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社团春禅词社考论

发布时间:2011-12-28 21:05:34
   摘要:春禅词社是以赵熙为核心的由民国四川词人所形成的文学社团, 亦名锦城词社、成都词社、锦江词社、丁巳词社、花行词社等。词社的唱和方式主要有书信和雅集两种。社作既以“绮语”达禅心, 又表现了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太平的渴望, 还描写了宴饮雅集的闲适生活及自然景物、四川风物。春禅词社的唱和类型多样, 艺术风格亦喜亦悲, 语言婉约中有刚劲。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既有助于词作辑佚和编年, 又有助于深化对民国四川词人活动的研究, 还有利于对民初四川词坛的研究及民初四川词学研究的深化。
 
   关键词:近代; 春禅词社; 考论;
 
  民国时期, 各种类型的诗词社团有499个。[1]311其中, 1916-1920年间活跃于四川成都的春禅词社, 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词社之一。虽然目前学界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如李树民、曹辛华二人认为锦江词社、春禅词社、成都词社当为同一词社, [2]173、[3]453毛欣然则对词社的成立时间及大致活动情况进行了考察[4]178-189, 从而深化了人们对春禅词社的认识, 但在词社名称、社作内容及艺术等方面仍有可继续探讨的空间。本文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考察春禅词社的结社情况, 分析其社作内容及艺术特征, 揭示其意义, 以期有益于近代文学社团研究的深入。
 
  一春禅词社结社考
 
  春禅词社是以赵熙为核心的由民国四川词人所形成的唱和社团。词社活动始于1916年3月, 止于1920年11月之后。主要成员有赵熙、胡薇元、林思进、路朝銮、宋育仁、邓潜、邓鸿荃、胡宪、江子愚、李思纯、张慎仪等。该词社无明确的社旨、章程, 社员也不固定。唱和方式主要有书信和雅集两种。唱和之作, 有诗有词, 但以词为主。这些唱和诗词, 或以唱和集的形式刊刻出版, 如《春禅词社词》《花行小集》;或散见于社员别集, 如赵熙《香宋词》、林思进《清寂词录》、张慎仪《今悔庵词》、邓鸿荃《秋雁词》、江子愚《听秋词》等。
 
  词社的称谓不一, 除春禅词社外, 还有锦城词社、成都词社、锦江词社、丁巳词社、花行词社等。
 
  首先, 春禅词社、锦城词社、成都词社、锦江词社当为同一词社。其一, 由赵熙《春禅词社词·序》可知, 春禅词社即锦城词社。《序》云:“成都胡延长木, 清官江苏粮储道, 卒十逾年矣。著《�刍馆词》, 中与樊山唱和, 有《甘州》‘十二忆’。戏和之, 寄锦城词社, 社中八声竞作, 独林子山腴 (林思进) 袖手曰:‘我乃不成一忆。’群诅其惰, 末之能改也。……客有裒斯作者, 因题曰《春禅词社词》。丁巳 (1917) 三月三日赵熙。”[5]序赵《序》称以《甘州》“十二忆”寄锦城词社, 然后将社中八友所和结集为《春禅词社词》, 则锦城词社即春禅词社。其二, 由赵熙于同年 (1917) 所作《瑞鹤仙》及《三姝媚》二词可知, 成都词社即锦江词社。赵熙曾于民国六年 (1917) 先后作《瑞鹤仙·正月十九成都词社展寿苏之会, 用韵和之》[6]899《三姝媚·端午寄锦江词社》[6]925二词, 前者称成都词社, 后者称锦江词社, 则二者应为同一词社。其三, 锦江词社即锦城词社。1916年中秋过后, 赵熙由成都返荣县, 有《金菊对芙蓉·抵家》词曰:“无策消遣余生。集锦江耆旧, 各各[个个]渊明。唱迷阳旧曲, 有恨谁听。”[6]880词言“集锦江耆旧”, 当为1916年夏秋之际赵熙由荣县至成都时与故交结社唱和之事。而赵熙于1917年《春禅词社词·序》又言“寄锦城词社”, 则锦江词社当与锦城词社同义。由上可知, 春禅词社、锦城词社、成都词社、锦江词社当为同一词社。
 
