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日本笔记文学中的园林意境

发布时间:2013-02-24 10:55:50
  【内容摘要】日本笔记文学是日本园林美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其内容包含“幽玄”“物哀”“移情”的美学思想。文章通过浅析日本笔记文学中蕴含的美学思想,解读日本美学思想的“�骷�”(Wabi-Sabi)一词,探讨美学的精神价值与日式园林意境的联系,旨在通过不同的角度,对枯山水中的�骷琶澜�行分析,以探究日本笔记文学意境与日本园林美学的共通之处。
  
  【关键词】日本笔记文学;园林意境;“幽玄”;“物哀”;“�骷�”
  
  “�骷�”是日本美学中独有的细节之美,其前身综合了日本美学中的“幽玄”“物哀”“移情”等美学思想,这些美学思想在日本文化(如文学、茶道、花道、园林等)中均有体现。通过对自然的发现与感知、对人情世相的感悟、对内心世界的修行,日本文化中的�骷琶乐鸾ゲ�生并成熟。体现在集大成的日本庭院中,�骷胖�美已经成为日式造园中自然流露的情境。无论是作为园林要素的景石、细沙、植物、建筑,还是浸润在园林中的修禅、茶道,无不体现着�骷琶赖拇嬖凇�
  
  一、日本笔记文学中的美学思想
  
  日本笔记文学中所展现的美学意识与观念,是帮助人们理解日式造园初衷的基础。
  
  根据《广辞苑》的解释,日语“诧び”包含着忧愁、闲居、茶道俳谐之趣等多种意义;“寂び”包含着古趣、闲寂的情趣、枯涩的声音、俳谐中闲寂情调这几项意义。�骷攀加陟�宗又终于禅宗,它不被二元论束缚,其以“缺憾美”和难以感知的“柔和边界”为内在特点。“��”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内向性、主体性的视角,影响空间性的事态;“寂”则有关具体的物质、艺术与文学的“移情”,其作为外向性、对象性的视角,影响时间性的事态。�饔爰诺囊馑加行┫嗨疲�但“��”指的是“天生固有的形态”.�骷殴餐�形成了日本传统美学系统。简约、质朴是“��”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不仅在禅宗中,花道、茶道、能艺等艺术形式中都有�骷诺奶逑帧H缈萆剿�庭院运用无声的细沙来表达奔腾的海洋,沙谓之微石,石谓之巨沙,其在本质上相同,日本学者铃木大拙说:“目的是使对象简约、抽象、纯一,指引修行者的心不再执着于事物的表相,而达到超越感官的精神美。”这些美的感受,即是日本民艺大师柳宗悦所说的“他力之美”,是�魃竺拦勰畹奶逑帧�
  
  “��”包含的是对事物的思考,而“寂”更多地倾向于精神层面的体验。“凋零的悲伤”是“��”思想的底流,由悲伤带来的对生命的敬爱与希望,成为支持人们生活的精神态度。“寂”不仅表达了对事物不执着的创造方式,还关注在日常中自然给事物留下的痕迹。这种痕迹感在中国被称为“手泽”,日本则有“习臭”一词。在手感痕迹的雕琢下,物体呈现出不可复制的面貌,生发出时间流逝的感情,透露着人与物之间不断摩擦而产生的痕迹。
  
  幽玄是日本园林意境的底蕴之一,对后来日本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近世日本具有鲜明特色的茶道艺术的兴盛,以及俳谐文体对日本美学的影响,描绘大自然的幽玄意境的美学意识逐渐产生。以营造自然为主的早期日本园林,其意境也多偏向幽玄。幽玄是一种静寂的美,其表达的意境近乎悲剧,它是�骷徘楦械脑慈�之一。幽玄美是�骷诺囊恢中问剑�通过与五感的交流,提炼情感源流之后产生的精神美,之后发展为禅宗所主张的“无”的意境。日本禅是主张“超二元”的宗教,其人生观为“不要执着于二元的对立”,舍弃一切二元对立之心,如善恶、黑白、明暗、动静等,以达到平常心。因此,幽玄所带来的“无”,是要达到“无相”的自然艺术境界。
  
  关于移情美的意识,其深层意义蕴含在禅宗中。禅宗重视实际体验,而不是超越直接体验的先行分析,这是移情产生的原因。《徒然草》被称为日本古代随笔的最高成就,与《方丈记》并称为日本近古文学的双璧,书中流露出的“朴素无华”,即月圆之比月亏、花开之比花落的对比所产生的意境。在花月中体会世相的无常,进而对宇宙之奥秘产生顿悟,将感官所体验到的情境,由“心”上升为对自然的感动。中国古典文化多有移情的案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人苏东坡等人的诗歌中,描绘赏石之情并不少见。北宋书法家米芾将太湖石的上品概括为“瘦”“漏”“透”“皱”4个特点,又由清代书法家郑板桥总结为一种9世纪以来诗歌传统中存在的对“丑”的审美观,即“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
  
  物哀美成熟于《枕草子》,该书是日本较早的与日本美学意识相关的笔记文学,作于约10世纪末的平安时期。其描绘积极的自然之美,是物哀美存在的基础。《源氏物语》成书于11世纪初,这部文学着作以日本贵族社会斗争与穿插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展现了大量以“哀”为中心的物哀美。日本江户时期国学大师本居宣长对物哀做了进一步解释,认为“哀”并不是局限于悲哀的精神。物哀的情感大致可分为几类:一类是情绪性的感动,包括生死离别之情、男女悲欢之情;二类与人对世相的看法有关,通过在人世的浸润,对世事无常的体会,进而产生对于世界超然的感悟;三类是对自然物的感动,石、树、苔经由时间的洗礼留下痕迹,在痕迹中寻觅出的生命力。多重感性的过滤后,物哀成为一种纯粹的美意识,因外力而毁灭破坏的哀情已经不足以说明物哀的精神内核,它作为日本美意识的主体而发生。日本美术教育家冈仓天心说:“艺术的价值,只有在我们对其加以倾听之时,方才显现。花道之美,在摧拉生命之中显现生命的美。”这正是物哀美的体现。
  
