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的婚姻流程与伦理观念

发布时间:2019-03-24 07:20:05

  摘    要: 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内涵。保安族传统婚姻大致经过说亲、定亲以及举办婚庆活动这一流程,表现出独特的民族文化,保安族婚姻伦理将保安族人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保安族人的婚姻观以及对再婚妇女的包容性,所依据的哲学上的理论基础与根源之一,就在于他们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对保安族人的伦理规范、道德准则的制定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保安族人民自觉承担着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任务。

  关键词: 保安族; 婚姻伦理; 道德;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婚姻是家庭的基础。”[1](134)婚姻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甚至整个民族而言,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一个民族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的婚姻伦理,蕴含着这个民族整个的民族精神与民族内涵。保安族婚姻习俗中的各项礼仪程序与伦理规范,无不展现出保安族绚丽多姿、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保安族婚姻礼仪与程序

  据有关资料,“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盛行早婚,一般是男17岁,女15岁即可成婚”[2](111)。在以往传统中,保安族的家庭模式大多为家长制,因此,在整个家庭之中,父母具有绝对的权威,年轻男女的婚姻大都由父母决定,媒人说合。另外,还有招女婿的现象,“无儿人家招女婿为养老送终、传后嗣及支撑家业求生存”,“早先的富裕户还曾以家用丫鬟招女婿方式找留无偿长期劳工”[3](269-270)。保安族主要的婚姻过程基本上是通过男方要求媒人去女方家表达求亲的意愿,女方父母如果同意之后,便是下聘礼、订婚,再至结婚、举办婚庆活动等一系列流程。

  (一)说亲

  保安族的青年男女之间即使已相互心仪,但却不能够对自己的终身大事做出决定。对保安族人而言,正确、合理的做法是应当先将此事通知父母,再由男方父母嘱托媒人前往女方家说亲。并且,男方家嘱托的媒人对整个保安族村落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具有较高声望的人,也可以是在保安族本村中年岁较长的老人。媒人受托之后,去往女子家里,向女方父母说明男方家庭的求亲意愿,并询问女方家庭父母对此亲事的意见。如果女方家庭明确表示同意接受男方,媒人再同男女双方父母详细商议送“定茶”1之事。若男方向女方送来“定茶”后,女方父母拒绝或者退回男方送来的“定茶”,即表明女方父母考虑之后拒绝了这段姻缘,男方提亲失败;若女方家收下“定茶”,即表示双方对这段姻缘正式认可,做了约定,接受了“定茶”的女方姑娘就不可以再参加其他相亲了。

  (二)定亲

  提亲之后,如果父母双方都认为子女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并且各方面条件也已成熟之后,就会开始商议、筹划定亲仪式。一般“由女方家长首先和媒人商定彩礼的数量,然后由媒人通知男方家”[4](140)。对于彩礼的数量,如若男方家庭确实难以承受,可以嘱托媒人再与女方家长进行协商,最终直到双方皆满意之后,男方就按照与女方家庭商定的数量置办彩礼。在男女方家长约定的“良辰吉日”这一天,男方家以及媒人即会带着礼金、服饰以及化妆品等前来给女方送聘礼,并且还会给女方亲属赠送“四色礼”2。女方家摆宴相迎,当女方以及女方亲属接受“四色礼”后,就视为正式定亲了。
 


 

  (三)婚庆

  “保安族的婚礼热闹而风趣,一般举行三天”[5](93),男女老少皆同乐,大家都不需要拘束于平时的各类礼节与规范,尽享欢乐的氛围,即保安族俗称的“三天无大小”习俗。保安族的婚礼受伊斯兰教影响,“婚礼大都选在‘主麻日’举行”[2](111),也就是大多都在一周中的星期五举行婚礼。在整个保安族的婚礼过程中,“送亲”环节也独具民族特色。男方和男方家庭的亲戚们到了女方家,准备接走新娘时,女方的家人和亲戚们将组成一个大约20人的送亲队伍。由新娘家中年纪较长的女性负责扶着新娘,并且在此同时右手托着盘子,托盘里盛着小麦、豆类、玉米、小米、青稞等五色食品,让新娘从家门口走出,直至大门,然后退后一步,把托盘里五色食品朝着屋内撒去,以此表示为父母和兄弟姐妹带来幸福。并且,在保安族的婚庆活动中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俗称“三天不吃男家饭”,新娘到男方家后,“新娘是不能入席的,而且三天都不能吃男方家的饭”[6](69),在这三天中,新娘只能吃自己父母送来的饭菜,借此来表达出嫁女儿对父母的思念和父母对女儿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之情。保安族的整个婚庆习俗经由第一天的迎亲,第二天男方为客人设宴,第三天新娘回门,全部进行了之后,整个婚礼才算完整地举办,正式结束。

