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过程控制观点的艺术类专业硕培养方案研究--以北航新媒体艺术

发布时间:2019-07-28 05:2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类专业硕士点迅速增加。提高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是艺术类专业硕士就业的重要保障。该文从过程控制的观点入手,反思艺术类专业硕士的课程教学、培养环节等存在的问题,拟订了符合培养目标的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该文的研究可以作为一般工科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参考。
  
  关键词:过程控制;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艺术类专业硕士点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提高艺术类院校硕士的培养质量成为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保障。艺术类学术型硕士为科研和教学队伍补充新的后备力量;专业型硕士应当为企业提供高水平的艺术设计管理人才,相对于学术型硕士具有应用型硕士的培养特点,应当根据自身特点建立起独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学校要不断完善培养模式,及时回应市场对人才提出的最新要求,并根据社会发展的多样化趋势、结合个体的发展要求和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断调整培养模式,以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由于受到院校类型、规模、办学视野和转型速度的影响,存在学生培养质量隐患。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院校在课程教学、导师指导、教学环境和过程考核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一、艺术类专业硕士教育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本科化
  
  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应该正确反映学科发展的属性,按照艺术学科办学规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遴选不仅要体现前沿性、学术性,而且要体现方法性、互补性。艺术类硕士学科建立时间短,而艺术学包括了艺术原理、艺术史、艺术批评以及与艺术学相邻交叉形成的一组学科群,学科壁垒并非特别明显,因此,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本科存在重复情况。
  
  2.导师指导单一化
  
  跨学科课程的设立与跨界设计的趋势是相辅相成的。创新性设计需要打破常规并整合各类资源,以“和而不同”的思维进行协作与创造。单一的教师指导难以避免因教师视野、志趣偏好造成的教育引导限制。由于教学资源短缺或师资队伍不完善,部分学校导师单一,无法采用工作室或团队方式进行培养。学生只能跟随自己的导师学习固有的专业知识,少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专业领域及其他方向课程。
  
  3.过程考核薄弱化
  
  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控是质量保障的前提。我国各高校的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大致相同,学制以三年为主(少数为两年半)。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第二年跟随导师参与科研项目、理论研究或设计实践。实际上,导师指导的精力有限,无法全环节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因此存在一些学生不认真修满课程或无法按期完成毕业论文的情况。
  
  二、过程控制理论的引入
  
  工业生产中的过程控制理论是指以表征生产过程的参量为被控制量,以接近给定值或保持在给定范围内的自动控制过程的理论。一般的过程控制系统通常采用反馈控制的形式,其控制系统方框图如图1所示。
  
  
  
  为了有效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排除扰动的影响。按照控制理论的说法,通过观测器观测系统的状态,比较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别,从而作出反馈调节。这个关键步骤被称为比较、分析或决策。之后根据新的安排去执行,执行的效果如何,则需要不断迭代协调。
  
  研究生培养可以看作一个动态的闭环过程,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教学软硬件等都会成为培养质量的扰动因素。为了保证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在一个给定区间平稳运行,可以采用过程控制的观点认识和理解,并以此为依据拟订培养方案。
  
  三、基于过程控制观点的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按照过程控制的观点,将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作为控制目标,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设计学相关领域具有行业针对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作为控制的给定值,将不同教育环节的检查反馈作为反馈值,将最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作为输出值,从而确立目标,形成培养方案。
  
  针对课程设置本科化、导师指导单一化、过程考核薄弱化等问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从课程设置、导师配备、全过程反馈与考核三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从过程控制的角度确立了相应的研究生培养措施。
  
  1.实践、理论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
  
  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前须取得包括学位必修课(含人文、管理等跨专业课程)、选修课和实践环节等在内的全部学分。课程设置围绕培养目标,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的综合性、实用性,重视学生创新素质和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习调研环节,学生需要按照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确定考察和调研目标,从国内外艺术遗产、当代艺术与设计、特定行(企)业专业调研等方向中选题并完成报告。在实习实践环节,学生需要在导师(组)的指导下,结合实际职业需求重点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安排与需求相结合的专项设计/创作实践、企(事)业产品等具有创新意义的专业实践。整个过程有成果、有总结、有考核,形成闭环质量控制。不合格学生无法进入下一阶段的培养。
  
  2.实行校内外双导师或导师指导小组制
  
  为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接受不同细分方向的教师指导,拓展学习广泛的专业知识或其他专业课程,可以采取校内外双导师制或导师指导小组制。
  
  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为主,校内外导师共同拟订培养计划并合作履行培养职责。导师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负责,指导小组中应包含承担相应培养职责的校外导师。校外导师由学院在相应学科领域富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和行(企)业专家中选聘。
  
  3.过程监督、弹性学制
  
  为完成学生培养过程控制,需要不断进行信息反馈控制。在硕士培养的不同阶段都要设置检查点(checkpoint),将信息反馈到学院,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扰动因素,采取纠偏的教育策略。
  
  学院要求专业硕士研究生依据培养方案完成规定的课程和环节,并获得相应的学分。学位课程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学位必修环节以多种方式强化具有针对性的艺术创作/设计实践。
  
  在完成学位课程学习(1年)后,学生可申请支持赴海外高校或行(企)业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环节访问学习,以提升综合素质与创新、实践能力。
  
  此外,学生还可以缩短开题时间。对完成全部学位课程,在设计、创作方面成绩卓着者,经本人申请,指导教师(组)推荐,学院审议通过后,可提前一学期进行毕业设计/创作和学位论文开题。
  
  在毕业阶段,学生需结合行业针对性选择毕业设计/创作主题,将毕业设计/创作作为全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平台,要求毕业时出作品、写报告、办展览、印画集。
  
  结语
  
  文章通过分析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在课程设置、导师指导、过程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过程控制的观点拟订了符合培养目标的艺术类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可以作为一般工科类院校艺术类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
  [2]胡文娟,张宗登。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与策略思考。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9(8)。
  [3]黄华明,王伯睿。论设计艺术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构建。艺术探索,2011(6)。
  [4]凌继尧,付强。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凌继尧先生访谈录。艺术百家,2009(4)。
  [5]王斌鹏,张迎春。过程控制理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15(16)。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