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清照词《声声慢》的经典化历程受时代背景、文化因素、士人心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声声慢》在宋金时还不为人知;元明时期该词地位得到迅速提升, 成为广为人知的宋词名篇;到清代, 该词的经典地位得以确立;现当代时期, 《声声慢》的经典地位得以巩固并趋于稳定。《声声慢》词的经典化历程还受到词人身份、艺术形式以及受众广泛与否等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李清照; 《声声慢》; 经典地位; 历史衍变;
王兆鹏、郁玉英所作的《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一书, 通过一系列的科学手段, 运用一定的运算法则确立了从宋至今影响较大的300首宋词经典名篇。对于《宋词经典名篇的定量考察》所确定的经典名篇, 人们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对宋词经典名篇确立过程的探讨, 如《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1]、《岳飞<满江红>词接受史探析》[2]等;另一方面则以不同时代对同一位作家的不同评价为切入点, 具体探讨时代背景、文人心态等因素对词人的不同评价, 如《论姜夔明清词史的地位嬗变及原因》[3]、《梦窗词在清代词学中的接受与经典化》[4]等。《声声慢》词作为宋词三甲之一, 关注者却寥寥无几。笔者拟就《声声慢》词的三甲地位如何确立、它的经典地位如何衍变以及词作经典地位得以确定的因素等方面对《声声慢》词的经典化过程进行探析。
一、《声声慢》地位之确认
《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一书对宋词名篇做了历时性的考察, 从中可以看出词的历史地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时代对同一首词的评点、分析与接受情况影响着词的总体地位。从“宋词‘十大名篇’历时名次一览表”[5]188 (见表1) 可以看出:《声声慢》词总体排名为第三。就朝代而言, 该词在词全盛时期的宋代排名不尽如人意;在明代排名升至第十;而在清代的排名空前提高, 为第二, 《声声慢》词的经典地位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到了当代, 其地位在稳定中得以巩固。
表1 宋词“十大名篇”历时名次一览表
同时, 《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一书对词作的选本、评点、唱和、研究以及互联网的搜索率等这些影响词作经典化的因素进行整理, 即“宋词经典前三名五项指标数据”[5]173-174 (见表2) .通过对宋词前三名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声声慢》经典化的确立是不同时期词学家与词评家的互相唱和、点评与选录的结果。所以, 对《声声慢》词的研究应该以历时性的眼光做整体考察, 从其地位稳步提升的角度进行分析。
表2 宋词经典前三名五项指标数据
二、《声声慢》历史地位的衍变
《声声慢》词在8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 经典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并趋于稳定的增长趋势。就时代而言, 《声声慢》词由于表露了过于直白的感情而受到崇尚婉约蕴藉词风的宋代词坛的不满, 而李清照女性词人的身份又挑战了男权社会的权威, 因而, 《声声慢》一词在宋金时期并未得到广泛传播。元明时期词坛崇尚词之“婉约”本色, 而且以杨慎、吴承恩为主的词评家在关注《声声慢》词的艺术特色之外, 还认识到李清照在词坛的地位, 《声声慢》词在元明时期的地位得到大幅度提升。而后的明清时期到现当代, 受词坛的审美趋向性以及官方文学的肯定, 再加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传播, 《声声慢》受众极广, 成为名副其实的经典名篇。
(一) 宋金时期:湮没无闻的愁情之歌
《声声慢》词在宋代排名214位, 虽在前300篇之列, 但有宋一朝, 《声声慢》词并没有获得名篇的称号。对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述。
首先, 李清照生活的南北宋易代之际是理学统治极为严苛的时期, 主流思想对女子的束缚尤为明显, “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李清照作为女性, 其诗词却获得“雌了男儿”的称誉。张端义、罗大经在评论李清照《声声慢》词时, 对李清照的文采给予极高评价:“妇人中有此文笔, 殆间气也”“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6]1426他们认为李清照的胸怀与才情与男子无异, 这自然会引起当时男性文人的恐慌, 受到男性文人的抵制。同时, 以“三从四德”“饿死事小, 失节事大”为主的社会主流思想禁锢了女性的自由。李清照作为女性, 夫死之后改嫁, 这不为世俗所容的作法受到当时文人的抨击。王灼的《碧鸡漫志》记载李清照, “赵死, 再嫁某氏, 讼而离之, 晚节流荡无归”[7]41;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也记载李清照, “然无检操, 后适张汝州, 不终晚节, 流落江湖间, 以卒”[8]1033;陈振孙评价李清照再嫁一事说其“晚岁颇失节”[9]621.宋代人如此重视女子妇德贞洁, 而李清照这个“不终晚节”的女子不被认可也在情理之中, 这成为李清照《声声慢》词于宋代湮没无闻的重要因素。
