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重新塑造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发布时间:2018-10-14 09:43:49
   摘要:民族音乐在上千年历史的洗礼和锤炼下, 其在不同的地区, 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 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音乐。在其流传至今的过程中, 其已经不仅仅是音乐的代言, 更是整个民族历史文化、民俗发展以及精神文化认知的重要体现。中国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历经几千年历史长河的发展下, 形成了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有着迥异表现形式、音乐风格以及文化价值, 而这些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 更是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重视和开发的内容。在历史车轮前进的过程中, 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了西方音乐以及流行音乐的冲击, 传承的现状并不乐观, 在此形势下, 各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相互融合的趋势, 而我国民族音乐的内化内涵以及价值, 更是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而在今后要想不断促进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就要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并结合当前市场经济文化消费颇为主流的背景下, 结合音乐文化市场的发展, 探究如何重新塑造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将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彻底的激发出来, 促进其得到更好地传承, 并在世界音乐的大舞台上绽放独属于我国民族音乐的光彩。
  
   关键词:民族音乐; 文化价值; 艺术价值; 教育价值;
 
  
  一、引言
  
  音乐作为一种在全世界都流传千年的独特文化形式, 它不仅可以抚慰人们的身心, 叩问人们的心灵, 还可以深层次的引发人们对音乐内涵、文化内涵, 甚至是人文思想以及民族文化价值的思考。
  
  生活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可能会因为语言不同而难以沟通, 但却不妨碍他们欣赏共同的音乐, 音乐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界限的文明符号, 有着深厚而又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华民族在历尽千年的沧桑岁月之后,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 已经形成了独具东方韵味的民族音乐, 饱含着我国人民独有的人文、历史等文化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和推移,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不同音乐形式之间相互交融发展, 而留给民族音乐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
  
  民族音乐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载体, 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在今后如何将民族音乐的价值深度挖掘, 并不断的进行弘扬和传承, 始终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以发展民族文化作为基础, 深度挖掘其具备的文化价值,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中国文化。
  
  二、中国民族音乐的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作为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 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所浓缩的精华, 都在中国民族音乐中有所体现, 虽然历经时间的考验, 但是其具备的独特内涵已然成为其独特的标识, 其具备的特点主要如下: (1) 我国的民族音乐在音乐结构上普遍以采用五声调形式为主, 在历经多年的演变之后, 逐渐又增加了六声和七声调式, 但是至今为止, 民族音乐的结构构成依然是以五声调占据主要地位。音乐结构调式已经成为民族音乐比较显着的特点, 有时候也会用来当做区别民族音乐与其它不同音乐种类基本要素。 (2) 中国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与其他音乐种类相比, 更加注重旋律是否具备艺术性, 旋律和词调都讲究神韵结合, 很多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都是运用单旋律贯穿整部作品。 (3) 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 有一种说法是礼乐不分家, 音乐和歌唱、诗词、吟咏的其他娱乐文化形式相结合, 不同时期分别有不同民族音乐形式诞生, 其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包容性, 经过源远流长的时间沉淀过后, 就形成了具有高度思想内涵的民族音乐。
  
