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罗山皮影的造型及色彩探析

发布时间:2021-05-27 07:31:00

  摘    要:罗山皮影戏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民俗文化中宝贵的组成部分。以罗山皮影的视觉造型设计为重点,分析罗山皮影的造型、图形图案、色彩方面的特点,整体把握罗山皮影造型的独特之处,以期为深入研究罗山皮影的视觉形象添砖加瓦。

  关键词:罗山皮影; 造型设计; 色彩运用;

  1 罗山皮影简介

  罗山地处河南南部,居楚头豫尾之间。在厚重的中原文化与浪漫的楚文化的相互熏染下,形成了罗山皮影独有的艺术魅力。北宋时期,汴京的皮影戏已相当发达,"十六日""述灯节街巷盛况""诸门皆有宫中乐棚,成了街千巷,尽皆繁盛浩闹,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由此可见罗山皮影自宋代就开始流传。

  自宋代开封传入后,从清代开始形成独特的戏剧艺术,作为江淮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罗山皮影的造型粗砺不失温雅,豪放不失秀丽。影戏的唱腔道白不拘一格,艺人们将本地民歌、小调以及生活中的谚语、俚语揉合到影戏的唱腔中使得影戏极具生活气息。

  罗山皮影造型通常使用牛皮进行制作,这也与地区中的牛耕文化密不可分。皮影艺术的造型特色与木板年画、泥塑以及剪纸有较大区别,需要动态的演绎与平面化的镂空与绘制工艺。通过奇特的造型设计和色彩配比加之以罗山皮影中独特的以绘为主的造型方式,使得罗山皮影的观赏性极高,头脸造型丰富,整体在中国皮影流派中富有很高的独特性。

  罗山皮影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从皮革的选择到加工处理与成品的绘制与镂刻均为人工制作。使得其对于制作艺人的要求颇高,工艺人们需要领会皮革的制作与镂刻,还需掌握绘画、上色等诸多技术。罗山皮影造型粗犷、古朴,不似于我国陕西、唐山等地皮影造型细腻、面面俱到。它将绘制与镂刻相结合,造型简练拙朴却不失细节的把握,具有很强的当地特色,形式的美感度也颇高。笔者将对罗山皮影独特的造型与色彩方面的处理进行分析。

  2 罗山皮影造型

  2.1 人物结构

  罗山皮影人物造型大致分为身子造型、帽子造型和头脸造型三部分。人物造型的头身比例约为1∶4.罗山皮影中的帽子和头脸造型是分开的,这与其他地区如陕西、山西一带的皮影有所不同。将头脸分开的结构形式有利于皮影艺人们在表演时快速地转换影人身份。影人的组合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便于皮影艺人们外出表演。

  不同于山西皮影模拟人体的正式结构,罗山皮影中的角色胳膊分为上中下三段。上段较短,中段较长,下端适中。上段的主要功能是使皮影在操纵的过程中运动幅度增加,丰富运动变化。

  女性角色的脚步沿留清代盛行的"三寸金莲"习俗,脚的长度缩小,在整体造型中弱化。罗山皮影的人物头脸造型的轮廓线大多运用正侧面形象,四分之三侧脸占少数。皮影艺术家会根据某些角色脸部特点进行面部方向的划分,一些鬼怪形象如雷震子、辛环属于神话中的羽神形象,会有人面鸟嘴、三眼等特殊的面部特征,为更多表现人物形象,会采用正侧方面的面部设计。除此之外,在女性角色中,也经常出现不同角度的物体组合,有些女性角色造型是正侧面,头饰却是半侧面,当不同视角的造型被综合在同一个平面上,形成了特殊又微妙的视觉效果。这与我国国画的散点构图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平面化的皮影富有流动的视觉感受。

  罗山皮影的造型富有程式化的同时,艺人会在某些面部细节上进行装饰与更改,从而体现角色的身份与性格差异。罗山皮影的丑角形象为了凸显其特点,会在脸谱上装饰一些杂乱的符号象征"丑"的形象。例如,在人物眉毛上方和脸颊处的波纹线,从眉毛到眼部勾一条绿线,或在下巴、鼻头随意圈几个小圆点等,好似脸不干净,是"麻子"形象。在区分正面与反面人物时,皮影角色的眼部倾斜程度的变化起到重要的视觉描述作用,这也与日常生活中人对于不同面部的视觉感受差异有相当大的关系。笔者在进行脸部细节观察时发现,老生、道脸、小生的眼部倾斜程度远不及杂脸、丑脸,眼睛角度越接近水平越使角色呈现慈眉善目的印象。