其次, 受宋代词坛风气以及张端义等人对《声声慢》词评价的局限性影响。从词坛风气上来说, 宋代词风以婉约蕴藉为主, 要求词意雅致且意在言外, 《声声慢》词中表达的直露“愁情”并不符合当时文人、士大夫含蓄婉约的审美要求。王灼《碧鸡漫志》评价李清照词, 称其“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 轻巧尖新, 姿态百出, 闾巷荒淫之语, 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 未见如此无顾籍也”[7]41.王灼一方面批评李清照词风之绮靡, 另一方面又站在男性词人的角度批评李清照的“才情”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除词体之外, 张端义、罗大经二人用“妇人”评价李清照, 把李清照的词作局限于闺阁之内, 在这种情况下, 自然不能真正意识到李清照《声声慢》词在词史上的地位。综合考察宋代有关《声声慢》词的文献资料, 仅有寥寥数语涉及此词, 在《唐宋词汇评》中, 宋代词论家针对《声声慢》一词的评价以张端义和罗大经二人为主。张端义《贵耳集》提到《声声慢》时说, “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守定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6]1426;罗大经《鹤林玉露》评《声声慢》, “近时李易安词云:’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起头连叠十四字, 以一妇人, 乃能创意出奇如此”[6]1426.诸如此类, 皆从《声声慢》词的炼字用韵出发, 肯定《声声慢》词炼字用韵的高妙与奇绝, 但并未从词的整体出发探讨词的内涵。
最后, 《声声慢》词在宋代的湮没无闻与其所属的时代有很大关系。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际, 《声声慢》又被公认为是其南渡之后的作品。“一位作家, 一部作品, 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 在一定时期内被广泛接受, 才能成为经典。这至少需要二到三代人的努力。”[10]所以, 在“百名篇中, 除去南渡期11首词作外, 北宋承平期15首, 变革期55首, 而南宋中兴期20首, 南宋苟安期3首”[10].宋金时期, 在前100余首经典词作中, 北宋时期有70首, 南宋时期共23首, 南渡时期11首, 宋金时期的经典词作以北宋时期为主。李清照进入前100篇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永遇乐》 (落日熔金) 、《念奴娇》 (萧条庭院) 皆写于北宋。如此看来, 在宋代词经典化历程中, 北宋词作占据很大优势。作于南宋时期的《声声慢》本就处于时代劣势, 再加上主流选本不录, 《声声慢》词在传播方面也处于劣势。因此, 时代的选择是《声声慢》在宋代未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受限于宋代词坛的整体状态、李清照身为女性的限制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 《声声慢》一词在有宋一代没有成为真正的经典之作。
(二) 元明时期:备受推崇的宋词名作
明人论词崇尚词之“本色”, 婉约词风是明代词人共同的价值取向。张延《诗余图谱·凡例》中明确写道:“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 一体豪放。婉约者欲辞情蕴藉, 豪放者欲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 如秦少游之作, 多是婉约, 苏子瞻之作, 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11]473徐师曾亦云, “词贵感人, 要当以婉约为正, 否则虽精工, 终乖本色, 非有识者所取也”[12]33.王世贞认为:“词须婉转绵丽, 浅至儇俏, 一字之工, 令人色飞, 乃为贵耳。至于慷慨磊落, 纵横豪爽, 抑亦其次, 不作可耳, 作则宁为大雅罪人, 勿儒冠服也。”[13]385三人论词皆以婉约为正宗, 要求“辞情蕴藉”, 即所谓的“言有尽而意无穷”.同时他们对词作中的炼字用韵也给予极大关注, 即王世贞所谓的“一字之工, 令人色飞”之类。在这种文坛背景下, 《声声慢》以婉约柔美的词风和独特的韵律体式赢得了元明词评家的关注, 地位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排名由宋时的第214上升至第10.
