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古拉・巴依科夫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解读

发布时间:2014-12-19 08:19:47
   摘要:在中国生活了40余年的俄罗斯侨民生态文学家尼古拉·巴依科夫, 用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完成了多部描写中国东北大自然的生态文学力作, 成功塑造了原始森林主宰者富有诗意、神秘而浪漫的形象,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浩瀚林海, 倾听大自然心声, 向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完美境地。他告诫人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是生态法则, 否则会遭到惩罚。试以巴依科夫作品为例, 解读其作品中的自然、社会生态意识, 倡导整体生态观。
  
   关键词:尼古拉·巴依科夫; 生态; 和谐; 责任意识;
 
 
  尼古拉·巴依科夫 (БайковНиколайАполлонович1872基辅-1958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俄国科学院通讯院士。1901年从高加索来到中国东北,酷爱大自然的他走遍了黑龙江、吉林的深山老林,进行科学考察,详细了解了东北生态状况,并记录在他的随笔中。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尼·巴依科夫奉命回国,后被派往前线。1922年他怀着对中国东北的思念,再次回到哈尔滨,1956年举家迁居澳大利亚。
  
  尼古拉·巴依科夫是哈尔滨俄罗斯侨民文学作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尽管他的作品在苏联年代发表很少,但《在满洲里的密林中》先后于1936年、1938年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而《大王》的问世,进一步奠定了他在生态文学领域的地位,先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在日本很受欢迎,多次出版。他“被各国文学评论家誉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生态小说家之一”,[1]是“自然主义作家,才华卓越的插画家”,[2]“是生态文学的奠基人”.[3]
  
  一、尼古拉·巴依科夫与生态文学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俄罗斯是一个与大自然关系密切的民族,歌颂大自然便成为文学家创作最为重要的主题之一。在许多作品中俄罗斯文学家都向读者传达着由大自然所启迪的美与哲理。尼古拉·巴依科夫就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俄侨作家。
  
  自幼尼古拉·巴依科夫就喜爱大自然,曾在彼得堡大学自然史学系读书,青年时期受着名探险家H.M普尔热瓦里斯基影响,喜欢在原始森林里探险。1901年来到中国满洲里后,尼古拉·巴依科夫开始了科研考察活动,并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由此对中国东北的大自然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以自己在中国东北大自然中的经历和狩猎生活为题材,潜心创作了多部生态主题小说,从此便踏上了为大自然而生,为大自然而歌的创作历程,先后出版了《满洲森林》 (1915) ,《满洲虎》 (1925) ,《鹿与养鹿业》 (1925) ,《生命之根---人参》 (1926) ,《驯服山猫的经验》 (1927) ,《远东的熊》 (1928) ,《满洲野外》 (1934) ,《大王》 (1936) ,《篝火旁》 (1939) ,《母虎》 (1940) ,《我们的朋友》和《满洲猎人笔记》 (1941) ,《树海》 (1942) 等多部小说。我们不难发现尼·巴依科夫的创作核心主题就是生态问题,体现了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中国这片土地的眷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赞赏。
  
  尼·巴依科夫的作品饱蘸了浓厚的生态思想。在作家的意识中,大自然一个奇妙的整体,自然现象之间彼此相依,环环相扣,而生命现象则是自然界一系列运动中的重要一环。在作品中,他反复强调“保护中国原始森林及其‘居民’的必要性”,并指出了“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诸多益处”.[4]尼·巴依科夫是大自然的守护者,也是和谐家园的倡导者。他的作品中洋溢着自强不息的生命,跳跃着欢快和谐的音符,展现了生机盎然的景色,赞颂了大自然无与伦比的魅力。
  
  二、巴依科夫作品中的生态意识
  
  1.自然生态
  
  “自然生态”是指自然界存在的生物群落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所构成的统一整体。自然生态各组成部分相互关联,一个物种的生存往往与其他物种的生存紧密相关,而这个物种的生存又对其他物种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存在作出贡献,这样就形成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尼·巴依科夫笔下的自然生态是和谐而美妙的。时而像一幅恬静的油画,时而又像一首浑厚的交响曲。《大王》是尼·巴依科夫代表作,记录了在当时人迹罕见的中国东北地区的自然风貌、风土人情。在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描述了36种动物生活习性和25种植物,把波澜壮阔的原始深林、浩瀚无际的林海雪原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读者。并成功塑造了虎大王威风凛凛的形象。他指出:“野兽是原始森林中的主宰,而不是人”.
  
  在《大王》开篇作者用寥寥数语便勾勒出生机勃勃的原始森林景象。
  
  “早春,原始森林复生了,在其灰褐色的背景上透出了新叶的嫩绿和幼芽的翠色。长在河谷和山坡的稠李和苹果纷纷开起花来。幽暗的密林深处已经出现一串串小铃铛似的白生生的铃兰花。山里的空气像水晶一般洁净,充溢着花香和泥土的气息。”[5]
  
  尼·巴依科夫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甚至读者能闻到果树的花香、呼吸到沁人心脾的气息。一串串小铃铛似的铃兰花在微风中摇曳,欢快地唱着迎春曲,嫩绿与翠色让人感到无比安详、舒心,以及大自然所孕育的强大生命力。具有无限生机的原始森林复活了,它给森林里的“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松鼠、金花鼠、鼯鼠和其他啮齿动物整日忙个不停,把坚果、种子、干浆果收集起来,作为必须的粮食储备;熊、胡獾、貉子和所有冬眠动物则在养肥身子的同时忙于为自己找到可靠、舒适的窝,在那里安安心心、不受惊扰地睡个长觉;马鹿、狍子、赤鹿、驼鹿和野猪感到全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利用这段时间不自觉地履行起大自然伟大的法则---繁殖起后代来。原始森林里充满了这些动物的吼声和呼声,爱情和新生命之歌压倒了其他一切声响,打破了渐入凋萎和休眠时期的森林肃静。”[5]
  
