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安肃军的设置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6-11-25 01:45:49

  摘    要:北宋时期,承五代之弊,尽失河北燕蓟之险.宋辽对峙,时于梁门口砦置静戎军,旋改安肃军.本文对安肃军进行探讨,试分析安肃军建制的演变以及安肃军在北宋时期的边防作用.

  关键词:北宋; 安肃军; 河北西路;

  作者简介: 王珍,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宋史;

  北宋时期的安肃军,大致相当于今河北省徐水县,其古有"十二省通道"和"九省通衢"之誉.既有农田水利之利,地又当交通要冲,故历来为兵家所必争.有关北宋河北路、边防建设等问题的研究论文成果颇丰.张春燕在《北宋河北路政区研究》[1]一文中,以河北东、西两路为研究对象,阐述了河北路的地理环境及政区建制,这当中涉及到了有关安肃军的建制演变及地理位置的内容.杨玮燕的《宋辽对峙时期河北路水运的开发》,文章对河北路的地理条件和宋太祖、太宗及真宗三朝战时河北路水运的开发,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其中就包括了与辽相接的安肃军,因其地理位置及其水系,可以使得河北路沿边各地自由转饷问题[2].然而,对于地处险要之地的安肃军具体研究还相对较少.

  一.安肃军建制沿革

  安肃军,太平兴国六年(981)初置,宋为同下州,领安肃县.安肃县,春秋战国时属燕地.隋,开皇三年(583),隶属易州.至后晋时,契丹攻陷易州,遂城县得以幸免,另属泰州.后周显德六年(959),周世宗亲率大军北伐,收复易州,遂城县仍属易州,治今遂城.后周于今县城置梁门口砦.北宋时期,以军治县.宋太宗建静戎军,统辖易州遂城县三乡."景德元年并县,改安肃军."[3]1333徽宗时,撤军改制为安肃县.时童贯奏枢密院:"今既得燕山而景、蓟为外藩,则安肃保信在内地,无所用之,当废复县.是岁十一月,二军遂废."[4]167

  安肃军地处太行山东麓,其地貌由丘陵和平原组成,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安肃军境内河流属于大清河南支水系,主要有漕河、易水两条河流,且均发源于太行山东麓的低山丘陵地带.因其地势,易水向东注入海,使百姓获水源之利,同时也阻挡了辽国南侵.虽然两条水系河道短小,但是源短流急,而且纵坡降较大,"稍东注易水、合百济、会朝河而至于海",说明易水在为缘边塘泊注入丰富水源,并使之成为北宋河北边界抵制辽军的天然屏障.此外,该河流还起着沟通沿边各地河流水运发展的要务,使得河北路沿边各地可以自由转饷.

  二.北宋安肃军的设置

  安肃军的设置时间,史料中有迹可循.然后周世宗于显德元年北伐,收复关南地,宋朝建制后,基本承袭了后周的边界地区.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军在讨伐北汉胜利后,转而与辽军战于高梁河,结果宋军大溃,太宗负伤而还.继而在太平兴国六年,初建静戎军,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前沿的军事据点尽可能的阻滞辽军.宋景德元年(1004),改安肃军,治安肃县.《宋会要·方域》所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七月,河北分为东、西两路,安肃军属河北西路.

  安肃军位于宋辽边界最前沿的地方,"易水之南,敌之往来道,设障屯师,以塞其冲."[5]263因此可以看出,有关"军"的建制,多设于沿边地区,以达到防御边境的目的.军的设置,在五代以前,均为军垒,不领县,不为行政区.如若县置军,则同时撤销县制.宋代军一级建制与唐五代以前大有不同."军一般为边要之地,或户口繁多,亦置通判,以京朝官充.判官各一人,以京朝官及选人充,司户、司法、司理参军并同诸州.军小事简不备置,非繁据而不领县务者,量减官属."[6]4265

  三.安肃军在布防、固边作用

  北宋时为宋、辽界城,安肃军因此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雍熙四年(987)正月,辽军攻陷易州,"在太宗时建二军并保州,犬牙设置相制易州,以控制西山之路,国家沿边,独此最为险要."[7]167关于安肃军具体的四至八到,据《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八记载如下:"东至雄州八十里.西至威虏军三十五里.南至保州四十五里.北至易县八十里.东南至莫州一百里.东北至雄州容城县六十里.西南至保州四十五里.西北至平塞军四十五里."[8]1384通过宋太宗时期的四至八到,了解到北宋安肃军设置初年所辖区域的大致范围,也能看出它在沿边城市中一个突出的军事地位.它与四至八到中雄州、保州、威虏军这些州军都是宋辽边界的重要城市,其中,安肃军和西边的威虏军与在西南的保州形成犄角之势,方便战时支持.