  其次, 春禅词社亦被社员林思进称为“丁巳词社”。林思进《雪苑词·自序》云:“丁巳 (1917) 、戊午 (1918) 年间, 赵尧翁来成都, 宋问琴、胡玉津、邓休庵约结词社, 所谓白秋海棠、黛黛花皆予主社时题。然诸公多喜慢调, 而予厌韵律束缚, 虽有唱和, 不自谓能, 故尧翁谥予以‘懒’。”1自序林《序》说尧翁 (赵熙) 称其“懒”, 与上文赵熙《春禅词社词·序》“群诅其 (林思进) 惰”所指相合, 则林思进为春禅词社社员。又, 林氏有《临江仙·寄近词与石帚, 因忆丁巳词社旧事感缀》二首, 其一云:“黛黛花词刚琢就, 白秋棠社凋零。当年偏怕赌旗亭。雪王龛赠我, 懒字冠平生。二十七年真梦里, 催人霜鬓星星。如今相对眼谁青。自拈湘管坐, 学谱断肠声。”其二云:“并世词人知有几, 艳情各自欺谩。谁能下笔到金荃。不须颦更效, 辛苦二窗间。拟把日中居士问, �刍应笑狂禅。非关绮语要教删。隔墙钗钏动, 可许论媸妍。”[7]卷二, 6—7于此, 林氏以“丁巳词社”指称春禅词社, 则二者应为同一词社。
 
  再次, 林氏所言丁巳词社也即花行词社。因词社中人于1919-1920年间曾唱和结集《花行小集》, 故也称花行词社。在赵熙《东风袅娜》 (怪东风无力) 后, 编者王仲镛按语云:“自此以下十三阕, 皆庚申 (1920) 再至成都花行词社之作。”[6]991林思进《清寂词录》有《一枝春·芍药, 草窗韵, 丁巳词社作》:“典尽春衣, 买�华记得, 丰台晴雨。番风暗数, 婪尾送春情绪。谢郎句好, 又红到、影翻阶妩。愁赠与、说是将离, 却又月时偷聚。花行市桥何处。讨芳春试觅, 带围金缕。词人意倦, 懒订郭家双谱。待呼小字, 恐经上、灵飞先妒。最惆怅、溱洧人归, 倩谁寄语。”[7]卷一, 1另, 《花行小集》“体物分咏”类有林氏词作《一枝春·芍药, 草窗韵, 和香宋先生》:“典尽春衣, 买瑶华记得, 丰台晴雨。番风暗数, 病里送春情绪。当阶句好, 正红展、镜中人妩。吟望久、朱网深沉, 太息故园欢聚。如今市桥开处。更娇含泪眼, 羞惊霜缕。词人半老, 倦矣自修箫谱。芳名借省, 只防那、玉郎偷妒。笺本事、香艳于花, 似闻酽语。”[8]22比对二词, 当为一事, 但一言“丁巳词社作”, 一为《花行小集》收录, 则丁巳词社也即花行词社。另, 考察《花行小集》后发现, 与1917年的春禅词社一样, 花行词社核心还是赵熙, 社员虽略有不同, 但主体基本一致, 二者应为同一词社。
 
  春禅词社的唱和方式主要有书信和雅集两种, 不同的唱和方式, 取决于赵熙是否在成都。当赵熙不在成都时, 便与词社中人书信遥和, 此类活动共有三次。第一次为1916年3月, 赵熙时在荣县, 与胡薇元以明信片的方式往还唱和。1916年3月5日, 有人赠赵熙木化石, 于是, 赵氏便乞胡薇元为木化石填词。[9]156之后, 胡氏赋词《月底修箫谱·木化石》, 序称:“为尧生侍御题, 词社诸人, 应推黔南邓五为最。”[9]983月14日, 赵熙寄给胡薇元的明信片说:“木化石之入词社, 至为丙辰 (1916) 春盛事, 赋谢。……烽烟僻处开词社, 应似云�H奏广寒。作计风流倾海内, 龙身一段报归安。”[9]60-61第二次为1917年正月, 赵熙与社友就寿苏会以词唱和。1917年正月, 词社开展寿苏会, 邓潜作《五福降中天·正月十九, 园补寿苏公》[10]53, 赵熙寄词《瑞鹤仙·正月十九成都词社展寿苏之会, 用韵和之》[6]899《五福降中天·寿苏兼寿朝云, 此八百年第一韵事也, 戏和邓约斋前辈》[6]900。第三次为1917年三月, 赵熙作《甘州》“十二忆”组词“寄锦城词社”, 余人皆和赵熙之作, 后结集为《春禅词社词》。
 
