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赎的参考模式:体验美学与中国当下文艺

发布时间:2017-07-11 00:58:58
  摘要:积极地追求和享受生命的乐趣是无数人的梦想,更是大部分哲学家的夙愿。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国,它的文艺发展之路无可否认是独特的。但当下的中国在文艺的道路上陷入了各种不良的文艺陷阱之中。西方的体验美学是西方人由来已久的文艺救赎之路,也是人性救赎之路。中国当下的社会仍然可以借鉴其中合理的方法来展开一场关于文艺和人性的救赎。
  
  关键词:体验美学;救赎;中国文艺
  
  体验美学作为一种认识和感受美的方法论,在西方,其历史由来已久。但在中国这个美学在近代才开始逐渐形成系统的国度,只有零星的关于体验美学的研究,其发展还有待不断成长。西方的体验美学能否解决中国当下文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中国当下文艺的发展现状找到一条救赎之路。
  
  一、体验美学的基本概况
  
  简述从柏拉图开始,关于体验的美学就已经开始出现苗头,到后来的叔本华、尼采以及海德格尔等思想家,关于体验的美学一步一步在走向多元化。而西方历史上各种文艺思潮在描述美时,都有体验的影子出现,即便有短期的寂灭,最后也会再生。
  
  柏拉图崇尚理念,他认为人分为肉体和灵魂,肉体是虚幻的“影象”,而灵魂是理性存在的本原。体验人的意义在于超脱虚幻的肉身带来的羁绊,飞升到理性的世界之中,飞升的方式为“迷狂”.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外在显现”.他把感性当成了理性的一种依附物,在理性的辩证运动中,感性作为它的外在形式而存在,理性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始终是本质的东西。
  
  叔本华则将感性的体验发展到了另一个高度。他认为人生是欲望的集合体,人生于世就意味着要不断追逐欲望的满足。我们要想从欲望的人生中摆脱出来,就必须禁欲,而禁欲的方法就是使人生寂灭,走向弃生之道。但人既已生于世大部分不会弃生,所以,还有一条暂时的解脱之路,便是艺术,艺术也就是静观,即把我们的痛苦和无聊当作一种纯粹的形式来进行欣赏。
  
  尼采崇拜的是酒神,在尼采的世界里,只有古希腊的人是人,因为他们有酒精精神,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活力;而现代的人是非人,因为现代的人失去了酒精精神。现代人只是一群用奢华和华丽的外表来掩盖自己匮乏、枯寂的生命力的非人。他们是颓废的,这种颓废正是由于现代人所拥有的宗教、理性和道德,而这一切都根源于上帝,所以,只有上帝死了,颓废之气才会消除,可上帝死了之后,人由于没有了信仰,就会陷入虚无。要摆脱虚无,我们就要用酒精精神来唤醒生命力,以对抗颓废和虚无。
  
  弗洛伊德认为人生而有原欲,原欲由于得不到满足而使我们处在永恒的焦虑之中,自我就注定堕入焦虑的深渊。要想获得解脱,就要逃避焦虑的深渊,要逃避焦虑的深渊,就要使焦虑升华为艺术。但弗洛伊德自己又否认了这种救赎的方式,因为他认为自我永远生活在本我的无限欲望和超我的道德压制的双重夹缝之中,艺术升华的方式无法彻底使自我摆脱这种矛盾的状态,反而恰恰证明了自我的可悲,所以,艺术终究不是救赎自我的最佳方式。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此在的本体是烦,而烦又根源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性,时间有三个维度即过去、现在、未来。对于未来来说,此在是“先行于自身的存在”,而未来意味着死亡,人对死亡总是充满恐惧,而人又必然走向死亡,出于死亡的接近,所以烦。对于现在来说,此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人生在世就意味着被抛弃于世,被抛弃于世就必须与万事万物和人打交道,与万事万物打交道就会烦忙,与人打交道会烦神,从而构成了烦。对于过去来说,此在是“依附于···的存在”,此在总得以过去为基础,这就会导致沉沦,沉沦于过去的历史中会烦。超越烦的方式是艺术,因为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告别此在之烦而回到本真状态之中。
  
