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关于长公主的记载描述

发布时间:2015-04-21 08:21:25
   摘要:长公主身份、地位在汉代社会颇为特殊, 影响力较一般公主为大。在汉武帝或以前, 共有长公主四人, 《史记》尝具载馆陶长公主、平阳长公主、卫长公主之行谊。至于鄂邑盖长公主, 则《史记》载事下限理应及之, 唯今据《汉书》补足, 其行事方始明了。汉代长公主食邑特多, 收入丰富, 又能左右帝位承继权之争, 地位显赫。汉武帝所以立为太子并得帝位, 全仗馆陶长公主之襄助。长公主之感情生活多彩多姿, 《史记》《汉书》皆曾极力描绘。可是, 长公主却不一定能得善终, 如卫长公主或死巫蛊之祸、鄂邑盖长公主谋反而死, 大抵皇帝之好恶乃是长公主得势与否之关键。
  
   关键词:《史记》; 长公主; 女性观; 汉武帝;
 
  
  一、长公主与公主
  
  司马迁《史记》历记三千年史事, 上始黄帝, 下讫汉武。此中所记汉代史事, 自楚汉相争, 刘成项败, 中历吕后、文帝、景帝, 至武帝时事。考《史记》载事时限, 下及汉武帝太初年间, 据《汉书·叙传》所言, 《史记》乃“太初以后, 阙而不录”[1]4235, 有关《史记》载事之下限, 众说纷纭, 最少有七种说法, 包括: (1) 1讫于麟止说; (2) 讫于太初说; (3) 讫于天汉说; (4) 讫于武帝之末说; (5) 讫于太初、天汉折中说; (6) 讫于征和三年说; (7) 断于太初四年而大事尽武帝之末说等。大抵《史记》里汉武以后史事, 不属史迁手笔, 当无异议。
  
  至于能在《史记》载事时限里觅得踪影之汉代公主, 即汉高祖至汉武帝在位时, 计有12人, 参见表1.
  
  诸位公主又有“长公主”与“公主”之分。此外, 汉代又有不少和亲公主, 皆为刘姓宗亲, 本非汉帝所生, 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先论公主, 裴�S《史记集解》引如淳曰:“《公羊传》曰‘天子嫁女于诸侯, 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 故谓之公主。《百官表》列侯所食曰国, 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诸侯王女曰公主。”[2]398如淳指出周天子嫁女, 使同姓诸侯主婚, 故谓之公主, 所言公主是天子之女;又据《百官表》, 谓公主是诸侯王女。秦统一天下以后, 即以帝女称公主。《史记·李斯列传》云:“斯长男由为三川守, 诸男皆尚秦公主, 女悉嫁秦诸公子。”[2]2547又载秦二世“杀大臣蒙毅等, 公子十二人戮死咸阳市, 十公主�K死于杜, 财物入于县官, 相连坐者不可胜数”2.可见秦始皇帝之女即曰公主。
  
  表1《史记》所载汉高祖至汉武帝的长公主情况

  
  汉承秦制, 亦用公主之称, 更有公主与长公主之分。蔡邕曰:“帝女曰公主, 仪比诸侯。姐妹曰长公主, 仪比诸侯王。”3据蔡邕之说, 皇帝之女曰公主, 皇帝之姐妹则曰长公主。《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年最长, 故谓长公主。”[1]3943结合颜注, 可知皇帝姐妹之中最年长者即长公主。自东汉以后, 皇帝之女称公主, 姐妹称长公主, 姑母为大长公主。得宠之长公主, 地位高于一般妃嫔。在《史记》里所见之汉代长公主共有4人, 分别是馆陶长公主、平阳长公主、卫长公主、鄂邑盖长公主。以下即以4人事迹为据, 文本以《史记》为主, 辅以《汉书》, 以论西汉长公主之生平行谊及其重要性。
  
  二、长公主的经济地位
  
  汉代公主乃汉帝之女, 地位高尚, 收入可观, 长公主更是当中之佼佼者。前引蔡邕之说, 谓长公主“仪比诸侯王”[2]463.据《汉书》所载, 鄂邑公主 (汉武帝与李姬之女) 封在鄂县, 昭帝即位后 (前87) 封为长公主, “帝姐鄂邑公主益汤沐邑, 为长公主, 共养省中”[1]217.鄂邑长公主原本食封户数未有明言, 但此言其汤沐邑有所增加。昭帝始元元年 (前86) , “益封燕王、广陵王及鄂邑长公主各万三千户”[1]219.三人皆昭帝异母兄姐, 可知鄂邑长公主又益封13000户。元凤六年 (前75) , “长公主共养劳苦, 复以蓝田益长公主汤沐邑”[1]225.此虽未明言益封长公主多少户, 唯钟一鸣以始封、益封各一万户计, 则鄂邑长公主此时可能已得封邑33000户。[3]32较诸昭帝时其他封侯食邑, 据《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外戚恩泽侯表》所载, 可得表2.
  