  当赵熙到成都后, 便与词社中人雅集唱和, 此类活动有三次。第一次为1916年夏秋, 赵熙应邀到成都, 与社友诗词唱和。[4]179赵熙初到时, 林思进有诗《喜赵尧翁来成都, 宋芸老 (育仁) 招饮问琴阁为诗社, 因作赠赵, 兼呈芸老及同社诸子》[11]65, 宋育仁作《诗社作, 即酬胡孝博先生、林山腴、胡铁华, 兼柬同社赵尧生、杨范九、尹仲锡、邹怀西、周紫庭》七律组诗三首, 其二自注:“孝博以白海棠作词社, 逾日集图书馆, 白海棠甚盛, 尧生爰赋《红白海棠词》属和”。[11]66词社成立伊始, 既称“诗社”又称“词社”, 既作诗又作词。所作词, 赵熙有《惜秋华·白秋海棠》《薄��·八十松风馆海棠最胜, 吟者多尚白, 盖标其好之清也, 余有讥焉。补红秋海棠词》二首[6]873, 邓潜有《齐天乐·白秋海棠》[10]10, 邓鸿荃有《减字木兰花·白秋海棠, 和瓠庐》[12]10, 张慎仪有《齐天乐·胡玉津邀同宋芸子、赵尧生、邓华溪、邓雨人、路金坡、江子愚宴集天倪阁, 赏白秋海棠》[13]14, 等等。此外, 据前林《序》, 词社成员亦就黛黛花进行唱和。如赵熙有《露华·黛黛花, 吴淞茗也, 青城石室约赋》[6]874, 邓鸿荃有《露华·黛黛花, 吴淞茗也, 尧生有词, 余亦继声》[12]7, 张慎仪有《解语花·黛黛花, 吴淞茗名, 与赵尧生同赋》[13]15等。这些词作, 散见于词人别集。1916年中秋佳节, 词社中人泛舟花潭并以词唱和。赵熙有《南浦·中秋泛舟浣花溪》[6]875《桂枝香·中秋无月, 和休庵》[6]876, 邓鸿荃有《桂枝香·丙辰中秋, 尧生招同玉津、伯权、竺君诸君子泛舟花潭, 时尧生将归荣》[12]7等。1916年八月二十三日, 赵熙归荣, 社友相送时, 以诗词唱和。李思纯作诗《八月二十三日集江楼送别尧生先生, 归途口占》[14]1288, 邓鸿荃有词《征招·江楼小集, 送尧生归荣》[12]7, 赵熙有词《翠楼吟·江楼送别三十九人, 怆然赋此》[6]877及组诗《江楼留别十四首》[6]388分赠胡玉津、宋芸子、邓休庵等17人, 江子愚有词《征招·和香宋江楼留别之作, 即用其韵》[15]74, 等等。第二次是1919年春至秋, 赵熙至成都, [16]52与宋育仁、向楚等知好雅集唱和。第三次是1920年春至岁暮 (农历十月) , 赵熙再至成都, 与宋育仁、邓鸿荃、林思进等人宴集唱和。《赵熙集·香宋词》编者按:“一九二�年, 应四川省长杨庶堪约至成都, 住城西梁园, 与宋芸子、邓休庵、林山腴等时为文酒之会。”[6]992又, “一九二�年春, 到成都, 岁暮将归荣县, 聚饮草堂, 留别方鹤斋、宋芸子、邓休庵、林山腴诸人”。[6]997另, 《香宋先生年谱》 (续) 云:“ (1920年) 春初, ……再赴成都, 寓西城梁园。……遂与诸故交时为文酒之会, 先后唱酬之作辑成《花行小集》印行。……十月辞归, ……自此, 二十六年不到成都。”[16]52第二次和第三次的唱和词, 辑成《花行小集》出版。《花行小集》分为“十二社集”“体物分咏”“杂咏”三部分。其中, “十二社集”为社员宴集的唱和词, “体物分咏”为围绕某一同种事物 (如巢菜、芍药、榆钱等) 的题咏, “杂咏”涉及招饮、贺寿、题画、送别等主题。
 
  二春禅词社社作的内容
 
  社员词作, 既将佛禅打入艳词, 又表达了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太平的渴望。此外, 还通过对宴饮雅集及自然景物、四川风物的描写, “诗意地栖居”于乱象丛生的世道。[17]87
 
  其一, 以“绮语”达禅心。1917年3月, 赵熙与邓潜、邓鸿荃、路朝銮等人各作《甘州》“十二忆”组词, 即忆来、忆去、忆眠、忆食、忆坐、忆立、忆愁、忆笑、忆起、忆醉、忆行、忆浴, 多有绮语且以禅入词。《春禅词社词》为赵熙戏和胡延及其余社员再和赵氏之作。胡延所作, 源于南北朝沈约《六忆诗》, 正如胡氏所云:“沈休文《六忆诗》仅存其四, 今以忆去、忆立足成, 而以倚声传之。”[5]4胡氏将沈约的齐梁体作法运之于词, 表达了诗人情爱生活中的真切感受与印象。赵熙及其他社员, 不仅在和词中延续了胡延的作法, 以绮语入词, 而且贯注禅心, 如“悄无言、观音一座, 立小鬟, 龙女侍跏趺” (赵熙《八声甘州·忆坐》) , “戏把莲钩跏结, 绮阁似禅房” (邓潜《八声甘州·忆坐》) , “悟澈蒲团清净, 拥药炉经卷, 心契三生” (路朝銮《八声甘州·忆坐》) , “行还住, 又思量着, 要诵心经” (邓鸿荃《八声甘州·忆起》) , “顿拈花无语, 迦叶悟前身” (路朝銮《八声甘州·忆笑》) , “奈何天、别通禅味, 借拈花, 微妙印三生” (江子愚《八声甘州·忆笑》) , “拈花悟, 悟三生影, 欢喜诸天” (李思纯《八声甘州·忆笑》) , “修到迦陵共命, 占双双花底, 悟透前因” (李思纯《八声甘州·忆眠》) 等。将艳词与佛禅相结合, 显示了社员以“冷定”之绮语表达禅心的审美追求。
 
