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用剑论剑的行为探析

发布时间:2017-12-23 13:11:51

  摘要:《史记·刺客列传》中关于荆轲“用剑”、“论剑”的记载反映出荆轲是一名士人, 而且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 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荆轲的这些能力符合战国时期使者的特点, 故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 是为了让荆轲骗取秦王信任, 为刺杀创造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关键词:荆轲; 论剑; 谋士; 使者;

  《史记·刺客列传》提到了荆轲“击剑”和“论剑”之事, 此后又发生了刺杀秦王嬴政一事, 所以多数人便将荆轲的形象固化为一名刺客。但通过对“击剑”、“论剑”的含义的研究以及《刺客列传》中荆轲其他能力的描写, 我们认为荆轲并不是一名刺客, 而是一名谋士, 下面笔者将结合文献对荆轲身份进行具体论述。

  一.剑是战国士人的身份象征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如下一段话:
  荆轲尝游过榆次, 与盖聂论剑, 盖聂怒而目之。荆轲出, 人或言复召荆卿。盖聂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吾目之;试往, 是宜去, 不敢留。”使使往之主人, 荆卿则已驾而去榆次矣。使者还报, 盖聂曰:“固去也, 吾曩者目摄之。[1]P2527
  许多人据此认为, 荆轲能够与盖聂“论剑”, 说明荆轲剑术虽不及盖聂, 但其本身是具有一定剑术水平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出于对“论剑”的误解而导致的。文献并无关于荆轲与盖聂“论剑”内容的记载, 故我们不能肆意解释“论剑”的含义。而通过寻找文献中的例证, 我们可以发现“论剑”并不能反映个人剑术水平。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讲道:“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 与道同符, 内可以治身, 外可以应变, 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司马迁认为具有“信、廉、仁、勇”这些品质的人才能够“论剑”, 说明“论剑”与个人品行有关, 并没有提及“论剑”与个人剑术修为的关系。
  除了“论剑”, 文献中还有关于“说剑”的记载。《广雅·释诂二》:“说, 论也。”《礼记·少仪》:“工依於法, 游於说。”孔颖达《疏》:“说, 谓论说。”故“说剑”一词可以解释为“论剑”。《礼记·乐礼》中记载:“武王克殷反商……然后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裨冕�|笏, 而虎贲之士说剑也……”孔颖达注曰:“此论克商之后修文教也。”这段话指武王灭商之后实行文教, 故而勇猛的战士也穿上冕服插上笏, 开始谈论剑道, 这实际上是一种文教活动。
  《庄子》中有《说剑篇》中提到赵文王好剑, 为此养了三千余名剑士, 以致赵国国力衰退。赵国太子请庄子劝说赵文王, 于是庄子以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之说劝服赵文王放弃豢养剑士。这里的“庄子说剑”显然也是一种文教活动。
  从以上的记载来看, “说剑”是一种文教活动, “说剑”者既有勇猛的虎贲之士, 也有不会剑术的庄周, 而且他们“说剑”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止武。孙武、吴起“论剑”, 关系到的是“信、廉、仁、勇”等方面的个人品格问题, 所论的也不是个人剑术, 而是治国行军的政治、军事思想。所以, 荆轲与盖聂论剑的内容, 不能径自理解为交流个人剑术。盖聂又称:“曩者吾与论剑有不称者”, 这句话正好反映出荆轲与盖聂所谈论的内容并非个人剑术, 故盖聂说其“不称”。由此, 盖聂与荆轲“论剑”一事, 我们也就不能作为讨论荆轲剑术水平的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 《庄子·说剑篇》提到的赵国太子形容剑士说:“然吾王所见剑士, 皆蓬头突鬓, 垂冠, 曼胡之缨, 短后之衣, �_目而语难, 王乃说之。”赵文王门下众多剑士皆是头发蓬乱、衣服紧身、瞪着眼睛并且说话艰涩, 这样的描述或许略有夸张, 但是也反映出战国时代的剑士一般形象。《刺客列传》中盖聂“怒而目之”是较为符合剑士形象的, 而荆轲却喜好论剑, 甚至广交贤豪长者, 以言语应对秦王嬴政, 这些行为似乎与剑士“语难”的特点不符。
  从荆轲“论剑”我们已经能够发现荆轲的身份并不像一名修习武术的剑士, 荆轲好“击剑”自然也不是剑士的象征。
  战国时代佩剑和用剑者并不仅有习武的剑士。《释名》曰:“剑, 检也, 所以防检非常。又敛也, 以其在身, 拱时敛在臂内也。”剑是一种便于携带的防身武器, 佩剑之举可以防范意外的发生。
  除了防范意外, 先秦时期的大夫士人等都通过佩剑来表示身份。《周礼·考工记》记载:“桃氏为剑:腊广二寸有半寸, 两从半之。以其腊广为之茎围, 长倍之。中其茎, 设其后。参分其腊广, 去一以为首广, 而围之。身长五其茎长, 重九锊, 谓之上制, 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 重七锊, 谓之中制, 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 重五锊, 谓之下制, 下士服之。”这种佩剑制度表明士人之间能够通过佩剑表示身份地位的差异。
  除了《周礼》所记载的士人佩剑制度外, 还有大量文献说明了佩剑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
  (1) “遂入, 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 三发而后下车, 以轻剑击之, 以黄钺斩纣头……武王又射三发, 击以剑, 斩以玄钺……” (《史记·周本纪》)
  (2) “武王弟叔振铎奉陈常车, 周公旦把大钺, 毕公把小钺, 以夹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皆执剑以卫武王。” (《史记·周本纪》)
  (3) 季札之初使, 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 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 为使上国, 未献。还至徐, 徐君已死, 于是乃解其宝剑, 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史记·吴太伯世家》)
  第 (1) 条记载的是武王伐商胜利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仪式中的剑和钺是搭配使用的, 而我们知道钺是王权的象征, 那么与其搭配使用的剑也应当和钺有着相近的地位。第 (2) 条文献中护卫武王的周公和召公都是执钺, 而散宜生等人执剑, 也说明剑的地位与钺相近。第 (3) 条文献中的季札之所以最初没有将宝剑献给徐国国君, 并非因为宝剑的价值高, 而是宝剑是使者身份的重要象征。
  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了实用性与象征性, 所以战国时期不善武力的士人亦有佩剑。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
  初, 冯�O闻孟尝君好客, 蹑�F而见之。孟尝君曰:“先生远辱, 何以教文也?”冯�O曰:“闻君好士, 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 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 犹有一剑耳, 又蒯缑。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 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 食有鱼矣……[1]P2359
  冯�O是孟尝君手下一位有远见的谋士, 投靠孟尝君时, 冯�O已经身无长物, 却依旧剑不离身, 可见剑是士人身份的象征, 对士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 《刺客列传》形容荆轲“好读书击剑”, 足以证明荆轲是那个时代的士人, 但是不足以证明荆轲是一名剑士。