  以上所见, 汉昭帝时封侯平均封邑户数为3534户, 而鄂邑长公主之封邑估计超过30000户, 其贵盛可以考见。此外, 昭帝即位之初, 亦尝“赐长公主及宗室昆弟各有差”[1]218, 至始元四年 (前83) , 复“赐长公主、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以下及郎吏宗室钱帛各有差”[1]221.此等封赐, 皆可见鄂邑长公主所得比起其他宗室昆弟为多, 其尊贵复可知矣。
  
  其他如景帝姐馆陶长公主刘嫖, 《史记·外戚世家》载窦太后崩后, “遗诏尽以东宫金钱财物赐长公主嫖”[2]1975.馆陶长公主乃景帝之同母姐, 皆出窦太后, 故窦太后崩, 其遗诏乃以太后所居之东宫钱财尽归长公主, 如此则馆陶长公主亦是富甲一方。司马迁所以具载长公主之经济地位, 显而易见, 乃用以表明其尊贵无比, 为以下不合制度之行为张本。
  
  表2《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及《外戚恩泽侯表》食邑户数

  
  三、馆陶长公主的弄权逾制
  
  馆陶长公主乃汉文帝与窦皇后之女, 汉景帝之同母姐, 姓刘名嫖。在《史记》里, 仅见其获封馆陶公主, 但于《汉书·外戚传》则见称之为“长主”, 即长公主也。汉代公主大多不详其名, 能够名见经传者只有数人, 馆陶公主即其一。馆陶公主及后下嫁堂邑侯陈午 (其祖父为堂邑侯陈婴) , 二人至少育有两子一女。馆陶公主于武帝得以立为太子, 至及后登基为帝, 极为关键。
  
  景帝即位以后, 初立薄妃为后, 因无子而无宠, 故薄太后崩后, 即废薄皇后。景帝有十三男, 长子为刘荣, 其母为栗姬。景帝前元四年 (前153) 立荣为太子。母凭子贵, 栗姬虽未为皇后, 但似乎指日可待。此时, 馆陶长公主欲将女儿许配太子刘荣, 然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 得贵幸, 皆过栗姬”[2]1976.栗姬因为景帝之许多妃嫔皆通过长公主之介绍而得以受到景帝宠幸, 且其受宠程度更超越自己, 因而拒绝了长公主之求亲。
  
  汉代流行重亲4, 馆陶长公主希望将女儿嫁予侄儿, 他日如侄儿登基, 尚可为皇帝之岳母, 总比成为先帝之姐有影响力。因栗姬之婉拒, 馆陶长公主遂向王夫人埋首, 《史记》载之极为简洁:“长公主欲予王夫人, 王夫人许之。”[2]1976馆陶长公主于是将女儿嫁予王夫人男 (即汉武帝) , 栗姬之决定可谓改写了西汉历史。馆陶长公主于是日夜在景帝面前说栗姬坏话, 而栗姬本人又急于求为皇后, 因中长公主圈套。《史记·外戚世家》云:
  
  长公主日誉王夫人男之美, 景帝亦贤之, 又有曩者所梦日符, 计未有所定。王夫人知帝望栗姬, 因怒未解, 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大行奏事毕, 曰:“’子以母贵, 母以子贵‘, 今太子母无号, 宜立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 而废太子为临江王。栗姬愈恚恨, 不得见, 以忧死。卒立王夫人为皇后, 其男为太子, 封皇后兄信为盖侯。[2]1977
  
  馆陶长公主日夜在景帝面前称赞王夫人男, 且景帝亦以其有胜于其他皇子, 因起更换太子之念。另一方面, 王夫人暗地里使人趋促大臣议立栗姬为皇后, 而太子之母当立为后。景帝以为此乃栗姬希望自己早日驾崩, 好让刘荣登位, 遂大怒。结果, 景帝废掉刘荣太子之位, 而栗姬亦因而忧伤致死。大敌得除, 王夫人得以立为皇后, 其子刘彻立为太子, 王夫人兄王信立为盖侯。假设没有馆陶长公主, 王夫人不可能为后, 刘彻自不会成为太子。此可见馆陶长公主之重要性。又, 《史记评林》云:“长公主、栗姬皆因见此传。”《外戚世家》以载录妃嫔事迹为主, 馆陶长公主之行谊反而据此附载下来。汉代后宫之波云诡谲, 馆陶长公主之嫁女即为一例。杨琪光云:“读此篇, 汉宫闱不堪数矣。《史》《汉》皆为直笔之, 皆若无为忌讳, 汉法虽严, 其如彼何哉!班氏从后书之, 犹可无畏;史公竟指摘并世事, 直哉!铁笔如山, 难为动摇矣。”[4]509栗姬一次失误而白白丧失儿子为帝之机会, 而王夫人则把握一次机会使儿为帝, 差异之大, 使人感叹。因得馆陶长公主之助, 太子刘彻在景帝崩后立为帝, 是为汉武帝。馆陶长公主与堂邑侯陈午所生女儿阿娇5, 亦顺理成章成为皇后。可是, 陈皇后无子, 且武帝及后更钟爱卫子夫, 陈皇后因骄贵之故而显得格格不入。馆陶长公主为巩固个人地位, 更尝直接道出:
  