  其二, 对战乱的厌恶及对太平的渴望。民国初年至30年代中期的四川, 军阀混战不断, 既有川军与滇、黔军的巷战, 又有川军内战。春禅词社的社作, 记录了社员对战争的厌恶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一方面, 厌恶战争。如赵熙《倾杯乐·用耆卿韵寄锦城》:“蜗角军声, 鸿毛民命, 龟城旧邻犀浦。伤心是、二三耆老, 大劫荒荒, 几时快聚。问天公、何忍将人折磨, 祸水又横江, 与鸥为侣。半月风影频吹, 火云兼怪雨。想旧京, 初年光绪。尚万方无尘, 村农多吉语。如今者般, 送老崦嵫去。将此恨谁诉。劳天外双玉清词, 殷勤鱼素。流光且醉凭飞羽。”[6]931此词写军阀混战, 百姓受苦。赵熙和友人纷纷遭殃, 到处战火连天、祸水横流,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战乱的厌恶之情。他如“乱余犹在, 正万花成市, 故人重见” (邓鸿荃《百字令》) , “忍听连年战尘, 江山残照” (郭延《泛清波摘遍》) , “南渡江山, 总一般浩劫, 古愁云幂” (方旭《曲游春》) , “连年不仗秋收好, 者重重兵火, 残魄谁招” (梁宝华《庆春泽》) , [8]2, 3, 4, 19“夕阳征雁回飞处, 阻烽烟, 久断书邮” (李思纯《渡江云》) [14]1521等, 皆是如此。另一方面, 渴望太平。如辛楷《百字令·花潭春泛》:“先朝白发, 只三年一聚, 浣溪溪上。才说出城天便绿, 昨夜闹红新涨。镜里将花, 客来带雨, 水色玻璃亮。鸳鸯艇子, 马塍佳处停桨。恰好花市人稀, 后堂移宴, 鬲竹仙环响。自笑玉台携幼妇, 么凤绿毛同样。不醉无归, 所亲惊瘦, 人老春无恙。差差秧水, 太平农事长想。”[8]3渴望天下太平, 人民安居乐业。他如“渐兰花市了, 尚太平、游女如云” (方旭《瑶台第一层》) “太平梦、何时重做, 雨中愁、丁香半结” (赵熙《尾犯》) “甚山中、千日太平, 雨余乱叶空自响” (郭延《琐窗寒》) “太平期, 人影雅锄, 笑语东皋” (梁宝华《庆春泽》) 等, [8]4, 15, 18, 19也都寄托了对太平盛世的期许。
 
  其三, 乱世之中的交游娱乐、宴饮酬赠。紧张动荡的社会生活与有志难酬的人生际遇, 使社员们常常在诗酒唱和、以词会友的交游娱乐中调节自我、排解愁苦。词人们在唱和词中描写朋友之间游宴酬唱的闲适生活, 表明唱和词有娱乐解愁的特殊功能。赵熙每到成都, 社友们便会以宴会形式欢迎赵氏, 并陪其游览。1919至1920年间, 赵熙两至成都, 共社集十二次, 明确有宴饮者为第一、二、三、六、七、九次, 宴饮的地点分别有竹闲楼、马祠、花市、遗园、草堂寺、梁园等。宴饮之外, 尚有百花潭泛舟、拜谒杜文贞祠等活动。社员在宴饮及游览活动中均有词作唱和。如第一次社集, 邓鸿荃有《百字令·己未春, 尧老至成都, ……招陪花潭春泛, ……倚醉更成此词》, 宋育仁有《百字令·和休庵, 呈香宋, 酬招集诸君, 叙见休庵原唱》, 郭延有《泛清波摘遍·己未二月廿五日, 侍香宋师泛舟百花潭, 饮竹闲楼, 同问琴、休庵、圣传作》, 辛楷有《百字令·花潭春泛》等。又如第二次社集, 宋育仁有《临江仙·三月二日社集花市, ……即和休庵词意, 呈同社集诸君》, 方旭有《瑶台第一层·问琴招饮马祠, 限以“曲水湔裙三月二”起咏》, 邓鸿荃有《临江仙·芸老约饮花市》等。这些词作, “远世事而美遨游, 多难时所稀有”[8]1, 词社中人以“忻故人之相逢, 而良会之不易遘”[8]2的心态, 记录了词社中人乱世中难得的欢会及彼此珍重的愉悦心情。
 
