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服饰文化业与旅游业的融合路径探析

发布时间:2011-12-25 16:50:48
   摘要:民族服饰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机制包括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资源观改变、企业利润追求、技术进步和外部宏观环境改变等要素, 两者的融合通过资源、产品、功能三条路径实现。民族服饰文化与民族旅游业融合发展保障体系建设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企业的创新能力以促进融合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产业融合; 民族服饰产业; 旅游业;
  
  Research on Conv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Indigenous Costume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Tourism

 
  
  民族地区往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表征与载体, 也是最具符号化开发潜力的物质文化形式之一。近年来, 人们利用民族服饰文化发展产业的模式丰富多样, 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1].
  
  旅游业由于其天然的综合性和广泛关联性等特征, 是当前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目前, 国内外关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旅游产业融合产品、旅游产业融合模式、发展模式、机制及产业效应几个方面[2].一些关于民俗旅游的学术成果对民族服饰与旅游业的关系作了探讨, 如白晓梅、何桂花研究了蒙古服饰市场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 主张积极发展民族服饰市场以推进民族地区旅游业[3];肖燕萍、李巧云通过对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探讨了两者融合发展的基本模式[4];孙然提出运用少数民族服饰元素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5];欧艳、陈燕君设想利用壮族服饰进行专题服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6].一些其他领域的产业融合研究, 如杨颖关于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7], 刘晓明关于在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8], 朱龙凤关于茶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研究等[9], 也能为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研究提供启示与参考。
  
  将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民族旅游业相融合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凭借旅游业的相对优势, 做大做强地方文化产业;另一方面, 打造民族特色旅游, 实现差异化竞争。探讨二者的融合发展问题, 一方面是基于现实需要, 另一方面也符合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一、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民族旅游业融合机制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是在旅游需求提高、旅游资源观改变、企业利润追求、技术进步和外部宏观环境改变要素的推动下, 以满足消费者文化体验、休闲消费需求为产业关联基础上形成并发展的。民族服饰产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与民族旅游业融合后形成民族服饰文化创意旅游业, 属于文化创意旅游的一种具体形式。民族服饰文化旅游融合机制如图1所示。
  
  (一) 产业关联性是两者融合的基础
  
  旅游业是由需求驱动的泛产业, 关联性强, 它涉及29个经济部门中的108个行业, 较大相关行业有8个, 间接相关行业有33个[10].在民族旅游业中, 民族服饰是地方观光、民俗表演、旅游商品的重要资源, 同时, 民族服饰文化在色彩、面料、工艺、配饰、营销等各个环节都可进行创意开发, 形成以文化资源为依托、以人才为核心、以创新为灵魂的及具有高融合性、高增值力、交叉性、创新性的文化创意产业, 从而为旅游业提供更广的需求和利润空间。
  
  (二) 旅游资源观的改变是两者融合的土壤
  
  近年来,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化。旅游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 并可产生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1], “凡是足以构成吸引旅游者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均统称旅游资源”[12].旅游资源观念的拓宽使许多新鲜元素注入到旅游产业中, 被赋予旅游资源的功能, 摄影、会展、养生、教育等各种新型旅游业态不断涌现。民族服饰的可视性、观赏性, 创意民族服饰的审美性、艺术性, 民族服饰节庆的娱乐性、参与性, 创意生产活动的教育性、社会性等, 都成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三) 旅游消费需求升级是两者融合的根本动力
  
  旅游业是以需求为驱动的产业, 产业链围绕着旅游需求构建。近年来旅游市场需求求新求变, 在民俗旅游中, 人们更为注重旅游文化的民俗性和特色性。精美民族服饰极具的观赏性, 为旅行者提供新奇“在他乡”的体验, 民族服饰产品的商品属性放大市场空间, 加入创意元素后的民族服饰产业扩展原有的产业价值链内涵, 延伸完善旅游衣食住行产业链条, 为消费者带来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旅游体验, 从而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
  
  (四) 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内在动力
  
  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动力, 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相对于旅游业, 民族服饰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 产值低, 迫切希望通过旅游市场融入市场经济体系, 实现产业化生产、商品化销售、企业化经营, 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对于旅游企业而言, 产业升级、扩大规模是当下最为迫切的诉求, 业态创新是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融合是旅游业态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和发展趋势。
  
