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低碳经济特征及内涵探讨

发布时间:2014-04-13 23:31:27
   摘要:在全球气候日益恶化的背景下, 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应对自然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更是顺应农业生产发展规律, 落实生态农业政策的有效路径。特别在现代市场经济高速发展趋势中, 我国碳排放量严重超标, 不仅在农业领域, 更在工业及城市建设中对自然生态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我国是农业大国, 积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能够有效带动工业及城市低碳建设的步伐,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结合低碳经济理论, 探讨农业低碳经济特征及内涵, 提出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模式。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农业; 经济;
 
  
  一、引言
  
  在国际碳排放量日益恶化的视域下, 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关注, 而低碳农业是我国农业领域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 对落实“低碳减排”政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然而低碳农业特征、内涵及目标构建等基本理论仍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 无法指导农业实现低碳生产及发展。极大地制约了农业领域碳减排的发展。因而, 深入对现有低碳农业理论的研究, 通过归纳、分析, 探寻出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从而为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提供出科学合理的实现模式。
  
  二、有关低碳农业研究的理论
  
  (一) 低碳农业经济重要性研究
  
  美国农业学家沃里克基于对气候变化、二氧化碳与农业发展间的关系, 提出通过改变目前农业生产方式及模式, 实现以碳减排为目标的低碳农业模式。在实际农业生产过程中, 应结合当地地区自然资源及农作物特点, 选择保障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稳定的低碳农业发展路径。对此, 德国学者菲奈鲍尔深入沃里克的低碳农业理论, 结合欧洲地区土壤固碳水平及农业生产能力, 认为农业生产活动对提升土壤碳库具有极大的潜力, 应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低碳化的进程。伴随着国际范围内有关低碳农业理论的兴起, 我国农业学家相继对低碳农业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王军晨 (2015) 在相关论述中定义了低碳农业概念, 即在农业经营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以获取最大经济利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碳农业经济, 需要深化农业生产结构中, 以建设现代农业及调整农业生产模式为手段, 从而改善农村环境及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王珊珊、李艳秋 (2016) 则认为实现低碳农业经济是以低成本、碳减排的方式实现农业生态发展及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罗中敏 (2014) 认为低碳农业经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代表, 有助于应对气候危机、能源危机, 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二) 低碳农业经济实现路径研究
  
  英国生态农业学家希尔拉芭在有关着作中指明, 实施有机农业能够有效地发挥土壤自身的固碳功能, 吸收掉空气中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5.意大利学者哈钦森通过对意大利农业生产活动展开调查, 对农业碳汇的可行性及运行机理进行分析, 提出农业碳汇对农业领域应对温室气体具有极大支持作用。我国农业学家陶良秋 (2016) 则提出三种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节地、节能、节水的立体农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休闲农业及循环农业模式。而罗邱文 (2017) 则从农业生产整个流程进行分析及研究, 提出节约模式、替代模式、循环模式、清洁模式及产业链模式。而黄堂英 (2017) 则将低碳农业经济实现模式置于农业系统构建上, 认为构建农业生态。农田系统、植被系统及区域系统对提高土壤固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李德雄 (2016) 则提出将低碳农业与合作订单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及交易体系为主的农业连接机制相结合, 从而实现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目的。
  