  三、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一) 史学价值
  
  从史料记载及考古研究证明, 几千年来少数民族同汉族一直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在民族音乐的发展史中, 少数民族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少数民族音乐起源也非常早, 在《竹书纪年》中记载:“少康即位, 方夷来宾, 献其乐舞。”这里记载的舞蹈为“四夷舞”, 是相传周朝时期出现的少数民族舞蹈。可见, 少数民族舞蹈很早就有所流传了, 但大多是以宫廷乐的形式出现, 少数民族为历代皇帝准备的舞蹈。在“丝绸之路”开放以后,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更加频繁, 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音乐流传入内地。少数民族与汉族乐器的相互融合、吸收、改造, 使乐器的形制越来越成熟, 这就为民间乐器的发展找到了线索。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民间乐器的种类少说在500种以上。但是在我国古代交通并不发达, 且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较为偏远的山区, 与外界沟通交流较少, 加之交通闭塞, 所以许多创作和乐器并没有流传开来, 只在当地进行流传。民间创作和乐器虽然较少, 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 有人将这些纪录成书, 才使得民间乐器得以保留, 对中国民间乐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比如最早记载于秦时期的乐器胡笳,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早已消失不见, 然而这并不代表该种乐器从此不复存在。有学者认为,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仍有一些在使用这种乐器, 并且指出在新疆阿勒泰及乌鲁木齐等地就有牧民在使用, 而且已经流传了二千年了, 乐器的形状仍与史书记载的完全一样。再如鼓是十分常见的乐器, 现在也广泛使用。鼓是少数民族非常喜欢的乐器, 现如今, 在壮族、侗族、朝鲜族等在节日的时候仍然喜欢以鼓击乐, 当然这些少数民族的鼓文化是相当的丰富。不同少数民族鼓的器形以及演奏方式不尽相同, 这就为我国研究乐器发展提供了参考。
  
  许多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口传的, 并没有具体的史料记载, 尤其是在一些大家族中, 许多优秀的创作都是代代相传。少数民族史诗创作种类繁多, 大多是说唱形式存在, 所以既是文学, 也属音乐。
  
  比如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并称为中国三大史诗。这几部史诗级别的巨作, 均是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原型来塑造的, 表现手法精巧细致, 内容丰富, 内涵深远, 俨然勾勒出一副美丽壮阔的异族生活风情的历史画卷。
  
  经过几代学者的细心整理, 现在许多少数民族的史诗作品被制定成册, 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对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史以及民族音乐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 艺术价值
  
  众所周知, 少数民族大多都能歌善舞, 即便是当今社会, 走到少数民族的寨子里, 她们都会用别出心裁的方式欢迎客人的到来。在古代, 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十分丰富, 为我国的歌、舞、乐提供了丰富的体裁。民族是少数民族的特色之一, 我国有许多南疆少数民族年青男女喜欢民族对唱, 以此来找到自己婚姻的归属。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口口相传许多作品, 而且形式多种多样, 浩如烟海。而对于那些不了解中国音乐文化的外国学者而言, 他们一直认为中国的音乐只有“单音体制”, 是没有多声部音乐的, 殊不知中国音乐博大精深, 只是独特的口传方式, 并没有留下多少书面作品罢了。所以说, 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正是对他们的最好回击。
  
  据樊祖荫先生说, 我国56个民族中, 至少有24个少数民族具有多声部的民族形式, 而且这种形态是稳定的。比如苗族的情歌、侗族“大歌”等都是较为有代表性的多声部的民歌。少数民族音乐为我国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多样化的民歌形式为我国音乐作品提供取之不竭的源头, 更为我国传统和声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少数民族的歌曲多如牛毛, 不同的生活环境、背景, 使他们产生了不同的创作形态, 而这些与他们的信仰、习惯、习俗等密不可分。少数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方, 生活环境复杂多变, 使他们的哲学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又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歌舞表现形式。少数民族歌舞一般有三大类, 分别为鼓舞、跳乐 (月) 和踏歌。最具代表性的鼓舞有南方的“铜鼓舞”以及藏族地区的“手鼓舞”;最具代表性的跳乐 (月) 有彝族的“阿细跳月”、锡伯族的“贝伦舞”等;最具代表性的踏歌属壮族的“采茶舞”、藏族的“囊玛”等。在历史上发展过程中, 少数民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不断改造着这些歌舞形式, 他们发明了独特的乐器, 利用这些乐器为歌舞伴奏。比如蒙古族的马头琴、云南少数民族的葫芦丝等, 还有那首超好听的《冬不拉》, 实际上冬不拉就是哈萨克斯族的一种乐器。少数民族乐器大大丰富了我国的乐器形式, 也丰富了我国器乐作品的创作。
  
  中国的音乐文化犹如历史一样悠久深远, 甚至还要比中国历史文明早一些, 中国的音乐史也是一部文明史。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凝聚了中国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勤劳不息的精神。作为中华子孙, 我们不能被蒙蔽于西方音乐理论之中, 而中国的音乐文化才是真正的瑰宝, 要清楚意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和内涵, 要对不同的历史环境有所了解, 在不同的背景下理解不同的音乐形式, 只有读懂了少数民族歌舞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 才是真的懂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三) 教育价值
  
