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0-12-01 20:38:59
  [摘要]近年来,关于城市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对城市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相关文献的分类总结,从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研究、人群聚集风险分析研究、聚集人群的疏散研究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未来人群聚集区域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针对城市人群聚集区域的多部门协同应急研究以及公共安全应急预案的生成方法研究是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
  
  [关键词]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风险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人群聚集区域的娱乐活动、商业活动、体育活动、文化活动、宗教活动等越来越多地被公众所关注。这些活动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活动场地空间有限且参与人数众多。例如,2012年10月2日,北京故宫日接待游客超过18万人;2013~2014年赛季,德甲联赛平均每场观众人数达到42600人;2015年春节期间,北京地坛庙会平均每天接待游客将近14万人。由于这样的活动伴随着大量的人群聚集,聚集的人群难以引导、指挥和控制,一旦遭遇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存在着很大困难,极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例如,2005年8月31日巴格达一座桥梁上有人散布炸弹谣言,引发严重踩踏事件,造成近千人死亡;2014年3月1日昆明火车站发生暴恐砍人事件,造成31人死亡,141人受伤的严重后果;2014年12月31日,上海市外滩陈毅广场跨年活动中发生了群众拥挤踩踏事故,酿成36死49伤的悲剧。随着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事件的不断发生,聚集人群的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关于城市人群聚集区域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目前,关于城市人群聚集区域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的研究,此类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群聚集的原因,从而从根源上进行人群调控;二是关于人群聚集风险的研究,此类研究有助于对人群聚集区域采取预防监控措施,从而为聚集人群的安全疏散提供前提和依据;三是关于聚集人群疏散的研究,通过此类研究可以为制定应急疏散预案提供依据。下面分别对这三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
  
  一、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研究
  
  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对聚集人群的安全有着重要影响,对聚集人群的心理及行为进行研究有助于分析人群聚集的原因,同时也有助于归纳出人群聚集的特点,从而可以从根源上对人群进行管控。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起源较早,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Le  Bon[1]以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聚集人群作为分析对象,研究了在个体聚集为群体后个体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进而提出了从众理论,对灾难发生时人们的从众行为进行了阐释。此后,Smelser[2]和David[3]针对从众心理和人们在从众心理下的行为表现进行了深入研究。Smelser认为,从众行为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表现为盲从、顺从等,往往会导致人群过度拥挤、聚集人群难以疏散等现象的发生,从而发生一些灾难事故。David则从统计物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人群的心理特征,并提出了一些解释从众行为的理论,如催眠效应、循环反应理论等。王振[4]和姜姗姗等[5]针对公共场所中影响人群行为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总结了聚集人群的典型心理及行为特征,如从众、虚张声势和交叉流等现象,认为恐慌情绪和由此产生的骚乱行为是发生人群聚集事故的重要原因。Anthony[6]研究了聚集人群的恐慌情绪以及伴随出现的生理反应特征,如缩手缩脚、紧张,严重时则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心跳加快、流冷汗等,研究指出对于人群大量聚集的情形,发生恐慌的人群应加强互助和协作。Dirk等[7]研究了人群疏散过程中恐慌心理与从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着名的社会力模型,并给出了考虑利己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最优疏散策略。Darrow和Lowinger[8]、Simons和Taylor[9]分别对聚集人群的骚乱行为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并对产生骚乱行为的个体和群体心理因素进行了阐释。Apter[10]、Mann等[11]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导致骚乱行为的心理诱因,针对与骚乱行为有关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等多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此外,胡芾[12]通过对人群的失衡、不信任、造势和法不责众等心理特征的研究指出,准确把握人群的心理活动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理顺人群的情绪,是预防和处置好群体性事件的关键。殷雁君和唐卫清[13]基于个体好奇心理对人群聚集过程进行模拟,提出了好奇心理的人群聚集行为仿真模型,分析了事件因素、环境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对于人群聚集规模的影响。
  
  二、人群聚集风险的研究
  
  关于人群聚集风险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人群拥挤踩踏风险的研究、人群聚集区域的风险分析和聚集人群的风险管理等。
  
