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心观念在我国动画电影中的体现

发布时间:2016-07-21 04:25:01
   摘要:“良心主义”作为一种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的审美文化, 不仅存在于早期中国电影中, 也存在于早期中国动画电影之中。“良心主义”的外层体现为顺应时代的一种观念和尺度, 内层则是积淀固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根基。通过对中国动画电影的梳理, 不难发现, 针对中国动画的粗制滥造标签, 在中国动画电影的民族认同上, “良心主义”的审美观念或尺度成为了中国动画人的一种选择, 而受这种内在情理结构影响所创生出的不同审美趣旨的中国动画电影, 为中国动画电影的本土化提供了众多可能性。
  
   关键词:审美价值观; 中国动画电影; “良心主义”;

 
  
  研究中国美学不但应当注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书法、园林的理论着作, 而且应当探求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美学思想[1]372-378.林同华认为, 宗白华的这段表述对于研究东方美学 (中国美学) 很有启发作用。东方美学不像西方美学那样有着严密的逻辑概念和层次结构, 严格按照西方美学的模式来研究中国美学会使美学研究无法进行。中国的审美理论主要表现为“艺术和技术的欣赏、创造”[2], 而中国艺术和技术所表现的一些审美意识和审美观念在文化的遗传中, 又通过口传心授和技艺的承袭, 通过记忆的方式, 一代一代的继承和发展[1]372-378.因此可以说, 通过这种继承与发展所形成的一定的审美思维成为了中国人审美活动的一种深层次的情理结构和内在驱力, 而且一个民族审美文化的形成, 从根本上讲, 都与特定的审美思维相关[3].叶朗把审美文化纳入审美社会学的范畴加以界定。他认为, 所谓审美文化, 就是人类审美活动的物化产品、观念体系、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人创造出来的, 又通过一代一代的“社会遗传”而继承下去[4].这符合广义上对于文化的定义, 即文化是指人类行为 (及其产物) 的全部组成部分中的一部分, 它通过社会而传播, 而不是通过遗传而传播[5].因此, 一种特有的美学思想通过社会传播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审美观念, 这种观念体系指导的审美活动和行为方式 (一种内在选择) , 便是一种审美文化。张晶认为, 这是一种审美价值观念或尺度的审美文化[6].这种价值观念和尺度可以发现大众文化中有审美价值的部分。因此, 早期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本土电影, 其选择的“良心”观念便属于这种观念或尺度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文化经过社会延传体现在早期的中国电影, 尤其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中。
  
  一、“良心主义”的审美观念
  
  安燕认为早期的中国电影无论是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编剧、导演的创作意图, 作品的思想旨归, 还是电影评论的价值标准, 刊物的办刊宗旨, 皆体现出良心主义巨大的辐射性和弥散性[7].郑正秋的创作主张也集中体现了“良心主义”的审美观念, 即我们认为在贸 (牟) 利当中, 可以凭着良心上的主张, 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8]682.从某种意义上讲, “良心主义”这种审美观念或尺度作为早期中国电影的选择, 不可否认带有一种身份意识, 而这种身份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受“他者”文化冲击后的一种响应, 其驱动力可以说有一部分来自秦喜清认为的, 即早期中国电影民族认同的焦虑。无论是在早期中国电影公司的营业主张, 还是电影人的观点上都有所体现。
  
  《改良中国影片事业之先声》一文就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进行了批评, “剧中有我国人服制者, 皆在盗薮窃贼之辈, 加之扮演者虽似我国人民, 但泰半为他国人任之, 故诬我之深, 即真有我国人任之, 亦久居异邦, 对祖国社会情形, 不无隔膜……凡我国人士曾见此种影片者, 无不认为耻辱。”文章指出, 在中国早期电影的选择上, 关于“义侠尚武之故事, 以扬国光”的讨论虽然很多, 但未有所成, 即便有一两部也因为盈利性质过浓, “且不足以阐扬国人之美德”, 文章关于中国影片的设想, 即“矧我国教育未盛, 若以有益之影片, 流演内地, 则不但使未开茅塞之人, 有所领悟, 且可使之稔知现世社会生活趋势”[8]26.明月影片公司在筹备通告中就宣称:鉴于电影攸关世道人心, 实为社会教育唯一之利器, 我国之电影界, 渐次萌芽, 不得不悉心研究, 精益求精, 以免除种种之弊病, 可与欧美各国并驾齐驱, 不知利权外溢[9].郑正秋言:“但是我们认为在贸易当中, 可以凭着良心上的主张, 加一点改良社会提高道德的力量在影片里, 岂不更好, 可以挽回些外溢的金钱, 岂不更好, 可以发扬中国艺术, 使它在世界上有个位置, 岂不更好。”[8]682神州影片公司的创办人汪煦昌认为, 影片而良, 人心随之而趋上;影片而窳, 世风因之而日下[8]696.
  
  因此, 对于“良心主义”的审美观念或尺度应该从3个向度来理解:第一, 向内。“良心主义”作为早期中国电影人内在的一种情理构成的传承与选择, 固化在中国人深层次情感结构之中, 成为在外来“刺激”下做出相应响应的一种指导选择的意识观念。第二, 向外。早期中国电影的民族认同焦虑使“良心主义”审美观念或尺度成为了抵抗外国影片而采取的策略。第三, “良心主义”.其辐射半径归根结底针对的是早期中国电影的投机牟利与粗制滥造之风, 并由此衍生出不同形态的荧幕选择, 是对中国电影本土化的一种积极探索。
  
