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笔下的海南饮食及诗文特点

发布时间:2021-03-13 16:17:39

  摘    要:苏轼一生经历宦海浮沉,海南是他宦海的最后一站,也是他人生中最为艰苦的一站。但是他对于饮食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爱,并没有因为自身处境的艰难而发生改变。他在海南的饮食书写中记录了海南当地的民俗风物,表达了对海南百姓的关切之情,也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人生,从而实现了饮食题材诗意化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苏轼; 谪居海南; 饮食诗文;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二月,朝廷中的党争愈演愈烈,章��不惜制造"宣训事不可不虑"的诬言来陷害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着。一日之内,司马光和吕公着都被贬海外,不久后"以吕大防、刘挚、苏辙等罪与光无异,并行责降,元佑党人窜斥无遗"[1]2811.政敌猛烈的攻击也没有放过年已花甲、远在岭南的苏轼,苏轼再一次遭到贬谪,这一次他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根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昌化军乃是儋州属下的一个郡,儋州"州居南海之中。……西北至东京七千九百六十八里。西北至西京八千五百四十七里。……又东北至广州二千三百七十里,若泛海乘船使便风至广州七日七夜,如无便风则不可". [2]3233儋州不仅地处偏远,自然条件也十分艰苦,"岭南天气卑湿,地气蒸溽,而海南为甚。夏秋之交,物无不腐坏者"[3]2275.在此之前,苏轼刚刚适应了在惠州的生活,营造了白鹤峰新居,妻子和儿子也挈家赶来团聚,年迈的苏轼深感欣慰。但是不出数月,他便接到贬谪的命令,无奈之下只能将妻小留在惠州,带着幼子苏过渡海赴任。

  儋州的生活是艰难的,这对于被迫流放到这里的"罪臣"来说更是如此。苏轼在与朋友的书信中写道:"某与儿子粗无病,但黎、蜒杂居,无复人理,资养所给,求辄无有。初至,僦官屋数椽,近复遭迫逐,不免买地结茅,仅免露处,而囊为一空。"[3]1626即便自然条件的恶劣不足为道,政敌对于苏轼的羞辱压迫也使父子二人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是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未消磨掉苏轼对于生活的热爱,在他这一时期的诗文创作中仍然出现了许多关于饮食的描写。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对于饮食的描写中,他并不是简单地记录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是将饮食书写中融入对当地百姓的关怀、对本地风物的喜爱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一、苏轼笔下的海南饮食

  从苏轼居儋时所做的《和陶劝农六首(并引)》以及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中可以得知,儋州的农业发展落后,"海南多荒田,俗以贸香为业。所产�p�,不足于食。乃以薯芋杂米作粥糜以取饱"[4]2255,又"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酱等皆无"[3]1841.海南本地所产的粮食很难满足当地百姓的需求,一些副食、药品则依靠海运从其他城市输入。落后的粮食种植业使得海南百姓只能以紫薯、芋头这些块茎植物为主食,被贬谪至此的苏轼也是如此。但是匮乏的粮食资源并没有使苏轼一蹶不振,即便是过着"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4]2258这般艰苦少食的生活,他也能自我解嘲道:"十年京国厌肥�q,日日�A花压红玉。从来此腹负将军,今者固宜安脱粟。"[4]2258而那些简单粗糙的食材在他的记录之下变得别有风味,"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4]2317.在他看来,苏过用山芋做成的玉糁羹香浓洁白、味如牛乳,甚至比江鲈制成的金�玉脍更加美味。山野中最常见的野菜,苏轼也能通过高明的烹调手段来开发它们的美味,"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爨��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酰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遴性佣�糜溃,信净美而甘分"[3]17.将蔓菁、芦菔、苦荠用泉水洗净,再加入米粒和豆粒烹煮,这种不用额外调料所做成的菜羹最能展现出食材本身的自然之味。海南盛产海鲜,北方难得,苏轼在《食蚝》中写道:"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海国食□蟹□螺八足鱼,岂有献□。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3]2592将牡蛎剖开,把其中的浆和汁加入酒水中煮熟,这样的美味不禁让苏轼联想到其他海鲜的美味,甚至忘却了被贬谪的痛苦,开玩笑地告诫苏过不要将如此美味告诉别人,恐怕会有远在中原的士大夫效仿他,与他争夺如此美味。这种乐观旷达的心态与其被贬岭南时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4]2194何其相似!

