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东北的通货膨胀、专卖制度和货币问题

发布时间:2015-02-07 12:19:37

  摘    要:伪满时期是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独特的专卖制度,以及特殊的货币问题,是伪满时期经济领域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伪满政权溃败及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侵略者协同伪满傀儡政权暴力侵夺中国金融机构资产,民族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企图建立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的目的终将崩溃瓦解。

  关键词:伪满; 经济; 货币;

  作者简介: 李雨桐,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日关系史、东北区域史。;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项目"满铁资料整理与研究"(17KZD001); 2020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2020年度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规划项目;

  1932年3月,傀儡政权"满洲国"成立后,同年9月日本政府承认伪满洲国,宣布日满经济一体化。日本对伪满推行经济统制大体有三个阶段:"一是l932年至1936年,主要是制定经济统制方针、政策,确立完善统制体制,奠定了经济统制的基础;二是1937年至1940年,主要是对东北产业大规模开发,对伪满实行全面经济统制和经济掠夺;三是1941年至1945年8月,主要是为挽救侵略战争的失败,实行全面彻底的经济统制,加紧对战争资源实行疯狂掠夺。"[1]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实行强制经济统制,使伪满经济为其侵略战争服务,并有计划地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经济掠夺。

  一、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伪满时期东北经济发展的显着特点之一。日本在占领东北期间,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加速转动印钞机实行通货膨胀,加强对东北民众的掠夺。表面上看,伪满洲中央银行所发行的伪满"中银券"为银本位,规定伪满券l元含纯银23.91克。但实际上不铸硬币,只发行纸币。1935年1月,因为伪满"中银券"与银元发生差价,引起币值动荡不稳,于是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的"中银券"放弃银本位。11月,在"日满货币一元化"的原则下,伪满"中银券"以与日元维持平价的固定比值依附于日元,正式加入"日元集团".1935年底开始,伪满洲中央银行的伪币发行数额迅速增长。1936年底发行量高达2.8亿元,比初发行量增加84.2%.1941年末,发行量达到13.1亿元。1945年7月发行量猛增到80余亿元,比1932年膨胀50余倍。日伪统治下,伪满"中银券"的过量发行,使整个东北地区货币发行膨胀系数不断增大。"如以1933年伪币发行量指数为100,则1941年的指数为1002;1942年的指数为1315;1943年的指数为2342;1944年的指数为4472;1945年3月的指数为4736;1945年6月的指数为5874;1945年8月的指数为6207."[2]至日本宣布投降后的1945年11月,伪满洲中央银行仍将库存的136亿元伪"中银券"全部抛入发行。此时,伪满洲中央银行的发行总额相当于开业之初的96倍。

  伪满洲中央银行成立初始实行的是较为克制的货币发行方针。该行最初发行的是伪"中银券".发行量在1932年为1.5亿万元,到1935年底增加到1.989亿元,增长约31%.1936年后发行量大幅度增加,到1941年末发行量已达13.17亿元,比1932年增长8倍。"1942年后,随着侵略战争的扩大,伪币发行急速增加。到1945年7月发行量猛增至80亿元,比1932年增长52倍。"[2]109

  滥发伪币最重要的目的是支持日本侵略战争的军费开支,这一点,日本侵略者自己也不加掩饰。1945年2月,伪满洲中央银行调查部长庆田在关东军经理部一次秘密会议上讲话时说:"通货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不能不说是军费开支。而军费开支又与产业资金相联系,特别是矿工业资金需要的增加。"[3]伪满洲国军费(包括治安费)开支主要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伪满军队、警察费用;一部分是日本关东军军费。这两部分费用加起来约占每年财政支出的30%-40%.伪满洲国的军费最初是以"国防费分担金"之名,由日伪双方按一定比例分别承担,并列入财政预算。到1944年,日本国内的经济已接近崩溃,这时关东军的军费重担则完全压在了东北人民的身上。"日本政府指令由横滨正金银行出面、日本银行担保为其向伪满洲中央银行借款。然后,日本政府将伪满中央银行对自己的借款转账给日本军部,再拨付给关东军,存入伪满洲中央银行总行关东军户头。至1945年8月的一年多时间里,日本通过这种方式在东北筹措军费即达34亿元。"[2]109

