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7-09-13 18:02:25
  【内容摘要】艺术类学科建设越来越受到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重视。文章以吉林艺术学院为例,结合自身艺术类学科的发展历程,对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科研创作、社会服务、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引发业界对艺术类学科建设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艺术类学科;人才培养;社会服务
  
  “双一流”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进入“十三五”时期,各省区市相继做出“双一流”或“双高水平”(高水平大学、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战略部署。在“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是基础。本文结合贯彻落实上述决策和部署,基于吉林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近年来重点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讨“双一流”背景下综合艺术院校艺术类学科发展、建设、提升的有关问题。
  
  一、艺术类学科的发展进程
  
  艺术类学科作为我国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家以及艺术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的关注。多年来,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1995年,学院的二级学科美术学获批吉林省省属高校首批重点学科。1998年、2004年、2006年,二级学科音乐学、戏剧戏曲学、艺术设计学相继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我国学科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艺术学由文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调整为学科门类,艺术类学科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形势。作为艺术类学科齐全的综合艺术院校,学院抓住国家推进艺术类学科升格和“双一流”建设的发展契机,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艺术类学科建设。学院成立学科领导小组,建立独立设置的学科建设办公室,增加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学院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音乐与舞蹈学、设计学成为省内同类学科唯一的省级重中之重学科,美术学、戏剧与影视学获批省级重点学科,艺术学理论获批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二、艺术类学科建设中的人才培养
  
  (一)本科生培养
  
  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2010年,学院印发《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的意见》,实施新一轮质量工程。学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强化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整体本科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升。特别是从“十二五”起,学院不失时机地启动和实施了“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工程”,制定了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了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完善了产学研用结合的培养机制,获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打造了特色鲜明的系列艺术类专业竞赛品牌,建设了以创新人才为核心、相关项目为纽带的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促进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近年来,在学院各个艺术学科共遴选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437名,其中不乏《中国好声音》大赛冠军、全国首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戏剧奖校园优秀剧目奖、全国“爱琴杯”大提琴比赛第一名、金钟奖流行音乐银奖、桃李杯和荷花杯全国舞蹈大赛十强和十六强、中国动漫节金猴奖、中国建筑与艺术设计大赛青年设计师奖获得者等。
  
  (二)研究生培养
  
  学院积极推进艺术类学科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区别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实施与其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办法;鼓励特色发展,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提升指导能力,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改革评价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积极创造条件扩大对外开放,使更多的研究生通过访学研究、短期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拓展学术视野;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依据各学科研究生的学术兴趣和知识、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导师和团队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学院积极探索完善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和以提升艺术职业能力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如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创建突出实践和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演出带动教学、以创作深化教学、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社会检验教学,从而实现从课堂走向排练场、从排练场走向剧场、从剧场走向市场。为实施此模式,学院组建了工作室、教学小组和项目小组等,不仅培养出一批具有原创能力的戏剧影视高级专门人才,而且研究生编导和参演的原创话剧、小戏小品也连续在全国相关比赛中获得大奖。
  
  三、艺术类学科建设中的科研创作
  
  学院召开科研创作工作会议,把科研创作作为促进各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作加以推进。学院注重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坚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通过申报国家级和省级项目深入开展较高层次的科研创作。近年来,在学院已获批的20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有14项都是基于地域文化为主题的科研创作。如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大美长白山--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展”;美术、设计创作《长白山地域文化下的纤维编织艺术创作》《长白日记》《诗意的大地》《长白胜境》《金色稻田》《乡间长白》;人才培养项目“长白山地域文化下的纤维艺术人才培养”;舞台剧目、舞蹈创作与编导《南门客栈》《乡音》《雪妞》;歌曲创作《组歌--我爱长白山》《合唱--抗联颂》。各学科适应国情、省情和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重视科研创作理念的创新。如戏剧与影视学学科确立了符合时代要求和自身实际的科研创作理念,在影视戏剧创作和研究中,坚持多流派(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兼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多视野(以东北文化为根基,放眼世界艺术前沿、追踪全国艺术潮头)、多题材(以现实主义题材为核心,兼顾历史、神话、童话题材)、多体裁(以大型话剧和小剧场话剧为主体,以戏剧小品为突破口,以儿童剧、微电影为补充),这既遵循了正确方向,又创新和拓宽了艺术路径,创作出一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教育意义深刻、格调高雅的戏剧影视作品。
  
  四、艺术类学科建设中的社会服务
  
  学院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部署,发挥各学科优势开展较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如音乐与舞蹈学科,先后在国家大剧院、恭王府博物院、天津音乐厅,以纪念民间艺术家、二胡演奏名家阿炳、全国助残日演出等形式,举办了3场“甘柏林和他的学生们”专题音乐会,获得业界的高度赞誉。戏剧与影视学学科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演出话剧《天诫》《南门客栈》10余场,得到业界专家和省内观众的一致好评。配音工作室从2014年11月起,历时11个月,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出版社等12个出版社制作了12个版本、85册中小学语文课本有声教材。此教材已被20多个省区市的中小学采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美术学学科2005年举办了“大美长白--长白山题材美术作品巡回展”,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长春巡回展出6场,集中展示了吉林省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油画、国画、版画、水彩、雕塑等157件美术作品。展览代表着吉林省美术创作的方向和高度,其中既有在新中国美术史上颇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也有体现中国当代艺术精神的时代之作,更有体现长白山文化新观念、新方向的开拓性创作,参观人数达到3万人次。设计学学科牵头承担国庆60周年吉林省彩车、上海世博会吉林馆设计制作,设计完成亚洲冬季运动会和全国冬运会视觉识别系统,策划设计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开闭幕式晚会等一批国家、吉林省及长春市委托的项目,获得国家有关部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表彰奖励。
  
