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存在主义下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

发布时间:2012-10-02 21:06:59
  摘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从幼年到青年的斯蒂芬·迪达勒斯一直在宗教、家庭、爱尔兰和朋友中进行自由选择,同时也承担起这一切所赋予的责任--为爱尔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奋斗。这一点和萨特关于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思想相契合。文章采用萨特关于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的思想观点来分析斯蒂芬是如何在当时生活的环境下进行自由选择,并面对无数的现实经历,承担起用文学艺术作武器来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解放事业的责任。最终,斯蒂芬摆脱来自于宗教、家庭、国家和朋友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个体,同时也承担起了责任。
  
  关键词:斯蒂芬·迪达勒斯;自由选择;承担责任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说:“人,由于命定是自由,是把整个世界的重量担在肩上,他对作为存在方式的世界和他本身是有责任的。”[1]708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是自由这一体的两面,两者合起来才是自由的完整意义。人通过自由选择来造就自己,当人进行了自由选择之后,不仅是在自我塑造,而且也在塑造他人,因此同时要为自己和他人担负双重责任。正因为一个人的选择是自主的,他就应该对自己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这就表明,他承认自己的行为是自主选择的结果。[2]一个人在追求自由时,只有主动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承担责任才能算是一个自由的人。在《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以下简称《肖像》)中,斯蒂芬在家庭约束、宗教约束、国家约束和朋友约束中,不断进行选择,最终选择放弃母亲一直寄托在自己身上的宗教神职,与宗教决裂;发觉自己与家庭变得越来越格格不入后,选择了远离亲人;长大后知道爱尔兰是怎样盲目和残忍对待本民族英雄后,选择远离家乡到国外进行艺术创作;因为朋友无法理解自己的艺术理论和民族使命,他决心冒着孤独的风险,远离朋友,到了异国他乡。从幼年成长到青年的斯蒂芬有了自己坚定的信念,成为一个能驾驭自己命运的艺术家,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承担起用文学艺术作为武器来实现爱尔兰民族独立解放的事业。
  
  一、自由选择
  
  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人生而是自由的,人不能不存在,不能不是自由的,自由是绝对的。人先存在,然后依照意志后天塑造自己,所以说“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是萨特自由哲学的核心,他所说的自由就是选择,人只有不断做出不同的选择,最终实现真正的自由,没有不是自由选择的选择。人自始至终都在选择,自由选择是人的能力。在《肖像》中,斯蒂芬从幼年到青年,一直都在进行选择。在选择的过程中,他受到来自于宗教、家庭、国家和朋友的束缚,但是他知道他是一个自由的个体,所以最终选择摆脱了这些束缚,不断塑造自己成为一个为爱尔兰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而奋斗的青年艺术家。
  
  (一)宗教
  
  斯蒂芬与宗教的难解之缘和抗争是《肖像》中一个分量很重的主题,小说中很多篇幅涉及到英国天主教对爱尔兰民族精神和生活的影响。小说的开篇就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丹蒂的壁柜里放着两把刷子。那把带绛紫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迈克尔·达维特,那个带绿色丝绒背儿的刷子代表帕内尔。”[3]2在经历了孤独的学校寄宿生活后,斯蒂芬回到家中参加了人生第一次圣诞节家庭聚会。但是,本该温馨的聚会却充满了关于政治和宗教的争吵。由此可以看出从幼年起的斯蒂芬就与宗教、政治格格不入。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遭遇了天主教教会和英国殖民政府的双重压迫,爱尔兰民族主义与爱尔兰天主教之间的矛盾一触即发,虚伪的天主教压迫着每一位爱尔兰人。然而斯蒂芬的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心希望儿子能够像她一样笃信天主教并且能够担任神职。同学韦尔斯把瘦小的斯蒂芬推进脏水沟里,原因是他不肯用他的小鼻烟盒换韦尔斯那个曾经打败过四个对手的干栗子。回到宿舍里,斯蒂芬开始脱衣服,手抖个不停,但是他还是要跪下来做自己的祷告,以免死的时候下地狱。经历掉进脏水沟后,斯蒂芬生了一场病,并多次在梦里看到了帕内尔之死,“他看到丹蒂穿着一件绛紫色丝绒衣服,披着一个绿色丝绒斗篷,一句话也不说,得意洋洋地从跪在岸边的人群中走过”[3]27.童年时期的斯蒂芬已经对家庭和国家中充满的政治和宗教战争产生畏惧。
  