  罗山皮影中的帽子造型丰富多样,常为正左侧方向造型,罗山皮影的帽子造型对区分角色身份有重要作用,因此帽子造型众多,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在吸取戏曲中帽子的主要特征的同时,艺人们也进行概括,摒弃一些繁杂元素。在罗山皮影的头套造型中,对绒球的数量进行简化,基本只保留了其左侧和正中的绒球,重点突出不同帽子的形状、结构,并辅以各类帽子中的重点元素进行表现。如紫金冠中突出帽身和戟头,额子中间部分的花纹与珠饰用简练的直线形与圆形概括,盔头正中绘以虎头图案,表现神威,两侧加饰以云纹,象征如意高升。八面威王帽中将八角帽檐简化为六面,并在皮影中集中表现四面,留有更多空间点缀其他装饰元素。

  2.2 图形元素

  中华文化深厚而流长,是一个喜好以形寓意的民族,我们的汉字大多由象形文字变化而来。中国人对于传统图形的二次加工也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这种以形寓意的现象在皮影文化中也广为受用。在罗山皮影的图案中有着丰富的设计元素。在神像、帝王等角色中,服装常见龙凤等图案,象征英勇、权威、高贵的地位。在将相等权贵中多用海水纹路、盔甲锁子纹等表现。宋代邵雍《梦林玄解》(明崇祯版)卷29山川"山陵楼台官位之象也…海江波涛为财富之薮"的记述可知水纹满足了宋元人们求富的需求。而锁子纹形如锁链,由锁子甲衍生而来,与铠甲一样,环环相扣,予以连绵不断,天长地久,多用于英勇善战的将士形象。女角中,身份更多从头部装饰体现,如少凤、正凤的额顶会饰以凤鸟。武旦的头部会装饰缨团和额子。再者,根据年龄层次的不同,头部花饰不等。

  图形形象在实物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常用的方式有简化、色彩叠加、图形反复等。例如在一些冠帽的头套造型中,会将原造型的缨团简化,只保留少数作为象征,将面积留给其他元素进行物体的立面装饰,丰富图形元素的多样性,使整体造型更加充裕;色彩叠加分为同色叠加与异色叠加。在罗山皮影造型中同色叠加多用于晕染与物体立体感的变现,在女性人物面部有较多表现。而异色叠加出现在同一区域中两种色彩的连接处。一般以同色叠加的情况较多;图形反复分规律反复和无规律反复。规律反复常出现在影人服饰中,如重复组成的海水纹路和波浪纹样,会形成有规律的连续纹样。无规律反复则在头套与女性影人发饰上较常出现,常起点缀造型的作用。

  2.3 镂刻工艺

  罗山皮影多为阴刻,以镂刻形体线为主要的雕刻方式。刀口又叫刀锋的起始点与落点,在雕刻不同形状与图案时,刀口有不同的分类。在雕刻线条时多用齐口,云纹等富有曲线变化的图案时多用尖口,花卉图案则多用圆口。

  在影偶造型上,雕刻的部分相对来说较少,只在人物的身子部分进行大面积的雕刻。胳膊部位的雕刻较少。头脸造型以绘画占主要方式,阴刻在面部的表现上以皱纹居多。只有旦角的发饰勾画较多,兼有少量的阴刻刀法,刻画精细而繁丽。

  在服饰的雕刻上造型与布局十分讲究,先以镂空的线形作为图案布局区域的区分,再在其中加以植物花草或是纹路的重复镂空。其他部位镂刻少量较小图案起点缀作用。使得整体以点线面为一体,充满设计感。