  二、中国动画电影中的“良心主义”审美观念
  
  当1926年万氏兄弟的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与观众见面时, 很多电影公司认为动画有利可图, 也希望万氏兄弟能够仿照美国动画片, 搞一些荒诞不经、低级趣味的胡闹玩意以获取暴利[10]70-72的动画短片, 万氏兄弟断然拒绝。万籁鸣在《良友》画报发表的美术作品的内容多为“针砭时弊、同情疾苦、讥讽从洋媚外”.他从一开始就认为中国动画片在内容上要与美国动画巨子华德·狄斯耐分道扬镳[10]70-72.可以说, 万氏兄弟之于中国早期动画的美学观念, 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供人娱乐的消遣品, 而是以战斗的姿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它应有的战斗作用[10]70-72, 即体现了“良心主义”的现代审美功利主义的实质[11], 也是一种身份意识的潜在认知观念。
  
  1956年, 中国动画《乌鸦为什么这么黑》在评奖时被认为是苏联作品, 直接引发了中国动画人对于中国动画身份的认同焦虑。也正因为该动画虽是“中国制造”, 却没有“中国韵味”, 从而使中国动画导演特伟首次提出了探索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口号, 即敲喜剧风格之门, 探民族形式之路[12].中国动画美学观念在20世纪50年代后的发展主要以少年儿童为主体的寓教于乐。例如, 1959年的《萝卜回来了》, 其主旨在于教育儿童要相互关爱;1963年的《冰上遇险》强调团结、互助和友爱的精神等等。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身份认同和寓教于乐的动画美学观念既是“良心主义”外层所体现出的一种身份认同与动画策略的社会延传, 又强化了“良心”观念, 通过思想美化人心的主旨, 并借此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中国学派”.
  
  改革开放以后, 工业体系的僵化和动画创作人才的断层使中国动画给观众留下了低幼化、简单模仿、制作粗糙的不良印象[13], 如三维动画《雷锋的故事》和动画电影《戚继光英雄传》。针对“投机牟利、粗制滥造”, 带有民族身份意识、具有美化人心的“良心主义”审美观念或尺度, 也体现在21世纪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之中。如2012年的《超娃战士》导演徐克认为, 在国产动画整体偏弱、粗制滥造者多的大环境中, 要么不做, 要做就做好[14].2016年《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接受采访时谈到, 动画最重要是好看, 要有很强的创作欲望、死磕的精神。我觉得我们跟国外的差距就是他们在兢兢业业创造一个东西, 而我们现在最需要避免的就是粗制滥造去造一个东西[15].
  
  在动画技术上的“良心”追求提升了中国动画电影的整体质量, 也从视觉层面拓展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影像想象。这是中国动画人立足观众, 寄希望通过动画电影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以育人心的动画电影践行。2011年的《兔侠传奇》虽然模仿美国迪士尼动画《功夫熊猫》, 却与其略带玩虐性质来完成自我梦想主题的叙事不同。《兔侠传奇》借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兔爷”的形象, 向观众讲述了一个体态憨实、诚恳守信的兔二不惧困难、信守承诺的中华美德故事。2011年上映的《魁拔》系列, 则采用符合青年群体审美趣旨的写实风格的人物造型, 借用中国神怪小说《山海经》中的文化符号, 通过蛮小满的一系列遭遇, 旨在传递“仁”“义”“礼”“智”“信”等具有民族特性的朴实价值[16].2016年的《大鱼海棠》通过少女椿的报恩, 传递出一种隐晦的青年爱情观念和一种纯粹的善良的拯救动机 (限于篇幅就不再一一列举) .这时期的影片无论风格选择如何, 其内涵主旨传递的都是一种促人“向善至美”的心性观念。
  
  三、结语
  
  全球化语境下, 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实践在借用传统文化符号基础上, 立足观众内心, 引导其去发现“真”“善”“美”.这种希望通过影片善化人心之路尚未完满, 但却有别于技术至上、粗制滥造、唯利是图的跟风创作。中国动画电影对于其民族身份的积极探索是“良心主义”审美观念或尺度的一种社会延传。这种社会性也是“情本体”哲学思想中中国人内在的一种的“情理结构”.对于这种情感经验, 李泽厚认为, 不是神秘的“天”, 也非先验的“善”, 而是脚踏实地的“学”, 塑建出人的“情理结构”[17], 通过“学”的社会实践---并非个体的“情”而是融入整体的“情境”---通过整个社会浸染、延传而形成的一种中国人内在的, “习焉而不察”的“意识观念”.“良心主义”作为一种审美观念或尺度的审美文化, 在全球化语境中, 用以作为响应境外动画电影的一种选择, 成为了中国动画电影本土化道路探索的一个历史驱动力, 他不仅是中国动画电影创作的标尺和中国动画人的情理构成, 其宽泛的框架也是中国动画电影本土身份的一种审美想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
  [2]林同华。审美文化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2:224.
  [3]张文勋。民族审美文化[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7:2.
  [4]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242.
  [5]G·邓肯·米切尔。新社会学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74-75.
  [6]张晶。作为美学新路向的审美文化研究[J].现代传播, 2006 (5) .
  [7]安燕。论中国电影良心主义传统[J].当代文坛, 2015 (4) .
  [8]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6.
  [9]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30.
  [10]万籁鸣。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 1986.
  [11]虞吉。良心主义的美学建构[J].电影艺术, 2014 (6) .
  [12]张松林, 贡建英。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特伟和中国动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02.
  [13]宫承波。中国动画史[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 2015:213.
  [14]网易新闻。粗制滥造毁了中国动画[EB/OL]. (2012-06-06) .  
  [15]新浪新闻极客。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口碑好或因国人压抑太久[EB/OL]. (2015-07-14) .  
  [16]王川。中国本土动画:王川访谈[J].电影艺术, 2011 (6) .
  [17]李泽厚, 刘悦笛。关于“情本体”的中国哲学对话录[J].文史哲, 2014 (3) .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