  而在当代中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是实践美学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是后实践美学的发展时期,体验美学基本上是从王一川开始,致力于体验美学研究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二、当下中国的文艺发展现状
  
  不同的时代,文艺创作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当下中国的文艺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注重对历史的述说。不管是小说还是电视电影或是建筑,其中都可以看出对历史重视的影子。近年来有大量的历史小说的出现,随着网络的不断兴起,网络上的各种各样的历史小说层出不穷。打开电视电影随处可见历史剧,其中清宫戏更是占据了所有历史剧的重中之重,这些剧作对历史进行各种各样的演绎,各有侧重,以自身独特方式述说历史。在建筑中看出重视历史的影子主要是以旅游业中对历史名胜古迹的大肆宣传以及对古城的保护和模仿建造为主。以上的各种形式让我们能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当下人在关注历史,甚至是在朝着抹杀当下生活和现实特点的情况下去关注历史。各种历史形式的泛滥会使得我们走向迷惘。
  
  其二,创作策略趋于集体逃避、规避现实。当今社会,网络技术在发展可使得人人实现创作梦。网络小说的受欢迎程度远远超过纸质书籍,因为网络小说基本上不需要购买,就算购买也是价格低廉,而且可以无限制地进行分享,此外,它还有便捷的好处。其中的玄幻、仙侠、穿越、武侠等等类型无疑都是纯文学作品,没有任何的现实基础。恰恰是这些小说往往点击率上亿,下载次数也让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望尘莫及的。这些小说可以让人们在空虚的时间里找到一种填补心灵空白的消遣方式,但无疑,部分读者对其沉迷甚至是致力创作就是一个不好的现象,毕竟这些作品里的世界都是虚幻的,不断地对修仙、绝世神功、炼丹的沉迷,让我们集体趋于规避,远离了现实。这在当今造成了一种基本的创作趋势。电视、电影的也对这些剧作大量拍摄,让人们不仅思想,就连视觉也沉浸在一种虚幻的世界之中。长此以往,必然会酿成一场文艺界甚至是社会的灾难。因为这种创作策略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策略,而成了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导向。
  
  其三,人性观的转变。从20世纪的改革开放开始,人性解放问题就受到了文艺界的关注。文艺创作开始追求自由、自我、开放、多样。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文艺创作出现了万花竞艳的局面,这些文艺作品使得人们的视野不断拓展,引领着人们的思想不断开放。但同时也正是这种开放的局面使得当前的文艺创作和批评中出现了一些抽象的和普世的人性观念。人们开始不断地强调一些抽象的观念将其变为普世的观念,比如,把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功的精神观念抽象出来,作为全社会学习的范本,从而使其变成普遍的或者说是普世的一种价值观。这种由抽象到普世的人性的观念完全忽视了个体的特殊性,抹杀了个人的独特性,将所有社会人都变成了等同的存在。
  
  除此之外,在大量的文艺创作中,性的观念等同于人性的观念。不管是网络文艺作品的创作还是电视、电影的创作,身体创作和下半身创作越来越受到欢迎,性的描写被发展到极致,创作手法力求刺激,以此来吸引受众的眼球,获得最大的商业利益。虽然性乃人之本能,但不断地将其发展到泛滥成灾的地步无疑会影响社会的风气。
  
  其四,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问题突出。这每个时代都会遇到处理民族的和世界的关系这个问题,不仅是在文艺上,在每个领域内都是如此。对于文艺而言,首先应该立足于民族和国家自己的文化根基,然后再在认真结合自身特点的情况下,借鉴他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民族文艺发展的短处。但在当下的中国,可以看到各种西方的文艺思潮一股脑儿地全都冲进了国人的视野,让其应接不暇。正是这种在数量上惊人的文艺思潮使得国人迷失了自己的立场,所以在当下的文艺创作中,我们大肆模仿他国的文艺创作手法。在文艺思潮的接受中,接受者们对外来每种文艺思潮都是略通一二,没有专门的研究,在借鉴和发展中找出一条适合国情在文艺之路更是无从谈起。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在认识了普遍性的基础之上,必定要找到其特殊性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文艺创作也是一样,只有在认识自己文艺创作普遍性的前提下找到其特殊性,中国当下的文艺创作才能更好地引领时代潮流。
  