  五、艺术类学科建设中的条件保障
  
  (一)学科团队
  
  学院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推进教师专业化培养,按照学科建设的需要打造学科团队,按照学科方向或研究方向培育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并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海外研修经历结构等科学合理的团队。学院特别借助吉林省相关政策支持,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育,培养与引进了10余名国内知名的艺术家及省内高级专家、长白山技能名师。另外,学院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遴选了一批有专业发展潜质的青年学者,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着名艺术院校访学或进修,通过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促进科研创作和教学水平的提升。对于非理论类艺术学科,学院特别强化“双师型”(教师--演员、教师--美术师、教师--设计师等)队伍建设,强化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教师在艺术教学、表演、创作实践中提升专业能力。
  
  (二)设备设施
  
  近年来,学院加大力度建设艺术风格浓厚、艺术品位高雅的校园和建筑,建设适应艺术类各学科不同需要的环境和设备设施,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和实践环境。学院依据艺术功能划分建设科学合理的工作室、研究室、实验室、多功能教室和现代剧场、美术馆、音乐厅、演播厅、校园电视台及艺术资源共享中心等,极大地改善了各学科的办学条件,并使一些学科人才培养、科研创作条件达到了国内同类艺术院校的一流水平。如学院设计学科近5年投入专项经费6300余万元,建设3D数字雕塑与数控成型工艺实验室、绘画综合材料试验中心与油画修复工作室、吉林原创版画实验室及国际交流站、达·芬奇视频校色工作室、动作捕捉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现代工艺国际工作站、数字动画研究室、互动艺术研究室、数字印刷工作室、动画艺术11个仪器设备设施先进的工作室和研究室。其中,达·芬奇视频校色工作室和动画捕捉工作室设施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近年来,学院在大型数字媒体与动画创作和大型国际电影节及展会开闭幕式中,积极采用学科所掌握的数字溶屏影像技术、立体影像拾取技术、影视校色系统等最先进的技术,提高了作品质量和现场效果,得到相关专家的好评和肯定。
  
  (三)学科平台
  
  学院及各学科积极打造较高层次的学科平台,包括教育部中俄高校艺术交流基地,吉林省协同创新中心--长白山文化产业与艺术创作协同创新中心、“互联网 ”下的艺术创意与设计服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社会科学重点领域研究基地--吉林省艺术研究中心,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吉林省艺术理论研究中心、吉林省设计艺术学研究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吉林省数字媒体与动画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吉林省3D艺术实验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特色新型智库--吉林省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其中,有的是服务于某一学科的平台,为本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作提供了先进的实践平台;有的是学院打造的公共服务平台,使各学科得以利用综合艺术院校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其相应的科研、创作、展演中实现学科交叉、嫁接、融合、渗透,多学科的共同作用与支撑,产生了更多的艺术成果。
  
  (四)评价体系
  
  学院建立便于考核学科建设水平的自我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这对于学科进行自我诊断,进一步明确建设目标、工作重点、改进方向与途径,促进学科主动提升水平都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国内相关评价学科指标体系的优点和不足,学院正在研究与构建评价艺术类学科的指标体系基本框架。该框架在评价内容上,由学科资源积淀、人才培养水平、科研创作实力、社会服务贡献、学科声誉5个一级指标组成。下含14个二级指标,其中学科基本资源积淀包括学科团队数量与质量、学科工作条件2个二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包括培养过程质量、在校生质量、毕业生质量3个二级指标,评估对象以本学科的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优秀本科生为辅;科研创作实力包括科研项目、创作展演、科研成果、科研获奖4个二级指标;社会服务情况包括社会服务贡献、社会服务特色2个二级指标;学科声誉包括学科方向与定位、学科优势与特色、学科目标与国内外影响3个二级指标。在评价组织上,由学院聘请业内知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开展评价,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委托专门的评价机构开展第三方评价。在评价信息采集上,应以学科自身提供的信息为基础,结合评估之前、期间、之后的抽样采集与国家公共信息平台查询进行。特别要注意代表性集合,如代表性学科团队成员,优秀在校生与毕业生群体,代表性科研、创作、展演项目和论文、成果、获奖等,这样可以使信息来源更丰富、客观,便于比较,结果也更具说服力。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一流”背景下探讨和实践艺术类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对于推进我国艺术类学科的改革、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吉林艺术学院结合本校实际进行的艺术类学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希望能够引发业界对艺术类学科建设的深入研讨,进而对我国艺术类学科水平的提升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刘兆武。突出特色提升水平建设省级品牌专业[J].中国大学教学,2014(9):34-37.
  [2]郭春方。发挥综合优势特色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18):40-4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