  在小说的第三章讲到了大量的宗教教义,这令纵欲之后的斯蒂芬害怕至极,最终选择去教堂忏悔,“不管他的罪孽有多重,他已经去教堂悔过了,他已经向上帝忏悔了,并且得到了上帝的宽恕。他的灵魂又重新变得清白圣洁,既圣洁又幸福”[3]164.在设法满足并体验那神秘狂欢之时,斯蒂芬完全不在乎自己正在犯下会坠入地狱的罪孽,内心充满了得意洋洋。然而,天主教教义让他带上了枷锁,“他的那些污秽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上的罪孽都是他的灵魂存心通过自己的肉体犯下的”[3]157.他必须感到羞愧去忏悔,这样才能变得纯洁。从这里,读者可以看出宗教对幼年和少年的斯蒂芬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斯蒂芬拒绝了校长给予的神父职位,认为自己的灵魂离一直为之设想的归宿相去甚远,他命中注定不会去担任什么社会或宗教职务,而是注定要学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明智的道路。斯蒂芬认为自己多年来一直循规蹈矩,逆来顺受,始终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而现在他一旦做出一个明确且不可改变的决定,那就意味着无论是他现在活着还是将来进入永恒,将永远失去自由。[3]182斯蒂芬选择放弃神职,远离宗教,将自己奉献给文学艺术,潜心探索艺术,寻求美的真谛。当自己的好朋友克兰利问斯蒂芬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时,他回答:“我不会为我不再崇拜的东西去卖力,不管它自诩为我的家,我的祖国,还是我的教堂。我将会竭力以一种新的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来尽可能自由完整地表达自己想要的东西。”[3]289《肖像》中,斯蒂芬从幼年到青年始终与宗教在抗争,不断反抗、认错、悔罪、忏悔,直到最后扔掉裹在身上的尸衣,自由选择自己的道路,成为一名青年艺术家。
  
  (二)家庭
  
  随着斯蒂芬渐渐长大成人,他意识到母亲也对他失去了信心,父亲也变得越来越自负,母亲对自己的不信任令他隐约产生了一种敌对心理,对她的恼恨就像一团阴云一样。他和母亲之间已经有了隔阂,但他却不感到遗憾。为了逃离父母的约束,斯蒂芬选择上大学。“这么说来,他已经躲过了那一道道的警卫的阻挠了,从他儿时起,那些人就一直守在他的身边,竭力想把他留在他们中间,好受制于他们,从他们的心愿。”[3]186斯蒂芬摆脱了家庭的束缚,拒绝听从母亲的宗教安排,选择为艺术而奋斗。在他看来,父亲的口哨声,母亲的唠叨声,还有那些看不见的疯女人的尖叫声,对追求自由来说都是一种威胁。他努力摆脱这一切,走自己的路,什么也不怕,选择是自由的,也是绝对的。
  
  (三)国家
  
  爱尔兰是西方国家中唯一有过被殖民经历的国家。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经济落后,人民贫苦,政治动荡不安,天主教教会欺骗并压迫着每一位爱尔兰人。长期经受天主教精神禁锢和英国殖民统治的爱尔兰,民族独立严重受挫,社会政治力量四分五裂。乔伊斯认为爱尔兰的历史从一开始就不光彩,爱尔兰不断把自己出卖给英国殖民统治。《肖像》中,乔伊斯把自己幼年和成年时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国家独立的看法借斯蒂芬·迪达勒斯之口说出:“爱尔兰是个吃自己崽子的老母猪。”[3]234原因是爱尔兰民众把反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帕内尔出卖给了英国人,爱尔兰人的精神已经瘫痪。英语的侵入,剥夺了爱尔兰语。斯蒂芬说道:“是我们的祖辈们抛弃了自己的语言,用另一种语言取而代之。”[3]233在和教务长讨论到漏斗(funnel)和烧口杯(tundish)时,我们看到了爱尔兰和英国之间的语言分歧。其实这两个词都是英语词汇,而且是地地道道的英语词汇。所以在小说的末尾,斯蒂芬说道:“让教务长和他的漏斗见他妈的鬼去吧!他到这里干什么来了,是来教我们他自己的语言,还是来向我们学习他自己的语言。”[3]296斯蒂芬决定冲破家庭和国家这些大网远走高飞,选择成为一名远离家乡、远离爱尔兰的流亡作家。
  
