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西夏与辽宋金三朝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21 05:24:46
   摘 要:10-13世纪辽、宋、金等大国角逐时, 西夏和高丽与大国时和时战, 纵横捭阖, 关系复杂、奥妙。西夏、高丽有类似的地位,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西夏、高丽政体有同有异, 西夏称帝, 高玉称王。西夏军事、经济力量较强, 在宋、辽、金各国地位较重, 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也较大。两朝都借鉴中原儒学, 设科举, 但因宋与高丽互不接壤, 较少防范, 文化交往更加密切。两朝在《宋史》《辽史》《金史》有差不多相等的地位, 但从宋、辽、金三史传记看, 西夏详于高丽, 反映10-13世纪两国在中原大国中地位相近, 而西夏又较重于高丽。西夏被蒙古灭亡后, 其主体民族党项族与契丹人、女真人融汇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中, 而高丽经历4个多世纪改为李氏王朝, 后发展成为独立国家。
  
   关键词:西夏; 高丽; 宋; 辽; 金;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among Western Xia, Goryeo and Song, Liao, Jin Dynasties is rather complicated from 10th to 13th centuries.Western Xia and Goryeo have similar status and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political situation of China.There are both similarity and difference concerning the polity of Western Xia and Goryeo, the former is closer to empire, which has relatively strong military and economic strength.Both Western Xia and Goryeo learn from Confucianism and establish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Since Song Dynasty doesn't border on Goryeo, which means less threat from the latter, there are mor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them.Western Xia and Goryeo have almost equal status in History of Song, History of Liao and History of Jin.Seen from biographies, there are more detail about the former, which reflects its significance compared to that of the latter.After Western Xia has been destroyed by Mongolia, its main nationality, Dangxiang (党项) people integrated into Han and other nationalities together with Qidan (契丹) and Jurchen people, whereas Goryeo gradually evolved into an independent country calling Yi Dynasty going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for more than four centuries.
  
   Keyword:Western Xia; Goryeo; Song Dynasty; Liao Dynasty; Jin Dynasty;
  


 
  10-13世纪中国王朝分立, 格局复杂。契丹建立的辽朝借唐朝以来发展的余续, 迅速壮大, 成为北方强国。宋朝承接后周而立国, 企图统一中国, 而受阻于强辽, 形成南北朝分立局面。党项族自唐代迁徙至西北地区后, 发展壮大, 借宋、辽龃龉之机, 投辽庇护, 叛宋自立建国, 成宋朝肘腋之患。女真起于东北黑水��H, 先为辽朝藩属, 后发展壮大, 建立金国, 与宋朝订立“海上之盟”, 向辽宣战, 先灭辽国, 旋灭北宋。此外还有西部和西北部的吐蕃、回鹘和南方的大理政权。
  
  10世纪20年代, 在东北亚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兴起, 先后灭新罗、百济, 统一朝鲜半岛。中原大国角逐之时, 在西北的西夏和在东北部的高丽, 与大国时和时战, 纵横捭阖。西夏、高丽有类似的地位, 虽无直接往来, 却似遥相呼应, 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西夏、高丽与辽朝的关系比较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在从青藏高原东麓迁徙到西北地区后, 于唐中晚期开始发展, 五代、宋初已有很大势力, 形成了以夏州为中心的稳定地方政权。及至10世纪后半期, 首领李继迁抗宋自立之时, 便利用辽朝和宋朝的对立, 投靠辽朝。《辽史》载:“初, 西夏臣宋有年, 赐姓曰赵。迨辽圣宗统和四年, 继迁叛宋, 始来附辽, 授特进检校太师、都督夏州诸军事, 遂复姓李。十月, 遣使来贡。六年, 入贡。七年, 来贡, 以王子帐耶律襄之女封义成公主, 下嫁继迁。” (1) 即于10世纪末, 党项政权已成为辽朝藩属, 双方和亲, 关系亲密, 对宋构成严重威胁。四年后李继迁被辽封为夏国王, 再一年封为西平王, 地位进一步提升。然而李继迁又迫于宋朝压力, 一度依附于宋, 但仍事辽为上国。双方使节往来密切, 继迁每对宋获军事胜利, 首先向辽朝告捷, 以显示自己亲辽抗宋的成就。特别是辽统和二十年 (1002) 李继迁攻陷宋重镇灵州 (今宁夏吴忠市) , 立即派使节向辽朝报告。 (1)
  
