺术学院) , 在清华与北艺教学期间正值画家外出写生盛行, 吴冠中就此开始了风景写生之旅。主要作品有1959年井冈山写生、1961年西藏写生。人们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秀丽、清雅”的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这段经历在他艺术生涯中具有关键性意义, 让他在60年代中期的极左政治狂潮中幸免下来。
  
  1964年北艺停办, 吴冠中又被调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暴风雨来的前夕, 1966年十年文革来了, 吴冠中先生的命运又发生了转变, 为了躲避抄家带来的危机, 他被迫毁坏了在巴黎留学期间的全部作品, 后来被安排下乡再教育期间, 或许是因为青年时期受到吴大羽教授那种永不消弭的艺术热情的感染, 吴冠中依然没有放弃绘画, 还被戏称为“粪筐画家”, 这时的吴冠中在创作中开始多了一份质朴和沉厚。
  
  由农村回北京后, 吴冠中先生开始创作水墨画, 并公开提出自己的艺术见解。他提出了很多独到而且犀利的艺术思想, 如“形式美”“笔墨等于零”, 最着名的就是他致力于“中西艺术融汇”.
  
  先来简单说说融汇中西, 吴冠中先生的这个思想在我们现在这个人人都喊着中西结合的社会看来一点都不新奇, 却忘记了在20世纪这个想法是经过了多少艺术大师的尝试才有了我们今天的艺术。在吴冠中之前率先在中西绘画结合的道路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是他的老师林风眠和吴大羽。吴冠中在前人的基础上, 较为成功地完成了融汇中西这个课题, 吴冠中先生认为东西方的艺术并不存在对立关系。因为无论是什么种族, 他们对精神和物质的需求大致是相同的, 因此东西方在表达情感方面只是表达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我们从吴冠中老先生不同阶段的绘画表现中可以看出中西融汇的过程。 (对比图1与图2)
  
  图1 天府梯田1980

  
  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这个论点, 笔者觉得有一定的标题党的嫌疑, 如果不去读这篇文章, 可能就会质疑先生提出来的这个观点, 20世纪80年代末, 中国画出现了唯笔墨论, 提出要想中国画画得好只要做到笔墨好即可。我们现在来看就能清楚地发现这是片面的, 因为中国画中不光有笔墨还有意境。因此吴冠中先生提出“笔墨等于零”, 他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笔墨的完美, 而忽略了它是为画面服务的宗旨, 那就无法表达情感, 那就等于零。
  
  2 吴冠中先生的美术教育思想
  
  2.1 美术教育的目标
  
  吴冠中先生从1950年开始教书, 他不光是画家, 更是一位美术教育家。查找翻看文献, 我们不难看出先生对于教育事业的热情, 一向主张激发学生的想象, 引导学生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直觉, 培养学生的艺术个性。美术教育不光要让学生获得美术方面的知识, 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在美育方面。然而, 在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思想中, 美术教育总是停留在口头上, 很难落实到学生, 哪怕是以美术为主的学校也沉迷于考试技法, 学生动手大大多于动脑, 这一现象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正确的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向学生传授美术综合知识, 引导学生能够灵活运用, 在实践中形成并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最终达到全面发展。在吴冠中老先生看来, 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培养能工巧匠, 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思想的人。
  
  2.2 美术教育课程内容
  
  吴冠中先生提出“美术教师主要是教美之术, 讲授形式美的规律与法则。”在先生看来形式美才应该是美术教学的主要内容, 绘画能力它只是为了记录下美的事物, 居于从属地位。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是如何认识、理解事物的美感, 分析并掌握构成其美感的方式方法。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是“形式美” (点、线、面结构法则) .美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发现造型艺术的科学规律, 而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认识、理解并逐渐掌握对象的美感。首先作为教师要先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 有时候学生眼中的世界更加美丽, 他们观察的角度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现在新课改说的美育说到底就是要求学生能发现并表达事物的形式美, 意识到点线面的重要性并练就自己捕捉事物美的一面的技能。
  
  图2 鱼2005

  
  吴冠中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发现, 拥有一双具有审美的眼睛。这些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教育。
  
  2.3 美术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孔子说的尊师重道, 老师说什么学生就做什么, 完全是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近年来教育开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 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而吴冠中老先生提出了更细致的师生关系, 他认为, 学习中的叛逆性是难能可贵的积极因素。希望学生可以直言不讳, 在教育过程中, 把教师看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中介桥梁和加速器。
  
  在笔者看来美术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 每个人都能提出自己的感想没有对错, 只有观察视角、发现美的不同而已, 相互启发碰撞产生更新颖的艺术。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更加要体现学生感受为主, 教师只是一个把控全局的角色。
  
  3 结语
  
  吴冠中先生在美术创作上名满天下, 在美术教育上也成绩斐然, 中西融汇使西方现代美术能与中国画结合以及美术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师生关系等方面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总结的。
  
  参考文献
  
  [1] 邵大箴。我看吴冠中先生对当代中国艺术的贡献[J].艺术评论, 2010 (9) :9-11, 4.  
  [2] 水天中。吴冠中和他的艺术[J].文艺研究, 2007 (3) :126-136, 176-183.  
  [3] 朱建高。吴冠中美术教育思想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13) :34-3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