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发布时间:2014-03-02 18:13:24

  摘要: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人形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迁。本文通过对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得出我们既要批判地对待这些形象的变迁,也要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宣传真正的中国人形象。
  
  关键词:英美文学;中国人形象;美化;丑化
  
  在英美文学作品中,多次出现了中国人形象。纵观历史,中国人的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生相应的演变。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人形象的研究,得出形象变迁的现实意义。
  
  一、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英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最早出现于14世纪,在其后的几百年时间又发生了不同的变化。14世纪到17世纪,中国人形象的美化时期。元朝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频繁,欧洲的一些商人、使者和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并将古老的东方文化和卓越的中国人形象传播开去。1357年,英国第一部想象性的游记《曼德维尔游记》写成,书中称“大汗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君王,长老约翰也不如他伟大,更别说巴比伦的苏丹和波斯的皇帝。”[1]曼德维尔对大汗的政治、经济乃至礼貌等方面的描述让当时的欧洲人倍加推崇。1657年,威廉·坦普尔在《论英雄的美德》一文中称孔子是“真正的爱国者和爱人类者,”[2]坦普尔十分认同孔子的儒学。他对于孔子的大力赞美使得孔子的“哲人王”形象在西方流传,并成为“中国热”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18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人形象的丑化时期。18世纪,工业革命的成功使英国一举成为 “日不落帝国”,为反衬自身种族优越,英国作家开始丑化,妖魔化中国人形象。1893年,皮尔逊发表《民族生活与民族性:一个预测》。在书中,皮尔逊大肆鼓吹有色人种的危害,尤其是中国人的可怕,由此促成了“黄祸论”在西方的盛行。1913年,萨克斯·罗默发表了傅满楚系列小说。傅满楚被塑造成一个集狡诈、凶残、狠毒于一身的中国恶魔,他领导着神秘的东方组织,杀人,贩毒,绑架,给西方人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20世纪,对中国人的形象有所改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主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难以弥补的精神创伤。带着对西方文明的失望,英国作家再一次将目光投向遥远的中国。1901年,迪金森在《约翰中国佬的来信》中借约翰中国佬之口批判西方近代文明弊端,赞美中国文化。盛名之下的迪金森更觉得自己“上辈子是个中国佬”.由此可见,迪金森对中国人正面形象的肯定。1920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罗素出版《中国问题》。抛开傲慢与偏见,他认为“中国人更有耐心、更为达观、更爱好和平、更看重艺术,他们只是在杀戮方面低能而已。”[1]他认为,为了能够为西方提供人类精神文明的良方,就要学习中国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二、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变迁
  
  美国文学中的中国人形象最早是以本土的华人劳工形象出现在19世纪的一些文学作品中,随后发生了几次转变。19世纪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形象的丑化时期。1848年,加州发现金矿后,大量中国人涌入美国做苦力,但是受美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和“排华运动”的影响,中国人的形象一直以负面为主。1865年,布勒特·哈特一系列短篇小说中最早出现了华人劳工形象。哈特称“异教徒中国佬”有“各种阴险古怪的方式/各种愚蠢的诡计把戏”.[3]1894年,传教士阿瑟·史密斯出版了《中国人的特性》一书。书中的中国人是没有时间观念,智力低下,神经麻木的丑陋形象。这本书在全世界再版多次,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中国人形象的改观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带给世界人民巨大的心灵创伤,对西方人的优越感和自信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于是美国作家希望从东方文化中寻求光明。1925年,厄尔·比格斯发表了侦探陈查理系列。陈查理聪明幽默、沉稳谦虚,是正义和睿智的中国人形象。在处理复杂案件的过程中,他常常把中国文化与之联系在一起,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1931-1935,赛珍珠发表了《大地三部曲》。小说中塑造的刚毅、勤劳、坚强、善良的中国农民形象,不仅取代了美国人想象出来的“丑陋”的中国人形象,而且改变了长久以来美国人心中的“中国佬”和“黄祸论”形象,中国人的形象从阴暗走向光明。
  
  20世纪70、80年代,是中国人形象的再次丑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此时的美国作家带着自身的种族优越性和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再次丑化中国人。西蒙·莱斯在《中国阴影》中,极尽一切恶毒的语言贬低中国人。1990年,纪思道和伍洁芳出版《中国觉醒了》,对于中国人形象极尽丑化之能事。
  
  三、结论
  
  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分析,可以得出:我们要理智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宣传真正的中国人形象,让中华民族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葛桂录.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伍�x.解读英国文学中乌托邦类型的中国形象[J].南开大学学报,2005(6),109-113.
  [3]哈罗德·伊萨克斯.美国的中国形象[M].丁殿华等译.北京:时事出版社,199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