  拥挤踩踏是大量人群聚集所带来的典型风险。一般来说,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作为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事故灾难的次生灾难发生。Lee和Hughes[14]利用已公开的事故数据,对人群拥挤和踩踏事故进行定量分析,并由此得到聚集人群的行为规律。Henein和White[15]针对疏散过程中的人群行为进行了仿真模拟,并研究了人群拥挤踩踏事故中人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力。Heigeas等[16]针对非协商紧急状况下的人群聚集现象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基于作用力的粒子模拟系统来对紧急状况下的人群聚集行为进行分析。Liu等[17]对地铁站中的人群拥挤踩踏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建立评估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在北京13个地铁站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所建立模型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卢春霞[18]依据波动理论,特别是激波理论对拥挤人群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拥挤人群的密度、速度与激波的关系等特征的分析,总结出一些用以避免拥挤事故发生的方法与措施。任常兴等[19]采用群集指数来描述人群聚集的程度,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分析,总结出事故的特征,从公共场所的性能优化设计、人群素质和群集密度、人群管理控制以及信息交流等方面分析事故原因,并给出了有关事故的防控重点。白锐等[20]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七年间人群聚集场所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此类事故发生的一般性原因。佟瑞鹏等[21]考虑了造成人群拥挤踩踏的多种原因,建立了拥挤踩踏事故风险定量评价模型,给出了与事故风险存在函数关系的特征要素以及在人群恐慌状态下引发拥挤踩踏事故的主要因素。此外,寇丽平[22]通过对群体性挤踏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心理原因、客观原因和管理方面原因的分析,指出了挤踏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公众安全素质有待提高,其从社会管理层面对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预防提出了建议。
  
  风险分析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行业,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引入安全管理领域。受制于人群聚集场所的复杂性和变动性,有时很难将风险因素完全量化,一些学者会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英国HSE  (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机构利用调查表法和关键词法对公共场所的人群聚集风险进行了分析[23~24].牛晓霞等[25]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人群聚集场所进行风险评价并阐述了定性风险评价技术的步骤和详细内容。Lee等[26]用人工神经网络法对小范围人群聚集区域的火灾风险进行了分析;Radke[27]构建了一个地理信息系统(GIS:  Geographic  InformationSystem)来对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湾East  Bay  hills地区的火灾风险进行建模评估,该信息系统可根据火灾风险的危险状态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张天齐[28]对大量的公众聚集场所进行调查与分析,构建了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并借助所建立的模型对公众聚集场所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得出消防安全评估结论,从而根据不同公众聚集场所的特点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控制对策。
  
  聚集人群的风险管理是指对聚集的人群进行有效监督,控制人流的有序运动以及对人群集结的方式进行系统规划[4].目前,聚集人群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群的实时监控技术、聚集场所的通讯技术、人群密度的估算技术和拥挤人群中人与人之间压力预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9~30].Sun等[31]给出了描述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的指标体系,构建了人群聚集风险的分析模型,并建立了人群聚集风险的实时监控系统。孙燕等[32]建立了用以描述人群聚集风险的DICE模型,给出了人群密度阈值、人群压力阈值以及人群聚集风险的总阈值的判断标准,将人群聚集风险实时管理技术推向了实用化。宁利君[33]针对大型城市综合商业区、着名旅游景点等区域经常出现人员数量“井喷”的现象进行研究,设计了人员密集场所人群聚集的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倪慧荟和姚晓辉[34]论述了面向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的构建模式,并依托具体项目案例介绍了应用经验。王嘉悦等[35]利用国内某重要城市核心区公共场所的人群运动视频图像,借助互相关算法对该场所人群运动特征进行了分析,该分析结果可为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风险防控、拥挤踩踏事故的专项应急预案制定、人群聚集活动安全方案编制等提供理论支持。何涛[36]对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只有通过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模型,对可能出现的危险进行有效预警,才能避免如上海外滩踩踏事件这样的悲剧发生。
  