  (四)朋友
  
  因为宗教的事情和母亲吵架后,斯蒂芬想从他的朋友克兰利那里寻求心灵上的安慰,但却未能如愿以偿。从他和克兰利两人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青年斯蒂芬变得大胆,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选择远离宗教,丢弃信仰,但并没有丢掉自尊,而是选择解放自己的思想。但是,克兰利却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认为“教堂不仅仅是石头房子,也不仅仅是神父和他们的教义。而是生下来就与其紧密相连的人民大众”[3]287.克兰利没有意识到英国天主教教义对爱尔兰民族的精神束缚,反而认为人不能自由到可以亵渎神灵的地步,完全不能理解当时爱尔兰的被殖民状况,也不能理解斯蒂芬致力于解放民族思想的使命和追求一种新生活模式或艺术形式的理想。对于朋友的不理解,斯蒂芬难以忍受,选择冒着远离所有人,甚至一个朋友也没有的风险去追求自由。在和朋友林奇讨论自己的美学理论时,斯蒂芬大胆地表达了对艺术思想、艺术构造、艺术作品方面的新见解。但是林奇对美的话题却不感兴趣,说道:“你干嘛要在这个已经被上帝抛弃了的可怜的岛国里空谈什么美和想象力呢?”[3]248斯蒂芬的另外一个朋友是达文。达文总是用昵称斯蒂维来称呼斯蒂芬,这让他感到很开心。斯蒂芬总是喜欢以背诵诗句韵文来满足这位朋友的好奇心,也借以发泄内心渴望不得实现而沮丧的情绪。达文这位朋友既令他欢心也令他反感。欢心的是这位朋友对自己才华的仰慕,反感的是这位朋友的愚昧无知,呆滞眼里露出的恐惧。斯蒂芬这样形容这位朋友,“那是爱尔兰乡下一个如饥似渴灵魂的恐惧”[3]204.
  
  朋友的不理解让斯蒂芬决心冒着孤独的风险,远离朋友,到国外进行艺术创作。
  
  二、承担责任
  
  存在主义认为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是自由的两面,合起来才是自由的完整意义。人在生活的境遇中必须要进行选择,但选择的结果,人是要负责任的。自由选择和承担责任是密不可分的,人要为自己所产生的结果承担责任。萨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自我选择和自我设计时,不仅关涉自身的规定性,而且也指涉他人。[4]
  
  《肖像》中,斯蒂芬自由地进行选择,选择远离宗教束缚,远离家庭束缚,远离国家束缚,远离朋友束缚,最终到异国他乡进行艺术创作,同时也担负起了“将在我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我的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的责任。[3]298人不是一种给定的自在存在,人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人具有绝对的自由,而这种绝对性具体体现在选择的不可逃避性,人必须通过选择来实现自己的本质。在萨特看来,正因为人是如此的自由,所以他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负责任。人无法摆脱自由,同样也无法摆脱责任,必须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所造成的后果担负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存在主义的第一个后果是使人人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并且把自己存在的责任完全由自己担负起来。[5]
  
  乔伊斯在创作时,下意识把斯蒂芬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让他承担起拯救爱尔兰人民的思想和独立解放的神圣使命。少年时期的斯蒂芬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身上的这种使命,暗暗地做好准备以迎接他认为迟早会落到身上的重任。斯蒂芬看到了自己国家遭受的侵略和人民思想的腐朽,不断在各种束缚中进行选择,他也没有为自己的选择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承担起来,把自己塑造成愿意成为的那种人--爱尔兰民族英雄。一个人的人格或者形象都是依靠自己的选择来决定的,人只有不断选择,才能创造自己的人生,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幼年时期的斯蒂芬瘦小,经常被同学欺负取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地选择勇敢和独立,所以当自己被教导主任误解并受到惩罚之后,他向校长说明了一切,最终得到了校长的允诺。《肖像》中出现了很多朦胧的爱情场景,斯蒂芬一直不敢直面内心对女孩的爱意,到后来他选择勇敢地承认,“我现在认为这是一种友谊,你说呢?是这样的,今天我又喜欢她了。我也说不清,只感觉这种喜欢好像和过去的那种不一样”[3]297.
  
  小说的最后一节一改全文的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变成第一人称的日记体。斯蒂芬开始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书写。他坚定信念,摆脱一切束缚,成为一个能够驾驭自己命运的青年艺术家,用自己的语言来书写民族的独立解放命运并为此事业奋斗。斯蒂芬选择用艺术的武器来完成使命,以沉默、流亡和机智来保卫自己,不再做文化盛宴上的一个自惭形秽的客人。萨特的自由哲学既强调人的自由,同时也强调人要自觉地为自由选择承担责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纯粹的,而是处于某种境况之中,个人的选择会牵连到他人,甚至是全人类。斯蒂芬这个民族英雄意识到了国家的使命,选择用文学武器来为爱尔兰民族的独立解放事业奋斗。他的选择牵涉到了整个爱尔兰国家和民族。
  
  三、结语
  
  综上,《肖像》中的青年英雄斯蒂芬·迪达勒斯一直在宗教、家庭、爱尔兰和朋友中进行自由选择,最终这位英雄摆脱来自于宗教、家庭、国家和朋友的束缚,决意远离家乡,远离爱尔兰,立志要在他那灵魂的作坊里打造自己民族所不曾有的良心。这位爱尔兰英雄同时也承担起这一切所赋予的责任--为爱尔兰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奋斗。他最终成为了一位真正自由的个体。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黄忠晶。萨特的自由选择导致不自由吗[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8(5):11-13.
  [3][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M].李靖民。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4]陈长莲。绝对自由与绝对责任--评析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5):8-11.
  [5][法]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熙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