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意象在《桃花扇》与《牡丹亭》中的表达异同

发布时间:2021-04-30 16:17:36

  摘    要:意象的运用对建构文学作品的主题内涵、塑造人物性格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古本戏剧文学《桃花扇》和《牡丹亭》中,"花"意象贯穿主题,被作者赋予了特殊意义。两部作品虽题材相似,都以花喻人来塑造人物形象,以花作线推动情节发展,但在情感侧重点、意境结构特征和主题表达的作用上则略有不同。

  关键词:《桃花扇》; 《牡丹亭》; 花意象;

  Abstract:Im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literary works to the delineation of themes and characterization. The image of "flower" runs through the ancient Chinese drama Peach Blossom Fan and Peony Pavilion, and is endowed with unique meanings by their authors. These two works are similar in topics, and both use flowers as the plot line and as the metaphor to portray characters, but they are also slightly different in the role of flowers in expressing emotions, artistic structure of conception and the main ideas.

  Keyword:Peach Blossom Fan; Peony Pavilion; the image of "flower";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包括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 古代文学作品重视意象创造, 使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神韵。 "花"意象一直以来是学者研究古代文学作品时的重点范畴, 由娜在《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中, 通过春天、 悲情、 爱情等探究了桃花意象的不同表达, 并指出《桃花扇》是桃花在悲情文学中的代表[1]; 曹李培指出"桃花"是《桃花扇》的核心元素, "桃花"不仅象征李香君的美貌, 也是她悲剧命运的意象写照[2]; 雷燕着重研究了牡丹意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指明了牡丹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侧面说明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作家们大量运用牡丹意象的原因[3]; 王前程、 王晓东以《牡丹亭》为例研究牡丹文学, 探究了牡丹意象对塑造女性形象的作用[4].

  对《桃花扇》和《牡丹亭》中的桃花、 牡丹意象展开研究, 对解读两部作品的主题及艺术表达非常重要。 在《桃花扇》《牡丹亭》中, "花"意象贯穿主题, 甚至被作者赋予了特殊意义。 以往关于《桃花扇》和《牡丹亭》的研究, 更侧重于研究作品中人物的身份认同、 爱情主题、 女性形象等[5], 很少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关于"花"意象的异同点。 基于此, 笔者将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 厘清两部作品中"花"的主题内涵及意象表达, 从而更深层次地阐释作品的时代意义及作者思想的时代性。

  一、 《桃花扇》与《牡丹亭》的基本内容及主题内涵

  孔尚任的《桃花扇》共40出, 讲述了明代末年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悲剧。 明代末年, 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人侯方域相爱。 李香君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清醒的政治头脑, 魏忠贤余党阮大铖为复社士子所不容, 为摆脱困境, 阮大铖以重金置办妆奁笼络侯方域, 意欲借以缓和与复社的关系, 但被李香君识破, 她退回妆奁, 打破了阮大铖的阴谋, 历经种种波折, 李香君坚持自身信念, 血溅桃花扇。 《桃花扇》是一部典型的历史剧。 作者以"桃花"为意象, 表达了"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思想内涵。 《桃花扇》用朝代的兴亡和人物的悲欢离合构建了哀婉伤感的感情基调, 伤感的感情基调也决定了《桃花扇》的悲剧性质, 即历史悲剧和爱情悲剧。

  《牡丹亭》是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名着, 作者汤显祖才华绝代, 学识渊博。 《牡丹亭》中的爱情故事跳脱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情和理,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大胆的突破。 汤显祖的《牡丹亭》主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宋朝南安府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游园伤春, 因梦生情, 寻梦不得, 为情而死。 剧情虽然离奇荒诞, 却足以说明"情"的感人力量。 通过生死冲突的情节和对杜丽娘奇特遭遇的描写, 批判了封建礼教的无情, 赞扬了年轻一代争取自由恋爱和理想婚姻、 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 《牡丹亭》全剧共55出, 感情较为强烈,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其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二、 "花"意象的表达在《桃花扇》与《牡丹亭》中的相同点