  辽太祖天显元年 (926) , 辽朝灭渤海国后开始与高丽接触。10世纪中期辽朝和高丽产生矛盾, 双方形成长期对峙。10世纪末, 高丽北上扩张领土, 与辽国发生矛盾, 而与辽朝的敌国宋朝友好, 不断朝贡于宋。当党项政权与辽交好时, 辽于统和十一年 (993) 征伐高丽, 高丽战败被迫向辽称臣纳贡并与宋断交, 辽赐高丽“鸭绿江东数百里”, 高丽疆域逐渐扩展到鸭绿江一带。这样辽朝在东西两翼分别获得西夏和高丽的顺从。
  
  辽统和二十八年 (1010) , 高丽王被权臣康肇杀死, 辽大举攻高丽, 次年辽军撤出高丽。辽开泰七年 (1018) , 又以10万大军进攻高丽, 失败而还。翌年辽军再次进攻, 与高丽媾和。 (2)
  
  党项首领李继迁死后, 其子德明即位。11世纪初,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形成近百年的和平局面, 这对党项政权与辽、宋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党项政权在一段时间内与宋、辽都处于大体友好局面。德明先后被辽封为西平王、夏国王。辽兴宗即位后, 为加强双方关系, 以兴平公主下嫁德明子李元昊, 以元昊为驸马都尉。德明死后, 辽封元昊为王。重熙七年 (1038) 元昊称帝, 上表于宋, 但未见其上表于辽的记载。《辽史·兴宗本纪》中在当年也未记其属国的这件立国大事。在《辽史·夏国传》中只记当年“来贡”二字。 (3) 当时, 西夏与辽朝关系有些微妙。西夏臣属辽国, 但元昊与兴平公主不谐, 公主死亡, 遭到辽朝问责。同时辽朝禁吐浑鬻马于夏, 元昊侵扰、诱降在辽朝的党项, 使辽、夏矛盾升级, 辽重熙十三年 (1044) , 兴宗率10万大军三路进攻西夏, 大战于贺兰山, 西夏赭地清野, 使辽军马饥士疲, 夏军乘机猛攻, 大败辽军, 辽兴宗单骑逃出, 幸免于难。夏人执辽大将萧胡睹。十八年 (1049) 兴宗于元昊去世, 其子新君年幼之机, 再次率军攻夏, 双方互有胜负, 最后西夏仍然臣服辽国, 进降表。翌年, 高丽遣使到辽朝来贺伐夏之捷。 (4) 可见高丽重视与辽的关系, 祝贺辽对西夏战争的胜利。
  
  此后, 辽朝经历兴宗、道宗至天祚帝, 西夏经毅宗、惠宗至崇宗,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中, 辽、夏双方秉持从属关系, 相互来往。辽乾统五年 (1105) 辽以族女南仙封成安公主下嫁西夏崇宗乾顺。
  
  这一时期辽、高丽之间也保持稳定的从属关系, 高丽多次进贡。
  
  辽与西夏和高丽都有贸易关系。辽是西夏的宗主国, 双方有政治、军事的相互利用和摩擦, 也有经济的往来。《契丹国志》曾记录西夏向辽国贡进物品:
  
  细马二十匹, 粗马二百匹, 驼一百头, 锦绮三百匹, 织成锦被褥五合, 苁蓉、石甘石、井盐各一千斤, 沙狐皮一千张, 兔鹘五只, 犬子十只。本国不论年岁, 惟以八节贡献。契丹回赐除羊外, 余并与新罗国同, 惟玉带改为金带, 劳赐人使亦同。
  
  其中同时提及新罗。这时的新罗应指已统一朝鲜半岛的高丽。书中记载契丹回赐除羊外, 余并与新罗国同, 惟玉带改为金带。以下是契丹国每次回赐新罗国物品:
  
  犀玉腰带二条, 细衣二袭, 金涂鞍辔二匹, 素鞍辔马五匹, 散马二十匹、弓箭器仗二副, 细锦绮罗绫二百匹, 衣着绢一千匹, 羊二百口, 酒果子不定数。 (5)
  
