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式联运行业推进分析绪论

发布时间:2020-10-02 13:42:41

本篇文章目录导航:

【题目】多种形式联合运输的建设探析
【第一章】河南多式联运行业推进分析绪论
【第二章】多式联运概念与发展情况
【第三章】河南多种形式联运发展现状
【第四章】国内外多式联运发展经验
【第五章】加快河南联合运输发展对策
【第六章-参考文献】联合运输产业发展问题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一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 选题背景。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不可或缺,属于关键性的服务行业,属于先导性的产业。①进入到 21 世纪,在经济不断迅猛发展的同时,整个世界都在承受着能源短缺、人口数量膨胀、生态破坏等不利的影响,这种局面需要改变,其中交通运输就必须要设法实现节能减排。多式联运无疑实现了运输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不但能够体现出水运、铁路等长距离所体现出的低成本特点,而且也结合了公路运输所体现出的门到门的灵活性,在利用了一单制运输组织以及标准化运载单元,使得运输各个环节都实现了紧密链接,运输更加快速、便捷、环保,并实现了经济的低成本运输,这也使得其被欧美等发达国家广泛应用。

  现在,我国经济需要转型,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也刻不容缓。根据我国交通运输当前的基本特点,实现多式联运模式,并实现快速发展,结合各类运输方式,优化运输结构,提高组织效率,在对加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建设力度,降低成本,帮助物流产业发展,提高我国行业竞争力等方面意义非凡。如今,多式联运的发展已经得到了重视,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提出了要着力进行多式联运的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 年)》、《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推动交通物流融合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等重要文件都把发展多式联运作为了重点,要求要逐步提高多式联运的质量,实现成功转型②。

  河南省地理位置优越,连接着我国的南北方,我国铁路、公路实现四通八达的交汇处就在这里,属于交通网络的心脏部分。不管是铁路、还是公路总里程在全国一直都位于前茅,其中,郑州机场货运航线、全货机通航点已经成功覆盖了国际上重要的经济区。近些年,河南 GDP 已经突破了 4 万亿,工业增长率很高,而且第三产业增长值也在 1.7 万亿上下,整个河南省物流额已经超过了 10 万亿元③实现多式联运,河南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相对较大的经济总量做支撑,同时《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等多个国家战略规划方案,均支持我省在多式联运等方面先行示范。近些年,河南省开始重视起多式联运的发展,加强了多式联运的体系建设,在设备上投入资金进行研发,建设相应的信息系统以帮助发展,不断创新给多式联运带来了勃勃生机,还成为了全国各地效仿的对象,打造出了空中丝绸之路空陆联运示范项目,另外还有“米”字高铁物流网络多式联运项目,并且均成功被选入了我国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项目。

  2 选题意义。

  长期以来,我国货物运输规模大、效率低、质量不高,其根源在于我国跨运输方式转运衔接成本过高,难以引导公路长途货运转向铁路和水运,一定程度推高了全社会物流成本。发展多式联运,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增强经济发展新活力。有利于推动运输服务上下游协同联动和跨界融合,加快生产要素集聚整合,拓展产业发展新空间,多式联运需要把不同运输方式有机串接起来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可有效提升运输生产要素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率。同时,由于多式联运对无缝衔接、快速转运、信息流转、协同服务等要求更高,因而对基础设施、装备制造、信息技术、金融保险等行业及其延伸服务业形成强大的拉动效应,促进上下游产业加强标准化、一致性协同联动,推进相互间生产要素开放共享,形成全要素集聚整合的强大推力,并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可推动形成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产业集群;有利于释放物流大通道服务潜能和辐射效应,推进国内产业转移与国际产能合作,打造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纵横贯通、对接国际的物流大通道建设步伐加快,充分发挥物流大通道辐射效应,除了建设完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更需要加快发展公铁水及航空多种组合形式的多式联运,以高效物流引领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和国际产能广泛合作;有利于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和供给模式,推进资源集约利用与节能减排,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推进运输服务业集约高效和低碳绿色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优化货运结构,充分发挥铁路、水运的环保优势。
 


 

  多式联运发展事关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事关国家三大战略实施,事关节能减排绿色发展,事关交通运输和物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河南省重视多式联运,这样更加便于发挥出河南自身的物流以及交通多方面的优势,最后在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还能够体现出各类运输模式的长处,并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实现成本的降低,总体来说,其发展所带来的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关于多式联运的学术研究最初开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前后,被广泛研究是在 90 年代,之后学术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研究集中在多式联运自身发展情况、相应的评价,对于其给社会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主要从其所解决交通问题、环境污染、生产力情况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研究。