  三、聚集人群疏散的研究
  
  聚集人群的疏散可能会涉及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人群聚集区域的娱乐(或商业、体育、文化、宗教等)活动结束之后,对人群进行安全疏散;另一种是在人群聚集区域的突发事件/事故发生后对人群进行安全撤离。聚集人群的安全疏散问题一直是政府和学者们关注的公共安全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大多是以火灾发生时各类建筑物中的人群紧急疏散为背景[37~43].Jiang等[37]针对国内公共娱乐场所的火灾疏散方案进行研究,提出了几种提高人员疏散效率的方法,如根据客人负载的不同设计不同数量和不同宽度的紧急出口,以及根据出口内外环境的不同设计不同级数的楼梯等。Ran等[38]通过仿真研究分析了智能疏散引导系统对于建筑火灾中人群疏散的作用,为消防应急疏散照明指示系统(EELIS)的修正提供了帮助。Wagner和Agrawal[39]用计算机仿真模拟了音乐会现场(在体育场或礼堂举办)发生火灾的场景,通过设计基于主体的系统来评估群体行为,给出了模拟场景下人群疏散的过程及效果,并构建了相应的决策支持系统。张云明[40]对公众聚集场所人员密集的特点和现行准则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公众聚集场所发生火灾时人员疏散性能化分析方法。汪金辉等[41]为解决火灾发生情形下人员疏散预动作时间基础数据匮乏的问题,针对教室这一典型的人员聚集场所进行火灾疏散模拟实验,采集了火灾发生时的学生疏散预动作时间样本,分析了其中的统计规律。Zhou等[42]采用马尔科夫模型来测度公共场所的安全设计,该模型可以有效地度量有限时间内人员疏散的密度。赵哲等[43]以广州天河商业中心的地标性建筑为例,建立了几个高层建筑的人员疏散模型,通过仿真实验得出,Steering模型更适合于公众聚集场所的应急诱导疏散。
  
  近年来,一些学者采用新的方法和技术对聚集人群的疏散问题进行了研究[44~49].Wang等[44]通过利用人群密度来分析人群流动的特征,研究了人群流动的特征和典型人群密度对大规模人群疏散的影响。Yang等[45]针对公园和广场的人群应急疏散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多主体框架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新型紧急疏散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洪山广场”的紧急疏散问题进行了案例研究。张培红等[46]在研究中引入了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利用计算机模拟分析了障碍物的存在所导致的疏散通道附近人员群集滞留的相关因素。徐方等[47]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人群疏散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确定了六种建立疏散模型和开发疏散模拟软件的基础数据,并总结出获取基础数据的四种主要方法,为公共聚集场所人群疏散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刘远[48]受到日本“DJ警察”的工作方式启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现行的聚集人群疏导控制方式的内、外部机制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避免安全事故、减少事故伤害的科学管控方式。蒋雪玲和潘颖[49]提出了改进的基于摩尔型领域的二维元胞自动机的仿真疏散模型,并对人群聚集区的安全疏散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更真实地刻画了个体行为,平均疏散时间随密度和出口宽度变化的模拟结果也与客观实际相符。
  
  四、结论与展望
  
  从已有文献来看,由于人群聚集的风险管控问题具有强烈的现实背景,因此关于人群聚集风险的研究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心理行为分析、环境风险分析、应急疏散等角度对聚集人群及人群聚集区域进行研究,较少涉及到人群聚集区域应急响应中多部门协同模式的分析与探讨,更缺少考虑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应急预案或应急方案的生成方法研究。
  
