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诗学传统中的诗画比较

发布时间:2019-10-11 11:41:46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诗画本身的不同内涵,进而上升到美学范畴来分析中西“诗”与“画”的区别。认为,在跨文化的视野中,中西之间对诗画关系的认识是有区别的。诗与绘画,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诗可以说是时间的艺术,视听想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而绘画应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造型的艺术。作为艺术品,他们在艺术审美特性上也有着较大差异。
  
  【关键词】中西诗学;诗学传统;诗画比较;诗画之别
  
  在跨文化的视野中,中西之间对诗画关系的认识是有区别的。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多有讨论。不过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抽象的美学命题的探讨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诗画关系的讨论一直比较偏重诗画的一致性,苏轼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一律”等说法在宋代以来就是人们的常谈,成为人们认识诗画关系的基本准则。“诗画一律”是苏轼着名的美学命题,其具体阐释是“天工与清新”,这也是诗歌与绘画共同的创作理想。在中国的诗学传统中,苏轼提出的“诗画本一律”的观点,第一次明白直接地建立了诗与画的同构关系。这一认识深深地渗透在他的文艺观点中,对其内涵随遇而发的多层次解说形成了其美学思想的一大特色,它是宋代思维转型的产物,是中国诗画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中国诗画关系的认识、发展开启了新的道路。“诗画一律”超越了具体文本阐释的广义的内涵,包括诗画的相同、诗画的相通,以及诗画在创作方法上的相同与相通。在诗画关系上,苏轼认为其创作思维、创作表达方式和品评鉴赏是一致的,自然、超越凡俗、富有创新是评价诗歌与绘画的共同标准,在其诗文创作中,自然清新脱俗的诗文作品不胜枚举;此外,他还认为文学与绘画之所以可以互补、互通、互证的原因是“理”.诗文书画同“理”,故思聪游刃于“理”后,自然能自由畅游于诗、书、画、琴等各种艺术之间。苏轼还提出了“文如其人”、“画如其人”等一系列理论,认为观诗如观画,因为诗画都可传作者之神,所以可以通过此理论把二者异质的艺术有机地融合起来。诗歌与绘画作为“异质”的艺术,各有特点,但是有相通之处,苏轼将之打通,也就形成了苏轼文论、画论异质同构、灿然一新的局面。诗画间的同构关系主要体现在神形、意法和道艺三个方面。神形指传神与写形统一,妙在传神;意法指意造无法,寓意于物;道艺指艺道两进,真士人画。
  
  然而在20世纪开始,钱钟书先生的《中国诗与中国画》和《读拉奥孔》则更强调诗画之间的界限。钱钟书提出的理论对人们的传统观念有着巨大的冲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钱钟书的理论实际上有着很强的西方学术背景,他受到了西方18世纪美学家莱辛的重要影响。莱辛的《拉奥孔--论诗和画的界限》是文艺理论界最为熟悉的诗画关系方面的研究。他在西方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指出诗和画存在根本的界限,诗属于时间的艺术,善于表现动作;画属于空间的艺术,善于描绘物体。莱辛的理论看上去仅仅是区分了两者的界限,但是他对动作的强调显然表明诗有着比画更强的表现力。在莱辛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比较认同诗和画的一致性以及画高于诗的观念。罗马诗人贺拉斯认为,诗歌就像图画,但他是从视觉出发,认为画高于诗。罗马时期的希腊批评家斐罗斯屈拉塔斯认为,诗和画都是模仿,绘画是一种更为完备的模仿。艺术大师达芬奇宣称绘画在效用、美和所产生的快感方面都远远胜过诗。从19世纪起,随着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浪潮的兴起,诗的地位迅速上升,诗画关系发生了逆转,莱辛德理论正是这种重大转折的一种反映。
  
  苏轼所说的“诗”与“画”的概念内涵与莱辛所说的是不一样的。莱辛所指的“诗”基本上是叙事诗,特别是史诗。苏轼所论的“诗”多是抒情诗。莱辛指的画更多的是人物画和故事画,苏轼所谈的中国画多是风景画。苏轼所说的诗和画,继承了中国文学艺术“重神”、“写意”的传统。在西方诗学中,最通行的就是模仿论。莱辛恰恰就是从“法”与“术”的层面开始讨论问题的。当然,如果把诗、画两概念,突破它们作为题材的范围,而扩大和上升为美学范畴来谈诗与画的区别,诗主要偏于表现、抒情与写意;画主要偏于再现、写实。诗与画的结合,实际上是再现与表现,情感与理智,写实与写意的辩证的和谐结合。换言之,中国古典型艺术偏重于表现,其中的再现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而西方古典型艺术偏重于再现,其中的表现是为了更好地再现。在传神写意方面,诗歌比绘画更具表现力,因此苏轼认为绘画应该走向诗化,将诗歌的一些品格特性引入绘画。诗较重主观,画较重客观,画中有了诗,更有利于写意。而对莱辛来说,他竭力要使诗与画划清界限,画被当作了再现“物”之美的艺术,而诗能在动态中,更好地表现出现实的丰富性,人的复杂的情感,在这方面,诗比画更富于表现力。通常来讲,艺术作品都是以形来传神,而文学作品是通过作家意念中的线条,用文学语言形式,画出其中的形象和意境。诗和画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语言形式,更表达了深层的艺术意蕴及对生命的深度关注,它们也是作者生命力、情趣意志和人格美的写照。
  
  在人类不同的知识体系中,“文学”和“艺术”都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应把中西之“文”、“艺”放在各自的知识体系中来讨论。诗与绘画,属于不同的艺术形态,诗可以说是时间的艺术,视听想象的艺术,语言的艺术,而绘画应是空间的艺术,视觉的艺术,造型的艺术。作为艺术品,他们在艺术审美特性上也有着较大差异。毕竟,诗画是两种艺术,不能达到完全的一致,诗画艺术在其发展历史上,出现过种种弊端,所以诗画更应该兼顾主体、客体的和谐,并在本体规律的制约下,才能健康发展。诗画关系不仅彰显了艺术共有的深层魅力,而且对艺术的指导意义也将是永久的。
  
  【参考文献】
  
  [1]莱辛。拉孔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汪涤。明中叶苏州诗画关系研究[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