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4-03-03 13:35:20
  摘要:20世纪80年代,德国开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作为规避风险的手段,对维持社会的稳定具有积极作用,社会稳定是德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是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财政赤字的持续扩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挑战,德国进行改革,在削减社保费用、改善劳动力市场、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增大了贫富差距、降低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了劳动者技能。
  
  关键词: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危机与挑战;改革
  
  一、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容
  
  1883年,《疾病保险法》的问世,标志着德国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回顾世界历史,德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早于其他发达国家。但随着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德国经济进入低速增长阶段,社会保障支出成为德国财政的沉重负担,高额费率的社会保障体系难以为继。为了解决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德国政府开始了对社会保障体系的一系列改革。在1990年,东德与西德统一,每一位德国公民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同样的地位,享有一样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加重。由此带来了财政支出与收入的巨大缺口,使得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迫在眉睫。因此,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来完善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截止到目前,在德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为主体,事故保险、护理保险为有益补充。
  
  二、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危机与挑战
  
  1.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压力
  
  21世纪以来,随着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资金、技术、商品、人口的往来日益频繁,全球经济越来越连成一个整体。而德国由于其优越的社会福利待遇,所征收的社保费远高于发展中国家。过高社保费造成德国劳动力的成本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远低于德国,这使得德国的商品丧失了价格优势,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但德国的出口在德国的GDP中一直占有30%到40%左右的重要比重,过高的劳动力成本和商品价格严重影响德国的出口,进而影响德国经济的发展。
  
  2.人口老龄化加剧
  
  当前,德国的人口的结构正处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阶段。在医疗技术的进步延长了人类的寿命、女性接受教育年限增长延缓了生育年龄、抚养女子的高额开销和丁克家庭观念盛行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德国人口结构日趋老龄化。根据官方统计,德国0到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2000年为15.7%,而在2015年仅为13.2%,下降了2.5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的16.2%,上升到21.1%,上升了近5个百分点。同时,德国官方预计,2008年到2060年,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占缴费人数的比重会上升一倍,从33%上升到66%.而按照经验,老年人的医疗费用是一般人的3倍,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使医疗费用大幅度上升。
  
  3.财政赤字的持续扩大
  
  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筹集方式一直为现收现付制,在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这个模式可以维持,但是由于德国经济受石油危机的影响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冲击,经济的增长放缓,而社会保障支出却一直在高速增加,出现了财政收入难以支付巨额的社保支出的局面。因而,德国只能不断提高社保的缴费率,以此增加税收,弥补财政赤字。
  
  总之,全球化下的经济发展压力、人口老龄化加剧以及财政赤字的持续扩大,使德国经济和社会保障日益陷入“高福利→高缴费→高成本→低出口→低增长”的怪圈。因此,社保改革势在必行。
  
  三、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
  
  1.养老保险改革
  
  (1)养老金来源多元化。
  
  德国一直以来实施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养老金制度,正在演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职业养老金和以个人为主体的自愿性养老金制度相结合的全方位养老金制度,对养老金缺口的有益补充,使养老金制度延续下去,解决养老金收入与支出的巨大缺口。
  
  (2)延迟退休。
  
  德国通过相关立法对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做出调整,依据最新的政府规定,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将从2012年的65岁,逐步提升到2029年的67岁。
  
  2.医疗保险改革
  
  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机构在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中一直占据着主体地位,90%的德国民众享受的医疗保险服务都是在国家规定的医疗保险机构中,私人医疗保险机构仅占10%的比重。而一直增长的医疗费用和不断提高的医保缴费率,与政府的财政补贴之间的缺口,使得德国的医疗保险体系存在危机。
  
  (1)实行开源节流。
  
  一方面,德国实行统一缴费率的医疗基金,改变了筹集资金的方式。另一方面,缩小了医保覆盖范围的同时,政府通过宣传,希望民众改变依赖政府的现状,自身更加多地承担起医疗责任。
  
  (2)提高医疗机构间的竞争力,降低医疗费用。
  
  由于制度与法律规定,德国医疗机构一直以来存在着地位不平等的现象,私人医疗机构不能和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因此2007年,德国颁布了《法定疾病保险--强化竞争法》,打破了医疗保障体系中,公民选择医疗机构限制,公民可以在私人医疗机构和国家规定的医疗机构中自由选择,这样可以使得两种医疗机构自由竞争。通过自由竞争,可以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
  
  3.劳动力市场改革
  
  (1)减少对政府的过度依靠。
  
  德国过多的失业救助金和过长的失业救助期,降低了失业人群寻找工作的积极性。为了改变当前过多人依赖失业救助金的现状,政府对失业救济政策进行了改革。减少失业救助金的发放金额,缩短失业救助金的发放时间,以此激励失业者积极寻找工作。
  
  (2)改变劳动关系,提高就业积极性。
  
  德国政府建立了许多人力资源管理所,积极协调企业和员工的关系。针对企业希望避免的终身雇佣制所带来的巨额社保费用,德国政府允许企业对于一些低劳动报酬的临时工作,只缴纳有期限的社保费用。这种政策解除了企业对承担高额社会费用的顾虑,使企业可以按照自身需求灵活雇佣员工,激发了劳动力市场的活力的同时,提升了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
  
   四、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

  1.积极评价
  
  (1)缓解财政压力,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保入不敷出的问题。
  
  通过实行综合养老金体系,延迟退休,缓解了养老金支付压力,减轻了养老金体系由于入不敷出带来的不稳定性,提高了养老金体系的稳健性。通过医疗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政府支付医疗补贴的负担,提高了医疗保险体系的可持续性。通过劳动力市场改革,减轻了政府支付失业保险与失业救济的负担,同时活跃了劳动力市场。
  
  这三者总体降低了社会保障的支出,缓解了赤字压力,使得德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顺利地实施下去。改革卓有成效:失业保险的缴费率,从2007年到2013年下降了50%;养老金保险的缴费率,从2012年到2013年下降了0.7个百分点;医疗保险金在2012年获得了15.1亿的盈余。
  
  (2)降低了劳动力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
  
  通过社会保障体系在养老、医疗、失业保险方面的改革,一方面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减少了税收补贴,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成本;另一方面,对社保缴费率的控制,也降低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德国在国际竞争中更加有优势。
  
  (3)促进可持续发展,繁荣了经济。
  
  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不仅缓解了财政危机,还使得政府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入到研发领域,推动创新。同时,劳动力成本降低使得德国在出口中的竞争力增强,由于德国出口比重占GDP的30%到40%,无可置疑,这会极大的推动德国经济的发展。
  
  2.消极评价
  
  (1)增大贫富差距。
  
  在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改革,降低了福利标准,拉大了贫富差距。在2014年的欧元区国家中,德国的基尼系数为0.31,位于前列。
  
  (2)减弱内需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由于贫富差距的增大,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极大缩减,而高收入者的收入的变动对其消费影响不大,因而内需减少。由于消费是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内需的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阻碍劳动力劳动水平的提升。
  
  由于减少失业者救济金的额度和发放期限,迫使失业者寻找一些与其劳动技能不相符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不利于劳动者自身价值的实现,阻碍其劳动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东明。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与政策[J].中国财政,2013,第10期
  [2]梁云凤。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及其改革趋势[J].经济研究参考,2011,第61期
  [3]丁纯,李君扬。未雨绸缪的德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金融危机中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的主因[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第5期
  [4]和春雷,陈小芹。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J].世界知识,2001,第22期
  [5]姚玲珍编着。德国社会保障制度[M].2011
  [6]杨艳霞。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期刊,2016,第0卷(第5期):210-21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