  其四, 描写自然景物及四川民俗。一方面, 描写自然景物。在《花行小集》第四、五社集中, 词社成员以柳花、柳花�挛�主题, 进行了专题唱和。第四社集, 赵熙首唱《春风袅娜·锦城三月, 微风小晴, 柳花如雪, 二十年前所无也。……物久而失所宗, 罔知乡故, 不独柳然矣》, 宋育仁、邓潜、邓鸿荃、曾延年、龚维�、高培英、郭延、苏天续、范诗、辛楷等人各有《春风袅娜》相和。第五社集, 词社以柳花�挛�主题, 方旭、邓潜、邓鸿荃、郭延、曾延年等人分别以《扫花游》《露华》唱和。这些柳花词, 多遗貌取神, 如“小园滚雪, 叹梦影丝丝, 被风黏住。散愁万缕。问飘零惯了, 几时团聚” (方旭《扫花游》) , “秋痕乍结, 任天涯绕遍, 无计留春。碎如团雪, 风前故故撩人” (曾孝谷《露华》) , 在对柳花漂泊不定身世的感慨中, 寄托了对自己及友人身处乱世不幸命运的关照, 自怜与怜人兼而有之。此外, 在《花行小集》“体物分咏”部分, 还对巢菜、芍药、榆钱、樱桃、枣花、枇杷、荔枝等进行了描写。如“莫道不疗贫, 禁烟时、菜香同煮” (郭延《蓦山溪·榆钱》) , “风日好、须趁朝晴, 离离摘来和露” (郭延《玉烛新·樱桃》) , “四月芳园, 看一树、莺黄初闹” (邓鸿荃《三姝媚·枇杷, 和季吾》) , “解醉西园新摘取, 爪渍蜂黄, 珠弹将金镀” (赵熙《一箩金·季吾赋枇杷, 和者多丽, 戏附小调, 不当颜行也》) 等, 与咏柳花词相比, 此类词作, 了无悲情寄托, 生活气息较浓。另一方面, 对四川民俗的描写。四川抽烟很盛, 烟是社交场合不可缺少之物。[18]121在《花行小集》“杂咏”部分, 赵熙、邓鸿荃、邓潜、郭延等分别对叶烟、水烟、纸烟、鼻烟进行了描写。此类词作, 描摹吸烟运作及神态。如“吸得灰痕似雪, 吹箫样、还�j渔竿” (赵熙《满庭芳·叶烟》) , “金壶翻浪, 瑶草炊香, 松风涧水声声” (赵熙《声声慢·水烟》) 、“取叶叶相当, 雪衣一片, 圆裹单层” (赵熙《木兰花慢·纸烟》) , “饮似蛮家榴汁酒, 一点灵犀通髓。象七如针, 螺绞蘸雪, 香过樨禅气” (赵熙《壶中天·鼻烟》) , “一壶天窄, 爱牙签、小样轻轻挑起” (邓约园《壶中天·鼻烟》) 等。同时, 还努力挖掘吸烟与文化之间的联结。如“余灰落, 还分黑白, 迦叶口头禅” (邓鸿荃《满庭芳·叶烟》) , “妒煞芙蓉仙子, 情根铲尽红尘” (邓约园《木兰花慢·纸烟》) , “禅参鼻观, 考氤氲、掌故勇卢闲诘” (郭延《壶中天·鼻烟, 奉和香宋师》) , “壶中一朝一换, 要郎心、冰玉同清” (邓鸿荃《声声慢·水烟》) , “竹是湘江泪点, 通情处、都裹相思” (郭延《满庭芳·叶烟, 奉和香宋师》) , “梦华回首, 酸酸今日情味” (邓鸿荃《壶中天·鼻烟》) 等, 将烟与禅、烟与情思相联结, 显示了社员对川烟的独特体认。
 