  以上“犀玉腰带”改为“金带”就是契丹回赐给西夏的物品。这种进贡与回赐实际上是辽朝与西夏、高丽同时进行的一种变相的双向贸易。
  
  辽后期, 作为辽属地的女真兴起, 对辽构成严重威胁。辽天庆九年 (1119) 不得已封金太祖“东怀国皇帝”, 金指责辽不用大金国号。翌年, 金再攻辽, 辽岌岌可危, 乞兵于高丽以御金, 而金人责高丽。保大二年 (1122) , 金再攻辽, 天祚帝败逃至阴山, 西夏崇宗乾顺遣兵来援, 辽在危机中册乾顺为夏国皇帝。金统帅完颜宗望至阴山, 与夏国议和, 希望西夏能如事辽之礼改事金朝。最终天祚帝被金俘虏, 辽朝灭亡。
  
  辽将亡时, 既向西投靠属国西夏, 又向东请高丽出兵救援。西夏与辽有更为密切的姻亲关系, 西夏派兵援助, 显示出在关键时刻从属国、姻亲的密切关系。然而, 一方面西夏和辽都不是强金的对手, 另一方面, 金朝也以利相啖, 西夏终难以从一而终, 最后仍然舍辽投金, 并从中分得一杯残羹。高丽与辽虽是属国, 但发生几次战争, 关系微妙, 辽遇危难时, 值高丽内乱频仍, 并未出力相援。
  
  这一时期, 高丽与辽保持和好关系, 贡使、贺使等使节来往不绝。辽封高丽主为三韩国公, 其属国地位低于西夏。高丽向辽求取佛经和儒家书籍, 同时也向宋朝求取;而西夏则多次向宋求取大藏经, 并求儒学书籍。
  
   二、西夏、高丽与宋朝的关系比较
  
  1. 北宋时期
  
  党项族政权自五代至宋初, 皆是中原王朝地方政权, 被封为朔方节度使。至李继迁时公开抗宋, 依靠辽国, 自宋分疆裂土, 向背反复, 后占据宋灵州。随着宋、辽议和, 宋、夏关系亦趋和缓。德明时宋朝每年赐给西夏大量银、绢、茶, 还在保安军 (今属陕西省志丹县) 等地开设榷场, 发展贸易。宋朝给了西夏不少经济上的好处, 换得西部边境的安宁。德明迁首府于兴州 (今宁夏银川市) .宋宝元元年 (1038) , 元昊正式立国, 黄衣称朕, 建官设制, 一如中原皇朝。这样使宋夏关系骤然紧张, 双方武力相向。11世纪40年代初, 宋、夏接连在三川口 (在今陕西延安西北) 、好水川 (在今宁夏隆德县北) 、定川寨 (在今宁夏固原西北) 进行三次大战, 皆以宋朝失利告终。后终达成妥协, 订立庆历和盟, 西夏向宋称臣, 宋给西夏岁币, 而元昊在国内称帝自若。此次和盟稳定了双方边界地区的局势, 在一段时期内得到和平发展, 两年后宋、夏重新设立榷场。 (1)
  
  在宋朝东北部的高丽, 自五代后唐时王建建高丽王朝, 便遣使入宋朝贡, 被封为高丽国王。中原朝代更替, 各朝都照封其主为高丽国王。宋太宗雍熙三年 (986) 北伐攻辽, 因高丽国接辽境, 常为辽所侵, 宋朝遣使赍诏晓谕高丽, 提出:
  
  惟王久慕华风, 素怀明略, 效忠纯之节, 抚礼义之邦。而接彼边疆, 罹于虿毒, 舒泄积愤, 其在兹乎!可申戒师徒, 迭相犄角, 协比邻国, 同力荡平。 (2)
  
  明确要求高丽向辽朝用兵, 与宋形成掎角之势, 合力攻辽, “发兵西会”.而高丽并不真心介入宋、辽之战, 言语表示忠顺, 但实际“迁延未即奉诏”. (3) 宋淳化五年 (994) 六月, 高丽遣使至宋求援军, 诉以辽朝寇境。宋朝也不愿轻易生事, 并谕高丽不可轻动干戈。自此高丽附辽称臣, 受制于契丹, 而与宋朝贡中绝。咸平六年 (1003) , 高丽因辽屡来攻伐, 求取不已, 求宋军屯境上为之牵制。当时宋朝也遭辽军攻伐, 自保乏力, 无法援助高丽。辽军举兵攻至城下, 焚荡宫室, 高丽乃遣使请和。一年后辽、宋媾和, 订立澶渊之盟, 也正面影响着两大国以外的各王朝的关系。
  