  镂刻在造型中出现可以体现图形立体感。皮影由于平面造型的特殊性,在表现立体感方面只能依托于外轮廓的曲直变化或是色彩面积的深浅差别。镂刻工艺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短板,经过小面积的镂刻后光线可以穿透镂刻部分形成一块亮白色区域,与图案互相融合,成为图案的一部分。例如帽子中的英雄扎造型,尽管帽子上的绒球用了红蓝两色进行区分,但是其立体感的体现更依托于每个绒球上部分区域沿形状边缘的镂刻,形成亮面,突出帽子的立体感。镂刻在造型中出现还可用于区分物体结构。在绘画中,常用线条来区分正面侧面,皮影的镂刻工艺更好地辅助物体正侧面的表现。另外镂刻过的形状也可以与其他色彩区域产生对比,代替色彩。

  3 罗山皮影色彩

  3.1 色彩运用

  罗山皮影造型以红、黄、绿、白、黑五种颜色为主。这些颜色一般都是纯色,纯度较高,饱和鲜艳,并不会再重新调配,因此皮影造型整体明艳,色彩跳跃。红色代表忠诚、正直、刚烈;黑色代表公正无私。罗山皮影的面部多用色彩进行表现,面部整体呈现淡粉色,脸颊上绘以红色的晕染效果,显得质朴丰富。头发为黑色,唇部多为红色,整体造型色彩倾向写实风格。白色是皮影材料本身颜色,常作为角色肤色使用,在头部造型上表现较多,在一些老年角色中,头发部分也不会染色,直接用原色替代。大区域的红色、绿色多用于服装、发饰中。黄色作为最跳跃的色彩,在整体色调中充当浅色色块,打破红、蓝、绿、黑组合的沉闷。当艺人操纵皮影表演时,镂空的区域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形成白色块,增强了色彩的丰富性与透气度,均衡皮影色彩的黑白灰关系,使皮影的细节把握更加突出与精致。

  3.2 对比

  罗山皮影的制作艺人偏爱红色与绿色的补色对比,在不同的服装造型与头脸造型中都会出现红色与绿色配比的身影。作为大自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颜色,红色和绿色在也是农耕文明最好的民俗色彩象征。这两种高饱和的颜色形成明显的视觉冲击力,增强了人物色彩的丰富感,红色的色感较重,绿色次之,红绿两色搭配的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使皮影的视觉层次感有所提高。再者,皮影表演需在一幕白布之后,白色的幕布会使高饱和的色彩对比有所下降,观者产生更协调的视觉感受,另一方面由于幕布的原因,皮影中红绿两色的搭配提高了观众对皮影的注意力,相比其他更加和谐的配色产生更强的吸引力。"红红绿绿,图个吉利"红绿两色的搭配真实与直接,也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最直白的热爱与最真挚的情感。

  3.3 调和

  罗山影人将纯朴的色彩运用得生动而富有内涵。虽然有着高度的色彩度,细心的匠人们还是会考虑到色彩的配比,每个人物造型中都有一个主色基调,其他色彩便只以小面积出现,作为点缀与丰富。例如若皮影上身的色彩以红色为主,那么服装上的装饰图案会配以黄、蓝、绿等色彩。"软靠硬,色不楞",不同色彩视觉重量感的不同,形成了丰富的黑白灰对比,也实现了对比中的调和。

  当角色下身衣着物以红花作为装饰时,在红花的外延又运用了高饱和度的绿色;再辅以大面积的明黄,鲜艳的红作为点缀,为均衡色彩轻重,再以蓝色为重色环绕于明黄色周围。整体色彩虽然花哨,但却有深浅交错的规律与秩序。个性化的色彩生动地体现出罗山皮影造型的独特性格与丰富的造型变化,使得其在其他皮影艺术中具有突出的区别与特征。

  结语

  罗山皮影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视觉表现。面对着皮影文化在国内的逐渐式微,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成为我们当下刻不容缓需要思考的议题。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介,文化的继承离不开时代变化产物的佐协。分析罗山皮影造型设计的特点,将传统文化与民俗艺术融入当代的传播媒介,使人们更加了解罗山皮影的造型设计。
  参考文献
  [1]方丹。罗山皮影造型、色彩及文化内涵研究[D].河南大学,2009.
  [2]李丽娜。罗山皮影的造型与色彩特征[J].大舞台,2014(08):231-232.
  [3]刘松。人、神和自然的交融--罗山皮影造型艺术分析[J].美与时代,2006(09):74-7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