  随着历史进程的不断发展变化,安肃军地区也有了一定的变化,通过宋人王存所撰写的《元丰九域志》卷二记载,东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部距离军界一十五里,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北部距离易州八十里.东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东北部距离军界二十里,西北部距离易州八十里.可以看出,到了宋神宗时期,安肃军的大概区域范围与宋初相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通过两时期数据对比,可以得出,坐标西、东南、西北方位距离有了差别,根据《太平寰宇记》载,安肃军距广信军为35里,《元丰九域志》则记载只有20里.同样,安肃军距离莫州100里,而神宗时期记载距离数是45里,距离相差55里.令人不解的是,安肃军距离易州的距离竟然越来越远.正是因为仁宗时期,安肃军、广信军、保州等沿边州军改归定州路统辖.目的是朝廷为了更好的经制河北武备,确保兵备分治妥帖,以控要害.且定州路边防事,重兵在定州,安肃军与之距离变化无非是能更好的将兵力集结,一则缓解安肃军军事压力,二则驻军较多,也能更好的固守定州路.除此之外,坐标西、东南、西北的目标州府名称的变化,其中也涉及了关于河北路州军县的升降废复问题,主要原因大致为地理位置和军事需求.

  仁宗庆历年间,富弼在上书谈及河北防御策略曾言,真宗景德以前,契丹入侵时,常以飞狐和易州为突破口,经过阳山子及满城,而进入广信军西部,后又常出兵于广信军和安肃军之间.大多率骑兵从西山下入境,大肆掠夺城内财物后,以东部为出口,经雄、霸州还辽.这是宰相富弼根据辽军多次进攻,总结其进军的路线.也突出说明了安肃军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旦辽军南下,便是首当其冲,先沐战火.因此,安肃军在诸多战争中也有着不凡的表现.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冬,辽军西侵边界,当时杨延朗在遂城,城小而没有准备,辽军又采取急攻战略,合围攻城数日,且辽国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军惶恐.杨延朗则召集城内丁壮登上城墙,给予他们兵甲器械来固守遂城.又遇天气大寒,利用天气原因,取水浇灌到城墙上,天亮就结成冰,墙壁坚滑而敌军难以攀爬,即溃败而归,宋军缴获其众多铠甲军械.可见,作为签订澶渊之盟前的最后一场大战中,安肃军在军事防御工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北宋在经过雍熙北伐失败、又签订澶渊之盟,对于辽的战略逐渐由攻变为守,最后转向消极防御.真宗景德元年(1004)正月,契丹奚部首领扬言要带领数千铁骑,重修平塞军并夺回旧城容城.真宗言,如若契丹奚部入侵,则以大兵夹唐河,命威虏、静戎、顺安军、北平寨及保州严兵应援,以抵制契丹骑兵.安肃军的职能也转变为与周边州军联防,以备应援,起到固守作用.

  四.结论

  安肃军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太行山东麓的军事位置和自然地理的情况,安肃军地处边界,且缺少高山大川的天然屏障,但是其短小湍急的河流却为筑建塘泊注入水量,制造成为沿边的自然障碍,也在水运转饷、联兵布防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签订澶渊之盟后,安肃军的职能更多是固守,发展沿边榷场,也促进宋辽边境贸易的发展.但是在宣和七年,废军置县,值北宋末年,宋金经过海上结盟后,北宋夺回燕云六州,边界发生变化,宋与金接壤,因而安肃军战略地位转变,继而复县.但最终沦陷金境,但相较于其他州军来说,依旧显现出强大的防御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春燕.北宋河北路政区研究[D].2012.06.
  [2] 杨玮燕.宋辽对峙时期河北路水运的开发[J].文博,2010.
  [3] 脱脱.宋史(卷八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33.
  [4]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7.
  [5] 曾枣庄、刘琳编.全宋文(卷一四六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63.
  [6] 刘琳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4265.
  [7]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67.
  [8] 乐史,王文楚点校.太平寰宇记(卷六八)[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8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