  宋代茶文化盛行,茶也是苏轼十分喜爱的一种饮料。苏轼在海南与当地人结下深厚的情谊,海南士人姜唐佐曾以茶叶作为礼品馈赠给他,他也多次邀请姜唐佐一同饮茶。除此之外,他还曾邀请本地人赵梦得来品尝他所珍藏的北苑龙焙,认为"饮非其人茶有语,闭门独啜心有愧"[3]2438,这二句被周必大盛赞为"真佳句也"[5]667.好茶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儋州临海,所以饮水含盐量超标,导致"百井皆咸".苏轼在居所附近的天庆观发现一口乳泉,"尝中夜而起,挈瓶而东。有落月之相随,无一人而我同。汲者未动,夜气方归。锵琼佩之落谷,滟玉池之生肥"[3]16.诗人发现甘泉、月夜汲水的欢欣之态跃然纸上。西湖周边多甘井,苏轼即便身处儋州仍对那里的甘泉不能忘怀,甚至不忘叮嘱云游至杭州的僧人要"一游龙井,谒辨才遗像,仍持密云团为献龙井。孤山下有石室。室前有六一泉,白而甘,当往一酌。湖上寿星院竹极伟。其傍智果院有参寥泉及新泉,皆甘冷异常,当特往一酌"[3]2276.由此可见,苏轼不仅喜爱饮茶,更懂得饮茶,茶也成为他与海南人民交往的重要媒介。

  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苏轼在藤州与被贬为雷州别驾的弟弟苏辙相遇。此时的苏轼正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夜不能寐,苏辙便诵读陶诗安慰他并劝他戒酒,他也立下了"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4]2246的誓言。但是苏轼喜爱饮酒,在孤苦的生活中,酒能给他带来些许安慰。由于生计艰难,苏轼想要时时品尝美酒是十分困难的,所幸友人的馈赠能稍稍抚慰他的孤寂,"新酿四壶,开尝如宿昔,香味醇冽,有京洛之风,逐客何幸得此,但举杯属影而已"[3]1767.朋友的馈赠毕竟是偶尔的,因此苏轼在海南自己尝试酿酒。苏轼之前就有酿酒的经历,他曾在黄州尝试酿制蜜酒,又曾从京都携带麦子百斛到杭州制酒,有着丰富的酿酒经验。他在《黍麦说》中提到,南方的麦子阳气不足,酿制出的酒淡薄无味,所以他"在海南,取舶上面作曲,则酒亦绝佳。以此知其验也"[3]2368.苏轼喜爱饮食,也乐于参与到饮食的制作过程中,并且善于在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无论身处何地,他都对饮食和生活饱含热情。除此之外,他还善于发现本地的美味,不但欣赏椰子酒的美味,更将椰壳制成帽子,"规模简古人争看,簪导轻安发不知"[4]2269,充满生活的趣味。《酒子赋》中记录他在品尝"酒子"大醉之后,发出"吾观�a酒之初泫兮,若婴儿之未孩。及其溢流而走空兮,又若时女之方笄。割玉脾于�I室兮,�粘�鹅之��恕N栋话黄浯喝谫猓�气凛冽而秋凄。自我�腹之瓜罂兮,入我凹中之荷杯。暾朝霞于霜谷兮,蒙夜稻于露畦。吾饮少而辄醉兮,与百�}其均齐。游物初而神凝兮,反实际而形开"[3]14的赞叹。他注意到酒在初酿的时候宛如婴儿肌肤般娇嫩,蒸酒时升腾的雾气又如少女般轻盈;味道如蜂糖般甘美,口感如鹅毛般柔润;味道如此润滑,气味却十分清冽,将这样的美酒从瓮中舀出,只要饮上少许便抵得上百杯,使人神游于古今天地之间,超然忘我。这里记录了酒从酿制到饮用的过程,最后上升到酒醉之后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苏轼真不愧其"坡仙"的雅号。

