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发展策略

发布时间:2017-06-01 01:39:52
  摘要:研究发现: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理念模糊,内部管理缺乏规范性,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的职业特性不明显,加之法规政策体系不完善,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等发展掣肘。在国家颁布46号文以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取消赛事审批,体育社会团体实体化,职业体育、体育场馆等领域进入积极的深化型改革,体育人才成为各方重视的焦点,政策支持力度变大且更具实效。在此背景下,提出发展策略:认识到位,把握方向,准确定位;抓住关键,不断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规范性;结合市场和需求,突出特色。
  
  关键词:新形势;体育高职院校;发展策略
  
  体育高职院校属于体育行业办学,其办学最初本源是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与职业转型,现已经突破了原有设置本义范畴,向真正意义的体育高职教育方向发展。它是“体教结合”创新、新形势下体育紧缺型专业人才供给的新路径,融合了体育与教育两个系统,紧密地衔接学校与市场。未来体育产业的发展和竞争的过程中,体育职业人才竞争是关键,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离不开市场需求的体育人才,随着体育产业的迅速升级和发展,人才需求也日益增长[1].
  
  1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现状
  
  全国18所体育高职院校中除了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为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外,其余均为地方体育局主办,地方教育局(厅)业务主管,其中设有优秀运动队的10家,8家没有优秀运动队编制,小学至大专一贯制的有12家,仅含大专教育的6家。各校在校生规模一般在一千到四千人,多数招收“3 2”五年连贯制学生,部分院校仍然保持着管理和保障优秀运动队训练、备战全运会等大赛的竞技目标和任务。这种体育系统内的“体教结合”便于实际运作,也有较大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体育高职院校的一般有三种办学模式:一是竞技体育人才“一条龙”培养,即“小、初、中、高”连贯体制,教科研与训练竞赛相结合,以服务竞技体育和运动员职业转型为主导的办学模式。如浙江、辽宁等;第二类是承担部分竞技任务和后备人才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竞技体育和体育职业培养双重目标的“两不误”办学模式,如云南、安徽等;第三类是仅承担职业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面向市场的应用技术教学型办学模式,如广西、福建等。
  
  由于各体育高职院校之间分布地域广阔、办学历史长短不一、投入资源各不相同,在办学理念、办学渠道、生源及入学条件、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管理格局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即优秀运动员的文化及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体育高职院校已经从以规模发展为标志的扩张式发展阶段转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效益的内涵发展新时期。
  
  2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发展环境分析
  
  2.1体育高职院校的SWOT分析
  
  可见,体育高职院校的定位、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办学层次等都内生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主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增长模式的选择,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科技结构等因素来催化体育高职教育体系的变迁。所以,体育高职教育是以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价值取向的,以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为最终落脚点[3].
  
  
  
  2.2 2014年国发46号文引发政策红利的现实机遇
  
  2.2.1取消体育赛事审批[1]
  
  取消群众性和商业性体育赛事审批制度后,大量的社会各类组织、机构、单位、个人纷纷加入到组织、承办、参与体育赛事活动中。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逐步活跃和成熟,明显感觉到体育高职在校大学生体育赛事志愿者等相关社会活动逐年增加,部分毕业生创业组建小型赛事公司和体育培训机构。如福建省推出打造“品牌赛事”、丰富群众性体育赛事,各地推出“一区一品”“一镇一品”,并从2016年起,每年拿出6000万元,作为品牌赛事引导资金等措施,为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提供了丰富的经营内容,这也为将来体育赛事方向的人才培养产生了巨大需求。
  
  2.2.2体育社团实体化改革
  
  体育社团审批制度简化,门槛降低,大量的民间草根体育社团和其他组织机构,逐步开始走入民政部门注册体育社团,出现了体育社会组织新热潮。许多毕业生也纷纷加入,为今后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中国足协实现了“脱钩”,中国篮协等社团跃跃欲试,现有的体育社团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和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体育社团的改革和突飞发展对体育人才的数量必将“井喷”和要求也有了较大提高。
  