  滥发的伪币有一部分也用于"产业开发".东北沦陷后,"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应运而生。计划中部分指标,尤其是工矿业部门计划指标超高,并在后续扩大生产指标,增加大量资本。"迄至1942年6月,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已缴资本额达34亿元"[2]109.而"产业开发"是在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背景下实施的,随着战争陷入泥潭,"产业开发"也远未达到计划指标。战争的失利更加速了日本对东北物资的疯狂掠夺,给东北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二、专卖制度

  日本侵略者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东北经济的控制,利用伪满政权开始计划实施专卖制度。专卖收入是伪满政府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伪满殖民统治政权建立伊始,便设立了专卖公署,把一些紧缺但能获取高额利润的产品、民众生活必需品和危禁品定为专卖品,对其买卖和生产全部加以垄断。

  1932年ll月3日,在"新京"设立了隶属伪财政部的专卖公署,只负责掌管鸦片的专卖。直到1935年4月1日,专卖公署改为专卖总署后,统一掌管盐、硝黄、火柴等专卖品。

  1937年7月1日,伪满进行行政机构改革时,专卖总署改称为专卖总局,隶属伪满经济部。

  1940年1月,专卖总局管烟科与民生部烟政科合并,成立禁烟总局,直属于伪满民生部。

  1944年小麦专卖也被废止。专卖总局撤销了掌管麻药、面粉的机构,只设置掌管盐、煤油类、火柴、酒精的专卖部门。

  专卖制度的特点:

  1. 实施的是完全专卖制度

  "所谓专卖,是国家或统治政权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形式。"专卖分完全专卖和不完全专卖。伪满不只垄断产品的买卖,而且对产品的生产、收购、贩卖、输出、输入等,全部加以垄断;其目的根本不是从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完全是为了殖民统治集团的利益,利用垄断的专卖价格,获取高额的财政收入。伪满的专卖政策"完全属于殖民地榨取性质".

  2. 专卖品种多

  曾将盐、鸦片、硝黄、火柴、煤油类、麻药、酒精、小麦八类产品作为专卖品,这其中既有紧缺而能获取高额利润的产品与违禁品,也有民众生活的必需品。

  3. 专卖品覆盖面广

  专卖制度关系东北人民千家万户的生存,迫使每一个东北人都遭受其残酷的剥削。伪满当局对各种专卖品的收买价格定价都低到极致,例如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之一的盐,收买价格"每一百市斤仅为一分钱,专卖价格为每一百斤六元".卖价比成本高出几百倍,使东北3500万人民没有一人例外,都遭受到敲骨吸髓式的压榨剥削。

  4. 实施专卖的手段残酷、毒辣

  对于每一个专卖品类,都制定了相应的专卖法,如若违反,轻者罚款,重者监禁。最为恶毒的是把鸦片和麻药--世界公认的毒品作为专卖品,名义上是限制生产和吸食,实际上是采取"公开而授权式"的方式进行售卖。日本尽管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签字并批准了禁烟公约,不得从事麻药交易;但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中国人民,麻痹中国人民的意志,巧妙地以伪满洲国的名义同全世界进行麻药交易,而所产生的一系列恶果全由伪满洲国承担,日本只负责从中赚取可观的利益并达到其控制中国的目的。

  日本通过实施专卖制度达到了预期目的,谋取了高额的财政收入。1932年专卖岁入(决算)仅为397.2万元,1936年升至6251.9万元,增加了近15倍。至1938年,为1.50097亿元,与1932年相比,膨胀了近37倍。1940年后,每年专卖岁入高达二三亿元以上,与伪满初期相比,增加了七八十倍。与此同时,专卖利润在伪满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也同步增长。其中,鸦片的利润约占专卖利润的50%以上。1932年鸦片收入仅37万元,1937年增加到2643.6万元,至1939年高达3393.2万元,占专卖利润的56%.1932年专卖利润占伪满财政收入的3.1%,1935年为4.8%,1936年为8.6%,1937年升至18.2%.

