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平澜诗歌人生意蕴的成因、拓展和追寻

发布时间:2012-11-24 05:56:55

  摘    要:曾平澜是一位被现当代文学史遗忘的女作家,她生于苦难的旧社会,却一生追求光明。她曾到广州追随革命先驱何香凝从事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以出众的文学才华崛起于当时群星闪耀的上海文坛,又留学日本东京,足迹遍布香港和新加坡。这位从广西一个小县城走出去的壮族女作家,一生有过丰富的文学创作经历,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平澜诗集》作为其文学创作的一个窗口,可以窥见曾平澜诗歌的丰富的人生意蕴。

  关键词:曾平澜; 壮族女作家; 诗歌; 人生意蕴;

  基金: 汉语言文学特色专业2019年特色学科研究项目"壮族女作家曾平澜创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9HYKY09;

  曾平澜于1896年出生于广西同正县永康州城南街(今扶绥县中东镇),她的父亲祖籍广东省广州白云钟落潭镇龙冈村,她的叔父曾鸿�鍪乔迥┟癯踝琶�诗人、教育家、书画家及音乐家。平澜自幼即在同正老家随父自学,强大的诗学家族基因奠定了其扎实的文学功底。

  1. 曾平澜诗歌人生意蕴的成因

  16岁时,母亲安排的一场包办婚姻首次将她推向了封建礼教的对立面,曾平澜拒绝接受这场包办婚姻,为了反抗,毅然决然地离开家乡奔赴广州开始新的生活。

  1924年,中国女权运动先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妇女部部长何香凝积极筹备中国第一次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曾平澜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结识何香凝并追随其到上海、广州等地从事一系列妇女解放运动。为推动妇运的深入开展,她在广州期间在当时的《广州民国日报》发表了诸如《读若侬君的<妇女解放前途的悲观>之后》(1925.9.29)、《我对于国民党女党员大会之感想》(1925.10.17)、《"三八"节与中国妇女运动》(社论,1926.3.8)等多篇政论性文章。

  作为"民国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黄佩华2014),曾平澜的足迹遍及广州、上海、日本、北京、香港、南宁、南洋等。但不论到哪里,她的作家梦从来没有放弃过。她曾考入北京私立国民大学文学系,学习一年多。后东渡日本留学。在上海时期,曾平澜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文学社,一方面为各类文学刊物投稿。再如当时知名作家云集的《乐群月刊》编委会于1929年12月25日撰写的第二卷十二号编后语这样写到:

  乐群月刊……只用着心血在大堆的投稿中找,也常常却能找到好作家来。……这一期的如:曾平澜君的《她的一生》。……所举的几篇,自命是普罗作家的有几个及得来?

  这说明曾平澜的文学才华已经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1931年在上海成立的简章中提倡"以研究文艺提倡平民文化为宗昌"的�e茜社中(范泉1993),曾平澜就是活跃的主要成员之一。这期间她不只创作小说,也写散文、戏剧和杂文,而最能突出她创作能力和水平的是新诗。

  1934年的下半年,曾平澜经由朋友雷荣甲介绍,到雷沛鸿创办的广西普及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执教,并兼任该院《日刊》主编。在研究院时期的平澜,一边心系革命,一边进行诸多关于乡间见闻或感受的诗歌创作,如描写南宁郊区津头一带民情风光的有《�八�》、《船夫》等。民国二十四年七月(1935年7月),她的传世作品---诗集《平澜诗集》,由三管图书局(位于当时的南宁民生路)出版,全书130页,共收录了《平澜诗集序二》、《自序》及《自决》、《逃》、《重遇何香凝》、《怒目》、《失业的人们》等诗作共三十三首。

  曾平澜《平澜诗集》在自序中提到:"这本小册子内的几十首诗,就是我十余年来苦斗生活中叫出来的心声。"充分显示了在任重而道远的妇女解放运动的道路上,为着女性真正意义上的觉醒和独立,她愿以诗歌为武器,与社会痼疾"苦斗"的执着信念。

  2. 曾平澜诗歌人生意蕴的拓展

  1927年大革命失败,广大知识分子寻找陷入了苦闷颓废甚至绝望的彷徨之中。为了排遣这种苦闷感,曾平澜东渡日本留学,成为壮族最早的留学生之一。1932年完成学业后,曾平澜回到上海参加革命实际活动。此时的平澜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更深了,在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后,对中国愚昧落后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现状和反动派统治的残酷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革命工作中,曾平澜接触了大量下层劳动人民,她的诗歌逐渐从小我中摆脱出来,融入了更广阔的社会内容。

  2.1 揭露苦难

  曾平澜对于苦难民众的同情,在她二十年代早期的诗作《村人》中表现无余。在上海参加革命期间,曾平澜更是直接目睹了挣扎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对他们的深重苦难也有了更深刻和更直接的体会。种种的社会不公,自然而然地流露在了她的诗篇当中。如《在黑夜里。