  在过去由于教育普及的程度较低, 很多家庭的孩子都不能到正规的学校接受教育, 其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教育, 更多是来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受到经济因素以及自然环境恶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很多少数民族的地区的孩子根本就不会去学堂上学, 这时候族内会教给孩子学习所谓的“规矩歌”, 这类形式的歌曲歌词内容很少有文字记录, 主要是通过少数民族民众自发的代代相传, 利用“规矩歌”的内容教育孩子, 教育后代。甚至在侗族还有相应的俗语--饭养身, 歌养心, 歌曲就是他们民族用来学习族内规矩的重要方式, 可见在很早之前, 民族音乐的教育功能就已经初露端倪, 如今音乐已经作为我国学校的基础教育科目之一, 其蕴含的教育价值也从更多方面得到了体现。
  
  (四) 人本精神
  
  在苏联时期, 着名的音乐教育学家卡巴列夫斯基提出, 应将民族音乐作为开展音乐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教育中激励主张倡导民族音乐的理念。
  
  我国的民族音乐其实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属性, 对于人本体的精神彰显以及对于人个体精神思想的抒发与表达有同样的倡导作用。以乐载道、寓教于乐类似的理念恶意说贯穿了整个民族音乐的发展, 这些教育理念的存在同样说明民族音乐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我国着名的音乐教育专家管建华老先生曾经说过, 学习民族音乐尤其是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不仅要学习音乐的理论知识、音乐形式、旋律以及调式组成, 更要学习作品所蕴含的人文价值, 并将这种价值呈现在现代音乐教育中。
  
  当下《诗经》作为被选入教材中的经典内容, 在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之后, 依然被人们广为传颂, 与其用音乐的形式与优美的诗句相结合, 亦乐亦诗, 咏之歌之有着很大的关联, 人们利用演唱的形式将诗歌中蕴含的爱恨情仇一一加以展现, 传递情感的同时, 也彰显了更多的人文精神, 得以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发挥相应的教育作用。此外, 还有很多的民族音乐优秀曲目已经加入到基础教学之中, 成为正式的教学内容在各个地区各个学校进行推广和普及。比如梨园风采教学内容更好地向学生显示了我国戏曲的发展, 通过赏析了解中华的戏曲艺术, 培养学生热爱民族热爱民族音乐。
  
  (五) 价值导向
  
  在过去中国所形成的传统音乐教育观, 主要是运用音乐促进人类可以更和谐的把控社会的自然物质、精神物质等, 更注重利用心灵的净化功能对欣赏者带来更深的心灵疏导的作用。其中在国外还有部分国家利用音乐的价值导向功能, 促进人们达成和谐统一的精神契约, 进而对道德导向、政治维护产生相应的影响。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中再次提出, 一定要积极重视凸显音乐教育的价值功能, 将其作为培养儿童优秀价值观的主要工具, 利用民族音乐向学生传递音乐的教学内容的同时, 促使学生了解更多与国家有关的历史、国家的民族意识、文化背景等, 并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对国家的热爱等, 因此民族音乐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过高的契约精神, 运用民族音乐教育的积极性, 于无形之中激发学生的精神、感染学生的心灵。比如传统民族音乐中的古琴演奏作品--《流水》《广陵散》, 其给欣赏者一种宁静空寂的感觉, 细细品来还带有心胸豁达之感;而《阳关三叠》《杏花天影》等曲目的欣赏, 淡泊自然的曲调涤垢我们的心灵, 这些都是已经被编入到基础教材中的名作代表, 更是民族音乐宝库中闪耀光芒的钻石, 学生在学习这些民族音乐曲目, 可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 将自身置于民族音乐中, 用心感受音乐带来我们的启迪, 体验艺术的魅力。在众多教育形式中, 音乐等艺术科目所凸显出来的教育功能, 是教育显性与隐形功能综合予以体现的一个过程, 经过多年的音乐教育, 事实证明民族音乐的教育价值具有较高的影响, 与新课程改革不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情感认知有着较高的契合。
  
