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建议和措施

发布时间:2015-08-13 22:52:08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支持, 企业面临的科技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强科技管理, 可提升企业科技竞争力, 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和海洋工程施工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科技管理与技术创新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企业; 科技管理; 技术创新; 科技项目;
 
  
  引言
  
  科技管理是指运用调查、决策、规划、计划、组织、调节和监督等功能, 有效地管理和分配有限资源, 以期达到科技目标总体最优[1].科技管理将科技实践规律与管理原理相结合, 有效提高企业的科技活动效率和科技竞争力。企业科技项目是围绕企业的科技战略, 结合企业近期发展及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 而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的科技研发项目[2], 是企业科技管理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是企业为抓住潜在赢利机会, 而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更高效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 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市场应用、扩散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管理[3,4,5], 是企业科技管理的目标。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企业科技管理, 就是在企业范围内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优化科技项目管理, 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项目, 产生经济效益。
  
  1 企业技术创新特点
  
  企业的科技资源投入总是有限的, 因此需要不断思考如何以最少的技术投入, 解决生产项目中急需解决的难题或保证未来收益。企业科技管理应在保证生产项目按期完成、经济收益稳定的前提下, 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定位, 通过设立科技项目, 对目前或者将来需要应用到的关键技术进行创新, 实现技术进步, 不断积累, 形成新的核心技术, 并持续形成竞争优势。
  
  科技研发分为基础性研究、应用研究和产品研究, 企业和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领域如图1所示, 各自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发现新知识、新原理等基础研究, 具有周期性长、不确定性高、排他性差等公共物品属性, 大部分由公共经费来源的研究机构 (包括大学、科研院所等) 承担;开发应用已知科学原理、解决具体生产问题、研究产品生命周期和市场需求等产品研究, 能快速形成新技术、新产品并投入市场, 多由企业承担;介于基础研究与产品研究之间的应用研究, 二者均有参与。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客户需要, 加之拥有的人才和资源的限制, 其研发特点才会与研发机构因社会分工不同而存在差异。
  
  图1 产业界和研究机构重点研究领域分类[5]

  
  2 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企业的科技管理, 常常会因为企业的使命、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所处行业特性等因素不同, 而各有特点。以海洋工程安装业务为主的企业为例, 这类海洋工程施工企业的工程项目, 除了具有所有工程项目都具有的独特性、一次性、目标明确、资源成本约束性等特点外, 还具有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技术密集等特点, 企业的科技项目通常是围绕各个生产项目进行, 科研人员往往会同时参与相关的生产项目。下面从企业科技项目的特性、一线科研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动机和科研成果的现状等角度, 分析海洋工程施工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难以形成核心技术体系
  
  发展起步晚、技术能力落后于国际先进技术的领域, 众多国内企业多采用“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提升模式, 采取“跟随创新战略”或“创新模仿战略”, 按照既有技术轨道开展技术创新[6].企业立项科技项目也一般是为了应急解决生产项目中的具体问题, 确保生产项目质量和效率。这种创新模式, 容易导致立项的科技项目孤立分散, 项目之间缺乏关联性, 难以形成合力, 组合成核心技术难;容易交叉重叠, 造成资源浪费, 阻碍企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移植性差, 缺乏前瞻性和可扩展性, 难以为以后的生产项目提供指导。
  
  2.2 参与积极性不高
  
  充分接触、甚至直至参与生产项目的科研人员, 虽然能很好的理解市场需求和生产过程中的难点, 但是由于生产项目要求的各项条件已有明确标准、结果只需符合预期要求, 过程和结构不容许存在差错和更改, 一旦出现差错将造成严重的事故和重大的损失;与此同时, 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多着落在硬件设施上, 对参与技术创新的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不大[7].长期接触生产项目、具有丰富一线生产经验的科研人员, 出于对结果负责的考虑、对技术创新不确定的担心、技术创新个人激励不足, 以及缺乏长期研究探索的耐心, 往往参与科技项目的积极性不高。
  