  多式联运相关的发展与评价,1997 年,欧盟发布了《欧盟地区的多式联运化和货物多式联运》的报告,其中提出了欧盟国家多式联运发展中的问题有:

  运输方式之间难以形成良好协同性、缺乏有关规章制度支持、运输网络还未能实现成熟等等,并且随之制定出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例如,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各个部门与区域内形成良好沟通,建立泛欧交通运输网络等等。Bithas 等(1997)研究了当时欧盟各个国家多式联运发展情况,以及不足和造成不足的因素。其实,当时欧盟多式联运之所以遭遇了发展瓶颈,更多是因为没有一体化的运输设施,也未能构建统一的运输管理机制。Szyliowicz(2001)研究出当时美国国内在多式联运方面所面对的诸多发展问题,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构建起良好的协同机制,让多方都能够清楚的知道多式联运所带来的利益,发展多式联运,就是实现多赢。Santos 等(2017)主要分析了比利时在多式联运发展的各类影响要素,即政府补贴、场站优化、外部成本内部化等政策,他发现,如果要提升多式联运的竞争水平,必须要科学化的布局场站,政府也要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外部成本内部化会给多式联运带来负面影响。

  多式联运发展给社会和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方面,主要是要清楚的认识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Daddino(1999)简单地介绍了多式联运,并且提出其能够给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直接效益,因为实现了多式联运,使得自上而下,即生产商到消费者都能够科学合理的衔接在一起,并且可以提供完善的物流服务,这就给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带来了有利的一面。Yevdokimov(2000)主要研究的多式联运给经济带来的影响,集中在间接效益的研究上,他提出,间接效益包含有技术创新、生态改善、交通拥堵改善、人才集合等等。Brown 等(2002)重点探究了美国铁路采用多式联运给经济所带来的影响,从多方面分析,尤其指出了铁路多式联运在传统的运输行业,以及中距离运输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可以满足当前的国内运输的要求,不但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例如增加基础设施利用周期,减轻交通压力等等,还可以实现运输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并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Hanssen 等(2011)提出了,多式联运利用的价值在于成本低廉,如果采用铁路多式联运可以比公路运输降低成本的 30%左右。Liao 等(2009)主要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公路水运结合的联运以及公路运输两种类型的碳排放情况,发现联运排放量更低。Wang 等(2017)研究了韩国二手车在运输到中亚地区采用的方式中,从各个方面来看,利用海铁联运的方式是最适合的。Mostert 等(2017)主要研究的是铁水联运、铁公联运以及公路联运三种运输类型在环保以及经济等方面进行对比,发现铁水联运效果最好。

  为了证明上面学者所总结出的理论,Handman(2002)针对美国东北地区进行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式联运可以给交通带来何种改变,他指出,运输的管理者应该为各类客户提供各种运输方式,以供选择,实现无缝运输服务,让多式联运能够切实地解决道路拥堵的现状。Kreutzberger 等(2003)重点对公路运输和多式联运进行了对比,主要对比的方面集中在能源损耗、污染排放、交通情况、噪音污染等外部成本,发现多式联运显然更加节能环保。同时,Sahin等(2014)也就交通运输的各类模式进行了对比,对比主要集中在经济型上,其发现,运输距离在 200 千米以上的,公水联运在运输上成本更低,当运输距离在 1000 千米以上时,铁海联运的模式更加经济,总体来看,铁水联运、公水联运要比公铁联运的模式成本更低。Janic(2007)站在内外部成本等方面,建立相关的模型,对比了公路运输、公铁联运在成本投入上的不同,其发现,当运输量不断增加的时候,多式联运成本反而得到了降低,公路运输成本基本维持不变,运输距离增加后,公路运输成本降低的幅度显然比不上多式联运,从而发现,多式联运在长距离运输方面优势明显。Szyliowicz(2003)提出了,单一模式的运输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要求了,必须要建立起多式联运科学的系统,根据各类运输方式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尽可能减少运输方式给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在节约成本上出发,实现各类运输方式的良好衔接,政府与地方企业实现共同协作与发展。本身多式联运能够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以及节能减排的目标,因此,Tadi?等(2012)等众多学者都研究了本国发展多式联运的意义和影响。

  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研究多式联运开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在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集装箱运输蓬勃发展,多式联运方面的研究也多了起来。