  森林里的“居民”自觉遵守大自然的法则,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计划,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甚至他们会思考自己的心事,“大家都操劳不停。”大量的实地观察为作家提供了第一手翔实数据,显示出作家对野生动物的习性具有深刻的了解。动物们彼此和睦相处,保持着森林王国里的和谐与平衡,过着安详而富足的日子。原始森林丰富的果实为每个“居民”提供了丰美的食物和“舒适的窝”,他们安宁地生活,延续着大自然的生命力。尼·巴依科夫笔下的原始森林在自然体系中已达到了生态平衡,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各种营养物质在一系列循环中一次又一次地转化利用,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俨然已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自我调节能力的、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揭示了尼·巴依科夫的审美和思想立场,并由此形成了他独到的生态文学风格。
  
  2.社会生态
  
  社会生态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生活状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动物和人类的社会组织及社会行为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文化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遵守自然规律,保护生态整体,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正如着名的“绿色的和平哲学”所宣称的那样:“人类并非这一星球的中心。生态学告诉我们,整个地球也是我们人体的一部分,我们必须像尊重自己一样,加以尊重。”[6]
  
  《满洲虎》是尼·巴依科夫的又一部力作。作家在《满洲虎》中详细描写了满洲虎的特征、习性、生活环境等,同时也描写了当地居民残忍捕杀老虎的行径。
  
  “…这些小径有时被当地猎人使用,他们把与野兽齐胸高的树干充上电,再用细线连接飞镖。当老虎沿着小径行走时,它的爪子触及穿过小径的细线,就会遭到射击,猛兽因被飞镖击中胸部而死亡,或受致命伤。…”[7]
  
  隆冬时节大雪覆盖着森林里每条路径,猎人用这种隐蔽的方法捕杀猎物既省时,又省力。但是他们并不满足,还有更“有效”的猎杀方法。
  
  “…最近,中国人和满族人开始在动物的尸体里打入士的宁 (一种医学上用的剧毒药) 和炸弹。炸弹跟步枪弹一样,里面装有大量硝基。…爆炸时,其毁坏性在不损伤身体其他部位和皮肤的情况下只损坏大脑。在满洲里这种捕猎方式没有让野兽能活着的。每年捕获老虎多达50-60只。”[7]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践踏其他生物生存的权利,人类对野兽的猎杀,在“大王心中燃烧起对外来人不可遏制的怒火,他的头脑里产生了复仇的念头”.[5]他开始有意识地攻击人类,袭击家畜。“一头年轻的母老虎咬死了3个人,另一只母虎在车站附近吃掉了猎犬。”[8]人类与动物的冲突爆发。尼·巴依科夫通过人类与动物的矛盾冲突描写,旨在告诫人们要善待自然,从精神领域纠正人类歪曲的自然观,对人类盲目征服、改造自然的思想和行为进行了批判。
  
  不仅如此,人类借助工业机械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大量砍伐树木,导致动物王国领地逐渐缩小。“人类物质文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但同时出现的自然资源遭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更加突出并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8]
  
  人和自然相依相守、声气相感、血脉相通,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彼此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人类可以对自然进行适当的开垦和扩张,但不能过度,因为任何自然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猎取,便打破了自然生态的平衡,使与人类共存的野生动、植物的生存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遵守大自然自身存在的生态规律,应对社会、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进行全面地综合规划,从而更充分、有效和科学地利用各种资源、条件,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稳定地发展。
  
  结语
  
  本文通过对尼古拉·巴依科夫作品中的生态意识解读,认识到生态文学不仅是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呼吁人类保护环境的文学形式,还能使人类重新审视所肩负的生态责任、唤醒生态良知和生态使命。尼古拉·巴依科夫在其作品中用批判现实主义的方法阐述了他的思想:人类要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停止对自然的无止境的掠夺和破坏。他对征服、改造自然和人类欲望予以严厉的批判和鞭挞,并用生动的故事唤起人们平等地对待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良知,敬畏哺育我们的自然母亲,承担起改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回归自然、融入自然,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的使命。人类只有恢复自然原本的生态平衡,才能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捷。尼·巴依科夫的作品及创作特色[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04) :332-333.  
  [2] КимРехо。БайковН。А。//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 (1918-1949) Т。I.Писатели русского зарубежья。М。, 1997.С。48.  
  [3] 李延龄。世界生态文学的开山之作---《大王》[J].俄罗斯文艺, 2008 (02) :81-85.  
  [4] Николай Байков。URL:http://www.livelib.ru/author/352603 (Датаобращения:22.06.2018) .  
  [5] 李延龄。兴安岭奏鸣曲[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2002:563.  
  [6] 聂鑫琳。多丽丝·莱辛的生态文学思想内涵---短篇小说《黄金之城埃尔多拉多》《蚁丘》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2) :117-119.  
  [7] Байков H.A.Маньчжурский тигр。Харбин。Изд-воОИМК, 1925.  
  [8] 冯护祥。人、自然与文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53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