  三、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结合国内外低碳农业研究成果, 低碳农业是在低碳经济及全球气温恶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以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指标, 以碳汇产品为主导的低碳农业产品结构及生产体系, 通过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土壤固碳特质及二氧化碳排放量, 从而改善农业生产对气候的影响、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进行。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首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是低碳农业的发展目标及发展方式。通常在低碳经济活动中, 我国大部分学者常常将碳排放量作为衡量发展方式是否属于低碳或者高碳, 导致具体实践工作生产能力低下及经济效益低迷等诸多问题, 限制了我国市场经济稳定地增长。因此, 低碳经济的重心并非是自然生态效益, 应是结合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即在保障农副产品的生产规模、农业经济水平及相关产品质量的前提下, 保障农业生产的低碳排放, 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及气温环境和谐的目标。其次, 低碳农业主要以低碳产品为产品, 以增加碳汇的形式改变原有高碳农业生产模式。其中低碳农业旨在农业生产环节、耕种环节及运输环节做到降低碳排放量, 实现生产出符合碳排放标准的农副产品。最后, 低碳农业经济生产链能够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促进土壤固碳水平。通过采用有机肥料如生物农药、生物肥等, 实现有机农业生产模式, 从而有效地降低碳源投入量, 改善土壤质量, 提升土壤碳固化能力, 进而增加碳库与碳汇。在低碳农业特征上, 低碳农业具备外部性、全球性、长期性等特征, 由于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温室气体形成具有决定性因素, 因此低碳农业经济在范畴上具备全球性, 其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具备可共享的特征, 因此其又具备外部性。此外低碳农业经济实现周期长, 具备明显的长期性。
  
  四、实现低碳农业经济的有效模式
  
  (一) 碳减排的农业模式
  
  碳减排农业模式, 即农业产业链模式, 旨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注重包括供、产、销及农业废弃物处理等产业链诸多环节, 实现农业生产到销售终端碳排放量最低的目标。首先, 实现农副产品生产的低碳化。借鉴生物农业、有机农业及绿色农业等相关经验, 发展现代化农业设备, 开发环保型杀虫剂及生物肥料, 实现农用产品的低碳化。在农用产品运用过程中, 以改进生产水平, 实现减少污染及降低能耗的目标。其次, 实现农副产品生产流程的低碳化。在耕种阶段, 通过土地治理及土地监测, 针对土壤状况调配农用肥料, 从而改善土壤质量;在灌溉阶段, 通过改变原有农业土地灌溉方式, 实行滴灌技术, 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用水的消耗量, 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再次, 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初加工及物流运输过程的低碳化。农副产品是生产产品的初级阶段, 只有经过加工才能提升农副产品的附加价值, 进而转变为可直接进行销售的商品。因此, 在产品深加工或初加工中, 应以低碳经济理论为指导方法, 采用低碳加工技术, 避免过度包装, 实现加工环节的低碳化。而在农产品运输环节, 应避免采用高碳排放的机动车辆, 应以辩证角度选择碳排放量较少的物流运输工具。
  
  (二) 碳铺获的农业模式
  
  据相关调查显示农业碳排放量占据都市及工业碳排放量的49.34%, 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主要碳源, 然而与其它碳源领域不同, 农业生产活动能有效发挥碳捕获功能, 具有极大的碳汇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湿地、森林、草原及海洋等具备碳汇功能地区的利用。首先, 应通过退耕护岸林及植树造林等方式, 发挥及恢复森林自然生态功能。森林生态功能使具备生态循环的复杂系统, 具备极强的碳储备能力。应有效利用森林光合作用, 吸纳空气中游离状态的二氧化碳, 实现固碳的作用, 继而实现降低农业地区二氧化碳浓度的目标。其次, 做好农业生态系统建设工作, 加强对农耕土地的规划力度, 将农耕土地合理散布在具有碳汇功能的湿地及草原之间, 实现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前提下, 提高土地碳汇固碳的能力。此外, 应充分考虑农业生产模式及地区气候差异, 更具地区区位土壤特点, 选择合适的农业耕种间隙及灌溉方式, 以提高土壤的固碳作用。最后, 发展农业旅游产业, 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模式。借鉴西方发达地区的经验, 通过开发生态文明农业、度假区及疗养村等旅游项目,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五、结语
  
  低碳农业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着支持作用, 对促进改善全球温室效益具有推进作用, 同时也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农业提出明确的方向。在低碳农业实现过程中, 相关政府部门应依据低碳农业经济的内涵及特征, 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相结合的视角, 开展低碳农业推广工作, 从而为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国民生活环境奠定有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润杰。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路径探究[J].企业导报, 2015 (18) :29 110.  
  [2] 胡中应, 胡浩。低碳农业: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15 (9) :169-172.  
  [3] 杭德君。低碳农业发展现状分析[J].赤子 (上中旬) , 2015 (23) :201.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