  (一)以花喻人塑造人物形象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桃花扇》与《牡丹亭》皆以花喻美人, 花的形态就如同美人的气质。 桃花虽平凡却娇艳不失风骨, 与《桃花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相吻合。 侯方域在赠李香君的定情宫扇上作诗, 诗中通过桃李花和辛夷树的对比极力赞美李香君的容颜。 《桃花扇》的第七出《却奁》中也写道: "正芬芳桃香李香, 都题在宫纱扇上; 怕遇着狂风吹荡, 须紧紧袖中藏, 须紧紧袖中藏。 香君天姿国色, 今日插了几朵珠翠, 穿了一套绮罗, 十分花貌, 又添二分, 果然可爱。 "这段文字形容女主角李香君的艳美, "桃正芬芳"隐喻李香君正处于青春好年华。 但李香君身世飘零, 就如同那平凡薄命的桃花, 《桃花扇》对李香君的桃花之喻更多的是对红颜薄命的慨叹。

  牡丹有"花中之王"的美誉, 高贵不凡, 典雅端庄, 与杜丽娘的形象相符。 牡丹花形硕大, 盛开之时如君临天下, 傲立于枝头, 气质端庄华贵。 杜丽娘家世显贵, 自小养于深闺, 家教甚严, 这种类似牢笼式的教育形成了杜丽娘"嫩脸娇羞, 老成尊重"的性格特征。 同时, 杜丽娘身上也体现出了牡丹花独立自主的个性。 《牡丹亭·深闺》一出中便将其青春叛逆的性格展露无遗。 无论是《桃花扇》中的李香君, 还是《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两人都是不甘命运勇敢反抗现实的奇女子, 一个红颜漂泊, 反抗权奸血染桃花扇, 一个如牡丹一样独立华贵、 至情至真。

  (二)以花作线推动情节发展

  《桃花扇》中的"桃花"意象是全剧的脉络, 对剧情的发展与主题的升华有促进作用。 "桃花扇"作为《桃花扇》全剧的重要道具, 虽在剧中出现的次数较少, 但在《守楼》和《寄扇》 中血溅扇面和点缀桃花处却起到了点明主题、 升华主旨的作用。 在《桃花扇》中, 扇子作为载体, 扇子上被血溅上后所形成的"桃花"作为意象元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却奁》是《桃花扇》中极重要的一出戏, 从这一出开始, 侯方域、 李香君与马士英、 阮大铖展开了正面的冲突。 马士英、 阮大铖威逼李香君改嫁他们的党羽田仰, 李香君守节不移, 被逼无奈, 撞头明志, 血溅团扇。 杨龙友前来探望李香君, 遂将诗扇上的血迹点染成几朵"折枝桃花", 遂称此扇"真乃桃花扇也". "桃花"意象指代李香君, "血染桃花"的情节注定了李香君的悲剧命运。

  同《桃花扇》一样, 汤显祖的《牡丹亭》也以花为线索关联杜丽娘在牡丹亭的情节, 用超世俗的手法让女主人公因情成梦、 因梦而死, 接着死而复生摆脱现实的束缚。 剧中的亭子之所以用"牡丹"命名, 一是表现了牡丹特有的品性, 二是以花作引推动全篇。 牡丹的富贵不凡符合丽娘身份, 花园里姹紫嫣红的牡丹引得丽娘惊梦。 由此, "牡丹"作为激发杜丽娘寻梦的引子, 是推动后文发展的直接线索, 塑造了在封建礼教下寻求个性解放、 寻求爱情的进步女性形象。

