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视角下振兴乡村经济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0-05-27 21:46:14
   摘要:改革的深化为乡村经济振兴提供了制度性供给。乡村经济振兴依然存在着生态、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多层次、深程度问题。为此, 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发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村产业化发展、培育乡村经济发展队伍、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 是全面深化改革视角下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深化改革; 乡村经济; 制度性供给; 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农村经济进步显着。但如今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未能有效地满足广大乡村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 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是新时代背景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和战略性决策和部署。应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为发展农村经济提出完善、系统的制度性供给, 采取有力举措, 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完善, 实现乡村经济的升级转型, 为乡村振兴谱写新的篇章。
  
  一、全面深化改革下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制度性供给
  
  在发展和振兴乡村经济的过程中, 应该做实做细制度建设, 积极创新相关制度。不断完善产权制度, 合理促进要素市场化, 激活各类要素、市场以及主体, 强化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以及系统性, 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完善的制度性保障。
  
  (一) 完善与巩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继续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衔接好现行土地承包政策三十年不变, 让广大群众真正放心, 向农民颁发相应的土地确权证书, 实现承包土地信息共享。完善“三权分置”制度, 在依法保护“三权分置”合法权益的基础上,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土地经营权的融资担保, 以入股方式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培育各种新的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以及发展更多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以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等在内的各种农村经营实体, 开展适度规模、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措施都能够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充分的土地资源。
  
  (二)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机制
  
  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稳步增加农产品质量, 增加经济效益为主要导向, 强化发展绿色生态的导向, 创新以及完善各类政策工具和支持手段, 逐步扩大实施“绿箱”机制的范围, 加速打造系统化的农业支持与保护政策和体系。通过持续改革, 制定和实施农产品收储机制, 加速培育更加多元化的市场购销主体, 改革以及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机制。改进拍卖机制、定向销售以及包干销售等措施, 加速消化政策性粮食库存。落实以及完善农民直接补贴制度, 强化补贴效能。完善粮食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试点玉米、小麦以及稻谷的收入保险以及完全成本保险, 稳步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现代化农业保险制度。
  
  (三) 积极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有效的清产核资工作, 认定集体成员的真正身份, 创新集体经营性资产的具体业态, 稳步实施股份合作制度, 促使农民成为股东、资金成为股金、资源成为资产, 尝试着通过形式与运行机制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向, 强化基层党组织在发展以及培育集体经济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各类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及集体收益分配权, 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有偿自愿依法转让上述各种权益。对村集体产权的相关权能进行充实。
  
  二、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乡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在国内社会主要矛盾业已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 如何有效地破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是发展乡村经济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可以说, 这些问题既体现在量的方式, 又体现在质的方面, 在生态、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 均有多层次、深程度的问题。众所周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
  
  (一) 政治与经济层面的困境
  
  基层农村党组织建设出现了诸多薄弱环节, 应该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增强乡村治理能力, 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扎实有力的乡村治理机构、机制, 形成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如今农产品出现了两大问题, 在供过于求的同时出现了高质量农产品的供应不足, 应该稳步增强农业服务与产品的质量;农民群众要增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 推动农村生产力的稳步发展, 应该不断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建设力度;国家依旧缺乏较强的支农制度体系, 农村地区的金融改革任务依旧十分艰巨, 亟待健全和完善城乡之间生产经营要素的有效流动体系。
  
  (二) 乡村生态、社会、文化层面的困境
  
  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存在较大欠缺, 缺乏高水平、经验丰富的科技人才, 无法为振兴乡村经济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在农村地区的民生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存在着欠账较多的问题;社会建设力度薄弱, 基层社会的组织能力持续下降, 生态问题以及农村环境进一步弱化, 亟待从整体上提升乡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强烈的整体性, 面临着整体性。系统化的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情况。所以, 为了更好地发展乡村经济, 应该将这些问题统一归入到乡村振兴战略中去,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三) 市场经济层面的困境
  