  陈皇后母大长公主, 景帝姐也, 数让武帝姐平阳公主曰:“帝非我不得立, 已而弃捐吾女, 壹何不自喜而倍本乎!”平阳公主曰:“用无子故废耳。”陈皇后求子, 与医钱凡九千万, 然竟无子。[2]1980
  
  武帝姐平阳长公主亦尊贵无比。此处馆陶长公主直接指出汉武帝如非得己之助不得立, 至立为帝后, 反而抛弃其女陈皇后。平阳公主以为陈皇后无子, 故见废;于是陈皇后赴医求子, 终不得之。其实, 在《外戚世家》开篇之际, 司马迁已指出后宫生子之重要性:
  
  甚哉, 妃匹之爱, 君不能得之于臣, 父不能得之于子, 况卑下乎!既�O合矣, 或不能成子姓;能成子姓矣, 或不能要其终:岂非命也哉?[2]1967
  
  夫妇配偶之爱情, 以君王之尊亦不能夺去臣子所爱, 以父亲之尊亦不能夺去儿子所爱。夫妇欢合之后, 或者不能生育子女;即能生育子女, 却不能得以善终:此皆天命使然。陈皇后无子, 亦天命矣。姚祖恩云:“《外戚传序》拈出’命‘字作全传眼目, 故各篇中凡写遭逢失意处, 具隐隐有命字在内。”[5]63陈皇后之命运亦然。后卫子夫怀孕, 陈皇后更求助于巫术, 为武帝所知, 终在元光五年 (前130) 被废。6
  
  除《外戚世家》外, 馆陶长公主事迹尚见《汉书·东方朔传》。据《汉书·东方朔传》所载, 堂邑侯陈午死后, 馆陶长公主 (当时已由汉武帝加封为窦太主, 跟从窦姓之故) 寡居, 迷恋美少男董偃。及后董偃更得武帝尊宠, 出入宫中。东方朔力数董偃三罪, 其中包括“以人臣私侍公主, 其罪一也。败男女之化, 而乱婚姻之礼, 伤王制, 其罪二也”[1]2856.武帝自此疏远董偃, 年三十而卒。数年以后, 馆陶长公主亦卒。馆陶长公主死后, 并未有与堂邑侯陈午合葬;反之, 乃与董偃会葬于霸陵。《汉书》评之曰:“是后, 公主贵人多逾礼制, 自董偃始。”[1]2857霸陵是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之墓冢, 而馆陶长公主与董偃亦合葬于此。
  
  司马迁极言馆陶长公主对武帝得以立为太子以至登位之作用, 彰显长公主在西汉时期的重要性。长公主不单是皇帝的姐姐, 更加发挥极具影响力的政治用途。以栗妃之失衬托王皇后之得, 正是司马迁之妙笔所在。
  
  四、平阳长公主与汉武帝之妃嫔
  
  平阳公主乃汉景帝与王皇后之女, 汉武帝之同母姐。初封阳信公主7, 后因嫁予曹参曾孙平阳侯曹寿, 故称平阳公主。《史记·外戚世家》云:“景帝十三男, 一男为帝, 十二男皆为王。而儿��早卒, 其四子皆为王。王太后长女号曰平阳公主, 次为南宫公主, 次为林虑公主。”[2]1977-78可知平阳公主乃景帝王皇后之长女。至于平阳公主何时得到长公主之封号, 则史无明文。《史记·卫青霍去病列传》有“平阳长公主”[2]2940云云, 则其时已得长公主之号也。
  
  平阳长公主是汉武帝之亲姐, 二人感情特佳, 孝武卫皇后、孝武李夫人皆由平阳长公主推荐;平阳长公主与大将军卫青之婚姻, 亦由武帝促成。据《史记·外戚世家》所载, 卫皇后字子夫, 出身低微, 其父郑季在平阳侯家工作, 与侯家之妾卫媪私通, 所生子女均冒卫氏。卫子夫初为平阳公主之歌妓。此时, 武帝即位数年而无子。平阳公主于是搜求良家女子十余人, 梳妆打扮留在平阳公主家。有一次, 武帝从霸上祓禊完后顺道探望平阳公主。平阳公主即以所畜养美人呈上, 可是武帝并不喜欢。及后歌女献唱, 武帝独爱卫子夫, 由是得幸。武帝非常高兴, 赏赐平阳公主金千斤。平阳公主因而送卫子夫进宫, 并曰:“行矣, 强饭, 勉之!即贵, 无相忘。”[2]1978多吃饭保重身体当然重要, 但对平阳公主而言, 假设卫子夫他日显贵而不忘昔日恩情才更重要。卫子夫进宫以后, 几乎被废, 后重得武帝恩宠, 并诞下长子刘据, 诸卫氏亦因而得到重用。元朔元年 (前128) , 武帝立卫子夫为皇后, 刘据并于元狩元年 (前122) 立为太子。平阳长公主为弟弟奉献皇后, 并得继汉嗣, 功德无量。
  
  除了卫皇后以外, 平阳长公主还为武帝献上李夫人。《史记》虽然有载李夫人, 不过事迹较为简略, 《汉书》所载较为详细。元鼎六年 (前111) , 汉灭南越, 李延年因性善好音而武帝见之。8至于武帝与李夫人首次见面, 全仗平阳长公主之牵引。《汉书·外戚传》云:
  