《声声慢》在元明时期成为经典之作, 离不开词论家对该词评价的深刻与接受的全面性。此期, 词评家对《声声慢》的评价不再局限于词作本身炼字用韵的分析, 也着眼于李清照在词史上的地位、《声声慢》的内蕴以及独特性。就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所辑录的评论而言, 明代词论家接受了宋人对《声声慢》炼字用韵的高度评价, 陈云龙在《词菁》中说:“连下叠字无迹, 能手。”[6]1426陈云龙认为《声声慢》的叠字已达到了“羚羊挂角”的化境。《声声慢》的叠字也对后世诗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且和诗众多。徐�《词苑丛谈·卷八》记载:“按梦符又有《天净沙》词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此等句亦从李易安’寻寻觅觅‘得来。”[6]1427而沈谦的《东江集抄》认为《声声慢》叠字已臻化境而不敢和, “恐为妇人所笑”.由此看来, 以徐�、陈云龙为代表的词评家从词之本体出发, 对词的声律、叠字以及词在当时及后世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声声慢》, 肯定了其独特价值。此外, 杨慎等人还把李清照与《声声慢》放在文学史进程中考察, “宋人中填词, 李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 当与秦七、黄九争雄, 不独雄于闺阁也。其名《漱玉集》, 寻之未得。《声声慢》一词, 最为婉妙……山谷所谓以故为新, 以俗为雅者, 易安先得之矣”[14]140.杨慎的评点不再像宋人把作者以女性词人的身份局限于闺阁之中, 而是把李清照放在与北宋着名词人秦观、黄庭坚二人同等的地位上, 明确指出李清照《声声慢》“冠绝”的地位。吴承恩也认为, “易安此词首起十四叠字, 超然笔墨蹊径之外。岂特闺帏, 士林中不多见也”[6]1426.这和杨慎对李清照的评价异曲同工, 也是将词与词人放在时代背景下, 表现出对《声声慢》词的肯定。
明人以婉约本色论词, 李清照此时被称为婉约派大家, 元明时期的词学家认识到《声声慢》词的独特地位, 使其成为备受推崇的宋词名作。
(三) 清时期:经典地位的确立
经过宋时期的低谷, 元明时期的迅速提升, 《声声慢》词的经典名篇地位在清代最终得以确立。《声声慢》词的经典地位在清时期确立的过程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以王世贞、王又华为代表的词评家对《声声慢》的全面接受。在《唐宋词的定量分析》中, 《声声慢》词的入选率为1.59‰, 低于排名第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同时, 《声声慢》词的唱和率为1.04‰, 在三首词中也不占优势[5]173-174.就选本选录的次数而言, 此期选录数量较少和整个清代的词坛风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占据词坛半壁江山的浙西词派要求词需体现温柔敦厚的诗教观, 其主要代表朱彝尊主张“词绮靡而不戾乎情, 缕琢矣而不伤乎气”[15]409.另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常州词派则倾向于词的比兴寄托的内蕴, 常州词派后期的陈廷焯把李清照置于二流词人的地位, “有文过于质者, 李后主、朱松卿、晏元献、欧阳永叔、晏小山、柳永、陈子高、高竹屋、周草窗、王叔耕、李易安……词中之次乘也”[16]871.可以看出, 在词坛整体崇尚清空雅致、比兴寄托的情况下, 感情明快直露的《声声慢》是不符合此时的词派观的。因此, 当时占据主流的诗歌选本对《声声慢》词的忽略便显得自然而然了。
在诸多反对与无视的声音中, 《声声慢》词的经典地位不降反升, 离不开王世贞等词评家对《声声慢》的推崇。首先, 清初文坛宗主王世贞的推崇使李清照确立了婉约派宗主的地位。王世贞崇尚词之婉约本色,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 豪放惟幼安称首, 皆吾济南人, 难乎为继矣”[17]75, 此论点虽是从推尊乡贤的角度出发, 但同时也肯定了李清照在词坛的不凡地位。王世贞在《分甘余话》中写道:“凡为诗文, 贵有节致, 即词曲亦然。正调至秦少游、李易安为极致。”[6]1406王世贞把李清照、秦观视为婉约正宗, 奠定了李清照婉约词宗主的地位。其次, 《四库全书总目》记载:“清照以一妇人,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张端义《贵耳集》极推其元宵词《永遇乐》、秋词《声声慢》, 以为闺阁有此文笔, 殆为间气, 良非虚美。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18]1814这部官方出版物对李清照的定义是“词家大宗”, 并把《声声慢》作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四库全书总目》对李清照的评价着眼于其身为女性的才情文笔, 对李清照与《声声慢》在清代地位的最终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最后, 以王又华为代表的清代词评家对《声声慢》的接受与评价也全面超越了前人。