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两病一虫”的科学防治方法

发布时间:2014-01-22 07:23:57
   摘要:本文介绍水稻本田栽培发生为害比较严重的几种病虫害, 即水稻稻瘟病、水稻稻曲病、水稻二化螟, 称为“两病一虫”.水稻栽培田一旦发生“两病一虫”为害, 不仅对产量影响较大, 而且影响水稻品质, 最终影响栽培效益。因此, 防治好“两病一虫”, 对保证水稻产量和提高水稻品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水稻“两病一虫”提出科学防治方法, 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 本田栽培; 两病一虫; 防治;
 
  
  1 水稻稻瘟病
  
  1.1 病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稻瘟病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称为灰梨孢、稻梨孢, 有128个生理小种。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形态在稻草、稻根及稻谷和稻种上越冬。翌年, 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水稻植株上, 当条件适宜时, 开始侵入危害。孢子形成最适宜温度为25℃~28℃, 相对湿度要求90%以上, 孢子萌发需要在有水的条件下, 并且持续时间8小时左右。阴雨连绵、雾气浓重、日照不足等条件下病情蔓延迅速。
  
  1.2 类型和危害特点
  
  稻瘟病根据发生时期和危害部位, 分为苗瘟、叶瘟、穗茎瘟、枝节瘟和粒瘟。
  
  苗瘟发生在水稻育苗时期, 种子带菌致病, 病苗上部褐色, 下部黑色, 逐渐蜷缩枯死。
  
  叶瘟发生在水稻整个生育期, 尤以分蘖后到拔节期发病严重, 叶瘟根据病斑的形状不同, 分为急性型病斑、慢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和白点型病斑。急性型病斑在叶片上形成椭圆或近圆形褐色病斑, 病斑的正面和背面都会产生褐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 逐渐扩散形成长梭形病斑, 病斑中间有延伸性坏死线、边缘褐色、中央灰白色, 病斑外侧常有黄色晕圈、叶背面形成灰色霉层;褐点型病斑多发生在老叶上, 在叶脉间形成针尖大小的褐点;白点型病斑多发生在嫩叶上, 病斑为白色近圆形小斑, 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可发展成急性型病斑。
  
  1.3 防治措施
  
  1.3.1 选择抗病品种
  
  不同的水稻品种抗病性差异较大, 生产上尽量选择2~3个抗病性强的品种, 不要搞单一品种种植, 以免发生稻瘟病, 造成严重经济损失。
  
  1.3.2 消灭菌源
  
  把水稻种子放入56℃温水中浸种5分钟, 用10@1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2天, 对发病田块的稻草要集中进行烧毁处理, 在无病田留种。通过采取以上措施, 可以消灭菌源, 降低病菌扩散传染的几率。
  
  1.3.3 药剂防治
  
  本着早防叶瘟、适时预防穗茎瘟的原则, 在叶瘟发生初期喷施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等生物农药和三环唑、稻瘟灵等化学农药, 连喷2~3次, 有效防治叶瘟。在水稻孕穗破肚期和齐穗期, 喷药预防穗茎瘟。
  
  2 水稻稻曲病
  
  近几年, 水稻稻曲病在田间发生为害时呈现加重的趋势, 对水稻品质影响较大。稻曲病菌可分泌出黄曲霉素, 是一种致癌毒素, 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2.1 病原菌和传播途径
  
  稻曲病菌属于半知菌亚门真菌, 称为稻绿核菌。病菌以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或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7~8月间, 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 借助气流进行传播浸染。
  
  2.2 发病条件
  
  稻曲病菌在24℃~32℃条件下都能较好地生长发育, 26℃~28℃最适宜病菌发育。水稻抽穗扬花期遇到阴雨天、氮肥用量过大、田间生长繁茂、栽培晚熟品种等都容易诱发稻曲病大发生。
  
  2.3 防治方法
  
  2.3.1 优先品种
  
  在发病严重的稻区, 尽量种植中早熟品种, 水稻出穗早, 感病轻或者不感病。
  
  2.3.2 合理施肥
  
  合理掌握氮肥施用量, 增施硅钾肥, 促进水稻生长, 提高水稻抗病性。
  
  2.3.3 加强预防
  
  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7~10天, 及时喷药预防。可选择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申嗪霉素等生物药剂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等化学药剂, 进行田间喷施预防。
  
  3 水稻二化螟
  
  3.1 分类及习性
  
  水稻二化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害虫, 别名叫做水稻钻秆虫、钻心虫等。在吉林省东部山区一年发生一代, 以老熟幼虫在水稻稻草和稻茬中越冬。越冬幼虫的化蛹始期在6月上旬, 羽化始期在6月中下旬;成虫产卵盛期在6月末~7月初;幼虫为害盛期在7月中下旬。
  
  3.2 危害症状
  
  二化螟以幼虫钻柱水稻茎秆为害, 水稻分蘖期造成水稻叶稍枯萎, 俗称水稻“枯稍”;当幼虫钻入稻茎进行为害时, 造成水稻枯心;孕穗期为害可造成水稻死孕穗;抽穗期为害会造成白穗, 使瘪粒增加。
  
  3.3 防治措施
  
  3.3.1 农业防治
  
  选择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种植;控制氮肥用量, 增加磷钾肥投入, 促进水稻茎秆粗壮, 增强抗性;消灭虫源, 5月末前在二化螟化蛹、羽化之前烧掉稻草, 能够大幅减少虫源基数, 减轻危害。
  
  3.3.2 生物防治
  
  通过特殊制作的赤眼蜂放蜂器, 在二化螟发蛾高峰期的始期, 释放赤眼蜂防治二化螟, 放蜂三次, 间隔时间为5天, 每次放蜂10000头。
  
  3.3.3 物理防治
  
  利用二化螟雌虫释放性信息素引诱雄虫田间交配的原理, 人工采取仿生合成技术研发生产二化螟性诱剂诱芯产品, 安装到诱捕器, 将二化螟成虫引诱至诱捕器上捕杀, 从而减少水稻田虫口基数, 达到生态治理的目的。平均每亩安放1~2个诱捕器, 诱捕器高度以100~110厘米为宜。
  
  3.3.4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二化螟最佳时期是在水稻枯稍期, 田间枯梢率达到3%时, 及时喷药防治。可选用新型农药20%绿虫苯甲酰胺每亩用药10毫升, 兑水30公斤田间喷雾防治。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