  三、 "花"意象的表达在《桃花扇》和《牡丹亭》中的不同点

  (一)情感侧重点不同

  两部作品产生的年代不同, 《桃花扇》是清朝的作家写明朝的故事, 《牡丹亭》是明朝的作家写南宋的故事。 地域性文化特征以及作家所处时代背景的不同使两部作品中的情感侧重点不同。 在爱情描写方面, 汤显祖以"至情说"为宗旨, 十分注重"情"的描写, 以"情"反对"理", 将杜丽娘的人物形象以"牡丹花"为喻, 体现其美艳华贵, 更将牡丹作为情感媒介对抗封建礼教。 而孔尚任却不认可以"至情"的方式描写爱情作品, 《桃花扇》是把儿女私情与国家安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并在作品中赞誉了李香君与侯方域的那种新式的爱情。 "桃花"作为情感的媒介, 中间不仅夹杂着情感, 更穿插了家国之情, 格局更为庞大。[6]

  (二)意境结构特征不同

  "花"意象为读者塑造了不同的意境, 但纵观《桃花扇》和《牡丹亭》的"花"意象, 其所营造的意境结构特征有所不同。 《牡丹亭》借花园演春情, 《桃花扇》没有真实描写过桃花和桃源, 宫扇底的"桃花"也是借了香君之血才得成形, 《桃花扇》的意境结构多为虚境。 《桃花扇》中写侯方域欲效仿"击磐擂鼓的三四位"不愿"干旧营生", 要去寻找"一叶扁舟桃源路". 桃花源不仅是理想生活的象征, 也是情爱理想的象征。 《桃花扇》中未见真实桃花, 对"桃花"的描写全是意象的表达, 并非真实存在。 而《牡丹亭》的描写中存在真实的花, 作者"因事以造形, 随物而赋象". 丽娘伤春是因为花园里姹紫嫣红的牡丹, 也因牡丹亭一梦而超越生死地"寻梦", 一处处寻见梦中境、 情中物。 由此, 梦境与现实, 真实的牡丹及牡丹的意象表达, 都构造了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

  (三)"花"意象对主题表达的作用不同

  《桃花扇》以明线直抒胸臆, 明写了家国之仇, 而《牡丹亭》则通过爱情故事暗讽了封建礼教。 孔尚任曾说《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作品。 "桃花"既是经过设色、 敷彩后生成的复合意象, 更是挈领全篇的主题意象。 随着剧本情节的发展, 一把普通的定情宫扇逐渐成为具有丰富美学内涵的桃花扇。 香君血溅宫扇, 杨龙友将旧宫扇点染成新桃花扇时, 香君看扇叹息:"咳!桃花命薄, 扇底飘零。 多谢杨老爷替奴写照了。 "作者也借这一意象营造出弥漫全剧的感伤、 凄美的艺术审美, 实现了"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的创作意图。[7] 《牡丹亭》中, 作者以浪漫主题描写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 从情节上看, 全剧未描写集中的冲突, 但是随着"牡丹花"意象的推进, 戏剧性的冲突不断加强, 杜宝要求女儿一丝不苟地按封建礼教行事, 压制她的青春意识, 导致其郁闷而死。 而杜丽娘与封建礼教的顽强的斗争, 赞扬了其争取爱情自由的反抗精神。

  《桃花扇》与《牡丹亭》中"花"意象运用为后世文学中的意象表达与描写提供了借鉴和思考。 通过比较分析, "花"意象在《桃花扇》中侧重的情感格局更大, 儿女之情融入了家国之志。 而《牡丹亭》中的意境构成更为丰富, 具有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不仅体现了其文学写作的高超技巧, 更引发了读者共情。
  参考文献
  [1] 由娜。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意象[J].鸡西大学学报,2012(7):114-115.
  [2] 曹李培。《桃花扇》的桃花意象与李香君的形象塑造[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5(9):117-119.
  [3] 雷燕。牡丹文化意象与西部多元民俗文化认同[J].青海社会科学,2015(1):175-182.
  [4] 王前程,王晓东。牡丹意象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的塑造[J].辽东学院学报,2015(1):123-127.
  [5] 马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桃"意象的审美意蕴探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1):118-120.
  [6] 杜丽娟。《牡丹亭》译本中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7):140-142.
  [7] 黄冬颖。论"桃花扇"意象的诗学传统[J].赤峰学院学报,2013(12):115-11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