  在叙事长诗《到上海去》中,曾平澜刻画出现实生活中农民的群像:因无法忍受贫穷饥饿而到上海去出卖劳力:"在黑夜里摸索张惶","在崎岖的村道上逡巡",巡捕把守的关卡,"几次向铁栏里张望/想向谁诉说他的衷肠",却只能默默忍受那"无情的棒",被当做瘪三而"远远的追赶。"同类的诗作还有《失业的人们》、《村人》、《狂风雨夜中的小毛》等,寄予了对劳苦农民的深切同情,传达出下层民众渴望社会变革的呼声。

  2.2 讴歌革命

  从1927年4月12日开始的"四·一二"事变,无数的共产党党员、革命群众被枪杀、被捕或失踪。站在革命作家行列的诗人愤怒了,她用自己的笔来直斥反动派对革命的血腥镇压,如《疯狗》。不仅如此,她还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亲赴南京营救革命志。曾平澜的《京沪车上》一诗以象征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昭示着革命的"大力的车儿",将一路昂首高歌,奋勇前行!

  3. 曾平澜诗歌人生意蕴的追寻

  曾平澜一生短暂,且从少女时代开始就义无反顾地走上反叛的道路,之后大部分时光都是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但尽管如此,她仍然将隐藏在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执于笔端,表现出生命深处的个性觉醒。(黄晓娟2009)

  曾平澜个性泼辣,富有反叛精神,因此她的诗歌创作毫无花前月下或富家小姐的忸怩之风,取而代之的全是记录革命活动的大实话。如在这样的大革命浪潮的推动下,平澜以高涨的革命热情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之中。在这一时期写下的《逃》(1929年写于香港)、《女人》(1929年写于东京)、《这路上》(1930年写于东京)三首诗,集中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加诸于妇女身上的束缚的不满和挣脱封建枷锁的渴望与决心,表达了冲出家庭桎梏的决绝,秉承了五四女性诗歌中追求自我解放和自由的传统,表露了革命年代中女性不输男儿的激荡情怀。"(钟进文2011)

  曾平澜关注妇女解放,她深深地意识到封建社会对妇女身心的摧残,在《女人》这首诗里,她以强烈的女性觉醒意识严厉地质问:"怎么女人只是做男子温情的绿酒/只会把芳琴细奏?"这质问既是对男权统治的蔑视,也是对女性独立的呼喊。即便古老中国几千年来的道德观念早已深入人心,难以一朝一夕可以改变,诗人也在诗中的后两句表现了她深沉的思考:"女人,虽不要做社会的中心/也要把整个的人生想透!"倡导女性即使不能拥有男人那样的权力,也要为起码的人格争取地位。

  《不能忘却的一日》与《暗淡的月夜》两首诗,是曾平澜从事革命事业中所流露出来的为数不多的描写的革命爱情的诗篇。但诗中更多却是描写了"爱人 同志"这样一个慷慨赴死的革命者的形象,而且诗人本身也想尝试做一个类似"主妇"性质的角色,"为着你的嘱咐/我乐意地准备着你嗜好的食物/'五点钟重来不稍差误'",可等来等去,"从黄昏以达旦/我看守那巷口的转角/来来往往的人们/我数过了的何止百十个",最终还是"怎的,没有你重来的脚步".在这里,诗人对于这位没有留下姓名的革命者着墨并不多,但能体会到他并不缺乏柔情蜜意,为着要吃自己爱吃的食物,还特意嘱咐自己的"爱人"准时备好食物。诗人在写作《不能忘却的一日》时,诗后特加注明1933年8月18日,这是否与鲁迅的《为了忘却的纪念》指的是同一件事情,目前已不得而知。

  曾平澜自16岁因反叛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十年后她重返家乡同正时,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引起了她的无限遐想,诗人在《故乡》中忍不住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我失却了当年的天真/我已没有那活泼的童心/野雀山花/还在把她的旧友欢迎。诗中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诗人与其父情感颇深,这些都一一凝聚在了诗人的诗篇《忆父》《别父》中。特别是《别父》,写于1933年的上海,诗人投身革命,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故而在赴上海前夕只能从广州龙冈村老家处提前跟老父诀别:我少小惯离别/如何如此这般伤悲/唉,这是最后的会期!

  4. 结语

  曾平澜病逝于1943年,她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虽然没能走出苦难的旧社会,从少女时代的叛逆,到"五四时期"女性意识的觉醒,再到从日本留学回到上海时期昂扬的革命意志,最后到返回广西对本地教育事业的奉献,她的文学创作经历终于实现了外在的社会价值,并完成了生命内在自由价值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范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3:503.
  [2]黄晓娟。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边缘书写:东南亚女性文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比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1.
  [3]钟进文。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基础教程[M].北京:中国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12.
  [4]黄佩华。壮族,辽宁民族出版社,2014:189.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