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修辞角度浅析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艺术

发布时间:2017-09-05 18:47:11
   摘要:与现实生活中的人名不同,文学作品中的人名与人物形象息息相关,可以"以小见大".本文从修辞学角度通过举例说明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名的命名方式,总结人名的修辞作用,旨在引起读者对人名的重视,提高读者的阅读趣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把握俄罗斯文学的文化魅力.
 
   关键词:以小见大;修辞学;命名方式;修辞作用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写照,素来以描写人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写照,素来以描写人为中心.高尔基认为,文学即人学.人物姓名作为读者认识人物的开端,是作家进行创作首先需要考虑的要事.给作品人物取名是为作家的写作目的服务的.他们经常把自己的某种意图或鲜明或隐晦地倾注在人物姓名上.因此,给人物命名自然成为作家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之一.读者一旦悟出其间妙处,会禁不住拍案叫绝.人名研究吸引了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例如《红楼梦》中人名的分析是"红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诺格拉多夫曾指出:"语辞的形象艺术特征可以表现在人名的功能上,这些人名由作家择取并被应用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像绰号一样含有深意."(转引自陈代文1995:7)所以说,"它是文学修辞学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复杂的课题".(转引自王加兴2004:195)这段话告诉我们,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包含高度的修辞性.笔者认为,这种修辞性体现在人名的方方面面,从命名方式到人名作用.总之,不夸张地说,独特的人物姓名会给整部作品带来别具一格的修辞效果.本文拟从修辞学角度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人名进行简要分析.
 
  1.人名的语音和词汇特色
 
  人名中的语音和词汇修辞特色是读者能够直观感受到的.语音上,作家们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会细细琢磨人名的音色、音调等.在果戈理《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中有一位名为叶甫普尔(Евпл)的客人,该名中三个辅音连缀在一起,拗口不好读是一方面,读出来还很不悦耳.罗蒙诺索夫说过:"要避免不适当的,听起来难受的辅音积聚."(转引自冯锦珊1985:76)因此,俄语中鲜有类似于Евпл三个辅音堆积在一起的词.但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利用逆向思维,以此为人物命名,给读者以滑稽可笑的感觉.拉斯柯尔尼科夫(Раскольников)是《罪与罚》的主人公,他的全名是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РодионРомановичРаскольников).不难发现,姓名中满是响辅音([р],[м],[н])和开元音([а],[о]).这就使得姓名的音调大大抬高,与主人公张狂的超人思想及其分裂人格遥相呼应.
 
  词汇上,作家经常利用同音词、近音词或拟声词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名洛克(Рокк)与俄语单词рок(厄运)同音.《不祥的蛋》中农场领导洛克(Рокк)的确给社会带来了厄运,因其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国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布尔加科夫给他这一名字,目的正是取同音词的"厄运"之意.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开篇即出现一位年轻作家,布尔加科夫给他起笔名为别兹多姆内(Бездомный).在俄语中恰恰存在与之写法相同的普通名词бездомный,意为"无家可归者".同时,这一笔名读起来与俄语单词бездарный(平庸的,无才的)近似.笔者认为,这两种解释都符合作品中年轻作家的人设特点,但第二种解释似乎更贴近作家的创作目的.思想境界低,即便写了再多的作品,创作者也是平庸无能的,这些作品不过是空洞的垃圾.在俄罗斯,人们用单词хрю来形容猪发出的声音.如果以该拟声词为基础给文学人物命名,其戏谑效果可想而知.在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变色龙》中就出现了一位名叫赫留金(Хрюкин)的首饰匠.将军兄长家的狗把赫留金的手咬了,但因狗主人与他地位相差悬殊,一天一地,他要求赔偿的事便不了了之,最后落得个"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契诃夫2011:22)的结局."赫留金"这个名字是如此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尴尬境地!
 
  2.人名中的修辞格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俄罗斯文学作品的人名中还经常会有隐喻、借代、反语、重复等这些常见修辞格的影子.果戈理的文学史诗《死魂灵》简直是人名的荟萃.作品中,大量地主形象依次出场,而伴随这些人物形象出现的是人名.在众多的人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名利用了隐喻这一修辞格.例如:索巴凯维奇(Собакевич),构成这一姓氏的词根是собака(狗,豺狼),巧合的是,该人物的名字叫米哈伊尔(Михаил),要知道在俄罗斯人们通常把熊称作这个名字啊!人物笨重的体态,令人作呕的吃相,议价时的贪得无厌尽体现在这姓豺狼、名熊的姓名之中了.该人名隐喻的基础是人物的体貌特征与熊相似,粗鲁、贪婪的品性如豺狼一般.女地主柯罗博奇卡(Коробочка)的姓氏源于单词коробка(盒子,匣子).隐喻的基础是她空虚的生活状态,只知敛财,像只装财物的盒子.
 