  改革开放后较长时间内, 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 扩大经济总量, 变成了重中之重, 也是当时判断经济发展的标准与成就。因为农业自身的效益状况以及本身特征, 导致其在追求经济增速的过程中, 必然处于附属地位。农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城市提供充足的廉价农产品, 农民人口为城市的工业化提供低廉的富余劳动力, 农村地区为城市的扩张和发展提供廉价的土地以及资金, “三农”客观上处于附属地位。城市以及工业的集聚功能理所当然地吸引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 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造成了发展天平倾向了城市和工业一段。上世纪中期诞生的城乡二元体制, 将更多资源倾斜到了城市和工业这一边, 相比之下, 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远远低于城市和工业的贡献率, 乡村经济发展不被高度重视是在所难免的。
  
  (四) 经济发展层面的困境
  
  虽然我国经济持续中高速增长, 而且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然而过度追逐经济总量, 导致各种资源汇聚在城市中, 城市变成了现代化以及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它以不断拉大的城乡差距为发展代价。比如, 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多, 但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增速较为缓慢。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重点解决“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增收问题, 原因在于以往强调农业, 未必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农村虽然有丰裕的劳动力, 然而土地资源有限, 生产率较低, 经济效益不高, 相当多的农民未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农民群众的主要增收渠道在于从低收入农业过渡到各个城市的第三产业以及工业上。
  
  (五) 农村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的困境
  
  农业比较优势逐步减弱, 农村耕地资源持续减少 (人均不到1.2亩) , 缺乏充足的水资源, 农业面临生态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 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持续提升。农产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投入等生产成本不断增加。其次, 农村出现了空心化问题, 缺乏动力以及活力。有学者指出, 国内农村自然村数量2010年达到了2729820个, 2015年削减到了2644620个, 五年时间内自然村减少了85200个。特别是低于200人的自然村, 见证了最快的消失速度。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外面打工, 严重地闲置和浪费了农村的宅基地以及土地资源, 资源开发找不到资源投入和人才带动, 农村发展缺乏后劲。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 然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依旧比较低, 对其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产生了较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单个家庭的小农经济不能及时地应对市场信息的变化, 防范与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部分地方的农产品产量持续减少, 农民收入缺乏后劲, 产量上升会导致价格降低, “增产不增收”、“谷贱伤农”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全面深化改革视角下振兴乡村经济的建议和策略
  
  (一) 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机制
  
  应该积极研发多种功能的现代农业, 持续延伸价值链, 提升产业链, 健全利益链, 采取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保底分红等多种方式, 让广大农村群众在全产业链的收益和增值中获得合理分配。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质量提升机制, 鼓舞企业重组兼并, 积极促进相关主产区的各类农产品进行就地加工与转化, 增强其附加值。重点解决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问题, 提升其产后包装、营销与分级水平, 建设高水平的冷链物流仓储机制。政府要为农村建设农产品销售服务机制和平台, 支持各类企业、供销机构、邮政部门向农村地区拓展服务网点的活动, 改进生产销售稳定衔接体系, 积极构建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稳步发展, 为发展农村电商而建设更多的实用性基础设施, 鼓励以及促进市场主体创新与改进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产业化业态, 深入地推动电商进万村示范活动, 加快促进农村流通环节的发展。建设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各种精品工程, 打造一批设备健全、功能多样的乡村民宿、特色小镇、观光休闲园区、康养基地、森林人家。针对利用闲置农房开展养老、民宿等经营活动, 颁布消防、特种行业经营等的管理办法, 加大监管力度, 便于各种组织的市场准入。促进乡村特色创意、文化产业及共享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等。
  
  (二) 发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
  
  要以党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26号颁布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2018-2022年) 为战略指导, 确认从眼前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以及二十大时的任务和目标, 将政策措施以及工作重点做实做细, 确保多项重大行动、计划、工程的部署与实施。各地各部门应该结合所辖区域, 编制地分析的专项方案、行动规划或乡村振兴规划, 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持。加大各类规划的系统衔接以及统筹管理, 促进多规合一、区域一体、城乡融合的综合性规划机制。根据各个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现状, 有序分类地发展乡村经济, 要加速城镇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向条件较好的村庄延伸。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文化、历史、自然资源的同时, 要兼顾传承和保护。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生存条件非常恶劣的村庄, 要强化生态搬迁和移民的力度, 在此过程中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经济。
  