  初, 夫人兄延年性知音, 善歌舞, 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 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 歌曰:“北方有佳人,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 上乃召见之, 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 生一男, 是为昌邑哀王。[1]3951
  
  李延年是知音善舞之人, 武帝十分喜爱。李延年之表演, 听者莫不感动。有一次, 李延年在武帝面前载歌载舞, 歌词之中提及北方有一倾城倾国之美人, 武帝叹息, 未知世上有否此人。此时, 在武帝身旁之平阳长公主便说李延年有个妹妹, 武帝召见之, 确实妙丽善舞。李夫人自此得到武帝宠爱, 更诞下昌邑哀王刘�m。大抵平阳长公主与李延年早有预谋, 为汉武帝献上美女。平阳长公主此举亦确保自己可在武帝朝拥有一定的权力。李夫人为武帝一生最爱, 后李夫人早夭, 武帝悲伤不已。《汉书·外戚传》云:
  
  李夫人少而蚤卒, 上怜闵焉, 图画其形于甘泉宫。及卫思后废后四年, 武帝崩, 大将军霍光缘上雅意, 以李夫人配食, 追上尊号曰孝武皇后。[1]3951
  
  武帝因思念李夫人, 于是图画其形于甘泉宫, 使可日夜见之。武帝崩后, 霍光更“缘上雅意”, 以李夫人配食, 并追尊李夫人为“孝武皇后”.昭帝崩后, 武帝与李夫人之孙昌邑王刘贺更尝继天子之位。9李夫人之出现, 其实皆缘起于平阳长公主之推荐。
  
  平阳长公主之两段婚姻亦可堪注意。如前文所言, 平阳长公主本称阳信公主, 后因嫁予平阳侯曹寿, 因称平阳长公主。二人有一子曹襄。《史记·曹相国世家》云:“时尚平阳公主, 生子襄。时病疠, 归国。立二十三年卒, 谥夷侯。子襄代侯。襄尚卫长公主, 生子宗。立十六年卒, 谥为共侯。子宗代侯。”[2]2031平阳侯曹寿病疠10, 于元光四年 (前131) 去世。子曹襄继平阳侯位。曹襄娶卫长公主为妻, 此详下文讨论。元鼎三年 (前114) , 曹襄去世。《史记·樊郦滕灌列传》谓平阳长公主在曹寿去世以后, 便尝改嫁予汝阴侯夏侯颇。其云:“子侯颇尚平阳公主。立十九岁, 元鼎二年, 坐与父御婢奸罪, 自杀, 国除。”[2]2667此说未必可信。元朔五年 (前124) , 卫青为大将军。[2]1136《汉书·外戚传》云:“青为大司马大将军。卫氏支属侯者五人。青还, 尚平阳主。”[1]3950然则平阳长公主嫁予卫青当在元朔五年, 即卫青获封为大将军不久之后。当时平阳长公主似乎不太清楚卫青已尊贵无比, 如卫青已当上大将军一段时间后便显得不太合理。因此, 平阳长公主不可能有嫁予汝阴侯夏侯颇之事。王先谦云:
  
  据《卫青传》, 平阳侯曹寿尚武帝姐阳信长公主, 后寿有恶疾, 就国。上诏青尚平阳主。参之《功臣表》, 曹寿即曹时也。其子襄以元光五年嗣侯。是曹时卒于元光四年, 后七年当元朔五年, 青为大将军而尚平阳主, 卒后与主合葬, 不容更有夏侯颇尚平阳主之事, 且表云“元光三年, 颇嗣侯, 十八年, 元鼎二年, 坐尚公主与父御奸, 自杀”.是元鼎初, 公主尚为颇所尚, 其时平阳主适卫青久矣, 足证颇所尚者, 必非平阳主也。况平阳主外家非孙姓, 尤明此“平阳”二字有误。[6]3449
  
  据王先谦所言, 曹寿卒于元光四年, 平阳长公主于元朔五年嫁予卫青。如此, 则元鼎二年实不可能复嫁夏侯颇, 因此,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所谓“平阳”公主者, “平阳”二字实误。王说是也。
  
  平阳侯曹寿卒后, 平阳长公主嫁予卫青。杨树达指出汉时, “夫死, 妇往往改嫁”[7]34.彭卫、杨振红指出:“丈夫亡故后女子改嫁他人在秦汉时期十分常见, 涉及社会诸阶层。”[8]347平阳长公主便是一例。承前文所说, 平阳长公主寡居, 《史记·外戚世家》褚少孙补:
  
  是时平阳主寡居, 当用列侯尚主。主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 皆言大将军可。主笑曰:“此出吾家, 常使令骑从我出入耳, 奈何用为夫乎?”左右侍御者曰:“今大将军姐为皇后, 三子为侯, 富贵振动天下, 主何以易之乎?”于是主乃许之。言之皇后, 令白之武帝, 乃诏卫将军尚平阳公主焉。11
  