  集装箱运输研究,1993 年,徐剑华提出了,班轮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启用多式联运,其中铁路运输参与进来,未来发展良好,他还提出我国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多式联运相关基础设施,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激励,在世界贸易格局调整的情况下,加大发展的步伐。王克武(1996)根据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行业所展现出的情况,寻找出了我国在这一方面发展滞缓的因素是什么,并指出多式联运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而且对我国实现多式联运提出了个人的建议,形成了实施过程的制定。魏际刚、荣朝和(2000)认为,在运输行业中,集装箱多式联运是高级阶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情况下,我国实现集装箱多式联运是必然,这也是国家经济贸易发展所需要作出的改变。张琦和杨浩(2005)把铁路集装箱内陆港看作为运输网络中的核心,提出了铁路集装箱内陆无水港实现物流中心的可行性,并对于未来实现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目标提出了个人的意见和建议。黑秀玲(2015)主要针对汽车整车的运输问题,对于多式联运的优化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建立模型,站在理论角度来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林结良等(2014)对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在运输设备、组织形式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发展想法。并且还有王薇和何小明(2006)、韩要稳等人(2007)等学者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提出了海铁联运发展的必要性,建立集装箱码头对于港口扩展的关键作用。谢泗薪等(2017)提出了,在努力发展多种形式的联运前提下应该设法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概念。程洪剑等(2015)提出,我国的企业应该尽快走出国内,走向世界去发展,积极地汲取国际货物运输的基本特征,努力发展以多种形式向结合的货物运输模式,实现互联,实现西共体国家之间更为紧密的人员来往以及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于多式联运相关政策以及发展方面的研究,李渝生(1995)认为,我国应该重点发展拖车、集装箱等装备,设立国家以及地方结合的公铁联运总公司,实现铁路与公路运输相结合的目标。林益恭(2001)提出了,我国应该根据加入世贸组织后自身的国情出发,根据多式联运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将多式联运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指出了现在我国在多式联运方面出现的不足,并分析出今后多式联运将会面对的发展良机以及挑战。安丙申(2001)主要提出了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工程中我国铁路并没有占有多少市场份额,分析出这一原因是什么,提出了铁路部门应该提高合作的密切度,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提高自身实力。朱晓宁(2001)等学者对多式联运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予以了一定的评价,并研究了有关国际多式联运通道方面的问题。丁丁等(2004)提出了如何来提升多式联运的水平,主要站在安全性、便捷性、法律法规、市场门槛、基础技术等多个方面。杨清波(2008)提出了,要实现多式联运的良好发展,构建起科学化的内陆集装箱运输系统很有必要。朱友文(2010)主要对比了加拿大、 美国、中国等国家在集装箱多式联运方面的发展情况,提出了要想实现多式联运更好发展,构建相应的信息平台非常关键。吕达等(2005)提出实现良好的多式联运服务,应该对多式联运服务的步骤进行优化。王杨�遥�2010)主要是站在我国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在组织方面呈现的问题的角度,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提出了实现多式联运链式发展的想法,并可以提升服务的成效。

  张磊(2012)提出当前我国在集装箱水联运方面发展的问题,即缺乏竞争实力、市场份额小、协调管理不到位等等,需要尽快解决问题,基础设施加强建设,实现陆港亲密合作。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业实现了大部制改革,林坦等(2014)认为,多式联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迎来了绝佳的发展良机,其中技术、基础设施、组织、政策等方面都已经万事俱备。并且,很多学者都开始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多式联运方面的发展情况,并试图寻找出他们的经验。刘昭然(2013)提出了,欧美国家之所以实现了多式联运科学化,更多的是国家多个部门实现了科学监管,并主动推进发展,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的货物运输服务。范振宇等(2015)主要研究的美国的多式联运,以美国所建立的相关的政策指导以及制定的发展战略,能够切实地为我国在行业发展中带来有效的参考价值。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工具及思路。

  本文运用协同治理、制度变迁等理论工具,从目前河南多式联运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着手,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契机,根据国内外多式联运发展的经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河南省将来在多式联运发展方面的意见和策略,主要是想帮助河南省尽快抓住发展良机,实现良好发展,打造出强有力的“立体中原”的目标,充分发挥河南省交通运输优势,促使河南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这一主要结论。

  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本文收集了许多关于多式联运、物流行业等方面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利用归纳与总结的方式,充分掌握了我国以及国外诸多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对他们多式联运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手段。

  (2)比较分析法:本文研究了河南省多式联运发展情况,对比了铁路、航空、公路等运输模式,并跟国内外等多个地区采用的多式联运发展情况予以了比较,从而发现河南省多式联运发展方面的不足以及未来的发展空间。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定性分析河南多式联运发展现状;另一方面,结合业务数据定量把握河南多式联运发展的整体情况,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综合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探寻河南多式联运的发展方向。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