  在现实的应急管理中,若要较好地应对人群聚集区域的公共安全事件,往往需要多个职能部门(如公安、交通、消防、医疗、新闻等)的协同合作,各部门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联合行动,充分实现各类资源的共享以及通讯的畅通,可高效地应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公共安全应急响应通常面临着时间紧迫、环境复杂多变等情形,人群聚集导致事件演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加大,这就要求事先制定出详细、合理且有效的应急预案,从而对可能发生的公共安全事件提供决策支持。因此,针对多部门协同规律与协同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有效的应急预案生成模型,从而为人群聚集区域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是应引起广大学者高度重视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LE  BON  G.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mmnd[M]. 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 1896.
  [2] SMELSER  N  J.  Theory  of  collective  behavior[M].New York: Pergamon. New York: Free Press, 1963.
  [3] DAVID J L. Statistical physics: Following the crowd[J].Nature, 2000, 407(28): 465-466.
  [4] 王振。城市公共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理论及应用研究[D].  天津:  南开大学, 2007.
  [5] 姜姗姗,  王振,  刘茂。  聚集人群的心理学因素及典型行为分析[J].  中国公共安全, 2012(2): 17-21.
  [6] ANTHONY R M. Understanding mass panic and othercollective  responses  to  threat  and  disaster[J].  PsychiatrySummer, 2005, 68(2): 95-113.
  [7] DIRK  H,  FARKAS  I,  VICSEK  T.  Simulatingdynamical  features  of  escape  panic[J].  Nature,  2000,  407:487-490.
  [8] DARROW  C,  LOWINGER  P.  The  Detroit  uprising:  Apsychological study[C]// In Masserman J(Ed.), The dynamics ofdissent:  Science  and  psychoanalysis.  New  York:  Grune  andStratton. 1968: 13-16.
  [9] SIMONS R, TAYLOR J. A psychosocial model of fanviolence in spor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1992, 4(23): 207-226.
  [10] APTER M J. The dangerous edge: The psychology ofexcitement[M]. New York: Free Press. 1992.
  [11] MANN  L,  NEWTON  J  W,  INNES  J  M.  A  testbetween  deindividuation  and  emergent  norm  theories  of  crowdagg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2, 42: 260-272.
  [12] 胡芾。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学研究[J].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09, 75(4): 88-91.
  [13] 殷雁君,唐卫清。好奇心理的人群聚集行为仿真[J].智能系统学报, 2014, 9(4): 413-418.
  [14] LEE  R  C,  HUGHES  R  L.  Exploring  trampling  andcrushing  in  a  crowd[J].  Joum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2005, 131(8): 575-582.
  [15] HENEIN  C  M,  WHITE  T.  Macroscopic  effects  ofmicroscopic forces between agents in crowd Models[J]. PhysicaA:  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2007,  373(6):694-712.
  [16] HEIGEAS  L,  LUCIANI  A,  THOLLOT  J,  et  al.  Aphysically-based  particle  model  of  emergent  crowdbehaviors[C].  Moscow: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Graphics & Vision, 2003.
  [17] LIU  Y,  WANG  T,  DING  H,  et  al.  Research  andapplication  on  risk  assessment  DEA  model  of  crowd  crushingand  trampling  accidents  in  subway  stations[J].  Procediaengineering, 2012, 43: 494-498.
  [18] 卢春霞。人群流动的波动性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2): 30-34.
  [19] 任常兴,吴宗之,刘茂。城市公共场所人群拥挤踩踏事故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 (12): 102-106.
  [20] 白锐,梁力达,田宏。人群聚集场所拥挤踩踏事故原因分析与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09, 35(2): 47-49.
  [21] 佟瑞鹏,李春旭,郑毛景,邓晓瑞。拥挤踩踏事故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及其优化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 23(12): 90-94.
  [22] 寇丽平。群体性挤踏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研究[J].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4(4): 16-22.
  [23] AU  S  Y  Z,  RYAN  M  C,  CAREY  M  S.  Managingcrowd safety in public venues: A study to generate guidance forvenue  owners  and  enforcing  authority  inspectors[Z].  HSEContract Research Report No. 53, 1993.
  [24] AU S Y Z. Research to develop a methodology for theassessment  of  risk  to  crowd  safety  in  public  venues[Z].  HSEContract Research Report No. 204, 1998.