  宋与西夏虽有合约, 既有密切来往, 又相互戒备, 防范甚严。诚如《宋史》“论曰”所言, 西夏“虽尝受封册于宋, 宋亦称有岁币之赐、誓诏之答, 要皆出于一时之言, 其心未尝有臣顺之实也”. (4)
  
  天圣八年 (1030) , 高丽遣使率293人庞大使团奉表入宋觐见。其后因辽朝对高丽的控制, 不通宋朝几十年。宋熙宁二年 (1069) 高丽又主动联络宋朝, 得到宋朝允许, 三年高丽遣使团百十人来。翌年高丽使人至宋京师, 要求入见时“依夏国例, 立班紫宸殿, 燕坐东朵殿”, 宋神宗下诏应允。 (1) 当时宋朝接待西夏、高丽使臣给予了同等待遇。
  
  北宋与西夏陆地相接, 由陆路往来, 有多条道路和驿站。北宋与高丽陆路阻于辽国, 只能利用海上交通。原来高丽人往返皆自登州 (今山东蓬莱) .后高丽欲远契丹, 乞改途由明州 (今浙江省宁波市) 诣阙。 (2) 政和中, 升高丽使为国信使, 其使节规格在夏国之上。自高丽王王徽以降, 与宋通使不绝, 然受契丹封册, 奉其正朔, 往来密切。总之, 在11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期, 北宋对高丽关系基本等同西夏, 自12世纪初的宋徽宗崇宁年间以后宋对高丽使者已“加礼与辽使等”. (3)
  
  《宋史》记载:“开封尹宗泽奏疏请北伐, 且言乞遣辩士西说夏国, 东说高丽, 俾出助兵。” (4) 当时宋朝正与金朝协商南北夹击辽朝事, 宗泽的建议若能实施, 则对辽形成合围之势。当时形势复杂, 各朝都有自己的盘算。宋、金联手攻辽也是矛盾重重, 西夏弃辽投金, 高丽自顾不暇, 只是隔岸观火。
  
  宋朝注重史书记载, 包括朝贡者的文字记录和形象图画。宋人王�栽凇堆嘁碲蹦甭肌分性�提到:“大中祥符八年九月, 直史馆张复上言:‘乞纂朝贡诸国衣冠, 画其形状, 录其风俗, 以备史官广记。’从之。是时外夷来朝者, 惟有高丽、西夏、注辇、占城、三佛齐、蒙古、达靼、女真而已。” (5) 大中祥符八年 (1015) , 时高丽早已被封为王, 在显宗时期, 是时西夏尚未正式立国, 但党项族已形成有影响的政权, 并且首领被宋、辽册封为西平王、夏国王。据此可知11世纪初宋朝已积存下包括高丽、党项政权在内的有关各王朝、政权的社会风俗资料。可惜这些珍贵的资料都未能保存下来。
  
  生活在北宋时期的孟元老撰写了一部《东京梦华录》, 就所见所闻追述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的城市风貌, 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年间 (1102-1125)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 其中的“元旦朝会”记载了西夏、高丽在内的各国使节朝会的情节:“正旦大朝会, 车驾坐大庆殿, 有介胄长大人四人立于殿角, 谓之‘镇殿将军'.诸国使人入贺。殿庭列法驾仪仗, 百官皆冠冕朝服, 诸路举人解首, 亦士服立班, 其服二梁冠、白袍青缘。诸州进奏吏, 各执方物入献。诸国使人, 大辽大使顶金冠, 后檐尖长, 如大莲叶, 服紫窄袍, 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带, 如汉服。大使拜则立左足, 跪右足, 以两手着右肩为一拜。副使拜如汉仪。夏国使副, 皆金冠、短小样制服、绯窄袍、金蹀躞、吊敦背, 叉手展拜。高丽与南番交州使人, 并如汉仪。……其大辽使人, 在都亭驿, 夏国在都亭西驿, 高丽在梁门外安州巷同文馆, 回纥、于阗在礼宾院, 诸番国在瞻云馆或怀远驿。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 (6) 从叙述顺序和接待馆驿可以看到, 在北宋时期, 因宋、辽是兄弟之国, 辽使地位高于其他王朝, 西夏次之, 然后是高丽等。但从与宋朝关系看, 因西夏与宋原是敌对关系, 后虽和盟, 但领土接壤, 不断有矛盾, 所以宋与辽、高丽更亲密些, 在宴请时“唯大辽、高丽就馆赐宴”.
  