  此见卫青尚配平阳长公主之过程。当时大抵因主寡居, 故欲以列侯尚主。在此事之中, 平阳长公主拥有绝对权力, 观其能“与左右议长安中列侯可为夫者”便可知。选择谁为夫婿, 全仗平阳长公主个人之决定。大将军卫青虽然尊贵无比, 可是原出平阳侯曹寿家, 份属下人。左右的人向平阳长公主力陈, 指出如今卫青之富贵振动天下, 毋庸作他选。因此, 平阳长公主便向卫皇后述说己意, 皇后又据此转告武帝, 姐弟情深, 武帝大抵亦不忘其姐推荐卫子夫与李夫人之功, 因此下诏让卫青迎娶平阳长公主。
  
  平阳长公主死后, 与卫青合葬。《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云:“与主合葬, 起冢象庐山云。”[1]2490平阳长公主卒年不详, 而卫青于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 去世, 二人合葬, 卫青冢像庐山。茂陵是汉武帝之陵墓, 在今西安市西北40公里兴平市东北五陵原上。卫青墓则是汉武帝之陪葬墓, 在茂陵东侧1公里处。冢像庐山, 乃表彰卫青驰骋阴山脚下、收复河套地区之功。今卫青墓前石碑为清朝乾隆年间毕沅重立, 上书“汉大将军大司马长平侯卫公青墓”.至于平阳侯曹寿, 葬在何处, 史无明文。曹寿为第四代平阳侯, 其曾祖曹参为高祖开国功臣, 陪葬长陵。长陵之陪葬墓区, 绵延7公里。此等开国元勋、朝廷重臣, 以及后妃等人之陪葬墓, 尚存63座, 其中包括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王陵、张耳、纪信等。平阳长公主作为武帝亲姐, 死后陪葬, 本无可疑;卫青乃武帝开疆功臣, 亦理当陪葬, 以显武帝一朝之武功。平阳长公主权倾一时, 卫青与之合葬实在合情合理, 只留下平阳侯曹寿独守之一丝唏嘘矣。司马迁只写卫青与平阳长公主合葬而不及平阳侯曹寿, 实乃侧笔, 反映长公主权力之大、地位之高。
  
  五、汉武帝之两个女儿:卫长公主与鄂邑盖长公主
  
  汉武帝在位54年, 《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记载了四位重要妃嫔, 其中包括陈皇后、卫皇后、李夫人、钩弋����。四人之中, 卫皇后为后38年, 后因巫蛊之祸见废。卫长公主乃武帝与卫皇后之女, 其本名、生卒年具不详。武帝与卫皇后有三女一子, 三女即卫长公主 (又称当利公主) 、诸邑公主、石邑公主, 一男即戾太子刘据。至于四人之排行, 《汉书·郊祀志上》“又以卫长公主妻之”句, 孟康曰:“卫太子��。”如淳曰:“卫太子姐也。”师古曰:“《外戚传》云子夫生三女, 元朔三年生男据。是则太子之姐也。孟说非也。”[1]1224据此是卫长公主最为年长, 诸邑公主、石邑公主次之, 而戾太子刘据最为幼。《史记·封禅书》“又以卫长公主妻之”句, 司马贞《索隐》云:“卫子夫之子曰卫太子, 女曰卫长公主。是卫后长女, 故曰长公主, 非如帝姐曰长公主之例。”[2]1391可见卫长公主因乃卫皇后长女之故而称长公主。梁玉绳《史记志疑》云:“孟康云’卫太子妹‘.如淳云’卫太子姐‘.师古据《外戚传》是’姐‘, 以孟说为非。但帝女称公主, 姐妹称长公主, 此帝女而云长公主, 故裴�S曰’未详‘也。《索隐》谓’是卫后长女, 非如长公主之例‘, 此解甚通, 若《刘敬传》称鲁元公主为长公主, 《外戚世家》称文帝女嫖为长公主矣。”[9]813梁说是也。
  
  《史记》《汉书》关于卫长公主之记载并不多, 主要在于其两次婚事。第一次为卫长公主嫁予第五代平阳侯曹襄。《史记·曹相国世家》云:
  
  平阳侯�, 高后时为御史大夫。孝文帝立, 免为侯。立二十九年卒, 谥为静侯。子奇代侯, 立七年卒, 谥为简侯。子时代侯。时尚平阳公主, 生子襄。时病疠, 归国。立二十三年卒, 谥夷侯。子襄代侯。襄尚卫长公主, 生子宗。立十六年卒, 谥为共侯。子宗代侯。征和二年中, 宗坐太子死, 国除。[2]2031
  
  此可见自曹参以后, 曹氏后人之简历。曹参之子为曹�, 其子为曹奇, 奇之子为曹时 (又名寿, 尚平阳长公主) , 时之子为曹襄。曹襄尚卫长公主, 生子曹宗。曹襄卒于元鼎二年 (前115) , 可知卫长公主于此时即告寡居。
  
  三年之后, 即元鼎五年 (前112) , 汉武帝将卫长公主嫁予方士栾大。事见《史记·孝武本纪》及《封禅书》。汉武帝晚年笃信方士, 宠信李少翁、栾大等人。乐成侯丁义将栾大推荐予汉武帝, 栾大其人“长美, 言多方略, 而敢为大言处之不疑”[2]1390.此言栾大身材高大俊美, 言谈中多有机巧, 而又敢于撒谎, 如同真有其事。栾大极言可以寻仙访道, 长生不老, 武帝信之, 数月之间, 授之以“五利将军”“佩五利将军”“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乐通侯”及“天道将军”等六印, 权倾一时。《史记·封禅书》记栾大尽得封赏:
  