  四、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重塑途径
  
  全球经济发展日益密切的形势下, 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其他国家优秀的音乐形式、乐器开始不断的传入我国, 并吸引了很多音乐爱好者的目光。而国内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 也俨然已成为当前音乐形式商业化发展的主力军, 各种不同音乐形式的出现为民族音乐的发展带来了较多冲击, 在夹缝中成长的民族音乐成长空间尤为狭窄。
  
  在当前文化消费逐渐高于物质消费的今天, 我们应该紧紧围绕民族音乐具备的文化价值, 结合时代特点, 迂回躲避其他音乐形式带来的冲击, 找到如何体现自身的文化价值途径, 并结合多种方式, 扩大民族音乐传播发展的范围, 凸显其文化价值, 并结合民众需求、消费者需求, 对民族音乐内在价值进行必要的重塑, 提升其内在的音乐品质、艺术价值、文化价值, 促进其拓展更多的成长空间。
  
  (一) 丰富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形式作为民族音乐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音乐形式是凸显文化价值的主要方式, 与文化价值的重塑有着重要的关联。由于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音乐形式的受众范围非常狭小, 而传播的途径以及方式也比较少, 如今在人们更重视文化消费、且文化消费的形式日益丰富的基础下, 传统民族音乐也要面临一些改革与创新, 通过不断创造新的音乐形式来提升其文化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我们不能单单以受众数量的多少来判定音乐的价值, 但是必然是接受认可较多的民族音乐更能传播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基于民众对于音乐的需求已经趋于多样化的事实, 民族音乐也应该考虑如何在满足主客体需求的基础上, 在音乐形式方面对自身进行价值重塑, 通过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增强民族音乐的美化度、互动程度等, 有助于民族音乐可以更好地传播其文化价值。首先, 民族音乐在过去并没有固定的音乐形式, 很多地区的民族音乐都是即兴创作、即兴而歌、即兴而舞, 虽然部分地区也有游方等音乐形式, 但是在全国范围而言, 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整体呈现了一种较为松散的状态, 虽然这样的音乐形式更能体现其民族地区原生态原汁原味的音乐, 但是美感略有欠缺。如果在音乐形式上予以相应的调整, 适时的在音乐伴奏、队列编排、音乐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改变, 改变传统单一的音乐形式, 适当以提升其艺术美感来提升其文化价值。其次在增加民族音乐的互动性, 利用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与流行音乐的交叉, 激发民族音乐的传播性与互动性, 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民族音乐的创作、欣赏、传唱、演奏以及表演等诸多环节中, 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更深切的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此外音乐形式的丰富化, 也可以进一步带动民间音乐表现形式逐渐丰富化, 面对音乐市场形形色色的音乐产品, 当前民族音乐主要是依靠实地演出、景区展示以及发行音乐唱片的形式进行表现, 在今后还应结合流行音乐表现形式的丰富性, 逐渐拓展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 音乐形式以及表现形式的转变, 有益于民族音乐重新塑造更多的文化价值。
  
  (二) 提升音乐内容的品质
  
  如果我们将音乐形式称之为民族音乐发展的外在形式, 那音乐内容则是民族音乐的内在的核心。民族音乐从古至今持续发展千年的过程, 也是民族音乐不断与不同历史时期文化逐渐交融的过程, 在交融与发展中, 将文化的精髓、优质的文化运用音乐的形式保存并进行传播。民族音乐的音乐内容是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关键, 因此不断的对音乐内容进行优化, 也是不断提升其文化价值的过程, 外在的音乐形式固然重要, 但是内在形式的不断提升才是本质问题。民族音乐的音乐内容主要是歌词以及调式两部分, 所以可以主要从歌词以及调式这两个因素进行改造, 以达到提升音乐内容品质的目的。
  
