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过华清宫》诗中的错误

发布时间:2011-10-16 07:53:08
  [摘要]“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晚唐诗人杜牧脍炙人口的名句,而此中所包含的唐玄宗为杨贵妃快马送荔枝、杨贵妃在华清宫里品尝鲜荔枝的传说,也是知名度极高的古代典故之一,一直被公众深信不疑。但是本文作者在阅读了大量正史史料的前提之下,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在杨贵妃生活的年代,鲜荔枝根本没有送入华清宫里去,杨贵妃根本没有可能在华清宫里品尝新鲜的荔枝,这完全是诗人杜牧一厢情愿的杜撰。
  
  [关键词]杜牧华清宫荔枝杨贵妃
  
  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其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诗表现了作者杜牧途经华清宫时,看到华清宫宫树郁郁葱葱、山坡上的宫门次次第第开放的豪华景象,不由地回忆起盛唐时期唐玄宗和杨贵妃同临华清池的情景,而这些盛唐时代的往事,最让他醉心的是杨贵妃喜啖荔枝的传说:“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1]“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2]于是,想象力极为丰富的杜牧心生灵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便产生了。
  
  从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句看,荔枝应当是送往华清宫里让杨贵妃品尝的,运送的方式是快马。但是在杨贵妃极受庞爱的盛唐时期,杨贵妃真的在华清宫里品尝过荔枝吗?杜牧的诗句有史实依据吗?结论是否定的。历史记载表明,因为受到种植条件、保鲜条件、运输条件的限制,哪怕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也不像今天的普通百姓那样,可以随时随地地品尝新鲜荔枝,而诗中所写的杨贵妃在华清宫品尝鲜荔枝的情形,充其量只是诗人的一种杜撰罢了。
  
  一、史籍中关于华清宫的记载
  
  先来看看着名的唐代华清宫是做什么用途的。
  
  据《长安志》记载:“温汤在县(临潼县)南一百五十步骊山之西北,雍州图曰温汤在新丰县界,温谷即温泉也。《三秦记》曰骊山汤旧说以三牲祭乃得入,可以入疾消病,不尔即烂人肉。俗云始皇与神女戏不以礼,神女唾之,则生疮,始皇怖谢神女为出温泉而洗除。后人因以为验。汉武帝故事曰骊山汤初始皇彻石起宇,至汉武又加修饰焉,张衡赋序曰:‘余适骊山观温泉浴神井嘉洪泽之普施。’《十道志》曰:‘今按泉有三所,其一处是即皇堂石井,周武帝天和四年大冢宰宇文护所造,隋文帝开皇三年又修屋宇,列树松柏千余株。贞观十八年诏左屯卫大将军姜行本将作少匠阎立德营建宫殿,赐名汤泉宫,太宋因幸制碑。咸亨二年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为华清宫,骊山上下益治汤井,为池台殿,环列山谷,明皇岁幸焉……禄山乱后,天子罕复游幸,唐末遂皆圯废。”[3]
  
  上述史料说明,华清宫的温泉有着十分久远的历史,自秦至唐,一直是皇家沐浴之宝地,并且还产生过许多奇异惊悚的传说。当这座古老的温泉于唐代天宝六载(747)改名为华清宫时,它又伴随着唐玄宗和杨贵妃石破天惊的爱情故事而名满天下。据记载,从公元745年至755年的每年农历十月,唐玄宗都要偕贵妃和杨氏兄妹来华清宫“避寒”:“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着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4]这五彩的马队招招摇摇地前往华清宫里避寒,据说沿途观者如堵,盛况空前,光是沿途从马队里散落的珍珠之类,就足以吸引民众争相捡拾。而这一去,杨氏五兄妹要一直住到年底或第二年的初春,等长安城里天气转暖之后,才会返回京师长安。
  