在宋、明两朝词评家从词的炼字音韵角度、词人的整体地位衍变的基础上, 清代词评家对李清照与《声声慢》的评点不再局限于宋代一朝而是放在整个历史背景下。王又华在《古今词论》中引毛稚黄语, “晚唐诗人好用叠字, 义山尤甚, 殊不见佳……李清照《声声慢》秋情词起法似本于此。乃有出蓝之奇。盖此等语, 自宜于填词家耳”[6]1427.把叠字的使用追溯至晚唐李商隐, 把《声声慢》词的起法与李商隐好用叠字联系起来, 可见时人对《声声慢》词的全面接受。
《唐宋词汇评》辑录的清代词评家对《声声慢》词的评论共有21次, 而在这21次点评中, 涉及李清照《声声慢》历史意义的评点有10处[6]1427-1429, 其中《词苑丛谈》《词率》等, 对李清照《声声慢》的历史意义持肯定态度。而以张德瀛、陆蓥为主的词评家对《声声慢》词独特的炼字手法也是高度肯定。据统计, 清代对《声声慢》词21次评点中, 有12处涉及对叠字用法的肯定[6]1427-1429.可以说, 《声声慢》独特的写作方式吸引了词论家对词作的欣赏、品评。总而言之, 评论者对《声声慢》的高度赞扬是其经典地位奠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就唱和而言, 王兆鹏、郁玉英在《清人词学视野中的宋词经典》一文中总结出, “《全清词·顺康卷》里, 有13位词人唱和《声声慢》词15次”[19].和同时代词作相比, 这一唱和比例高于很多作品。因词评家激赏《声声慢》的声律、句法, 所以, 创作型的文人接受了词评家的理论并积极投入创作。
《声声慢》在清代被接受是十分全面的, 从“宋词经典前三名五项指标数据”可以看出, 《声声慢》词的点评率远高于排名第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而入选、唱和两项指标也和排名第二的《满江红》不相上下。在入选、评点、唱和三项指标中, 点评率在《声声慢》词的经典地位确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可以说, 《声声慢》在清代地位的确立离不开词家的评论, 正是这些评论奠定了《声声慢》词的经典地位。
(四) 现当代时期:经典地位的巩固
词至现当代, 受读者的阅读习惯、写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诗词的读者群不仅明显缩小而且诗词的创作呈现专业化的特征, 以致词这种文学体裁逐渐边缘化、固定化。在这种背景下, 《声声慢》唱和之作为零。但是受益于时人的选录、评点以及与新兴互联网产业相关的链接率等因素, 《声声慢》仍以宋词前三名之一的地位出现, 足以证明其独特的魅力。
从“宋词经典前三名五项指标数据”可以看出, 现当代时期, 《声声慢》词的点评率超过排名第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以夏承焘、唐圭璋为代表的现代词学评论者对《声声慢》的接受呈现全面性的特点, 着重深入挖掘词所表达的深层次意蕴, 注重词在本体之外体现的作者个人的情怀与时代特点。梁启勋认为《声声慢》“写一天之实感。一种载独牺惶之景况, 动人魂魄”[6]1429.梁启勋认为该词是李清照内心世界的真实摹写, 蕴含着作者内心孤凄的感情状态。同时, 唐圭璋等词评家注重挖掘《声声慢》蕴含的时代性, 其认为该词“内容是丰富而深刻的, 它暗含着对国耻民难的愤懑和批判, 具有积极的认识价值, 是绝不能用一两个’消极‘’低沉‘或’个人哀愁‘的词句, 把它轻易抹杀掉了的”[20]131.这种论点丰富了词的内蕴, 是其在现当代焕发生气的重要因素。
当代时期, 《声声慢》的选录与排名第一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不相上下, 表明该词的声率结构、词曲内涵以及审美情感在当代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与赞赏。研究者的深入研究, 词评家的正确引导与选本的广泛入选促进了词作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 进而影响到百度、谷歌的搜索率, 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声声慢》一词在当代的经典地位牢不可破。
三、《声声慢》经典地位确立的要素
《声声慢》词的经典化历程除受到李清照女性词人的身份以及《声声慢》艺术形式的独创性影响外, 也离不开张端义、杨慎、王又华等历代评论家的欣赏、品评以及较广泛的受众等, 这些是《声声慢》最终成为宋词经典的重要原因。
首先, 《声声慢》地位的最终确立和李清照的女性词人身份有关。词历来被称作是“男子作闺音”, 男性词作中对女性的刻画多集中在外貌、服饰等方面, 而较少涉及女性心理状态等真正体现女性美的方面。李清照以女性的身份作词, 从女性的角度描写女性的内在美, 着重表现女性心理状态、情感体验, 是真正的“闺音”.而且《声声慢》词脱离了宋代诗词一体的文学观, 是真正的抒情之作, 符合明清时期词坛倡导的“本色”论, 所以说, 李清照女性词人的风范为该词的流传增色不少。