  赐列侯甲第, 僮千人。乘舆斥车马帷幄器物以充其家。又以卫长公主妻之, 赍金万斤, 更命其邑曰当利公主。天子亲如五利之第。使者存问供给, 相属于道。[2]1391
  
  武帝赏赐给大宅予以栾大, 并有僮仆千人, 甚至从皇帝之乘骑用物中分出车马帷帐器物以布置栾大之新居。进言之, 武帝更将卫长公主嫁予栾大, 送黄金万斤, 将卫长公主原有之封邑改名为当利公主邑。天子尝亲到五利家做客, 慰问、赏赐络绎不绝。栾大妄言能见神人, 又有不死之药, 然而武帝验之, 证之皆属虚言, 最后乃将栾大处死。考栾大于元鼎四年封侯, 翌年而得武帝嫁予卫长公主, 却于一年之内被处死。起伏之大, 让人咋舌。卫长公主虽为武帝长女, 却不免再受寡居之痛, 可见长公主即使地位再高, 其命运仍不能自己掌握。
  
  卫长公主卒年无考。自栾大死后, 《史记》《汉书》已无卫长公主之行踪。如前文所言, 卫皇后因巫蛊之祸而见废。征和元年 (前92) , 丞相公孙贺之子敬声因贪污系狱, 公孙贺为抵其子之罪, 遂缉捕游侠朱安世。因报复之故, 朱安世在狱中上书力指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 并谓公孙家于甘泉宫埋下木人诅咒武帝。结果, 公孙贺父子下狱死, 全家斩杀殆尽, 而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长子卫伉等全数被杀。另一方面, 武帝宠臣江充尝得罪太子刘据, 此时武帝年老体衰, 江充担心刘据继位以后, 将对自己不利, 因生以巫蛊除掉太子之念。《汉书·江充传》云:
  
  是时, 上春秋高, 疑左右皆为蛊祝诅, 有与亡, 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 因言宫中有蛊气, 先治后宫希幸夫人, 以次及皇后, 遂掘蛊于太子宫, 得桐木人。太子惧, 不能自明, 收充, 自临斩之。骂曰:“赵虏!乱乃国王父子不足邪!乃复乱吾父子也!”太子繇是遂败。语在《戾园传》。后武帝知充有诈, 夷充三族。[1]2179
  
  武帝经常怀疑有人以巫蛊诅咒之, 有罪与否, 无人讼冤。江充知上意, 借故言宫中有巫蛊之气, 先对付宫中不受武帝宠爱之夫人, 并及于卫皇后, 于是在太子宫中掘得桐木人。太子惧, 未能向武帝自辩, 于是乎捕捉江充, 亲自监斩。太子最后在迫于无奈之情况下起兵抵抗, 终亦败亡。后来武帝知道自己错杀太子一家, 后悔不已, 明白一切皆江充所为, 遂夷灭其三族。至于卫氏, 卫皇后因其在巫蛊之祸时将皇宫侍卫予以太子, 支持太子起兵诛杀江充, 与武帝军队对战, 武帝于是收其皇后印玺, 然卫皇后在收印玺前即告自杀。准此, 卫皇后、太子刘据、诸邑公主等皆死, 即使卫长公主当时仍然在世的话, 大抵亦难免死于巫蛊之祸。
  
  《史记》载事下限里理应觅得踪影之最后长公主当为鄂邑盖长公主, 然而《史记》并无相关记载, 只能以《汉书》所载充之。鄂邑盖长公主, 乃汉武帝与李姬之女。《史记·外戚世家》的“他姬子二人为燕王、广陵王”句, 司马贞《索隐》云:“《汉书》云李姬生广陵王胥、燕王旦也。其母无宠, 以忧死。”[2]1981此言李姬乃广陵王胥、燕王旦生母。司马贞所言乃据《汉书·武五子传》。12又《武五子传》有云“旦姐鄂邑盖长公主”[1]2754, 既言鄂邑盖长公主乃燕王旦之姐, 则其亦出李姬明矣。
  
  武帝崩后, 昭帝继位。《汉书·昭帝纪》云:“帝姐鄂邑公主益汤沐邑, 为长公主, 共养省中。”[1]217大抵鄂邑公主与昭帝年纪颇有差异, 又因昭帝生母钩弋����已殁, 不得照顾昭帝, 故鄂邑公主便肩负起此重任。因此, 昭帝封其为长公主。后又“赐长公主及宗室昆弟各有差”[1]218.始元元年 (前86) , “益封燕王、广陵王及鄂邑长公主各万三千户”[1]219.始元四年 (前83) , “赐长公主、丞相、将军、列侯、中二千石以下及郎吏宗室钱帛各有差”[1]221.元凤元年 (前80) , “长公主共养劳苦, 复以蓝田益长公主汤沐邑”[1]225.据上文, 可知昭帝自即位以后对鄂邑盖长公主赏赐有加, 不单止嘉以“长公主”封号, 更屡益其汤沐邑, 金银财帛之赏自亦不在话下。鄂邑长公主在武帝朝身份只是公主, 在昭帝朝因抚养昭帝有功而得以加封长公主。然而, 鄂邑盖长公主并不知足, 与上官桀父子、燕王刘旦、桑弘羊等人谋反事败而自杀。
  