  二、苏轼海南饮食诗文的特点

  (一)关心当地百姓

  内山精也在其着作《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中指出,北宋士大夫往往拥有官僚、学者与诗人的三重身份,"身为中央的显官,同时又是第一流的学者,又是领袖文坛的作家,此种'官-学-文'三位一体型的知识人连续地出现。……苏轼(1037-1101)、苏辙(1039-1112)等就是其代表"[6]3.此时身处海南的苏轼虽然已经失去了"中央显官"的身份,也多次在诗文中表示要"绛帕蒙头读道书"[4]2258,但是他身上的"官僚"要素并未完全消失。在这一时期的饮食诗文创作中,他并非像自己所说的那样逃避现实、埋头读书,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当地百姓的苦境感同身受,表现了对当地百姓生活的关心。

  苏轼在儋州结庐于桄榔庵,在迁居之时,他听到邻家儿童的诵书之声,欣喜地表示:"引书与相和,置酒仍独斟。可以侑我醉,琅然如玉琴。"[4]2313当时的海南教育发展落后,当地官员与百姓并不重视教育,苏轼欣慰于邻家儿童的勤奋好学,并以这样清朗的读书声来佐酒,不仅展现出他高雅的趣味,也表明他对当地文化教育的关心。之前提到,海南农业发展落后,百姓只能以薯芋杂米来做粥充饥。于是苏轼初到儋州,就表达他想要自食其力的愿望,"不缘耕樵得,饱食殊少味。再拜请邦君,愿受一廛地。知非笑昨梦,食力免内愧。春秧几时花,夏稗忽已�u。怅焉抚耒耜,谁复识此意"[4]2254.苏轼在自己的居所周围营造园圃,并创作《和陶西田获早稻》《和陶下��田舍获》《和陶戴主簿》《和陶酬刘柴桑》和《和陶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五首诗歌进行记录。其中《和陶下��田舍获》如此写道:

  聚粪西垣下,凿泉东垣隈。

  劳辱何时休,宴安不可怀。

  天公岂相喜,雨霁与意谐。

  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

  未忍便烹煮,绕观日百回。

  跨海得远信,冰盘鸣玉哀。

  茵�c点脍缕,照坐如花开。

  一与�叟醉,苍颜两摧颓。

  齿根日浮动,自与粱肉乖。

  食菜岂不足,呼儿拆鸡栖。[4]2316

  在西墙之下聚粪,在东墙之下凿泉,只能在这样辛苦的劳作中忘记之前安闲游宴的生活。但是天公作美,降下甘霖,土地中的蔬菜茁壮成长,老楮树上也长出木耳。将它们烹调之后再用茵陈装点,用来佐酒也是美味无比。即便这样简单的蔬菜,也让苏轼得到相当的满足,甚至考虑要将鸡窝拆掉,从此只吃蔬菜。苏轼在日常生活中体会劳作,在劳作中发现美食、品尝美食,其安贫乐道的乐观精神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辛苦的劳作经历与匮乏的饮食资源使苏轼对当地百姓的艰苦生活感同身受,因此他格外关注当地的农业生产,曾创作《和陶劝农六首》来规劝海南百姓要勤于躬耕、自食其力。他并未将海南少数民族看作是偏远蛮夷,而是对他们真诚相待,批判朝廷对他们的忽视以及贪官对他们的压迫,希望他们能摆脱游手好闲的恶习,用心耕种。王文诰称赞:"其一片精诚皆贯注于地瘠民贫、俗薄习惰之间,行寄所以哀之劝之之意。"[7]苏海识余·卷一苏辙也曾提道:"子瞻《和渊明劝农诗》六章,哀儋耳之不耕。予居海康,农亦甚惰,其耕者多闽人也。……医夺于巫鬼,故方术不治。"[8]944当地百姓不仅耕种意识淡薄,还迷信巫鬼、滥杀耕牛。苏轼在《书柳子厚<牛赋>后》曾指出,海南百姓"病不饮药,但杀牛以祷,富者至杀十数牛。死者不复云,幸而不死,即归德于巫。以巫为医,以牛为药。……黎人得牛,皆以祭鬼,无脱者。中国人以沈水香供佛燎帝求福,此皆烧牛肉也,何福之能得?哀哉!予莫能救,故书柳子厚《牛赋》,以遗琼州僧道�S,使以晓喻其乡人之有知者,庶几其少衰乎?"[3]2058牛是古代社会重要的耕作劳力,但是海南百姓却被巫术愚弄,将牛用来祭鬼,甚至将香料这一生活来源也拿来换牛。苏轼痛心于这样丑恶的风俗,所以将柳宗元的《牛赋》赠给海南僧人,希望能使这样的陋习减少,表现了他对海南百姓的关心。