  二.荆轲善于谋略

  要区分荆轲属于哪一类的士, 首先需要我们对战国时期士人状况有一个概念和分类。
  士最早产生于商周时期, 《诗·大雅·文王》中周人称殷遗民为“殷士”。刘泽华指出春秋以前的士所受的教育多为军事和作战技术, 商代和西周的士基本等同于武士。而春秋以后, 士人阶级受到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影响下, 发生了由武到文的历史转变。[2]P8-13随着社会的发展, 战国时期的士分类愈发复杂, 如《墨子·杂守》中有“谋士”、“勇士”、“巧士”、“伎士”, 《庄子·徐无鬼》中有“知士”、“辩士”、“察士”、“仁义之士”、“筋力之士”等。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 上层贵族所养之士能力众多, 故而对士的称呼也愈发繁化。在众多养士贵族中, 最具代表性的是战国四公子。严可通过统计和研究关于战国四公子养士的记载, 将四人的门客按照能力分为武士、策士、辩士三大类。[3]P15-19
  荆轲作为燕太子丹的门客, 其能力也必然不会超出这三类。结合《史记·刺客列传》对荆轲的描写来看, 荆轲当是以智谋言谈见长的策士, 而并非是一名武士, 这从以下三点可以看出:
  1.荆轲希望通过智谋获得卫元君赏识。《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好读书击剑, 以术说卫元君, 卫元君不用。”荆轲想要获得卫元君青睐, 必然是向卫元君展示其擅长的能力, 司马迁说荆轲“以术说”, 表明荆轲对其智谋与言谈方面的能力更为自信。
  2.为太子丹谋划刺秦。刺杀秦王的计划是太子丹率先提出, 但是完善整个计划的却是荆轲。《史记·刺客列传》中太子丹说:“诚得劫秦王, 使悉反诸侯侵地, 若曹沫之与齐桓公, 则大善矣, 则不可, 因而刺杀之。”太子丹提出了刺秦计划, 却是纸上谈兵, 企图效仿曹沫和齐桓公。但是刺秦一事不可能仅凭这一想法便能成功, 于是荆轲提出了更实际可行的方案。荆轲提出:“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 秦王购之金千斤, 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秦王必说见臣,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可见荆轲的考虑更为周密, 而且善于利用现实条件为刺杀创造切实可行的条件。
  3.临危不惧, 应对秦王。荆轲与秦舞阳面见秦王, 秦舞阳恐惧色变, 在此危急关头, 荆轲说到:“北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荆轲在危急关头的处理与应变能力反映出了他超人的胆气与智慧。
  另一方面, 荆轲虽然习剑, 却并不擅长剑术, 文献中也多有表现:
  1.荆轲从未向他人展示剑术水平。无论是希望获得卫元君任用, 还是面见盖聂, 又或是与鲁句践争执, 荆轲从未展示剑术。
  2.荆轲被药箱击中。《史记·刺客列传》记载:“是时, 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秦王方还柱走, 卒惶急不知所为。”夏无且身为侍医, 自然不擅武力, 其背负的药箱相较荆轲的匕首来说更为沉重, 难作为投掷的武器使用。但是夏无且投掷药箱的行为给了秦王绕柱躲避的机会, 说明夏无且给荆轲造成了阻碍, 也就是说药箱很有可能砸中了荆轲。相较于药箱来说, 匕首轻巧, 飞行速度快, 而荆轲危急关头“引其匕首提秦王”, 却未能击中秦王。这两者对比之下, 荆轲的武艺与剑术水平就难以让人信服了。
  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 相较于剑术来说, 荆轲更擅长谋略和言辞, 如果将荆轲归类按照门客的能力归类的话, 荆轲应该属于策士。