  二、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体现的保安族人婚姻观

  马克思曾提出过一个着名的论断,即根据男女两性关系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7](281)在保安族人的传统婚姻伦理中,说亲、定亲以及婚庆礼仪、规范等的制定,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保安族人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要求,而保安族人的婚姻观也足以从其中体现出来。

  (一)婚姻观

  伊斯兰教在很大程度上,对保安族的婚姻伦理产生着重要影响。“真主教导人们说:‘结婚是我们定制,背弃我的定制,不是我的教生。’”[6](67)故而,保安族婚姻伦理严格遵守伊斯兰教的规定,他们把婚姻看作天命,并且视为圣行。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的各项规定、各种仪式所反映出来的即是他们对婚姻的尊重。整个婚姻过程,经过父母和媒人提议,以及定亲和下聘礼等程序之后,完全符合伊斯兰教的规定时,才可以举办婚礼,得到族人们的祝福。保安族整个婚庆都呈现出一片欢乐喜庆的氛围,体现出的是保安族人对追求忠贞、美好爱情的无暇情感,特别是在“撒五色粮”的婚礼仪式中,更是十分生动形象地用抛洒五种食物的行为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激和祝福之情,体现出了保安族青年男女对长辈孝顺的良好品格。这也充分显示出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对普通社会成员所应当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伦理规范所产生的影响作用。

  (二)离婚与再婚观

  “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家庭一般是一夫一妻制”[6](112),夫权思想在保安族人的家庭观念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家庭内部事务皆由男人说了算,在家庭中妇女处在受支配地位,听从丈夫的吩咐与安排,处理重要事情之时,需要向丈夫讨得“口唤”(允许、同意之意)不可擅自做主,俗语有“天是一大天,丈夫是一小天”的说法[2](112)。值得一提的是,在保安族中,族人对待妇女再婚的态度独具特点,与古代汉族认为妇女离婚是可耻的观念是不同的。在传统社会中,保安族人对妇女离婚的包容度远高于当时的汉族社会。究其原因,大抵有如下两个因素:首先,在保安族传统婚姻中,早婚以及包办婚礼现象较为盛行,因此往往造成离婚率的升高;再有,即是与保安族所信仰的宗教———伊斯兰教有关。“伊斯兰教把婚姻的幸福和家庭的和睦看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8](25),在伊斯兰教中,婚姻是必须认真对待的,是神圣的,但也承认婚姻中存在着一定的变数,所以对于离婚来说,是有这个必要的,不过对于离婚需要认真、谨慎考虑后,才能做出这个决定。因为,这是安拉命令所有合伊斯兰教法事物中最可恨的事情,安拉命令道:“信道的人们啊,你们不得强占妇女,当做遗产,也不得压迫她们,以便你们收回你们所给她们的一部分聘仪,除非她们做了明显的丑事。你们当善待她们。”[9](62)所以当婚姻无法继续,夫妻双方的亲友经过调解、劝阻无效,矛盾的确无法缓解时,伊斯兰教是允许离婚的。但是,对于离婚这件事而言,妇女依旧是处于劣势。例如,一个家庭中的夫妻双方生活不和睦,已经无法再在一起继续生活时,仅只能由男方提出离婚,女方则不具备这一权利,“丈夫只需说三声‘我不要你了’,就算正式离婚”[10](39)。相反,妻子如果想要离婚,则必须得到丈夫对离婚的“口唤”,若无丈夫“口唤”其他族人就不承认、不认可女方离婚,该女子也无法获得再嫁的机会与权利。虽然《古兰经》赋予了一个男人对妻子提出离婚的权利,但它也对此做出了一定的限制:男人不能和处于月经周期或怀孕的妻子离婚,并且他必须用言语明确表达出他要和妻子离婚的意愿,也不能直接把妻子送回娘家。在保安族社会,获得了丈夫离婚“口唤”或被丈夫离婚的妇女在族人中不会受到歧视,保安族中离婚妇女有再婚、再嫁的权利,而且再嫁时,妇女个人所能获得的自主决定权远超初次婚姻,再嫁也较为容易,可以自己做主,即保安族俗称的“先嫁由父母,后嫁由自己”[2](112)。虽然如此,但妇女离婚后欲再婚依然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满足这些条件后才可再婚。首先,离婚后的妇女需要退还原丈夫家提亲时的彩礼钱;再有,离婚的妇女必须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女方可再婚,但在她再次结婚之前,有一个120天的“舒适期”(查看是否怀孕了)需要度过,在那之后,该妇女才能够再嫁他人。离婚妇女没有继承权和财产权,丈夫死后如果无子女,寡妇再婚,丈夫的财产归夫家的亲属所有。