  (五) 宏观环境的改变、市场竞争形成外部推力
  
  2009年, 文化部、国家旅游局两部委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2010年, 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九部委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提出相关的技术融合、金融融合、旅游融合等政策与推进机制。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 鼓励文化创意、演艺、工艺美术与旅游资源整合。我国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丰富, 民族服饰企业所依托的技艺因地、因人而异, 容易形成差异化竞争。相较之下, 旅游市场的竞争市场更为激烈, 民族服饰与其融合有利于打造旅游的独特性, 增强其竞争力。因此, 竞争激发企业活力并转化为两者融合的推动力。
  
  (六) 技术进步形成助力
  
  在一般的产业融合中, 技术创新被认为是产业融合发展的首要动因。在民族服饰文化旅游发展中, 新技术的应用加强了旅游服务环节向民族服饰产业的渗透, 如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对传统民族服饰感兴趣的人们聚集在一起, 形成民族服饰文化爱好者的网络社区, 从而能够针对民族服饰文化爱好者的网区展开精准营销;互联网有利于组织传播关于民族服饰文化的相关内容, 使旅游业与民族服饰文化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等等。然而民族服饰旅游业的核心并非新技术的采用, 而在于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吸引, 相对于技术创新, 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业的市场因素更为关键。
  
  二、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民族旅游业融合路径
  
  产业融合受技术、市场、政策等多种因素影响, 文化资源由于类型多样, 与旅游业融合的形式更加多元。吴丽云从全产业链视角下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资源、产品、营销、消费融合四条路途[13];麻学峰等提出各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路径包括资源、技术、市场、功能融合[14].根据民族服饰产业与旅游业的特征, 融合可通过资源、产品、功能融合三条路径实现 (见图2) .
  
  (一) 资源融合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资源的融合是指民族服饰文化以资源形式融入旅游产业, 通过两者之间的共享, 使旅游内容更为丰富。
  
  根据融合程度的不同,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有人文观光 (如民俗节庆观光) 、民俗表演 (如民族歌舞表演) 、服饰文化展示 (包括动态的生态博物馆展示、静态的博物馆展示) 、民俗体验 (游客住当地民宿、尝当地食物、身着民族服饰) , 如图3所示。
  
  (二) 产品融合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进行产品融合时, 可以沿着两个方向展开。一是在原有融合的基础上拓展。如在民族服饰旅游产品方面, 目前我国民族服饰旅游产品开发中还存在着产品单一、市场识别度低、文化附加值不高等问题, 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纵观美国旅游商品, 服饰占其中的很大部分, 尽管都是些款式简单的T恤、棒球帽等, 但都有自已独特的logo与图案标识;在日本, 传统和服开发成旅游产品也受到游客的青睐。此外, 民族服饰创意后产品, 如家饰、茶艺用品等, 可为旅游商品带来更大的利润。二是形成新的业态。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通过节庆、产业园区、赛事、技术等, 可重组成民族服饰节庆之旅 (如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红瑶“晒衣节”成为龙胜旅游的新亮点) 、服饰主题园区之旅 (如以民族服饰收藏、展示、培训、设计、销售为一体的广西金壮锦民族传统生活馆) 、服饰赛事之旅 (如广西武鸣“三月三”的壮族服饰创意设计比赛、云南民族服饰创意设计大赛等每年均能吸引众多眼球) 、服饰专题摄游之旅 (如旅行社推出专业摄影指导老师同行的“摄影之旅”) , 民族服饰购物之旅 (类似国外的奥莱购物之旅) 等。
  
  (三) 功能融合
  
  每个产业都具有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当这些功能、作用与旅游产业相重合时, 便产生两者融合的契机与切入点。如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中的创意设计、生产环节, 具有与旅游产业相似的教育功能、体验功能, 两者融合成服饰技艺传习体验之旅, 如“远近”组织的服饰民俗探索之旅、技术探索之旅。又如民族服饰产品具有的装饰、标识功能, 可开发成服饰主题餐馆 (如以壮族菜系为主的饭店, 工作人员着装、环境装饰等均采用壮族服饰题材) 、主题酒店 (如上海广西宾馆采用壮锦、壮族服饰刺绣进行装饰) 、行业展示 (如公务窗口行业的制服设计) 等。民族服饰文化旅游使民族服饰的这些功能得以充分展示、发挥与强化, 同时也使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拓展。
  
  就融合模式而言, 资源融合属于渗透性融合, 产品融合属于重组型融合, 功能融合属于延伸型融合。渗透型融合的程度较浅, 未改变原来的业态及形成新的业态;重组型融合通过产品渗透和行业重组, 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 产生了新的业态;延伸型融合则属于产业之间的功能互补或市场延伸, 功能与内涵得到广泛提升, 竞争力明显加强。
  
  三、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的实证研究---广西靖西“绣球城”
  