  [25] 牛晓霞,  朱坦,  刘茂。  人群聚集场所的风险评价技术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5, 28(3): 85-87.
  [26] LEE  E  W  M,  YUEN  R  K  K,  LO  S  M,  et  al.  A  novel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fire  model  for  prediction  of  thermalinterface  location  in  single  compartment  fire[J].  Fire  SafetyJournal, 2004, 39(1): 67-87.
  [27] RADKE  J.  Modeling  urban  /wild  land  Interface  firehazards  within a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J].  GeographicInformation Sciences, 1995, 1(1): 7-20.
  [28] 张天齐。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D].  长沙:  湖南大学, 2013.
  [29] KANG  H  G,  KIM  D.  Real-time  multiple  peopletracking using competitive condensation[J]. Pattern Recognition,2005, 38: 1045-1058.
  [30] LEE R C, HUGHES R L. Prediction of human crowdpressures[J].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2006,  38(4):712-722.
  [31] SUN  A,  LIU  M,  LI  J.  Real-time  crowd  massing  risksupervision  system  based  on  massing  crowd  counting  in  publicvenue[C].  Computer  Network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2009.  CNMT  2009.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09:1-7.
  [32] 孙燕,  李秋菊,  李剑锋。  城市重点公共区域人群聚集风险的实时定量技术[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7(8): 147-153.
  [33] 宁利君。  人员密集场所人群聚集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研究[J].  安全, 2013, 11: 59-60.
  [34] 倪慧荟,  姚晓辉。  人群聚集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以西单商业区为例[J].  科技促进发展,  2014,  10(4):  110-115.
  [35] 王嘉悦,  翁文国,  张小乐。  基于互相关算法的人员密集场所人群运动速度特征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4(6): 5-11.
  [36] 何涛。  从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看城市及旅游区人群聚集风险的监控与预警[J].  品牌, 2015(6): 42.
  [37] JIANG  C,  LI  W,  HU  C,  et  al.  Emergency  evacuationin  places  for  public  entertainment  in  Mainland  China[J].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2009, 44(1): 169-176.
  [38] RAN  H,  SUN  L,  GAO  X.  Influences  of  intelligentevacuation  guidance  system  on  crowd  evacuation  in  buildingfire[J].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14, 41: 78-82.
  [39] WAGNER  N,  AGRAWAL  V.  An  agent-basedsimulation system for concert venue crowd evacuation modelingin  the  presence  of  a  fire  disaster[J].  Expert  Systems  withApplications, 2014, 41(6): 2807-2815.
  [40] 张云明。  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疏散性能化分析方法研究[J].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1, 7(10): 70-74.
  [41] 汪金辉,  金泽阳,  田镇纲,  等。  学校公众聚集场所火灾中人员疏散预动作时间试验[J].  科技导报, 2012, 30(11):57-60.
  [42] ZHOU  J  M,  WANG  Y  Q,  SUN  S  M.  Study  of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  fire  safe  evacuation  in  a  large  publicplaces[C].  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  2014,  638:2031-2035.
  [43] 赵哲,  陈清光,  王海蓉,  袁智,  梁栋。  基于Pathfinder的公众聚集场所的应急诱导疏散[J].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3,32(12): 1327-1330.
  [44] WANG  J,  LO  S,  WANG  Q,  et  al.  Risk  of  large-scaleevacua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rescue strategies underdifferent  crowd  densities[J].  Risk  Analysis,  2013,  33(8):1553-1563.
  [45] YANG  B,  WU  Y  G,  WANG  C.  A  multi-agent  andGIS  based  simulation  for  emergency  evacuation  in  park  andpublic square[C].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2009.CIS'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9, 1: 211-216.
  [46] 张培红,  王粟,  黄晓燕。  公共聚集场所疏散通道障碍物对人员疏散安全性的影响[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 23(6): 973-976.
  [47] 徐方,  魏东,  魏星。  公众聚集场所人群疏散基础数据的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18(4): 137-145.
  [48] 刘远。  聚集人群安全疏导中的心理问题解析[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2014, 3: 60-65.
  [49] 蒋雪玲,  潘颖。  大规模聚集人群的疏散仿真模型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15, 32(6): 398-402.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