  三、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理论根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一个民族,培育了这个民族独具特色的民族伦理和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伦理规范与道德习俗所展现出来的社会形态,从各个方面而言,无不表现出该民族的非凡智慧与民族内涵。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通过各项婚礼程序、礼仪规范以及族人的行为实践等,将这个民族所蕴含着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传统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一种伦理规范、道德习俗在一个民族内能够被允以施行,乃至达到广泛传播的地步,就在于这种伦理规范、道德习俗内含有这个民族的内在因子。保安族传统婚姻伦理所依据的哲学上的理论基础的支撑点以及根源之一,就在于宗教信仰因素。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中承担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并对群体产生一定的影响。”[1](151)对于全族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而言,他们的血液和精神文化中早已融入了伊斯兰精神文化,并且,“对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产生着重大的作用和影响”[2](113),可以说“伊斯兰教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生活方式”[1](151)。因此,保安族人的伦理规范、道德习俗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伊斯兰教提倡的行善积德、尊老爱幼与团结互助等道德要求对保安族人社会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伊斯兰教所提倡的‘天下穆斯林皆兄弟’的观念”更是保安族人与其他民族相互帮助、团结共进的理念基础[10](41)。伊斯兰教伦理观念中十分强调孝敬父母,“其理性的道德规范作用远大于其习俗性要求”[10](41)。因此,保安族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能够得以确立并为全族人共同施行的根本就在于此。此外,伊斯兰教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婚姻规定,也内化为保安族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伊斯兰教允许妇女离婚和再婚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妇女摆脱封建传统伦理的束缚,实现相比于其他民族而言更早的道德解放,提供了“一剂良药”。

  伊斯兰教的伦理规范、道德准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保安族人民奉为族人自身的规范和准则,“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标准在保安族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均有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1](167)。在保安族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民俗活动以及传统民族文化中,为了保障本民族的生存以及维护社会的稳定,保安族人受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影响,形成了人必须遵守的社会基本和最低限度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同时伊斯兰伦理道德对保安族人在思想行为规范、制定标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了维系保安族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的根源之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经济的腾飞,保安族过去的传统封建陋习、封建制度被彻底废除。保安族人自觉以婚姻法为婚姻伦理准绳,保安族地区也已全面实施婚姻法,保安族女性地位明显得到了提高,青年男女获得了婚姻自由,婚姻有了法律的保障,男女之间平等、自由。现在,男女青年之间大多是自由恋爱,对于婚姻一事父母的意见虽然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都会与子女商量,求得一致的意见,早婚和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这也反映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保安族人的爱情婚姻道德观念随之发展。

  总之,在社会实践活动领域不断扩大的条件下,新兴的道德关系逐渐打破了原有的地域界限,保安族人在社会生活中也建立了更广泛的道德关系,传统民俗具有新的积极内涵。在今天,新时代下面对着新的挑战,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全社会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应当对社会道德意识和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教育方式和监督。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保安族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思想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保安族在追求本民族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自觉承担起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责任和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少青.中国保安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
  [2] 《保安族简史》编写组,《保安族简史》修订本编写组.保安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 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4] 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
  [5] 苏有文.保安族文化概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
  [6] 雷明光.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探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
  [7] 罗国杰.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8] 陆璐.仪式传播中的民族身份认同与表达---基于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回族婚礼仪式的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6.
  [9] 古兰经[M].马坚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0] 熊坤新,于潜驰.保安族伦理思想面面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

  注释

  1“定茶”,在保安族中,媒人提亲之后,如果女方父母同意结亲,即由男方备好茯茶一块、“四色礼”一份、衣料一件,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去定亲,叫送“定茶”。参阅董克义《甘肃保安族史话》,甘肃文化出版社,2009版,第140页。
  2“四色礼”即将冰糖、桂圆、茶、核桃分别用红、黄、紫、橘红四色纸包装好,装入头小底大的盒中。参阅马少青《中国保安族》,宁夏人民出版社,2011版134页。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