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9 03:08:04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要求人们具备更高的精神素养与审美情趣,这则推动了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对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工作水平提高有着极大推动作用。且近年来,我国孔子热风潮范围不断扩大,汉语文已发展为国际最为关注的文化焦点,汉语言文学国际地位亦随之提高,这时汉语言文学审美被提升至另一个高度。本文探讨了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并提出了实用性应用措施,为汉语言文学审美研究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文学审美;问题
  
  汉语言文学涉及到诸多领域中的知识,其涵盖范围十分广泛,知识内容亦非常准确,且极具包容性。亦因其诸多特征,许多国家都纷纷开设了孔子学院,以便深层研究中华民族的汉语文学,这亦表明汉语言文学已步入了全世界,更是迈向了国际轨道。汉语言文学为近年我国教育教学中重点推广的文化教育,此类教育教学已经跨越了文化、种族、国别,随之汉语言文学研究、发展、创新工作亦快速推广。因此,探讨关于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对汉语言文学的发扬光大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社会学科中的各方面内容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字已传承了数千年,语言亦于时间演变中不断进化,已形成了我国通用的语言,且形成了专门的汉语言文学学科,其具备十分深厚的内涵。汉语言文学为中华民族发展开始就记载的生活及思想传承,更是充分深化了族群的灵魂精神,这亦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汉语言文学承担着历史及民族发展的使命,深化民族精神及扩大汉语言文化的影响范围,应强调责任与宗旨的重要性及国家社会发展最终目标实现。
  
  汉语言文学精髓内容及思想原则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有着极大推动作用,诸多高校均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这些工作均是国家与省市重点培养的学科项目。汉语言文学研究的为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汉语、近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些内容均传承着最为经典的中外文化。汉语言文学注重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及如何更好生存的问题研究,其深刻融于社会及历史时代中,具备极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亦是汉语言文学跨越民族、文化的关键,最终发展为世界范围内极具研究意义的学科,使得该学科产生了诸多十分优秀的文化作品,推动国家和民族的进一步发展,从而逐渐获得了国际上的承认与赞扬。
  
  二、古汉语言文学审美
  
  孔子认为,语言不仅与语言美感息息相关,更应强调观察语言的善,孔子以韶乐美善皆尺,武乐独有美,却失味于善这句话,于文学审美方面更强调尽善尽美,实际文学审美应包括思想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而文学创作时,务必将尽善尽美呈现的淋漓尽致,但这并不是简单容易的事情,我国古代的两者分开问题十分突出,而此类方式非常极端,前者注重文学中的思想内容,后者是强调文学作品艺术形式,比如法家与墨家的作品,其均是讲述做人的道理,且注重内容客观实用性,此类文学作品并不能为人们带来相应的美感,这时人们就极易感到枯燥与乏味,亦不能给人们带来愉快的感觉,导致文学作品并无味道,就如当今的政治科目,其多是采用说教形式传输给学生知识与道理,但学生对此根本没有兴趣;而后者是注重文学美感表现形式,但却并不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比如南朝骈体文及宫体文,其均注重文字美感,多是以华丽的文字修饰,此类作品根本不值得人们深层挖掘,更是缺乏令人深思的内容,极易让人们认为此类作品是华而无实的。
  
  古汉语言均源自于生活,古代作家作诗时,均是通过自己对事物的观察而产生的感受,从而创造出独特的意境。此类创作方式会使文章极具美感,让古诗词中描述的事物更具现实意义及感染力,这时所创作的诗词则更具深层意义,从而让人们体会到古汉语言中的真正道理。古汉语言文学均是以简单的影响,再突破一定的意境,呈现出更深层的道理;古汉语能够于侧面呈现内心世界,古汉语言审美强调尽善尽美,古代诗歌可烘托出作者或诗人的心境,再以生动的形象来描写,从而呈现出诗人的内心,更好的表达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三、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
  
  时代背景不同会导致文学表现形式不同,尽管可将文学看为作家对生活景象独特的观察及思考,但因时代背景的不同,则文学审美亦是不同的。20世纪80年代,人们的文学审美强调沉思审美,可是对历史沉思、对人性沉思、对思想意识形态沉思,且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最为深刻的沉思及研究反省,之后的文学便可受到新的启发。那时的作家和诗人都深刻反思了历史,所获得的结果更是揭露了伤痕,亦响应了拯救的口号,从而衍生了诸多不同的文学思潮。而着眼于文学发展来讲,文学的沉思审美传承了多年,其可照亮理想前进的方向,更为汉语言文学审美积累了诸多基础。
  
  创作时,作家和诗人均对历史进行了沉思,亦对现实展开了深层沉思,这时的文学便上升至一定的高度,再着眼于理论角度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思,之后便对文学本身进行了深层次的沉思。比如“五四运动”时期,为了靠近五四时期的目标,且更好的与群众结合,再是因群众的心声,则以讲真话、抒发真实感情的方式与群众沟通,形成心意上的想通,从而深切的表达群众思想。文学始终是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学新潮的出现均是理论界的激励竞争而产生的,而诗文不是作家和读者感兴趣的核心,其体现的是教化功能与政治功能。
  
  四、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审美
  
  汉语口语审美强调的是语言审美,但不同地区的汉语具备不同的审美标准,汉语言文学学科属性使得学习汉语言的学生文学能力及文学素养方面均具备极高的造诣。汉语言应用时,语言运用具备极强的规律性,加上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少数民族的语言均是不同的,而不同地方的语言亦是不同的。普通话为所有国学语言标准,汉语审美应与普通话靠拢,而于实际生活中,南方地区的人们很难分清圈舍,亦分不出诸多读音,大都是将许多读音读成一个音;而北方地区的人们普通话比南方人强,但因北方人们对圈舍并不敏感,这时的发音亦不标准,更说不出流利的普通话,这则使得口语审美存在极大的地方差异;汉语书面语审美,汉语言文学极具代表的就是古代诗歌,往往诗歌均是朗朗上口的,且对仗工整,亦可表达出更深刻的感情。人们都会以华丽的语言来描写景物,或以白描方式描述真是景物,许多诗词均是用词鲜活,更不会随波逐流的,亦有许多诗词均是简单明了的表达含义,还有许多诗词中均蕴含深层道理,由正面描写景物,亦或是以侧面衬托自己的情感。
  
  五、结束语
  
  不同时代的汉语言文学具备不同的审美取向,应准确掌握汉语言文学特性及时代审美,深层次研究审美问题,积极探索审美教育,从而以汉语言文学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其更好的服务于人文素养,并推动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本文简述了汉语言文学,探讨了古汉语言文学审美与传媒时代汉语言文学审美、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审美,为汉语言文学审美研究水平提升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小红。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初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2]朱家宝。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