  二、日本园林与“幽玄”美
  
  (一)皇家山水园
  
  公元3至4世纪日本已开始兴建苑园。日本古天皇时代(593-618年)大兴庭院,以宫廷园林、寺庙园林为基础,借势河流、池塘,布置山石作为庭园的主要景观。平安时代(8-12世纪)多为皇室的离宫寝殿式的园林,展现的是自然景致中的情趣。山水园作为早期的日本园林营造形式,源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一池三山”,其遵循着以自然山水为主要景致的园林营造原则。在山水园中,幽玄处体现在自然森林围绕下形成的幽寂空间,另一处则体现在日本宫廷庭院的纵深感上。幽玄就好比林中的山风,风本是无色的,而在画中,风就像飞白,处处显露。当人在林中静立,享受不经意吹来的风,似乎已经立在画中,置身风的回转,而自己就像是白纸上的一滴黑墨,让山风来得更加神秘和幽寂。山水本不幽玄,因为有了人的存在,单纯的安静才充满情感。
  
  (二)禅庭与龙安寺枯山水
  
  枯山水一词最早现于平安时代的造园着作《作庭记》,书中道:“于无池无水处立石之庭园。”在镰仓时代(1185-1375年),这种简朴而象征性十分丰富的庭院被称为“枯山水”.到了室町时期,社会中的文化阶层从贵族转向禅宗僧侣,他们在寺院中修建小尺度的庭院,意图在方寸之间体味山川大河。这大概是枯山水的前身。之后,因僧侣们认为枯山水有利于坐禅冥想,于是枯山水园林逐渐被广泛地营造。
  
  枯山水园林并不像皇家山水园或者寝殿园,为世俗的游玩和审美服务。作为禅园,枯山水园林似乎是超脱世外的,庭院对冷漠而近乎纯粹的质料和具有暗示意味的植物、山石较为青睐。自古流传的日本造园手法在枯山水中得到显现,僧侣们设计园林时喜欢将小木桩钉打在地上,不时地依据摆设的样貌感觉而改变,边走边看,以替代草图。�骷诺拿姥б馐渡罨�了人们对质感的体验,将事物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自由生长的特性注入情感。不仅是材质,树木以及沙粒、石块都是枯山水传达�骷琶赖脑�素。情感体验增加了想象的空间,使人们超脱了与园林对象互动产生的简单触觉,把对形象的体验升华到了情绪中,也是枯山水给人带来的移情体验。
  
  龙安寺作为枯山水典范,其�骷琶揽晌窖灾�不尽。龙安寺建于15世纪末,这座枯山水传达出的信息、直切要害的情绪与似书似画的不对称美,代表了枯山水意境的最高内涵。庭院营造的艺术美,传达着高深哲理,亦如书法、绘画、音律等艺术一样。龙安寺的游客们均将焦点聚集在充满质感的景观元素以及捉摸不透的置石法则上。石、沙、墙壁、苔藓,这些事物交织在一起很容易产生别致的情境。柳宗悦说:“透过有形的色,始可体会无相的空,这是一种经验事实。”纸上着墨才有空白,有声音才会造成深沉的静寂--空,动作形成了静止,而静止亦能形成动作,在石头沉入沙子时,才能发现沙子作为飞白的空。空绝非单纯的空,而是在情境下显露的首要感动,这种“空相”的概念就是�骷糯�来的空间中的美。
  
  在龙安寺中,大致可以归纳出5项具有�骷乓饩车谋泶锎Γ�
  
  第一,空间构成。空间氛围带来意境表达,包括景观的主体和隔断景致与自然的墙。
  
  第二,造园要素。造园要素如白沙、岩石、泥墙、修建的植物,通过对保留形式而弃掉质感的石头、沙砾的运用,表达�骷胖�美。
  
  第三,方寸世界。回廊围绕着沙石庭院布置,在极有限的尺度和比例中,散发着枯山水庭院坐禅冥思的意境,将主客体的距离保持在能视范围内。因此,空间情感能够均质地由人接受,对体味意境有强化作用。
  
  第四,对质感的提纯。枯山水中没有嘈杂的材质,它们都极尽朴素和低调,包括灰色的岩石、米白的沙粒、红灰泥墙、原木铺地等。
  
  第五,师法自然。对自然状态的模拟让庭院的意境超脱于基本的感官层面,进入个体与事物之间的交流和冥想。神话中的仙山、海岛均是其暗示的对象。
  
  结语
  
  研究和挖掘日本笔记文学中的美学,可以了解日本园林美学发生的语境与立场,了解两者之间承继或发展等关系。在日本笔记文学中总结物哀、幽玄、移情等美学意识,领悟以�骷盼�核心的美学体系,可以帮助了解日本园林意境美产生的基础与具体表现方式,从另一个视角展开园林意境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欧纳·柯仁。Wabi-Sabi�骷胖�美:写给产品经理、设计者、生活家的简约美学基础[M].蔡美淑,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
  [2]李佩玲。和风赏花幕:日本设计美学的演绎[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 日本人的美意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梁井宇。��·寂与怪石 日本京都修学院离宫游后感[J].城市环境设计,2009(11)。
  [5]冈仓天心。茶之书[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
  [6]奚江琳。日本园林[J].科学大众,1999(11)。
  [7]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徐进夫,译。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