  首先从歌词方面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部分民族音乐的歌词内容与当时歌曲创作时期的文化背景相一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生活的社会背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其审美需求、情感认知等因素的转变, 必然会对音乐内容的认可程度产生相应的影响, 原有的音乐内容已经不再符合民众的需求, 也难以引起民众情感以及思想的共鸣, 因此有待于通过一定的创新, 进一步提升音乐内容的品质。此外多数的民族音乐的歌词创作都是本民族成员, 基于地区民族日常生活的场景创作出来的歌词, 在内容上有时候缺乏一定的艺术性, 措辞以及词语的运用比较粗糙。当下民众对优质音乐的要求较高, 更加喜欢细腻、语句优美的歌词创作, 因此从此角度来看, 当前民族音乐的内容亟待有所优化和提升, 歌词方面的内容应该多结合时代的变化、歌词的创作也应该精雕细琢, 运用优美的词句提升其文化价值、教育价值。
  
  此外在音乐旋律这方面而言, 由于民族音乐在各个地区都有分布, 不同地区、不同的语言也产生了不同风格、不同旋律特色的民族音乐, 比如蒙古地区, 蒙古族人们更擅长创作长调民歌以及乐曲, 这一类音乐作品主要是以五声音阶作为主要调式, 然后再加上一些清角、变工等乐音, 形成主调式为五声音阶带有独特风格的长调作品。与蒙古民族音乐相类似的是, 各个民族的民族音乐作品也都是运用固定的音乐调式, 不同的调式可以给欣赏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因此这些比较特殊的民族调式是民族音乐存在的根本, 是民族音乐独具特色的重要体现。民族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 调式方面的具体运用, 也存在较多的不足, 在今后为了促使民族音乐的品质不断提升, 就要及时对民族音乐的歌词以及调式进行优化和提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第一, 与过去民族社会生活场景非常单一的情况相比, 如今人们的生活场景逐渐开始多样化, 而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来临, 促进人们生活场景越来越复杂化, 民族音乐想要受到更多的认可与欢迎, 首先就要不断丰富音乐的内容, 通过音乐表达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理念以及内涵。第二, 面对流行音乐和西方声乐等音乐种类的夹击, 导致越来越少有人认可和接受民族音乐, 不利于民族音乐中文化价值的传播, 优化音乐内容, 提升作品的品质, 并通过不同的旋律、优美的语句进一步提升音乐内容的美感, 才是重新塑造民族音乐文化价值的关键。
  
  (三) 强化音乐教育
  
  在过去的很多年我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主要是依靠口传心授这种较为单一的方式。在世界众多民族音乐的教学体系逐渐成熟的今天, 民族音乐的教学并不乐观, 存在一些主要的问题,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缺乏科学系统理论知识的构建。在过去民族音乐并没有加入到正规的学校教育中, 很多音乐方面的学习只限于师徒之间, 师傅通过演唱、示范、讲解的方式, 将音乐知识进行一代代的传授, 这种方式非常的小众化。虽然如今音乐、体育和美术科目早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音乐教育的开展一直并不乐观, 且音乐教学的内容比较多元化, 其中涉及到音乐知识点复杂, 既有西方音乐知识, 也有传统音乐知识、流行音乐的知识等, 教学内容涉及范围非常的宽, 但是教学的深度则有待提升, 多数知识都止于了解程度, 远远谈不上掌握。其中涉及到民族音乐的知识点并不多, 利用学校教育提高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四) 完善学术建设
  
  基于以上分析, 对民族音乐即兴文化价值的重塑, 不仅仅需要改进并创新音乐形式、音乐内容, 还需要不断加强对民族音乐教育进行探究, 通过构建持续深入的学术建设, 促进民族音乐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协调发展。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术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 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 为今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理论知识的丰富, 充实及具备的内在文化价值。
  