  借代指两个事物或现象在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用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名称代替另一个事物或现象的名称的修辞格.而具体到人物命名方式中的借代,指的是:用与该人物紧密相关的服装、工作、工具等事物或现象构成人名.《钦差大臣》的第一幕第五场中出现了一个姓普戈维岑(Пугови-цын)的警察,该姓氏的形成与警察制服多纽扣的特点相关.《马车》中主人公名为庇法果尔(Пифагор),古希腊时期有一位与之同名的哲学家、数学家.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了作者在给该主人公命名时采用的是反语的修辞格.因为在文章中随处可见主人公的虚伪与愚蠢.在当代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法伊娜(Фаина)是《您忠实的舒里克》中为满足自己的性欲、把主人公拖下水的老女人.用原文的话说,她"像头母狮子"(乌利茨卡娅2005:85),没有人性,只有兽性.而名字"法伊娜"(Фаина)在俄语中象征着"光明的,闪耀的".如此美好的名字对应的却是如此肮脏的生活习性,名不符实,由反语带来的讽刺效果可见一斑.
 
  说到采用"重复"这一修辞格的命名方式,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两个伊凡吵架的故事》中几位来宾的姓名.塔拉斯·塔拉索维奇(ТарасТарасович)、叶符季��·叶符季��耶维奇(ЕвтихийЕв-тихиевич)、伊凡·伊凡诺维奇(ИванИванович)、叶列符费里·叶烈夫费里耶维奇(ЕлевферийЕлевфериевич)、杰米扬·杰米扬诺维奇(ДемьянДемьянович),作家给这些宾客分别起由相同词根构成的名字和父称,可不是因为"词穷",相反,作家是有意为之.借用重复,嘲讽之力达到极致:这些过着奢靡生活的庸俗宾客们连名字都是这样单调、无聊,简直太可悲!
 
  此外,还需特别指出一类特殊情况,即在一些作品中,作家采取不给笔下人物,甚至主人公命名的策略,例如布宁的《来自旧金山的先生》、瓦尔拉莫夫的《生》等.该方法营造了一种类似于"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人名的修辞作用
 
  文学作品中人名的修辞作用可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总结:文本内部角度、文本外部角度.在文本内部,人名主要有三大功能:称名功能、信息传递功能、情感表达功能.一人对一名,称名即称人.称名功能是人名最基本的功能.所谓信息传递功能,指的便是人名能反映出与该人物相关的各方面信息,如前文分析的人物外貌、性格、职业等,甚至能够反映出人物所处的时代信息.在小说《毁灭》中,人物性格转变最大的是莫罗兹卡(Морозка).他的名字以单词мороз(严寒)为基础构成,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苏联红军当时所处的内外困境,时代信息一目了然.既然人名是高度契合作家创作目的和主观态度的,那么人名的情感表达功能便也是显而易见的.
 
  从文本外部角度来看,得益于文学大师们精湛的创作手法及其传达的深刻内涵,大量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姓名广泛传播,构成先例名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的使用中,它们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人物符号,而是被言语化,成为携带一定特殊语义的固定词汇.这就构成了修辞学上的换喻.冈察洛夫揭露现实之作《奥勃洛莫夫》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读者们一下子记住了作者笔下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的同名主人公.渐渐地,姓氏"奥勃洛莫夫"(Обломов)成了一个文化符号.人们用该词指萎靡不振、浪费大好时光的人,还组成一个相关俗语---всемОбломовцамОбломов(比奥勃洛莫夫还奥勃洛莫夫).
 
  4.结语
 
  本文从不同层面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名所做的系统分析、总结,有助于引起文学阅读者,尤其是我们俄语学习者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姓名的关注.小名称里有大文章,不能再把它们简单地看作可以忽视的人物代号.发现了其中的奥秘,那些我们曾经认为苦涩、冗长、难记的人名便会就此牢记于心."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姓名和真实生活中人的姓名不同.作家往往按作品的构思、主题的开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寓意于人物姓名,有意识地使人物姓名与其外貌、性格特征等发生一定的联系,使有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使作品增添风趣与光彩,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冯锦珊1985:74)可惜的是,我们作为外国人,读的大多是这些优秀大师着作的翻译本.由于各方面的限制,我们在读译本时很难发现作家在人物命名上的独具匠心,这也就使原着的整体修辞效果大打折扣.
 
  近年来,一些翻译家在翻译作品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在意译或音译的同时给人名加注.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难以把作家在作品中人名选择上的精心构思全部表达出来.我想,这正是俄罗斯文学研究者建议我们阅读俄语原着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陈代文.М.布尔加科夫长篇小说中人名的讽刺性运用[J].中国俄语教学,1995(3).
  [2]冯锦珊.19世纪俄国文学中人物命名的修辞艺术[J].兰州大学学报,1985(4).
  [3]柳·乌利茨卡娅.您忠实的舒里克[M].任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契诃夫.变色龙[M].汝龙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王加兴.俄罗斯文学修辞特色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