  由此可见,唐代的华清宫是皇家的避寒之地,这一点史书上有明确的记载:“(天宝四载农历)冬十月,于单于都护府置金河县,安北都护府置阴山县,丁酉,幸温泉宫。”“(天宝五载农历)冬十月丁酉,幸温泉宫,改临淄郡为济南郡。”[5]在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的天宝四载(745)至天宝十四年(755)期间,新旧唐书中关于唐玄宗幸华清宫的记载大同小异,《新唐书》记载唐玄宗幸华清宫11次,平均每年一次,《旧唐书》记载唐玄宗幸华清宫14次(其中天宝八载(749)、九载(750)、十三载(754)各去了两次),这些记载都表明唐玄宗是在冬十月或十一月或正月里驾幸华清宫的,有两次在正月里唐玄宗驾幸华清宫的原因,是为了接受百官在正月里的朝贺,因为天宝九载(750)的正月庚寅朔“与岁次同始”,也就是这一天是正月初一,所以唐玄宗要在华清宫中“受百官朝贺”.
  
  只有天宝八载(749)的夏四月里的一天,唐玄宗不知为何“幸华清宫观风楼”.但唐玄宗虽然来到了华清宫,却并没有长时间地入住于华清宫内,据记载,“(观风楼)在宫外东北隅,属夹城而达于内,前驱驰道,周视山川,大历中鱼朝恩毁拆以修章敬寺。”[3]由此可见,观风楼只是华清宫外的一座建筑,处于华清宫的外围,唐玄宗很可能到此楼上只做了短暂停留,处理公务之后就离开了。除此之外,在天宝四载至天宝十四载的十一年里,唐玄宗再也没有夏季到过华清宫里了。
  
  二、唐代荔枝的种植于运输
  
  关于唐代荔枝的生长种植运输及进贡情况,在宋代蔡襄着于1059年的《荔枝谱》上,有清楚而完备的记载:“荔枝之于天下,唯闽粤南粤巴蜀有之,汉初南粤王尉佗以之备方物,于是始通中国……东京交趾七郡贡生荔枝……唐天宝中妃子尤爱嗜,涪州岁命驿致,时之词人多所称咏,张九龄赋之以托意,白居易刺忠州既形诗又图而序之,虽仿佛颜色,而甘滋之胜莫能着也。洛阳取于岭南,长安来于巴蜀,虽曰鲜献,而传置之速,腐烂之余,色香味之存亡者无几也。是生荔枝中国未始见之也。九龄居易虽见新实,验今之广南州郡与夔梓之间所出大率早熟,肌肉薄而味甘酸,其精好者仅比东闽之下等。是二人者亦未始遇夫真荔枝也。闽中唯四郡有之,福州最多,而兴化军最为奇特,泉漳时亦知名,列品虽高,而寂寥无纪……性畏高寒,不宜移植,而又道里辽绝,曾不得班于卢桔江橙之右,少发光采,此所以为之叹息而不可不述也。”[6]
  
  蔡襄的这段文字充分说明,荔枝这种果品种植的范围极小,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所以仅在闽粤南粤巴蜀之地域里有之,而因其保鲜之难、腐烂之快,运往长安城又是那么的不易,所以长安城里的人很少有人知道这种水果。故此张九龄、白居易在南方见到这种珍稀的水果时,才会惊奇地为荔枝写文作图,大惊小怪地赞叹这种珍稀果品。更可笑的是被他们盛赞的、被杨贵妃爱不释口的这种珍稀果品,实际只是蔡襄《荔枝谱》里提到的产于蜀地的最下等的荔枝而已,“肌肉薄而味甘酸”,没有那么鲜美的味道,真正的荔枝珍品陈紫、江绿、方家红之类,长安人压根没有见过,更没有口福吃过。
  
