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平时成绩评定的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3-02-24 16:31:54
  摘要:为了提高课程评价的公正性、改善师生关系和提升教学效果,本文对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平时成绩评定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常见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接着对目前平时成绩评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索,并提出了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多样化、主体的多元化、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透明性四项原则。最后,将这四项原则运用到管理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关键词:高校;管理;平时成绩;评定
  
  学生一直以来就十分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会体现他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的学习能力,还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就业或深造。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会形成一种外在的激励,评定的客观公正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积极性。高校的管理类课程一般分为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两大部分。对于考试成绩这部分,卷面分数通常都被认为是相对客观公正的,但对于平时成绩,如果教师加入了主观印象和个人感觉来进行评价,那么就极易产生晕轮效应与个体偏差,导致学生对成绩评定结果不认可,从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并且会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师生关系。因此,保证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如何保证平时成绩评定的客观公正,也需要每位高校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常见的平时成绩评定方法
  
  绝大多数的管理类课程的学生成绩都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的,由于课程的性质(如平台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以及课程本身的内容特点(如理论课和案例课)不同,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这两部分所占的比重有较大的差异,但由于高校教改提倡课程考核的过程化,因此平时成绩比重有增加的趋势,一般所占的比重是20%-60%.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平时成绩的评定也没有制订统一标准,主要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以下几个方法来评价的:出勤率、平时作业提交情况与完成质量、课堂表现或对学生的总体印象等。
  
  二、高校管理类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探索
  
  目前,高校管理类课程中过程性评价相对不足,教师对平时成绩的评定标准模糊、不科学,评定主体单一,且缺乏反馈和沟通。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项平时成绩评定的原则供一线的教师参考。
  
  1.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多样化。单一依据的平时成绩评定容易失去客观性和真实性。比如,全勤的同学课堂表现未必积极,课堂表现积极的同学平时作业未必完成得好,作业出色的同学未必课堂表现好,等等。在对平时成绩进行评定时,应力求评定依据多元化,同时做好多元依据的比例拆分,这样才能够尽可能地让平时成绩真实反映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同时也激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平时成绩评定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大多数管理类课程的平时成绩评定都是由教师一人做出的。教师对学生的课下学习情况并不了解,课堂人数众多的情况下也很难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比如,有些同学看似写得很好的作业可能是抄别人的,教师通过点名的方式进行考勤会占用上课时间,教师很难记住所有在课堂上发言的同学,等等。将评定主体多元化,将学生自身及其他同学纳入到评定主体中来,多维、全面、高效地对平时成绩进行评定。
  
  3.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科学性。罗忠等人介绍了通过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来考核学生的平时成绩。由于该平台获取的学生学习情况都是客观数据,并且设计了平时成绩的计算公式,因此,对平时成绩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客观公正性。借助硬件平台的统计数据是提升平时成绩评定客观性的有效方法,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这样的基础设施条件。因此,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将评定依据多样化与评定主体多元化有效地结合起来,对平时成绩评定各依据的占比以及各主体的权重进行细致的设计,以实现最终评定方法的科学。
  
  4.平时成绩评定结果的透明性。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平时成绩评定是不公开的,且在最终成绩公布的时候每个学生也只知道自己的平时成绩是多少,这样的成绩容易使学生质疑。平时成绩评定是一个过程,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始末,而不是在最终录入课程成绩前进行短暂性的操作。让学生能够时时知道自己的平时表现,对于平时成绩好的同学而言是一种动力,对于平时成绩不好的同学而言是一种压力,这都有利于让学生对课程学习更加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定期发布更新学生的平时成绩,让平时成绩更为透明,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也有利于增加师生间的信任和加强教学效果。
  
  三、高校管理类课程平时成绩评定的实践
  
  根据上述四项平时成绩评定的原则,本人在管理类的多门课程中进行了实践。不仅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密切了师生关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战略管理》这门课程为例,对如何运用这四项原则进行简要的阐述。
  
  1.平时成绩评定依据的多样化。在《战略管理》这门课程中,平时成绩的比例是40%.考虑评定依据的多样化,可以将平时成绩拆分为出勤、课堂表现、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四个部分。为了鼓励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出勤的比例不宜过高,但可以适当地提高课堂表现的比例。因此,推荐适宜的比例为出勤5%、课堂表现15%、个人作业10%和小组作业10%.由于管理类课程非常注意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将小组作业纳入到学生个人成绩评定中。
  
  2.平时成绩评定主体的多元化。Pagliaro强调了教师的教育者身份,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权威强迫学生服从。因此,由教师单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定而学生又不得不接受这个评定结果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在教学过程中,出勤和课堂表现是由各组的小组长来进行评定的;学生的个人作业由自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三部分组成,并且这三部分的比重分别为30%、30%、40%;小组作业由他组评价和教师评价两部分组成,各占50%,他组评价是取其他各小组评价的平均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对其他学生和小组进行评价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3.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科学性。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比例相对合理、可操作性强以及尽可能地体现公平。比如,在小组作业的评价中,一般来说,所有小组成员共享一个小组成绩,而这种做法的前提是小组成员的贡献均等。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小组成员对小组作业的贡献都是均等的,有一些学生甚至不承担任何的工作却依然享受同样的小组成绩,这对小组的其他成员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学生们对此也是怨声一片。在《战略管理》的课堂上,本人尝试加入小组成员贡献率指标,依据小组成绩和成员贡献率两项指标来计算学生的成绩。
  
  4.平时成绩评定结果的透明性。一直以来,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评定比较模糊。直到成绩发布前,学生们也不知晓自己的成绩。在《战略管理》课堂上,学生的平时成绩会被及时记录并定期发布在课程QQ群里,供学生下载查看。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自己的即时平时成绩是多少,而且还清楚地知道这个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同时也可以查看其他同学的成绩。出现任何疑问,都可及时反馈和沟通。平时成绩评定结果的透明化加强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也增强了彼此间的信任。这对于促进学生课程学习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结语
  
  俗语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每个学生都期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因此,客观公正地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定保证了学生成绩评价的公正性,也确保了学习成绩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学习能力。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有利于师生间沟通和师生关系的改进,也有利于学校教书育人目标的实现,有利于社会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选拔。
  
  参考文献:
  
  [1]罗忠,刘士卿,王菲,柳洪义。大学课程平时成绩的评定方法探索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5):31-34.
  [2]张笑秋。大学课程成绩评定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6):57-59.
  [3]Marie Menna Pagliaro. Educator or Bully?Managing the 21stCentury Classroom[M]. Rowman & Littlefield Education,201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