  三、货币问题

  在伪满初期,伪满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不但没有履行国际货币的机能,而且难以取得民众的信任;相反,横滨正金银行和朝鲜银行的纸币在东北却有根深蒂固的势力。初期的伪满中央银行实行紧缩货币发行政策,于是横滨正金银行和朝鲜银行便乘机增加发行量,大肆收买东北特产并输出国外,换取外汇资金,用于购入日本急需的机械和物资等。

  横滨正金银行在"九一八"事变前钞票的发行量为500余万元,但在"九一八"事变后却增至1400余万元。"大量发行钞票的目的除了用于掠夺东北的物资之外,更利用大连的汇申市场,以正金银行钞票换取上海规银,藉充汇兑资金之用。"[3]169后因中国法币改革,东北及内地行市已不能用横滨正金银行的钞票汇率来计算,且伪满洲国也已实行日满等价汇兑,该行顿失操纵汇兑市场的机能。1936年,横滨正金银行在伪满的钱钞交易额已呈显着衰退状态,于是日本政府随即颁布法令,禁止该行纸币在关东洲、南满铁路附属地及伪满洲国行政权下地区的流通,对已发行券则由朝鲜银行券或伪满中央银行券等值收回。作为剥夺横滨正金银行钞票发行权的补偿,在日本政府的保证下,该行得到了垄断伪满洲国外汇和外贸的权力。

  朝鲜银行更是战争的暴发户和利益获得者。"九一八"事变前,其金票(金圆券)发行量约3000余万元,"九一八"事变后的发行量竟达到2.2亿元之巨。1935年12月21日,日本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表示伪满洲国是一独立国家并非日本傀儡,则让大藏省向朝鲜银行发出收回东北地区朝鲜银行券的命令,准许伪满中央银行用伪满币等值回收朝鲜银行金票。名义上如此,实情却相反。该行金票不但没有收回,反而变本加厉,发行量逐年猛增,至1944年时在东北的流通数量预估超过8.15亿元。就事论事,朝鲜银行的金票实际已成为伪满洲国的另一种国币,十余年来始终在东北地区横行无阻,尤其在南满铁路沿线及旅大租界等地更是取代了伪满币的国币地位。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中,甲号券、乙号券、丙号券、丙改券和青铜币、白铜币,都是按照1933年公布的伪满《货币法》规定的货币种类和含金量发行的,而纸币中的丁号券和铝质币、镁质币的发行却与其法完全背道而驰,并且它刚刚进入流通市场就随着日本侵略者1945年8月15日宣布战败投降以及伪满洲国的崩溃瓦解而销声匿迹。

  伪满洲中央银行货币中丁号券、面值壹仟圆纸钞不仅有"有号"和"无号"之分,而且据传说版别并非一种。"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量不但逐步增加,而且钞票面值也随着增大,并且印刷色也开始减少。虽然后来计划用凹版(橡胶版)印刷伪满货币百圆、仟圆、五百圆券,但在仟圆券印制10亿元左右、没等全部印完,日本宣告战败,伪满洲国瓦解,导致了伪满货币五百圆券夭折。伪满货币仟圆券是否流通说法不一,但在流通券中确有回笼券存在。"[4]

  1944年9月,日本试制成功了炻质硬币,其样品比陶器坚硬,比瓷器脆性小,介于普通陶器与瓷器之间,比给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试制的同类炻币更具优点。因此,日本大藏省曾意向性地准备一年后大量生产并投入使用,这个造币意向还没来得及付诸实施,日本侵略者便缴械投降。由此可见,在侵略战争背景下,由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本质所决定的伪满货币必然走向灭亡。

  日本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最主要的目的是转嫁日本国内压力,包括政治、经济尤其是物资短缺的压力。中国东北原本物资富足,发展可期。伪满洲国的诞生给东北的发展尤其是经济方面带来重创。伪满时期严重的通货膨胀,独特的专卖制度,以及特殊的货币问题是伪满时期经济领域面对的重要问题,也是伪满政权溃败及经济瓦解的重要因素之一。日本方面暴力侵夺中国金融机构资产,东北的民族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企图建立以日本经济为中心的东亚经济新秩序的目的终将瓦解。而伪满洲国存在的十四年给东北人民留下的创伤是永远无法修复的。
  参考文献
  [1] 伪满皇宫博物院等。吉林抗日图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2]姚会元。日本对华金融掠夺研究:1931-1945[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8.
  [3]吉林省金融研究所。伪满洲中央银行史料[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
  [4]李重。伪满洲国货币研究[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
  [5]张效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M].北京:群众出版,1986.
  [6]史丁。日本关东军侵华罪恶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7]关捷。日本对华侵略与殖民统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