其次, 艺术形式上的独特创造。就《声声慢》来说, 词中运用的“叠字”“声韵”等艺术表现形式, 让后世的诸如明清男性词人望尘莫及。词评家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价《声声慢》为“叠字提, 后人效之者甚多……视易安风格远矣”[6]1428;陆蓥的《问花楼词话·叠字》认为李清照, “其《声声慢》一词, 顿挫凄艳……二阙共十余个叠字, 而气机流动, 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可为词家叠字之法”[6]1429, 叠字之法十分高妙, 可以作为“词家叠字之法”.词评家的评论对《声声慢》在后世的接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叠字的高妙奇绝之外, 《声声慢》词中独特的炼字使该词受到词论家的一致好评。就“怎生得黑”之“黑”字, 陈廷焯等人对该字的用法认同度极高, “’黑‘韵却新, 再添何字”[6]1429“’黑‘字不许第二人押”[6]1428, 表明词论家对《声声慢》炼字的肯定。
最后, 《声声慢》一词内蕴丰富与受众极广也是该词经久不衰的因素。不同时代对《声声慢》词的理解侧重点不同, 宋金时期着重于《声声慢》词的叠字用韵, 元明时期对《声声慢》词的接受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而加以补充, 多集中在《声声慢》词对前人作品的继承方面, 清代对《声声慢》词的研究全面发展, 最终确立其经典名篇的地位。清代唱和众多加上周济、陈廷焯等词评家的评论分析是《声声慢》词在清代获得较高地位的原因。至现当代时期, 《声声慢》不仅在一些专业性读物中出现, 也作为必读作品出现在中学的课本中, 课堂上的教学、背诵使《声声慢》词有很多受众, 知名度逐渐累积, 在百度等网络资源的链接率也较高。
参考文献
[1] 郁玉英, 王兆鹏。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J].齐鲁学刊, 2009 (6) :115-121.
[2] 陆雪。岳飞《满江红》词接受史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7) :78-81.
[3] 郁玉英。论姜夔明清词史的地位嬗变及原因[J].井冈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1) :60-65.
[4] 佘卉囡。梦窗词在清代词学中的接受与经典化[D].无锡:江南大学, 2013.
[5] 刘尊明, 王兆鹏。唐宋词的定量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6]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7] 王灼。碧鸡漫志校正[M].岳珍, 校正。成都:巴蜀书社, 2000.
[8]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校证[M].孙猛, 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9]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10] 郁玉英。宋金词学视野中的宋词经典名篇论析[J].江汉论坛, 2009 (11) :98-102.
[11] 续修四库全书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1735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13] 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14] 杨慎。词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15] 朱彝尊。朱彝尊词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4.
[16] 孙克强, 杨传庆, 裴�础G迦舜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17] 褚斌杰, 孙崇恩, 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4.
[18] 永2) .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19] 郁玉英, 王兆鹏。清人词学视野中的宋词经典[J].江海学刊, 2009 (1) :201-207.
[20] 唐圭璋。李清照词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