  西夏、高丽与宋朝文化来往都很密切。两王朝都信奉佛教, 西夏先后六次向宋赎取《大藏经》。 (7) 而高丽也不止一次向宋请《大藏经》及其他佛经着述。 (8) 西夏仿照汉字创制了记录党项族语言的文字西夏文, 其境内有很多汉族、藏族, 同时使用汉文、藏文。
  
  高丽官制效法中原王朝, 百官名称颇与宋朝相类。其境内儒学兴盛, 实行科举, 使用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高丽与宋朝关系极为密切, 派遣留学生到宋朝学习。北宋初, 高丽人康戬、金行成都入国子监读书, 进士科登第, 并在宋朝任职居官。康戬官至京西转运使、工部郎中;金行成后累官至殿中丞, 病殁于安州通判任上。宋徽宗时, 高丽进士权适、赵�]、金端等参加贡举考试, 宋徽宗亲临集英殿主持他们的考试仪式, 特赐上舍及第。同时, 宋朝士人侨居高丽, 高丽国王也授以官职。
  
  西夏也学习中原地区的儒学, 以儒治国, 实行科举, 开科取士, 但未见有到宋朝求学者, 更遑论参加科举、为官事。西夏与宋朝壤土相接, 文化相近, 但因两国政治、军事关系紧张, 也影响到文化难以深层次交往。
  
  宋朝经济繁荣, 科技发达, 工艺上乘, 各地有不少特产, 其他王朝也各自有自己的特产。宋朝太平老人着书《袖中锦》, 列举享誉境内外“天下第一”的事物有20多项:
  
  天下第一监书、内酒、洛阳花、建州茶、蜀锦、定磁、浙漆、吴纸、晋铜、西马、东绢、契丹鞍、夏国剑、高丽秘色、兴化军子鱼、福州荔眼、温州桂、临江黄雀、江阴河豚、金山咸、简寂观苦笋、东华门把�, 福建出秀才、大江以南大夫、江西湖外长老、京师妇人皆为天下第一, 他处虽效之, 终不及。 (1)
  
  这里的“天下”非指一个王朝, 而是当时的多个王朝。以上物品和人才中, 历数当时最优秀的物产, 其中有的出自宋朝南北各地, 而第12、13、14项分别出自契丹、夏国和高丽。在宋朝人的眼中, 契丹的马鞍, 西夏的剑和高丽的高级青瓷, 同被称赞为“天下第一”, 反映当时宋、辽、夏、高丽各自的独特工艺。
  
  2. 南宋时期
  
  金灭北宋, 俘虏徽、钦二帝。宋高宗南渡即位, 绍兴十二年 (1142) 金、宋达成“绍兴和议”, 宋向金称臣, 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金仍为宋朝大患。
  
  这一时期西夏与南宋领土基本被金朝隔绝。建炎元年 (1127) 西夏与金约侵宋。绍兴元年 (1131) 宋高宗“诏以夏本敌国”, (2) 不再颁历日给西夏, 双方断绝了从属国关系, 但后又有所往来。
  
  西夏虽称藩于金, 作为金朝属国, 聘使如织, 但也非一心一意。当宋朝传檄夏国合兵讨金时, 西夏仁宗表示:金朝乃“鼠窃一隅之地, 狼贪万乘之畿, 天地所不容, 神明为咸愤”, 并表示要“恭行天讨”, (3) 但墨迹未干, 即出兵扰宋;两月后, 金主新立, 仁宗又乘机出兵袭金。
  
  南宋与高丽仍有使节来往, 但宋朝心存疑虑。宋高宗“虑金人通于高丽, 命迪功郎胡蠡假宗正少卿为高丽国使以间之”. (4) 此时金朝势强, 宋朝势弱, 高丽“彼邻金人, 与中国隔海, 利害甚明”.高丽首鼠两端, 实视金朝为上国, 而与宋朝虚与委蛇。宋朝猜疑高丽与金朝的关系, 对高丽的联系十分谨慎, 《宋史》载:
  
  绍兴三十二年三月, 高丽纲首徐德荣诣明州言, 本国欲遣贺使。守臣韩仲通以闻, 殿中侍御史吴芾奏曰:“高丽与金人接壤, 昔稚圭之来, 朝廷惧其为间, 亟遣还。今两国交兵, 德荣之请, 得无可疑?使其果来, 犹恐不测, 万一不至, 贻笑远方。”诏止之。 (5)
  