  2.2.3体育场馆深化改革
  
  近来,国家出台了多个重要政策文件,大力度强化体育部门公共体育场馆的公共服务职能。另一方面,公共体育场馆体制机制改革步伐加快,大量体育场馆运行机制创新,开展市场化运作,国内外专业体育场馆运营机构积极介入,体育场地活力大增,专业从业人员缺口巨大。以福建省为例,2013年第六次场地普查全省6.77万个,以每年递增3000个预测,目前已经近7.5万个,以体育场地所需人力规模预测,至少每年体育场馆从业人员新增需求达上千人。
  
  2.2.4职业体育改革进入深水区
  
  以“足、篮、网”为领头羊,我国职业体育进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职业体育联赛、职业体育后备人才与学校的对接、职业体育衍生产业链的完善等催生了大量的新的就业岗位。
  
  2.2.5政策支持越来越实
  
  国发2014年46号文为吸引体育产业社会投资方面提供基础的必要的现实措施,社会投资体育的春天已经到来。众多领域开始主动往体育产业领域靠拢,体育相关业态发展丰富,康体结合前景看好,运动穿戴品、运动功能饮料、运动营养品等逐步成为时尚和必需品,交叉新领域,如体育020、体育众筹、体育创投、体育信息和交易平台等新型技术和领域,这些新兴的体育产业领域将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机会;切实的体育消费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如果落实到位,将带来巨大的体育场消费市场提升空间,为后续体育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
  
  2.2.6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受重视
  
  国家鼓励高校设立体育产业相关的专业;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和参与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多种渠道培养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体育产业研究智库。完善体育人才的奖励体系;加强体育创业的孵化,研究对体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鼓励退役运动员从事体育产业工作;鼓励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全民健身指导工作[2].
  
  3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发展对策
  
  3.1突出灵活性和特色
  
  切实瞄准和结合市场需求,灵活地设置、转化、完善体育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促进过剩专业的有效转型和转化(如体育教育专业),创新和完善体育产业相关领域新兴专业建设,使得专业设置与体育产业需求真正对接起来,课程内容与体育职业标准真正对接起来,教学过程与体育生产过程真正对接起来,毕业证书与体育职业资格证书真正对接起来,体育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真正对接起来[5].跟上体育行业发展步伐,力争引领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市场导向,企业的学徒和学校的学生“双重身份”;“新型订单班”,在新型技术和领域中寻找新的订单模式。创新原有的订单模式,如市场效益好、普及高、热门的项目订单班---跆拳道、羽毛球、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康体、早幼教体适能等。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注重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教育。
  
  3.2重视并切实落实体育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
  
  探索本地实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制度,力争“官校企行”立体推进。以企业用人和育人为导向,校企互惠互利,并与社区合作,与企业合作为基础的不断深化,建立其与政府、体育协会、社区和企业等对接的体育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体系,并力争参与或主导多元主体组建体育职业教育集团,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教学过程,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等教育资源。拆除“围墙”,主动融入社会,与大中型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注重强化“协助政府体育部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做好体育部门的“智囊团”;通过开展社会服务和校企合作,与周边社区、公共体育场馆合作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开发,推动科学健身和全民健身以及体育消费;力争成为打通体育与其他行业交融的桥梁,力争达到人才资源开发、员工“输血和换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校企经济效益“五个一体化”.
  
  3.3完善和规范体育高职院校内部管理
  
  降低教学运行成本,完善办学宏观与中观的衔接,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尤其加强二级教学管理部门建设,强化系部教学管理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建立体育相关企业中的管理技术人员与学校师资队伍间相互兼职的制度。完善体现体育高职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考核和内部分配机制,提高效率。
  
  3.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各地各校根据实际,灵活结合和创新包括: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 1”模式、“学工交替”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实训-科研-就业”模式、双定生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特色和实效[4].
  
  3.5充分利用政策优势
  
  加强政策研究,充分结合和利用事业单位改革、体育、职业教育等相关领域的政策红利,把体育高职院校发展规律融入到包含体育、教育、经济等社会大环境中,使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2014.10.20.
  [2]夏鹏。体育产业与运动员职业生涯衔接的可行性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08):62-65.
  [3]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4]吕华琴。高职院校与企业互动机制的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15-1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