  三春禅词社社作的艺术特征
 
  春禅词社社员的唱和, 类型多样化。同时, 善于将乱世悲情打入欢会之词, 形成亦喜亦悲的艺术风格。语言则婉约中有刚劲。
 
  其一, 唱和类型多样化。春禅词社社员的唱和类型, 大致有和韵同调型、和意同调不同韵型、和意异调型、诗词相和型等四种。一是和韵同调型, 题目即标示为和韵、次韵等。如《花行小集》第四社集, 赵熙先作《春风袅娜·锦城三月, ……不独柳然矣》, 宋育仁《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元韵》、邓鸿荃《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韵》、龚维�《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先生元韵》等均和赵氏词韵。第五社集, 方旭先作《扫花游·柳花�隆�, 邓鸿荃继有《扫花游·柳花��, 次鹤叟韵》。第九社集, 赵熙先作《玉漏迟·梁园春夜》, 宋育仁后有《玉漏迟·春夜, 次香宋元韵》。体物分咏, 赵熙有《金缕曲·栏干》, 郭延有《金缕曲·栏干, 次香宋师韵》, 等等。二是和意同调不同韵型。如第一社集, 邓鸿荃《百字令·己未春, ……倚醉更成此词》与宋育仁《百字令·和休庵, 呈香宋, 酬招集诸君, 叙见休庵原唱》即押不同韵。又如第四社集, 曾延年《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先生》与高培英《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先生》也押不同韵。三是和意异调型。如第五社集, 社员就柳花�滤�进行的唱和, 方旭、邓潜、邓鸿荃所用词调为《扫花游》, 而郭延、曾孝谷所用词调却为《露华》。第七社集, 同为招饮, 郭延、邓鸿荃所用词调为《齐天乐》, 而李思纯所用词调为《满庭芳》。四是诗词相和型。如前述1916年八月二十三日, 赵熙归荣, 社友相送时, 以诗词唱和。唱和类型的丰富多样, 彰显了词社唱和已达成熟阶段。
 
  其二, 善于将乱世悲情打入欢会之词, 形成亦喜亦悲的艺术风格。如前所述, 词社活动的四年 (1916-1920) , 也是四川战乱不断的四年。词社中人结社唱和, 心情是愉快的。但动乱的时代背景又使得社员们的词作蒙上一层阴郁的色彩, 从而使词形成了悲喜交加的特殊艺术效果。如郭延《泛清波摘遍·己未二月廿五日, 侍香宋师泛舟百花潭, 饮竹闲楼, 同问琴、休庵、圣传作》:“连宵快雨, 十里春阴, 乞取明朝天气好。闹红双舸, 预约俊游起须早。城南道。明漪似镜, 绿树如山, 可惜百花生过了。梦里流光, 回首中秋感多少。望林表。沾泥自伤落茵, 上�首罨诚悴荨H烫�连年战尘, 江山残照。鬓垂老, 应念胜会不常, 且喜今年重到。休惜楼头万竹, 玉山吹倒。”[8]2既有老友欢会之喜, 又有胜会不常之悲, 而作者之所以发此感慨, 主要是因为“连年战尘”。又如邓鸿荃《集贤宾·约尧老醉赋呈同社》“忆从挥泪江楼别, 缄札重重。所嗟云山闲阻, 劳燕西东。不惜金针暗度, 何期锦里重逢。连朝拼却花前醉, 叨陪笑, 语从容。更续永和修禊, 茆屋占东风。
 
  顿惊衰鬓各成翁。梦断景阳钟。怵心蓉城旧岁, 劫火宵红。但得盈尊有酒, 休言万事皆空。救时冯仗诸公在, 衡门下、自纵天慵。宴罢中庭送客, 新月已如弓。”[8]10在“拼却花前醉”的欢会中, 抹不去“蓉城旧岁, 劫火宵红”的“怵心”之痛。这些词作, 将乱世悲情融入欢会之词, 悲喜交融。
 