  (一) 靖西旅游业发展
  
  靖西是广西西南边陲的县级市, 南与越南山水相连, 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境内三叠瀑布、二郎小桥、大兴田园、渠洋水景、底定氧吧等自然禀赋的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而通灵、古龙山则是广西唯一集养生、探险、科考、情趣于一体的国家4A级景区。近年来, 靖西致力于打造“山水边城·锦绣壮乡”特色旅游品牌, 于2016年2月被国家旅游局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单位、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试点县, 成为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2015年, 靖西接待国内外游客338.32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32.22亿元, 分别比2010年增长1.5倍和7.8倍。2016年1-9月, 靖西市游客接待390万人次, 同比增长51.75%;旅游总收入37.8亿元, 同比增长64.27%, 旅游产业各项指标保持快速发展势头。
  
  (二) 基于壮族服饰刺绣文化基础上的“绣球之乡”旅游业打造
  
  靖西壮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9.4%,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 其中绣球、壮锦民族服饰传统艺术享誉国内外, 被誉为“绣球之乡”.绣球本是壮族地区的吉祥物及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 广西各地均有制作。靖西绣球的特别之处在于制作时采用了复杂而独特的壮族服饰中的“堆绣”技术, 使得它的图案更为复杂、精美, 极富立体感。靖西的旧州老街上, 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绣球制作, 门上、窗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绣球, 因而, 这里因被称为“绣球街”而闻名遐迩, 是游客到靖西的必看景点之一。
  
  2013年, 靖西开始打造“靖西国际绣球城”项目, 该项目占地约1 500亩, 总投资约30亿人民币, 将依托自然资源并融合绣球文化打造国家级5A景区, 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业态的壮乡旅游小镇。在绣球文化的基础上, 靖西连续举办了“中国·靖西七夕绣球节”.2015年, 壮族服饰设计时装秀成为“中国·靖西七夕绣球节”的重头戏。
  
  靖西利用当地民族服饰文化及传统技能, 为游客提供包括观光、娱乐、购物、艺术、学习等多种服务, 为旅游业提供新的增长点, 尽管还在探索实践中, 但也是将来发展民族服饰创意旅游的一个方向。
  
  四、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保障体系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主要由政府促进、企业参与来完成, 在保障体系建设中, 应考虑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 促进融合的顺利实现。
  
  (一) 强化政府管理服务职能体系
  
  在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中, 政府主要在提供引导管理、公共服务、市场监管、人才支撑等方面起护航作用 (见图4) .
  
  (二) 加强企业战略创新和管理创新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属于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 旅游业属于服务业, 二者融合过程中, 产业的发展水平不一, 融合发展的基础也不均衡。相对而言,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的体量较小, 应主动向旅游业靠拢, 打破两者之间的行业分隔, 为二者的融合创造机会。旅游业应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空间、引领作用的认知, 企业内部营造良好的有利于融合的生态环境, 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推动战略创新、管理创新 (见图5) .
  
  总之, 民族服饰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既有利于保护、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也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转型升级, 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目前, 两者的融合尚处于初始状态, 融合程度浅, 模式单一, 同时, 在融合过程中, 人们对民族服饰文化产业及旅游业两者角色的认知还不充分, 未能凸显服饰文化的主体性及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未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 要明确民族服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交叉点, 找到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与策略, 并在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如何进行产品创新、经营模式创新等。
  
  参考文献
  [1]曾艳红。文化可持续创业视角下的广西壮族服饰生产[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3) .
  [2]程锦。旅游产业融合研究进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 2011 (4) .
  [3]白晓梅, 何桂花。蒙古服饰市场化与民族地区旅游业关系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4 (1) .
  [4]肖燕平, 李巧云。湘西民族艺术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7 (1) .
  [5]孙然。论广西壮族服饰元素在旅游商品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 2013 (2) .
  [6]欧艳, 陈燕君。壮族服饰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探究[J].科教文汇, 2013 (4) .
  [7]杨颖。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基于产业比较视角的研究[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1) .
  [8]刘晓明。产业融合视域下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2014 (5) .
  [9]朱龙凤。茶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制、模式与保障体系研究[J].福建茶叶, 2016 (7) .
  [10]魏小安, 付磊。旅游业受“非典”影响情况分析及对几个相关问题的辨析[J].旅游学刊, 2003 (4) .
  [1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第3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5.
  [12]邓观利。旅游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3:12.
  [13]吴丽云, 产业链视角下的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路径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 2016 (6) .
  [14]麻学峰, 张世兵。旅游产业融合路径分析[J].经济地理, 2010 (4) .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