  (三)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乡村振兴
  
  在发展乡村经济的过程中, 要以先进的科技为依托。尽可能地发挥科技的巨大推动作用, 增强乡村发展能力, 不断缩小城乡发展之间的差距。应该充分整合各个领域的科技创新技术和资源, 打造农业科技的立体化创新机制, 借助科技创新, 调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活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多种先进科技和农村经济的密切融合, 让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先进成果, 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引导广大农民积极地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以促进农业技术的稳步发展。加大改革农业科技成果的运用和转化力度。强化水产种业、农作物、林木、现代畜禽等领域的自主创新意识。促进数字农业的发展, 大力实施农业智慧水利工程, 促进遥感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与示范, 利用科学技术促进乡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四)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乡村振兴之根源在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壮大, 农业产业化是产业兴旺、农村发达的重中之重。首先要推动农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发掘农业的诸多经营业态, 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有利于打造当地特色农业经营体系, 促进农产品服务业以及加工业的稳步发展。其次, 要开展农业供给侧改革, 建设农业现代化的经营生产机制, 改进农业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机制, 积极地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 以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能力。全方位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再次, 应该因地制宜地实施针对性的产业发展机制, 结合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以及区域优势, 综合决定本地区的主导产业, 形成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又满足市场需求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 促进特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五) 培育发展乡村经济队伍
  
  为发展乡村经济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通过培育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人才资源。要清楚地意识到, 人才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一个能人、带头人能够振兴自己所热爱的一片乡土。打造高水平的乡村人才队伍, 为发展乡村经济、实现乡村繁荣播下一批“优良的种子”.首先, 应该建设好、巩固好、改造好现有的乡村党支部, 为乡村振兴打好“经济发展”的班子, 为实现乡村的良好治理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其次, 加大培训农业经营新型主体以及职业农民的力度, 造就和培养一支爱农民、爱农村、懂农业的“三农”队伍。再次, 激励城市的更多优秀市人才到乡村创业, 鼓励以及支持农民创业就业, 为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播下充足的人才种子。第四, 建设信息人才队伍, 以更好地推动乡村全方位融入滚滚发展的信息化浪潮中, 借助互联网及时把握和用好新技术、新政策、新商机以及新思路。第五, 建设科技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 对农村以及农业进行改造和完善, 促进农业的更快发展。
  
  (六) 增强贫困群众获得感
  
  在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方面, 一个必要前提是帮助那些贫困群众解决贫困问题。必须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政策, 真正提高脱贫扶贫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采取有力措施, 以更精细的工作, 为贫困人口提供更集中的脱贫支持。如贫困人口具备了劳动能力, 应该强化就业扶持以及产业扶持, 重点做好劳务对接以及产销衔接, 帮助他们稳定当前的脱贫成果。逐步推动易地搬迁扶贫, 让他们切实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如果特殊贫困群众部分或者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 应该采取兜底性的扶贫制度和政策。还要激发贫困农民的内生动力。将扶贫、扶志以及扶智有机结合起来, 把救急解困和内生脱贫联系起来, 增强农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以及经商务工的本领与技能, 能够稳固脱贫效果。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的理念, 循序渐进地消除精神贫困。逐步解决贫困均衡的难题, 培育和增强自立自强、争先脱贫的良好精神风貌。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该完善帮扶脱贫的措施和手段, 比如生产奖励、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 转变和更新贫困农民的思想观念, 促使他们形成通过合法经营、诚实劳动, 稳步达成脱贫致富的发展目标。应该将各类扶贫项目以及到户帮扶为主要抓手, 强化扶贫政策与资金的整合与倾斜力度, 重点夯实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条件与基础, 强化当地的发展能力, 为这些地区提供充足的金融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下,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步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 乡村振兴应该包括乡村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的振兴。应该协调推进、统筹谋划, 做好这个系统性工程。抓好制度建设, 优化资源配置, 不断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 为发展乡村经济提供更多支持, 持续激发农业农村发展的更大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 2018-2-5 (1) .  
  [2] 刘彦随, 严镔, 王艳飞。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的主要问题与转型对策[J].经济地理, 2016, 36 (7) :1-8.  
  [3] 王立胜, 陈健, 张彩云。深刻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治经济学视角的解读[J].理论经济研究, 2018 (4) :40-56.  
  [4]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16 (6) :17-2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