  2.3 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难
  
  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的生产项目, 即使剩余所有条件都是符合需求, 一旦某一个重要条件达不到要求, 该生产项目可能就不会达到预期效果甚至失败。而单个科技项目, 虽然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 但几乎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 其成果与实际应用难免差一步距离。这导致很多以应用、生产为目标的企业科研项目成果, 很难一次性成功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况且科研人员参与科技项目的积极性有限, 最终导致众多的企业科技成果, 只是丰富了企业和社会的知识库, 并不能投入生产、产生效益。
  
  3 建议与措施
  
  加强企业科技管理,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实力, 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可以从加强科技管理和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逐步解决科技管理中的内在矛盾和存在问题, 逐渐改善企业的科技创新氛围、集聚形成核心技术。
  
  3.1 加强科技项目管理
  
  虽然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一旦取得成功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新技术开发一般需要投入大量资源, 并常常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创新都会获得成功, 创新过程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根据企业科技战略, 进行科技项目规划, 合理布局、逐步深化落实计划内容;加强科技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实现科技项目的精细化管理;重视科技项目的验收, 成果的应用、推广和固化, 确保研发的有效性, 提高生产项目科技含量。
  
  (1) 制定科技项目规划, 重视立项前期研究
  
  根据企业科技战略, 确定各专业需要进行的技术创新, 结合资源现实情况, 对技术创新需求进行整合, 确立需要开展的科技项目, 形成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规划体系, 方便企业为未来展开的科技项目创造好的环境, 备齐所需的资源和智力支持。由于研发资源是有限的, 企业常常需要根据自身面临的技术问题、自我的行业定位、已掌握的核心技术、主要收入来源的业务内容、所处的科技环境、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等因素, 确定在何时、以何种形式、以何种顺序、立项开展哪些科技项目。需要注意的是, 企业的科技战略对科技管理有着指导作用, 为制定科技项目规划提供了目标和原则, 会对科技工作的资源供给、科技规划计划的方案选择均会产生重大影响[8].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可实现目标或可预见利益的追求, 前提是对技术现状有清晰判断, 能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企业在立项前, 应对科技项目的可行性、具备的资源和人才条件、与规划的协调性、技术的风险性等进行论证, 严格按照立项程序进行决策。通过综合对比相对技术成本效率, 对已经成熟的技术, 可以进行反应性的解决问题类型研究;对成熟度不高的技术, 应对技术开发的可能性、有效性、必要性和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 展开应用型研究, 能把控科研的不确定性。
  
  (2) 加强科技项目过程管理
  
  应根据科技工作需要, 通过研究分析立项科技项目, 将其细化至可实施的深度, 并列明明确的实施时间表, 同时积极开展资源投入配套和科技人才配给, 加强运营管理, 对实施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按照规划节点考核项目落实情况, 避免出现“重申报, 轻管理”.科技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也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随着项目的展开, 进度、预算和质量等均存在较大的不可预见性, 因此需要不断跟进项目进度, 一旦发现项目实施因不可抗力而出现延期, 应及时申请延期, 待条件满足要求后继续执行;对应用条件消失的科研项目, 应及时终止项目进程。给每个项目安排专门的负责人, 尝试培养专门的科技项目管理人才, 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项目质量。
  
  (3) 重视项目验收管理与成果推广应用
  
  除了按验收程序和要求准备验收材料、完成验收外, 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应对项目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存档, 对完成过程中有价值的材料进行整理;应及时对项目中的经验教训、科研成果和对该技术的展望等内容进行宣讲, 方便企业内其他人员查阅和借鉴, 提高企业整体科技效率。
  
  项目验收后, 应对科技项目展开后评价。项目验收后, 对具备应用条件的, 制定成工作标准或其他技术文件, 方便今后生产项目中的应用;不具备应用条件的, 需要对其价值判断, 具备应用价值的可以继续研发, 直至具备应用条件;不具备应用价值的, 则终止研发[9].企业开展科技项目, 投了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应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应用, 以应用为最终的终点。
  