  由于荔枝属于热带植物,故荔枝的收获期多是在盛夏,最早成熟的荔枝是广西梧州的火山荔枝,因梧州那里气候炎热,每年夏四月荔枝就已经成熟。收获最晚的荔枝是中元红品种,每年农历七月下旬仍可采摘:“中元红荔枝将绝才熟,以晚重于时,予尝七月二十四日得之。火山红本出广南,四月熟味甘酸而肉薄。”[6]也就是说,荔枝的大致收获期是每年的农历四月至七月,绝没有农历冬十月才收获的荔枝。荔枝这种果品是很娇贵的,采摘下树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7]如果长安城的杨贵妃真的想吃到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新鲜荔枝,也只得不顾成本让驿使们快马加鞭,像遇到紧急军情那样日夜朝着长安城里奔驰。若把荔枝采摘下树后放置到冬十月里再送往华清宫里的话,仅凭唐天宝年间的保鲜水平,怕是早就腐烂得一塌糊涂无法食用了。至于唐代民间已有的“以盐梅卤浸佛桑花为红浆投荔枝渍之曝干”之“红盐法”、“正尔烈日干之以核坚为止,畜之瓮中密封百日”的“白晒法”、“剥生荔枝榨去其浆然后蜜煮之”之“蜜煎法”等保鲜方式保存下来的荔枝,都已经远远超过鲜荔枝的保鲜期限,其结果是“色香味尽去矣”,杨贵妃压根不会吃。
  
  能使大家坚信杨贵妃曾在华清宫里吃鲜荔枝并产生“一骑红尘妃子笑”事实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据,存在于朱东润主编的、多年来一直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里。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杜牧《过华清宫》诗的小序里,朱东润先生这样写道:“相传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时,曾有南海贡荔枝之事。乐史《杨太真外传》:’(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乃贵妃生日,上命小部音声,于长生殿奏新曲,未有名,会南海进荔枝,因以曲名《荔枝香》。‘这诗写上述有关的历史事实,皆在揭露建筑在剥削和奴役人民的基础上的统治集团奢侈享乐的生活。”[8]
  
  所以还需要再来分析一下北宋史学家乐史的这条记载,乐史提到的“天宝十四载六月一日上幸华清宫”一事,新旧唐书里都没有记载过,更让人不能相信的是这批荔枝的来源地---南海,《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南海”条这样考证:“南海,台湾海峡西南,经福建南部,至广州雷州半岛、琼州大岛一带海岸是也。”又《辞海》地理分册云:“郡名,大业至唐天宝、至德时又曾分别改番州、广州为南海郡。”当现代的中国人把目光投向地图时,就可以发现古代的南海一带距离长安城有多么遥远的距离,且不说两地之间有无道路相连,有无兵火阻隔,有无驿站车马等运输设施,光是这漫漫征程,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即使一路顺风日行千里的快马,怕也要跑上二十天才能运得到吧!更何况六月一日之前的二十多天,南海的新荔枝并没有进入成熟期,上哪里去找新荔枝送往华清宫呢!所以,名人名着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北宋史学家乐史的那卷目的是吸引眼球、全靠收集各种坊间秘闻而成的《杨太真外传》,其中的疏漏更是无法避免。
  
  而当杜牧听到杨贵妃和这则荔枝的传说时,时间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当这位以浪漫的想象力闻名晚唐诗坛的小杜站在华清宫前时,经过了安史之乱后的华清宫早已“遂皆圯废”,成了一片荒草萋萋之地。关于唐玄宗的往事早就随风消散,杨贵妃也在马嵬之变中香消玉殒。但诗人杜牧仍凭借着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对这段传奇故事的向往,仿佛又看到了那数千里外飞骑而来的滚滚红尘,又听到那急促而疲惫的马蹄声,又看到华清宫楼台之中的杨贵妃的笑颜,于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就产生了。作为诗歌,这的确是一句好诗,但从史实的角度来看,它却有着极大偏差。应当肯定地说,鲜荔枝在唐玄宗时期绝没有送往过华清宫中,最大可能也只是送到长安城里,但也早已经超过了杨贵妃所要求的三天保鲜时限。
  
  参考文献
  
  [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李肇。唐国史补(卷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刘�d。旧唐书。列传第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刘�d。旧唐书。本纪第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6]蔡襄。荔枝谱。第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7]刘�d。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8]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25)。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