  昭帝即位之初, 年仅8岁, 霍光、金日�、上官桀、桑弘羊等四位重臣辅政, 四人大权在握。鄂邑盖长公主大抵乃当时在世仅有之武帝女儿、昭帝姐, 故亦有一定影响力。公主有私夫名丁外人, 与上官桀父子相善, 《汉书·霍光金日�传》载云:
  
  桀父子既尊盛, 而德长公主。公主内行不修, 近幸河间丁外人。桀、安欲为外人求封, 幸依国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 光不许。又为外人求光禄大夫, 欲令得召见, 又不许。长主大以是怨光。而桀、安数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 亦惭。自先帝时, 桀已为九卿, 位在光右。及父子并为将军, 有椒房中宫之重, 皇后亲安女, 光乃其外祖, 而顾专制朝事, 繇是与光争权。[1]2934
  
  上官桀、上官安父子二人尝为丁外人求封, 以配鄂邑盖长公主。当时大将军霍光专权, 把持朝政, 不许封侯。因此, 长公主乃联同上官父子、燕王刘旦、桑弘羊等意欲刺杀霍光。惜事情败露, 长公主因而自尽。
  
  六、结语
  
  《史记》载录西汉史事, 始自高祖, 终于汉武。本文略论《史记》所载武帝及其以前之西汉长公主, 冀能补充分析此等长公主之权倾一时及其命运, 并总之如下:
  
  第一, 《史记》所见公主约有12人, 其中4人可得长公主之称号。其中有谓吕后所生之鲁元公主亦为长公主, 然而何若瑶、王先谦等以为“元”乃谥号, 非“长”之意, 故鲁元公主并非长公主。准此, 《史记》所载4位长公主分别是馆陶长公主、平阳长公主、卫长公主、鄂邑盖长公主。
  
  第二, 《史记》载事止于武帝一朝, 故卫长公主与鄂邑盖长公主之事迹, 本文或借《汉书》予以补充。此因二人生平始自《史记》载事断限之内, 其终却溢出《史记》。为求行文完整, 因而并录二人事迹。
  
  第三, 有关长公主之定义, 历来稍有异说。蔡邕指出皇帝之“姐妹曰长公主”, 颜师古则谓皇帝姐妹中最年长者即长公主。得宠之长公主, 地位高于一般妃嫔。今观武帝及其以前之四位长公主, 果皆权倾一时, 地位颇高。就鄂邑盖长公主之食邑而言, 已超越不少当世封侯。
  
  第四, 汉代婚姻风气与今日不尽相同, 丈夫亡故后女子改嫁他人在秦汉时期十分常见。就诸位汉代长公主事迹所见, 如平阳长公主先嫁予平阳侯曹寿, 寿故后而改嫁大将军卫青;卫长公主在平阳侯曹襄死后改嫁栾大皆其例。此外, 长公主即使不改嫁, 感情生活仍然多彩多姿, 如馆陶长公主迷恋美少男董偃、鄂邑盖长公主与丁外人有私情皆其例。
  
  第五, 长公主与皇帝关系密切, 甚至影响帝位继承权。如前文所言, 馆陶长公主将女儿嫁予武帝刘彻, 使其得为太子, 及后承继帝位。至于武帝登位以后, 其姐平阳长公主分别呈献卫皇后与李夫人, 为武帝继嗣立下功劳。鄂邑盖长公主则在昭帝年幼时加以抚养, 此皆可见长公主与皇帝之关系密不可分。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62.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3]钟一鸣。汉代公主之食邑及其他[J].益阳师专学报 (哲社版) , 1988 (3) :31-34.  
  [4]杨燕起, 陈可青, 赖长扬。历代名家评史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6.  
  [5] 姚祖恩。史记菁华录[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77.
  [6]王先谦。汉书补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7]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8]彭卫, 杨振红。中国风俗通史·秦汉卷[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2.  
  [9]梁玉绳。史记志疑[M].北京:中华书局, 1981.
  