  三、体验美学对中国当下文艺的适用性
  
  体验的意义在历史上的发展,不管是柏拉图要以体验去寻求理性的重新复归;还是其他哲学家从感性、生命、生活、本能这方面去追问体验的意义,它们都是关乎体验的解释。它们的共同点是它们几乎都认识到体验是生活的意义的瞬间生成,它消融了理想生活与实际生活、有意义与无意义的界限,它使人于瞬间超越此在的不在境遇而与在、与自身达到浑然同一。但他们对意义本身的理解却是不相同的:柏拉图认为体验是理性人的生成、叔本华认为体验是纯粹人或说非人的生成、尼采认为体验是生命充满之人的生成、柏格森认为体验是开放的自我的生成、弗洛伊德认为体验是虚幻的自我的生成、海德格尔认为体验是抛弃烦的人的生成。
  
  综合众多的关于体验的思想或观点,总结出体验是享受生命之乐的人的生成。不管是柏拉图的理性复归的体验之路,还是其他思想家关于体验的人生意义之路,他们所寻找的都是一种或摆脱苦痛、或向往享受生命的方法,而这种寻找其本质都是在寻找体验生命之乐的途径。在当下的中国文艺界,这种体验生命之乐的途径正是被呼唤的。但是接受者首先得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对生命之乐的体验之路首先必须建立在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之上。
  
  历史的述说是不可避免的,在对历史的述说之中,人们可以体验到古人的生命之乐,从而想象出自己若是处在如此情势下的生命之乐,这可以弥补自身的生活乐趣。在这里,大家首先必须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便是体验不仅可以是亲历的,还可以是想象的即思维的。这种对生命之乐的体验美学可以指导创作者们不要对历史的过分述说,这样就可以排除历史过分述说所带来的消极意义,留下的只是积极的体验生命之乐的美感。
  
  创作的规避现实并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规避现实可以让人们在如今机械化的现实中疲累之后,有一个心灵的栖息之所,获得精神上的解放,从而体验到生命的乐趣。体验生命之乐的体验美学的介入可以让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现实中这种规避现实、集体逃避的创作策略的优点,同时又可以告诫人们过分规避的不当,从而指导人们在规避现实和直面现实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指导文艺创作更好地为体验人生之乐服务。
  
  自由的人性观可以让人们抛开现实的诸多束缚,找到一个自由自在的世界畅游,而人性和性的等同、人性和欲的等同明显地超出了人们要求文艺对现实有积极作用的要求。在此任何人都是不能借助体验生命之乐的体验美学来对其进行辩解的,虽然这种欲望的满足乍一看可以让人们满足欲望,但这种欲望的满足只是人生之乐的一部分,不能因此而危害到社会,而当下文艺创作中对这种性和欲的述说已经超出了人生之乐的真正意义。体验人生之乐的体验美学在此警告所有人,要对这些本能的东西加以限制使其不影响社会。
  
  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各种文艺作品和思潮的混乱接收造成了很多人精神上的混乱,这也并不是体验生命之乐的体验美学的初衷。要想符合这种体验美学,创作者们就应该在众多的作品和思潮之中找到符合自己民族又不落后于世界之林的指导性作品和思潮,指导民族的文艺创作和思潮的建立,从而使自己民族的人们尽情地徜徉在文艺创作所带来的乐趣之中,从中找到或者说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显然,这种从体验美学的历史中综合出来的新型体验美学并不是解决当下文艺创作存在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是,它却可以带给中国当下文艺一种全新的启示,让其在寻找救赎之路的道路上多一个参考的模式。
  
  【参考文献】
  
  [1]伯林特。环境美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马新国。西方文论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M].北京:华龄出版社。1996.
  [4]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1963.
  [6]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上海:三联书店。1999.
  [7]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8]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9]B.罗素着。西方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10]马斯洛着。李文��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11]王一川。“兴”与“酒神”---中西诗原始模式比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0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