  其三, 语言婉约中有刚劲。词社中人, 既效法姜夔、二窗, 以婉约词风为主, 同时又受稼轩豪放词风的影响, 语言婉约中有峭拔。社员社作, 多有借梦窗及草窗韵者。如赵熙《尾犯·梁园送春, 梦窗韵》、方旭《尾犯·和尧生送春, 梦窗韵》、方旭《一枝春·芍药, 草窗韵, 和香宋》、郭延《芍药, 草窗韵, 奉和香宋师》等。这些词作, 受二窗影响, 用语深远、婉约。另, 赵熙词作之语言在婉约之外又显得刚劲峭拔。一如刘梦芙《冷翠轩词话》所评赵熙词“有白石之清峭, 稼轩之横放, 骨格高而具绝大笔力”[19]394, 钱仲联亦评赵熙词“得尧章神理”[20]2037。除了赵熙, 其他社员词作的用语也大都婉约中有刚劲。前引赵熙之《春风袅娜·锦城三月, 微风小晴, 柳花如雪, 二十年前所无也。……物久而失所宗, 罔知乡故, 不独柳然矣》云:“怪东风无力, 总荡愁边。吹作雪, 软于绵。一条条、绾是万丝千缕, 非花非雾, 情海漫漫。绿鸟吴音, 黄骢征曲, 欲挽生涯难上难。拾翠佳人洗眉黛, 一鞭游子怨关山。知有宫莺噪起, 衔来忽溜, 未央事、密爱轻怜。金堤上, 玉台前。春魂一样, 离恨千般。命薄三生, 碎池萍叶, 梦魂双醉, 秋苑榆钱。年年飘转, 便成�鲁啥�, 风流因果, 不算团圆。”[8]5此词运用托物起兴的手法, 借柳花写离合之情。词人用“吹作雪, 软于绵”点明柳花, 又通过“征曲”“游子”, 将柳花与离别联系起来。柳花“年年飘转”, 即使“成�鲁啥�”, 也“不算团圆”。既是在写柳花, 同时也是自己漂泊不定命运的形象写照。语言上, 融婉约词家的深婉和白石词的峭拔于一炉。他如“正拟绣�孪啾�, 粉蝶儿、捎上红茵。空宛转, 游丝难系足根” (曾孝谷《露华·柳花��, 和丹隐》) , “幸有朝云, 伴维摩、花下尊满。比�d洲渔笛, 夜月不胜清怨” (郭延《法曲献仙音·休庵招饮, 借草窗韵题其〈秋雁词〉》) , “君亦春愁似水, 算没个、并刀挥断。心万转。无眠丽谯更短” (邓鸿荃《玉漏迟·春夜答尧老》) 等[8]10, 11, 14, 皆有用语婉约、清刚的共同特征。
 
  四对春禅词社考察之意义
 
  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既有利于词作的辑佚和编年, 又有利于深化对民国四川词人活动的研究, 还有利于对民初四川词坛的研究及民初四川词学研究的深化。
 
  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有助于词作辑佚和编年。一方面, 有利于词作辑佚。如《花行小集》所录宋育仁词7首, 分别为《百字令·和休庵, 呈香宋, 酬招集诸君, 叙见休庵原唱》《临江仙·三月二日社集花市, ……呈同社集诸君》《春风袅娜·柳花, 和香宋元韵》《瑶台第一层·用鹤叟三月二本调, 暨韵酬郭季吾、李哲荪, 并柬邓休庵、赵香宋》《玉漏迟·春夜, 次香宋元韵》《月下笛·送尧老》《夜飞鹊·和休庵》, 均不见于其《城南词》《问琴阁词》, 是其集外之作。又如《花行小集》所录赵熙词之《凤箫吟·贺莘友》《卖花声·题自画秦吉了》《壶中天·鼻烟》 (同题两首) , 不见于其《香宋词》。《花行小集》所录邓鸿荃词19首, 均不见其《秋雁词》。另一方面, 有利于词作编年。根据社集情况, 可推定作者别集中某些词作于何年。据前可知, 词社中人赏白秋海棠在1916年夏秋, 故江子愚《念奴娇·玉津老人招看白秋海棠, 喜而有赋》[15]73应作于其时。另, 张慎仪《迈陂塘·闰花朝, 宋芸子柬约宴游花市》《八声甘州·次宋芸子闰花朝宴游词韵》[13]35-36可断定作于1917年, 因赵熙于1917年三月所作《春禅词社词·序》有云“宋芸子前辈出闰花朝词, 仍寄《甘州》旧调”, 而张词为和宋之作。而邓潜《征招·休庵鬻裘刊〈花行小集〉》[10]29可断定作于1920年11月以后, 因邓鸿荃刊刻《花行小集》在1920年11月之后。
 