  三.荆轲使者身份探析

  由于司马迁将荆轲写入《刺客列传》, 人们对于荆轲的关注点多停留在刺客身份上, 却容易忽略荆轲是以使者身份作为出使秦国的。刺杀秦王是一项危险的计划, 需要经过稠密的准备。荆轲说到:“今行而毋信, 则秦未可亲也。”由此可知如何获得秦王的信任是十分重要的, 既然荆轲要以使者身份进入秦国, 除了准备樊於期的人头和燕督亢地图之外, 荆轲本身自然也要具备使者必要的能力, 其身份才不容易引起秦国的怀疑。
  战国时期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常常需要通过使者来实施谋略和计划, 为本国谋取利益, 所以智谋和言辞是使者必不可少的能力。通过对比他们战国时期优秀的外交使者, 如张仪、蔺相如、虞卿、毛遂等人的出身和事迹, 我们能看出, 这些使者大多数都是出身平凡, 本为国君或卿大夫等上层贵族的门客, 后因为展现出过人的智谋与能力而被派作使者出使他国, 并且展现了出色的谋略与言辞能力。所以, 战国时期诸侯派遣的使者可以不论出身, 但是必须具有优秀的谋略和言辞能力, 由此才能完成使命。
  从《史记·刺客列传》中我们看到荆轲虽然不是燕国人, 但是他正是擅长谋略和言辞, 这两个特点恰好符合战国时期国君对于使者能力的要求。所以, 太子丹任用其为使者, 并不是因为荆轲技术水平的高超与否, 而是认为荆轲有应对秦王嬴政的能力, 能够保证刺杀计划顺利展开。
  若确定了荆轲使者的能力和身份, 那么我们不得不探讨的问题就是刺杀秦王究竟是不是荆轲的任务。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而秦舞阳奉地图柙, 以次进。至陛, 秦舞阳色变振恐, 群臣怪之。荆轲顾笑舞阳, 前谢曰:‘北蕃蛮夷之鄙人, 未尝见天子, 故振�b。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得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取舞阳所持地图。’轲既取图奏之。[1]P2534
  结合荆轲的使者身份以及这段记载来看, 荆轲与秦舞阳分别是一文一武, 那么在这个刺秦计划中, 荆轲与秦舞阳很可能有不同的分工:荆轲应该负责疏通关系, 获取秦王信任;而秦舞阳则很可能是献上地图并实施刺杀的刺客。
  综上, 我们结合战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分析了荆轲用剑论剑的行为, 并由此荆轲应该是一名士人。同时我们对比了关于荆轲智谋和剑术的记载, 肯定了其擅长的能力是智谋与言辞, 其身份应该是一名谋士。最后, 我们简要分析了战国时期使者应具备的要素, 确定了太子丹派遣荆轲出使秦国, 是因为荆轲具有作为一名使者的能力, 能够获取秦王信任, 创造刺杀机会。由于荆轲并不具有足够的刺杀实力, 所以我们认为真正负责刺杀秦王的人很可能不是荆轲, 荆轲只是在成败的关键时刻接过了秦舞阳的任务, 想要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 却最终因为不擅武力而失败。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2]刘泽华:《士人与社会》 (先秦卷) ,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8年。
  [3]严可:《战国四公子养士问题研究》, 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年。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