  目前与西方音乐丰富成熟的学术理论相比, 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虽然目前民族音乐的在教育方面的价值已经得到认可, 但是中国民族音乐从低到高、从普通到专业不同层次的学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开展, 而不能仅仅止步于收集整理民族音乐的资料, 更应该深入挖掘民族音乐的演唱技巧、表演方式音色、音调等特点, 并结合时代的变化, 对民族音乐适度进行创新和改进, 钻研如何将民族音乐与其他音乐形式融合, 吸收其他音乐形式的优势为己所用。并将民族音乐的学术建设与学校教育活动相结合, 从基础教育中开始不断的普及更多民族音乐的知识, 利用学校教育普及程度较宽的特点, 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年轻一代了解民族音乐的价值和内涵。至今为止我国民族音乐的学术研究与西方相比较还存在较多的差距, 民族音乐理论体系的不成熟是制约其文化价值重塑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今后仍需要在民族音乐学术建设以及教育推广进行深一步的探索。
  
  (五) 赋予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好的音乐作品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情趣, 陶冶情操的同时, 影响人们看待世界看待事件的观念, 提升欣赏者精气神的同时, 也可以焕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克服困难的斗志等, 整个人都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反之, 萎靡的消极音乐可能给人带来悲观的感觉, 甚至堕人心志。从对于民众的需求而言, 肯定是既有人喜欢积极向上的音乐, 也有人喜欢那些伤感一些的音乐, 但是总体而言, 要想发挥音乐内在的价值和内涵, 则更应该利用不同的音乐形式, 配合相应的歌词和调式, 创作符合社会发展、疏解心情鼓舞人心的、饱含积极精神的音乐。在过去民族音乐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呈现积极向上的内涵和精神, 但是部分民族音乐由于创作者多为民间少数民族民众, 部分作品存在格调不高的现象, 影响了民族文化价值的塑造和传播, 因此在今后要基于社会的发展, 基于民众需求的基础上, 有必要对民族音乐的民族精神进行改进、对格调进行完善和提升。尽量剔除低级趣味的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创作, 通过较高层次格调的完善, 促进人们在音乐中汲取积极精神、汲取正能量。通过民族音乐作品激发民众产生情感共鸣。随着快节奏生活序幕的拉开, 很多人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都面临着极大地压力, 用民族音乐为他们舒缓压力是非常可行的办法, 民众在压力面前也更希望通过积极的方式来发泄压力。民族音乐作为传递文明的符号、传递音乐的同时, 也附加了更多有文化价值的精神, 通过欣赏音乐、传唱音乐, 给众多的听众暗示出积极的讯号, 促进更多的人形成积极的精神, 获得前进的力量。
  
  五、结语
  
  民族音乐是我国音乐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延续, 沉淀出来的极为耀眼的文化财富, 在当今音乐种类越来越丰富的形势下, 如何保护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提升民族音乐的国际地位、保护发展民族音乐, 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我们在履行责任的同时, 也应该先了解当前社会形势下, 民族音乐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并结合时代的发展、民众文化需求、审美需求的转变, 积极探究如何重新塑造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价值, 文化价值的重塑有助于提升民族音乐的内涵, 也有利于促进民族音乐的持续稳定的生存及发展。
  
  参考文献
  
  [1] 郎群。文化交流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发展轨迹探索[J].黄河之声, 2019 (7) :23.  
  [2] 张红英。小学音乐教学应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J].学周刊, 2019 (17) :137.  
  [3] 刘世学。浅谈民族传统音乐与流行音乐的交流与应用[J].艺术评鉴, 2019 (9) :69-70.  
  [4] 秦卫红。论桂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J].艺术评鉴, 2019 (9) :73-74.  
  [5] 徐亮。论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J].艺术评鉴, 2019 (9) :96-97.
  [6] 潘瑾。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OL].黄河之声, 2019 (6) :65-66.  
  [7] 杨军。对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几点思考[J].艺术评鉴, 2019 (6) :80-81.  
  [8] 崔健。论电视媒介下的音乐价值传播[J].中国文艺评论, 2019 (3) :68-74.  
  [9] 张明。浅谈中国民族音乐对世界音乐的影响[J].音乐创作, 2019 (2) :94-99.  
  [10] 潘瑾。高校音乐教学改革过程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方法分析[J].黄河之声, 2019 (6) :65-6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