  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有助于深化对民国四川词人活动的研究。一方面, 词社社作, 可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网络式的交游图。赵熙是春禅词社的核心, 通过宴饮唱和, 深远地影响了社员 (如邓潜) 的词学创作。在与赵熙的交往中, 邓潜不仅在其《牟珠词》中有相关唱和词问世, 其词“以幽心为主”的创作特色也深受赵氏影响。邓氏《牟珠词·序》云:“其 (邓潜) 创为词, 自交邓休庵、胡玉津始, 两君笃于词, 牵率以成多什, 然无专工者。后乃交赵香宋侍御, 侍御言词不传无意之色, 以幽心为主, 期于宋人深求之过, 以陈西麓、周草窗相诱进。余固笑, 不自信也。侍御遂与宋问琴前辈甄录若干篇, 而子 (庆桢) 不请, 妄以付刻, 要非初意也。吾黔贵定山中有牟珠洞, 奇诡独绝。余老矣, 泊乎无寄, 时时有乡关之思, 待御曰是宜名词。”[10]序邓潜作词, 先后受到了邓鸿荃、胡薇元、赵熙的影响, 但赵熙对其影响最大, 不仅指引邓潜学习陈允平和周密, 还与宋育仁一起为邓潜甄选出优秀词作, 并将词集命名为《牟珠词》。另一方面, 可以了解唱和词集《花行小集》的刊刻情况。1920年岁暮, 社员曾有诗词唱和。邓鸿荃首唱《夜飞鹊·〈花行小集〉既成, 鬻�t尖褂刻之纪传, 一笑》, 其他社员和之, 分别为宋育仁《夜飞鹊·和休庵》、方旭《夜飞鹊·和休庵》、胡薇元《夜飞鹊·休庵卖�t尖褂刊词》、龚慧修《夜飞鹊·和休庵老人鬻狐裘刻词》、邓约园《征招·典裘刊〈花行集〉, 为休庵赋》等。另, 时已回荣县的赵熙亦写诗《闻休庵卖�t尖褂刻〈花行小集〉》感寄:“诗穷卒岁本来难, 久念衣裘破复单。救饿无方谁解惜, 耽吟何事苦争刊。古传狗曲江翁笑, 老失鹑悬范叔寒。寄讯妇�T还办否?一编留请贵人看。”[6]443从上述唱和诗词可以看出, 为了将词社1919至1920年间的唱和之作《花行小集》刊刻出版, 邓鸿荃在冬天卖掉了珍贵的�t尖褂, 诚为民初四川词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有利于对民初四川词坛的研究及民初四川词学研究的深化。一方面, 有利于对民初四川词坛的研究。春禅词社, 以赵熙为中心, 汇集了当时的一些词学名家如林思进、张慎仪、江子愚等人。他们由于时代感应、志趣相投、结社唱和、砥砺词学, 从而共同提高词艺水平。这种“群居相切磋”的酬唱赠答心理, 大大强化了词人创作的群体意识, 而这种词人创作群体继续发展演变, 就会形成总体一致的创作倾向、审美追求和风格趣尚, 新的词坛 (民初四川词坛) 就会产生。可以说, 春禅词社对民初四川词坛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 而对春禅词社的考察无疑有助于民初四川词坛的研究。另一方面, 有助于深化对民初四川词学研究。春禅词社的“应社”之词, 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文人群体的心理积习与创作趣尚。民初四川的词学创作之所以繁荣, 词人队伍之所以壮大, 唱和之风流行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词社雅集唱和, 提高了词人的创作兴趣, 大家同台竞技, 使填词蔚然成风。社员们既以词交际应酬, 又在唱和切磋中提高词学修养。既提高了本人的创作水平, 又能光大民初四川词学。社员通过雅集唱和, 证明词亦“可以群”, 从而增强了词体文学的交际功能, 使唱和词成为社交的重要工具与文人联络友情的重要纽带。其题材所涉, 除常见的宴席、游览、题画、节气等外, 还以建筑和器物 (如栏干、帘、竹簟) 相唱和。唱和题材的丰富, 体现了文人生活的多样化和其时以词唱和的兴盛。民初四川词学能够蓬勃发展, 与词人大兴唱和之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对春禅词社的考察, 无疑有利于深化对民初四川词学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曹辛华.民国词史考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
  [2] 李树民.赵熙文学论稿[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2.
  [3] 曹辛华.��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考述[J].国学, 2016 (1) :439-470.
  [4] 毛欣然.成都词社考———兼谈赵熙在成都词社中的地位与影响[J].蜀学, 2018 (2) :178-189.
  [5] 赵熙等.春禅词社词[M].民国六年 (1917) 铅印本.
  [6] 赵熙, 著.王仲镛, 主编.赵熙集[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4.
  [7] 林思进.清寂词录[M].民国三十二年 (1944) 刻本.
  [8] 赵熙等.花行小集[M].民国刻本.
  [9] 韩祥生.玉雪双清[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1.
  [10] 邓潜.牟珠词[M].民国十一年 (1922) 刻本.
  [11] 林思进.清寂堂集[M].成都:巴蜀书社, 1989.
  [12] 邓鸿荃.秋雁词[M].民国七年 (1918) 刻本.
  [13] 张慎仪.今悔庵词[M].民国八年 (1919) 刻本.
  [14] 陈廷湘, 李德琬.李思纯文集·诗词卷[M].成都:巴蜀书社, 2009.
  [15] 江子愚.听秋词[M].民国排印本.
  [16] 赵念君.香宋先生年谱 (续) [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7 (1) :47-57.
  [17] 曹辛华.晚清民国旧体诗词结社文献的类型、特点及价值[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80-88.
  [18] 孙旭军, 蒋松, 陈卫东.四川民俗大观[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9.
  [19] 王翼奇, 等著.刘梦芙, 编校.当代诗词丛话[M].合肥:黄山书社, 2009.
  [20] 孙克强, 杨传庆, 裴��.清人词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