  注释
  
  1 《史记》卷八七, 第2552页。按:有关秦始皇子女之数目, 世有争论。据上载《史记·李斯列传》所云, 秦始皇至少有子者十二人, 有女者十人。又, 《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引姚氏云:“隐士《遗章邯书》云’李斯为二世废十七兄而立今王‘, 则二世是始皇第十八子也。” (《史记》卷四八, 第1950页) 如此则秦始皇子女数目可能超过二十二人。  
  2 按:或曰鲁元公主亦为长公主, 《汉书·高帝纪上》服虔曰:“元, 长也。食邑于鲁。”韦昭曰:“元, 谥也。”师古曰:“公主, 惠帝之姐也, 以其最长, 故号曰元。吕后谓高帝曰张王以鲁元故不宜有谋, 齐悼惠王尊鲁元公主为太后, 当时并已谓之元, 不得为谥也。韦说失之。”服虔、颜师古以为“元”即长也, 故鲁元公主即鲁长公主;韦昭则以为“元”为谥号。何若瑶《前后汉书注考证》云:“高祖母谥昭灵, 姐谥宣, 又谥昭哀。元当是谥;元训长, ’鲁长‘不成文。当时已谓之元者, 追书之词。且《百官公卿表》帝姐妹曰长公主, 时惠帝未即位, 不得称长公主。高祖少弟楚王交亦谥元, 亦可谓最长乎?” (何若瑶《前后汉书注考证》清广雅书局丛书本, 第1a-b页) 何氏所言有理, “元”当非长之称, 则鲁元公主并非“鲁长公主”.王先谦《汉书补注》亦以为服虔、颜师古所言为误, 故本文不以鲁元公主为讨论对象。  
  3 按:《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仅称“公主”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年版卷五七, 第2072页) ,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八《帝系第九》称为昌平公主。钱大昭《汉书辨疑》谓“公主”云:“文帝女, 封地未详, 适绛侯周胜之。见《周勃传》。” (钱大昭《汉书辨疑》, 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卷二一, 第363页) 谨慎起见, 姑仍称之为“公主”.  
  4 按:阳石公主, 又称德邑公主。《史记》《汉书》具载卫皇后有三女一子, 并无明言三女之封号。颜师古《汉书注》以为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具卫皇后之女儿。司马贞《史记索隐》则注明卫皇后之三女分别为诸邑公主、石邑公主、卫长公主。  
  5 《史记》卷十二, 第463页。按:蔡邕所言出自其《独断》, 唐代杜佑《通典》卷三一引此文即题曰《独断》。见蔡邕《独断》, 抱经堂校定本卷上, 第9a页。  
  6 按:如吕后希望重亲, 因此将女儿鲁元公主与赵王张敖所生女张氏, 嫁予儿子惠帝刘盈, 亲上加亲。杨树达云:“婚姻之家复结婚姻, 是为重亲。” (杨树达《汉代婚丧礼俗考》,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0页) 此书之中亦举惠帝与张氏之结合为例。  
  7 按:《史记·外戚世家》《汉书·外戚传》俱不载孝武陈皇后之名, 《汉武故事》则以为陈皇后名阿娇。《汉武故事》云:“数岁, 长公主嫖抱置膝上, 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 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 当作金屋贮之也。‘”[佚名《汉武故事》 (古今逸史本) , 第3a页]此即金屋藏娇故事之典出。  
  8 陈皇后被废以后, 或谓尝复得幸。《文选》载有司马相如《长门赋》, 其序云:“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 颇妒。别在长门宫, 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 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 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 陈皇后复得亲幸。” (萧统《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卷十六, 第712页) 梁玉绳《史记志疑》援引张凤翼《谭辂》、顾炎武《日知录》之说, 以为陈皇后复幸之事不可信。梁说有理可参。详参梁玉绳《史记志疑》, 中华书局1981年版, 第1148-1149页。  
  9 按:《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平阳侯”下载有“四年, 夷侯时”云云, 司马贞《索隐》云:“夷侯��。音止, 又音市。按:《曹参系家》作’时‘, 今表或作’��‘.”按《汉书·卫青传》平阳侯曹寿尚阳信公主, 即此人, 当是字讹。 (《史记》卷十八, 第881-882页) 据司马贞之说, 曹时或曹��与曹寿乃同一人。又按:《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司马贞《索隐》引“如淳云’本阳信长公主, 为平阳侯所尚, 故称平阳公主‘.按徐广云’夷侯, 曹参曾孙, 名襄‘.又按系家及功臣表’时‘或作’畴‘, 《汉书》作’寿‘, 并文字残缺, 故不同也。” (《史记》卷一一一, 第2911页) 可知平阳公主即阳信公主。  
  10 参《史记》卷十二, 第472页。按:《汉书·武帝纪》元鼎六年下有“行东, 将幸缑氏, 至左邑桐乡, 闻南越破, 以为闻喜县”. (《汉书》卷六, 第188页) 李延年之见当在此时。  
  11 昌邑王刘贺在霍光等人所倡议下继位为帝, 惜在位仅27天, 便因肆行淫乱被废, 昌邑群臣因此多下狱诛杀。详参辛德勇《海昏侯刘贺》, 三联书店2016年版, 第119-147页。  
  12 疠之为病, 向有二解, 一为恶疮之疾, 二为瘟疫。观其于患病后返回封国, 则似为恶疮之疾。此因瘟疫易于传染, 如不幸患之, 自不可能容易离开所居地, 以免瘟疫扩散。  
  13 《史记》卷四九, 第1983页。按:《史记》此文出自褚少孙补, 及后班固撰《汉书》, 亦有采录此文, 见诸《汉书·卫将军骠骑列传》。  
  14 按:《汉书·武五子传》云:“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 赵婕妤生孝昭帝, 王夫人生齐怀王闳, 李姬生燕剌王旦、广陵厉王胥, 李夫人生昌邑哀王�m。” (《汉书》卷六三, 第2741页) 此即司马贞《索隐》所据。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