  (二)记录当地风物

  海南地处偏远,当地的自然物产与风俗习惯都与大陆地区有较大的区别。一般来说,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对于陌生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甚至会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痛苦的状态之中。苏轼被贬儋州时已六十二岁,但是开朗旷达的个性让他不为贬谪的阴霾所困扰,"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所欣非自�s,不怨道里长"[7]2279.他欣然描述了海南牡蛎堆积如山、夏日飞霜的奇特场景,并且表示他来到这里并没有什么怨恨之情,反而是欢欣快乐的。旷达的个性使他能够迅速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甚至开玩笑地说:"�_舌倘可学,化为黎母民。"[4]2281由此可见,苏轼并没有对这个传统观念中所谓的"蛮荒之地"抱有偏见,相反,他对当地特有的风物充满好奇,并且在诗文中记录下它们。

  《海漆录》中记载海南的倒粘子花"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纱陨�。……至儋则已。结子马乳,烂紫可食,殊甘美。中有细核,嚼之瑟瑟有声。……野人夏秋痢下,食叶�t已。海南无柿,人取其皮,剥浸揉�芍�,得胶以代柿,盖愈于柿也"[3]2357.海漆不仅味道甘甜,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治疗肠道感染病。清人屈大均记载:"倒捻子如棠梨而小,外紫内赤,有红浆甜美,食必倒捻,故曰倒捻子。其花如红海棠,花生于春,而实成于秋。酝酿日深,阳精纯固,以之为酒益人。"[9]386又如《马眼糯说》记录了海南农作物轮作的情况,"黎子云言:'海南秫稻,率三五岁一变。'顷岁儋人最重铁脚糯,今岁乃变为马眼糯。草木性理,有不可知者。……若随人意所欲为者,可奇也夫"[3]2369.根据 《理生玉镜稻品》记载:"其杆挺而不伏者谓之铁梗糯。"[10]7之前海南百姓所种植的铁脚糯是一种抗倒伏的稻种,能够对抗海南较大的台风,之后又变为马眼糯,苏轼曾感慨自然植物的性状根据人们的意愿改变,真是奇特。苏轼喜爱饮酒,即便身染微疴也不能放弃饮酒。海南虽不盛产美酒,但是当地所酿制的酒也别有一番风味。如《酒子赋》中的酒子、《椰子冠》中的椰子酒,又如《用过韵,冬至与诸生饮酒》中的"小酒生黎法,干糟瓦盎中。芳辛知有毒,滴沥取无穷。冻醴寒初泫,春醅暖更�"[4]2324.根据《太平寰宇记》载:黎人"酝酒不用曲�b,有木曰严树,取其皮叶,捣后清水浸之,以粳酿和之,数日成酒,香甚,能醉人。又有石榴,亦取花叶,和酝酿之,数日成酒"[2]3233.酒在古典文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绝大部分的文人都创作过与酒相关的作品,但是像苏轼这样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酒详细地记录在诗文中的情况却并不多见。苏轼细心观察海南风物,并且用笔墨将它们记录下来,这些平淡无奇的事物在他笔下变得亲切可爱,而在他的记录中,也蕴含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为何这些普通甚至寒酸的饮食风物总是频频出现在苏轼笔下,并且如此有趣可爱?这是因为苏轼已经将海南"异化"为自己的故乡,对这片土地满含深情。在《苏轼的"寄生"故乡观》一文中,作者将苏轼的故乡观分为四种,其中第四种是"以故乡的意念化为思维基础,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11].显然,苏轼在海南达到了他"故乡观"中的最后一个境界,即"异乡故乡化".所以他不仅在离开海南时满含深情地写下"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4]2363,更在海南生活的三年时间中,用笔墨记录下当地的特产风物,展现出这个"蛮荒之地"的可爱一面。