  南宋与高丽通使不仅有政治上的猜疑, 也还有经济上的考量。当时高丽使从海上来, 宋朝接待靡费, 困于供给。
  
  初, 高丽入使, 明、越困于供给, 朝廷馆遇燕赍锡予之费以钜万计, 馈其主者不在焉。我使之行, 每乘二神舟, 费亦不赀。三节官吏縻爵捐廪, 皆仰县官。 (1)
  
  这样的接待使宋朝不胜其烦。
  
  此时期南宋与高丽的关系已冷落到时断时续、可有可无的境地, 颇类南宋与西夏关系。
  
   三、西夏、高丽与金朝的关系比较
  
  西夏接触金朝较晚。在金朝进攻辽朝时, 金朝才与西夏联络, 开始西夏作为辽朝的属国驰援辽朝, 然而当西夏看到辽朝大势已去时, 只能屈服于金朝, 以事辽之礼事金。金朝攻辽与北宋、西夏相约, 联手攻辽, 并答应事成后给宋、夏部分土地。金顺利灭辽, 遂又大举南下攻宋。金朝攻击北宋时, 遣使到西夏约侵宋, 西夏崇宗答应, 因此扩充了辖地。西夏对金、宋首鼠两端, 摇摆不定。此后金和西夏一直保持着臣属的关系。13世纪初, 蒙古在入侵西夏的同时, 也攻侵金国。而金、夏摩擦不断, 仍在互相争斗, 力量消耗殆尽。在金、夏皆岌岌可危之时, 金哀宗正大二年 (1225) 双方和议, 西夏地位升格, 互称“皇帝”, 约为兄弟之国, 以图共同抗蒙, 可惜为时已晚, 无力挽狂澜于即倒, 先后被蒙古所并。此事颇类辽亡前的辽、夏约为兄弟之国。
  
  高丽因与女真地壤临近, 接触较早。在朝鲜半岛东北部的一些女真部落曾为高丽的臣属, 向高丽朝贡。女真氏族首领接受高丽授予的职官头衔。女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后, 开始进攻高丽。由于近百年的和平环境, 高丽武备较弱, 面对女真的入侵, 无力抵抗。后高丽开始培训精锐部队, 攻打女真并取得胜利。女真快速强大, 太祖收国元年 (1115) 建立金朝后, 高丽与宋朝和其他邻国的联系削弱, 受到孤立, 国力下降。
  
  金天会元年 (1123) , 金同时联系西夏、高丽, “以便宜与夏国议和, 许以割地”, 金太宗认为高丽“当以事辽之礼事我”, 但“勿遽强之”. (2) 二年, 西夏奉誓表, 请以事辽之礼对金朝称藩, 并作为交换条件, 希望得到一些原属于辽的土地。翌年, 金朝翦灭辽朝。天会四年 (1126) 六月高丽奉表称藩。 (3) 当年十月丁未西夏使和高丽使同日贺金太宗诞辰天清节, 两国使节应是初次在金朝见面。此时金军正追逐宋军几乎到汴梁城下, 北宋岌岌可危, 旋即灭亡。 (4)
  
  此后西夏、高丽每年不断来金朝贺正旦和金帝生日。宋、金绍兴和议后, 自金皇统三年 (1143) 宋、西夏、高丽三国使臣同时来金上京会宁府 (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 朝贺正旦、皇帝生日。贞元元年 (1153) 金海陵王迁都燕京 (今北京) , 称金中都, 自是三国使臣往来、会见于此。
  
  后随着金、宋关系紧张, 使臣往来也有变故。《金史》载:
  
  泰和七年正月, 是时用兵伐宋, 夏亦有故, 独高丽遣正旦使, 诏不赐曲宴。及天寿节, 夏、高丽使者皆在, 有司奏:“大定初, 宋未请和, 夏、高丽使者赐曲宴, 今请依大定故事。”诏从之。 (5)
  
  平时南宋、夏、高丽都应遣贺正旦使来金都。但金泰和七年 (1207年) , 金、宋交战, 宋朝当然不遣正旦使。“夏亦有故”可能指西夏于上年桓宗纯佑被镇夷郡王安全篡位, 而成吉思汗于是年“再征西夏, 克斡罗孩城”. (6) 西夏遇上了麻烦, 也没有来贺正旦。当年只有高丽派遣正旦使, 致使金朝的正旦节门前冷落, 金主下诏“不赐曲宴”, 即不再像往常那样请使节参加在禁中举行的音乐歌舞饮宴了。而当年八月金章宗生日天寿节之时, 虽宋朝使节未到, 但西夏和高丽使臣都来了, 便又给两国使臣赐“曲宴”.由金朝正旦节和天寿节各国派遣使臣和有否赐“曲宴”, 可以看到当时各王朝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权重。
  