  3.2 改善科技创新环境
  
  所有组织内部都存在稳定新需求和创新性需求之间的基本矛盾, 既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应用, 建立培养创新型、学习型组织, 以提高未来的工程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又要保持经营管理稳定, 满足当前生产项目需要。调动组织成员创新积极性、扩宽知识库、优化科技奖励制度, 创造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 可提高科技人员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1) 增强创新意识, 鼓励“微创新”
  
  科研人员的科技创新能力, 是从实践中培养、积累形成的。科技创新是对科学原理、新旧技术进行集成或者重新组合, 改造、提高旧技术水平同样是一种创新。这种微创新具有全面开放性、单点突破性的特点, 投入小、试错成本低, 可帮助组织整合内外部的创新输入;可将有限的资源聚焦于某一点, 解决好一个问题, 可形成“积小胜为大胜”的累进式创新, 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10].重视并开展各种微创新, 可防止因忽视部分小的创新而挫伤组织内部成员创新积极性, 形成创新人才团队, 培养合适的人才梯队, 同时将“专家创新”解脱出来进行重大创新, 降低企业技术创新风险。
  
  (2) 加强知识管理, 扩宽创新团队知识库
  
  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演化和增值, 是一个涉及多个拥有知识资源的个人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一个技术创新团队中, 知识涵盖的跨领域程度、多样性程度、精细化和复杂化水平, 对团队有效识别、吸收、组合新的知识元素, 具有积极的影响, 可以使团队快速整合异质性知识, 提升各个阶段的知识转化效率, 从而导致更低的研发和创新成本, 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11].企业应明晰自身的知识库和已拥有的技术资源, 与国际先进企业行业对比, 结合科技创新目标, 通过自主研发、合作研发、技术服务等形式, 丰富企业知识库, 补齐短板;确保企业拥有大量的专业性技术, 方便在科技项目中能投入丰富的智力支持, 快速形成核心技术能力。
  
  (3) 提供创新空间, 优化科技奖励制度
  
  科研人才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鼓励科研人员创新, 需要在完成基本科研任务和生产任务之余, 给创新留有足够的时间, 使科研人员主动创新成为可能, 真正做到培养、留住创造性人才。同时, 进行有效的创新活动, 需要组织整体发展方向和个人成长高度契合, 虽然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个人借此提升了创新能力和实现了自我价值, 但仍需要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个人给予奖励, 进行持续正向的激励,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企业进行科技管理是对目前企业的科技资源进行组织、协调、控制, 进行科技创新是对企业的未来进行有价值的投资, 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科技战略。科技管理侧重于企业科技活动的管理, 技术创新侧重于技术开发和利用, 科技项目是科技管理和科技创新的载体。好的科技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环境, 能确保企业开展的科技项目均能达到预期要求;同时, 科技项目的不断圆满完成, 并不断应用于生产, 形成生产力, 将会大大提高企业的科技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 促使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树人。科技管理与科技进步的作用分析[J].汽车科技, 1998 (5) :52-55.  
  [2] 楚璧源。核电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 (18) :179-180  
  [3] 陈青松, 沈江。创新路径:技术创作战略、流程与案例[M].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7.  
  [4] 周绍东。企业技术创新策略推动的中国工业行业市场结构变迁[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1.  
  [5] PaulTrott.创新管理与新产品开发[M].吴东, 严琳, 译。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  
  [6] 饶扬德。企业技术能力成长中技术选择的机制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 28 (5) :18-22.  
  [7] 赵普春, 漆立新。关于油田企业科技管理创新的思考[J].中外能源, 2017 (2) :57-60.  
  [8] 刘亚军, 龚小军, 张建军, 等。企业科技规划与计划管理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 2009 (7) :25-29.  
  [9] 牛立全, 李析, 王雪松, 等。企业科技项目后评价方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8 (14) :64-67.  
  [10] 胡丹丹, 杨忠。微创新:基于不确定性竞争环境的创新新范式[J].社会科学, 2018 (11) :41-48.  
  [11] 陈佳媛。中小企业微创新类型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生产力研究, 2018 (11) :117-124.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