  (三)思索人生哲学

  莫砺锋先生在《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一文中指出:"中国诗歌史上的饮食类题材是在陶渊明笔下初露曙光,到宋代则如日中天,而苏轼在这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值得重视。"[12]并且表示,陶渊明由于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赋予了普通饮食无限的诗意,并且"营构了一个全新的温馨可喜的饮食类意象"[12].而苏轼则沿着陶渊明开创的道路继续前进,不仅在饮食作品中注入诗意,更进一步将自己的人生哲学蕴含其中。

  《和陶西田获早稻》中的"早韭欲争春,晚菘先破寒。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早知农圃乐,岂有非意干。尚恨不持锄,未免�U我颜。此心苟未降,何适不间关。休去复歇去,菜食何所叹"[4]2315.苏轼从"早韭""晚菘"的生长过程中领悟到了"美好出艰难"的道理,并且进一步领悟到人生际遇也是如此,只有在逆境中保持悠然平和的心态,才能正确地面对人生中的坎坷。《试笔自书》中则写道:"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乎?'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3]2549

  这段文字是苏轼在"饮薄酒小醉"之后所作,清晰地记录了他的心态转变:初至海南时认为自己被困居于小岛,但是后来醒悟到出生于九州岛之上的生物都生活在岛屿之上,自己之前的想法正如被困在水洼中的蚂蚁一般可笑。而"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则是这段话的核心,也正是苏轼想要表达的处世哲学:人生之路的通达与否,并不在于身处何地,而是在于自身所保持的不凝滞于外物、超然自得的人生态度。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俯仰之间"便是"方轨八达之路".如果仅仅因为身处海岛之上就露出困窘穷苦之态,岂不是太可笑了吗?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适量的酒精刺激可以使苏轼忘却身处孤岛的痛苦,保持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这并不是孤例,又如《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其二》:"总角黎家三四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4]2323苏轼酒醉后一人独行,在这一过程中遇到几个黎族儿童口吹葱叶与他相伴而行。他发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11]806的感慨。"舞雩风"代表了孔子心中的理想境界,也成为传统儒家士大夫的人生追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写的正是孔子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实现后的场景,其中也蕴含着闲适自得的儒家人生观。苏轼并没有将这一理想场景限制在苛刻的条件之下,而是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发现"理想社会".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苏轼成功地实现了其日常生活的诗意转化。《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其一》写道:"自拨床头一瓮云,幽人先已醉浓芬。天门冬熟新年喜,曲米春香并舍闻。……菜圃渐�E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拥裘睡觉知何处,吹面东风散缬纹。"[4]2344其中"菜圃渐�E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正是苏轼酒醉之后眼中诗意化的生活场景,但是他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进一步指出曾经"拥裘睡觉"的富贵生活已经远去了,只有拂面的东风吹散他的酒意。苏轼正是在这个"酒醉-酒醒"的过程中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并且流露出深沉的人生思考。

  三、结 语

  苏轼被贬海南,但是他对于饮食的热爱、对于生活的热爱,并没有因为自身处境的艰难和自然环境的恶劣而发生改变,他在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老饕赋》中所写的"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正是他通过饮食抒怀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苏轼还在海南的饮食书写中记录海南当地的民俗风物,倾注对海南百姓的关切之情,也在这一过程中思考人生哲学,从而实现了饮食题材诗意化的进一步提升。王水照先生曾经说:"中国士人倾心追求的精神境界,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充分实现个体生命价值的人生哲学,平和恬适的文化性格,宁静隽永、淡泊清空的审美情趣。苏轼人生思考的落脚点和性格结构的枢纽点即在于此,并以此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13]苏轼在海南时期的饮食诗文创作,就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 吴洪泽,尹波。宋人年谱丛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 乐史。太平寰宇记[M].王文楚,等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
  [3] 苏轼。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4] 苏轼。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 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内山精也。庙堂与江湖--宋代诗学的空间[M].朱刚,张淘,刘静,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7]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总案[M].成都:巴蜀书社,1985.
  [8] 苏辙。苏辙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0.
  [9] 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 黄省曾。理生玉镜稻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1] 冯小禄。苏轼的"寄生"故乡观[J].文史知识,2008,(10):137-141.
  [12] 莫砺锋。饮食题材的诗意提升:从陶渊明到苏轼[J].文学遗产,2010,(2):4-15.
  [13] 王水照。苏轼的人生思考和文化性格[J].文学遗产,1989,(5):87-9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