  后因蒙古入侵, 自兴定二年 (1218) 后, 金先后与宋、高丽失联, 而与西夏时和时战, 后金、夏虽约为兄弟之国, 拟联合抗蒙, 但已于事无补。直至西夏灭亡当年, 仍派遣使节来金, 但未及复命, 西夏国亡。 (1)
  
  金国因接待属国使节等事, 培养不同语言的翻译人才, 在职官中有“高丽、夏国、回纥译史四人, 左右各二人”. (2) 可见金与高丽、西夏交往时, 高丽、西夏可使用本民族语言。宋、辽、夏、金时期, 既是民族交往频繁的时期, 也是民族语言扩大交流的时期。
  
   四、综论
  
  1. 西夏、高丽政体的异同
  
  西夏虽先后或同时臣属于宋、辽、金朝, 但自西夏元昊正式立国后, 便自称帝, 国中上下皆称国主为“皇帝”, 设帝号, 死后追称谥号、陵号, 各代相沿罔替。西夏历朝都设置年号, 不用宋、辽年号。皇帝的命令称为“诏”, 继任者称为“太子”, 妻子称为“皇后”和“妃”, 母亲称为“太后”.其国内所设职官皆以皇朝帝制, 中书、枢密分别为文武最高机构, 为帝国才能设者。宋朝曾对此提出抗议, 认为是非陪臣所为, 然西夏仍我行我素, 自帝国中, 俨然跻身大国行列, 显示出帝国气派。
  
  高丽先后被宋朝、辽国、金国、元朝、明朝封为王, 但在国内有皇帝所有的尊号、年号以及死后的谥号。同样, 其首都自称为“皇都”, 王宫称为“皇城”, 其国王的命令称为“诏”, 继任者称为“太子”, 母亲称为“太后”, 其职官建制有中书、枢密及以下各级官员, 也几乎与中原王朝无异。与帝制不同的是高丽国王被称为“大王”, 虽有庙号, 庙号有“祖”、“宗”之名, 但谥号皆为“大王”, 未称“皇帝”.高丽除个别朝代外, 基本使用中原王朝年号。
  
  2. 西夏、高丽两国对宋、辽、金朝的实际地位
  
  西夏与高丽位于宋、辽、金朝东西两翼, 在当时复杂、微妙的王朝关系中, 具有特殊的地位, 往往成为大国彼此较量的砝码和笼络的对象。而西夏与高丽也都从自身利益和实力考量, 权衡进退, 斟酌取舍。两朝相比, 西夏国土面积大, 人口数量多, 民众成分复杂, 军事、经济力量较强, 在宋、辽、金各国的视角中地位也较重, 对当时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也较大。如《金史》所说:西夏“立国二百余年, 抗衡辽、金、宋三国, �料缥蕹#� 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这种评价对高丽也大体适用。《金史》“高丽传”中5次提到“夏”或“夏国”, 而《金史》“夏国传”中竟无一次提及“高丽”,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金朝与高丽的关系对西夏影响很小。
  
  由于宋朝文化发达, 是儒学的发祥地和传承中心。西夏和高丽都从中原学习儒学, 实行科举。高丽人可以到宋朝求学, 参加科举考试, 甚至取得进士头衔, 任职做官。而近在咫尺的西夏却始终与宋朝没有这种亲密关系。原因可能是西夏抗宋分立, 虽与宋邻近, 然征战不断, 后虽有和约, 但威胁依旧, 互有戒心;不似宋与高丽互不接壤, 反而较少芥蒂和防范, 人员交往更加密切。
  
  20世纪初以来, 陆续发现了大批西夏文文献, 特别是黑水城遗址 (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 先后出土了数百种西夏文文献, 为西夏研究增加了很多新资料。在出土的西夏文法典《天盛改旧定新律令》中, 有汉 (指宋朝) 、契丹、西番 (吐蕃) 、西州、大食和回鹘、鞑靼、女直等族名和王朝名称, (3) 而不见高丽的名字。反映出西夏和高丽相隔悬远, 两个王朝无紧密的政治关系, 也没有直接的贸易往来。
  
  3. 西夏、高丽两国在《宋史》《辽史》《金史》中的地位
  
  《宋史》列传中有“外国传”八卷, 其中第一是“夏国”, 占上下两卷, 第二便是“高丽”.《夏国传》23 000字, 《高丽传》近10 000言。《夏国传》比《高丽传》字数多出一倍以上, 且名称上有“国”字。《辽史》列传中“外纪”仅一卷, 首列“高丽”, 后列“西夏”.《高丽传》不足2000言, 《西夏传》3300言。《金史》列传中“外国”分上下两卷, 首列“西夏”, 后列“高丽”.《高丽传》近4000言, 又有《国语解》近1200字, 而《西夏传》近6300字。另《金史》有“交聘表”三卷, 表中首以金年号时代为序, 下依次列宋、夏、高丽事迹, 亦可见当时各朝之关系、地位。
  
  在元代修史时, 将西夏与高丽置于差不多相等的地位, 但从宋、辽、金三史传记内容看, 西夏详于高丽, 反映了10-13世纪两国在中原大国东西两侧较为相近的, 而西夏又较重于高丽的地位。
  
  4. 西夏、高丽的结局不同
  
  13世纪初, 蒙古大军东向用兵, 先后灭西夏、金和南宋。西夏历经十代帝王, 享国190年。西夏灭亡后, 其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朝被定为色目人, 地位优于女真人、契丹人, 更优于汉人, 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继续发挥着显着作用。 (1) 进入中原地区的党项人、契丹人、女真人随着民族的交往加深, 逐渐融汇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之中, 成为消失的古代民族。
  
  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 自10世纪立国, 至14世纪末, 经历4个多世纪改为李氏王朝, 国号朝鲜, 绳绳继继, 后发展成为独立国家。
  
   注释
  
  1 《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 中华书局1974年版, 第1524-1525页。
  2 《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 第1525页。
  3 郑麟趾等:《高丽史》卷四,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第5-7页。
  4 《辽史》卷一一五《西夏传》, 第1526页。
  5 《辽史》卷一一五《高丽传》, 第1522页。
  6 (宋) 叶隆礼:《契丹国志》卷二一《外国贡进物件》, 中华书局2014年版, 第239页。
  7 《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八互市舶法》, 中华书局1977年版, 第4563-4564页。
  8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38页。
  9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93页。
  10 《宋史》卷四八六《西夏传下》, 第14030页。
  11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六, 神宗熙宁四年八月丙寅条, 中华书局1986年版, 第5504页。
  12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七, 宋神宗熙宁六年十月壬辰条, 中华书局1995年版, 第6029-6030页。
  13 吴玉亚、包伟民:《变动社会中的外交模式---从宋廷对高丽使臣接待制度看宋丽关系之流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年第1期。
  14 《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第14022页。
  15 (宋) 王�裕骸堆嘁碲蹦甭肌肪硭模� 《丛书集成初编》本,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第34页。
  16 (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旦朝会》, 中华书局1982年版, 第159-160页。
  17 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251、59-63页。
  18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40、14044页。
  19 (宋) 太平老人:《袖中锦》“天下第一”, 王云五主编:《丛书集成初编》本, 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 第1页。
  20 《宋史》卷四八六《西夏传下》, 第14023页。参见史金波:《黑水城出土活字版汉文历书考》, 《文物》, 2001年第10期。
  21 (清) 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六, 清道光五年 (1835年) 刊本, 第15-17页。
  22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50页。
  23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52页。
  24 《宋史》卷四八七《高丽传》, 第14052页。
  25 《金史》卷一三五《高丽传》, 中华书局1975年版, 第2885页。
  26 《金史》卷六○《交聘表上》, 第1392页。
  27 《金史》卷六一《交聘表中》, 第1393页。
  28 《金史》卷一三五《高丽传》, 第2888页。
  29 《元史》卷一《太祖本纪》, 中华书局1976年版, 第14页。
  30 《金史》卷六二《交聘表下》, 第1489页。
  31 《金史》卷五五《百官志一》, 第1218-1219页。
  32 史金波、聂鸿音、白滨译注:《天盛改旧新定律令》, 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第211、320页。
  33 史金波:《蒙、元时期党项上层人物的活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编:《民族史论丛》第一辑, 中华书局1987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