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各阶层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文化思想

发布时间:2014-05-16 19:37:0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和需求越来越多, 大众休闲生活逐渐兴起, 大家对休闲以及由此演化出来的休闲文化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的休闲文化研究自于光远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倡议进行研究起, 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兴趣, 不断有哲学、经济学、文化学、新闻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涉足这个领域进行探讨, 成果不断积累和增长, 影响日益扩大, 取得不错的效果。学者们从对“休闲”的定义开始, 着重从休闲的理论和思想等角度来研讨, 拓展到了休闲应用领域, 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休闲的终极目标, 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休闲产业, 从哲学角度探讨人的发展, 从新闻学角度描述媒介与休闲的关系, 从文化学角度研究休闲文化等。其实, 作为中华文明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休闲文化的描写, 从古代到现当代, 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大量的休闲文化气息和生动表述, 在每个时代休闲话语都是文学作品关乎价值讨论的经久不衰话题。很多文学作品把休闲作为创作主体, 涉及休闲文化的生活方式、活动态度和思想理念, 从人的日常休闲活动到休闲文化的心境和层级, 描绘了休闲文化的表现形式。
  
  纵观众多学术着作, 我国大多休闲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 涉及休闲与经济、休闲与消费、休闲与体育活动等。这些研究往往在现代工业或者是后工业时代这个经济大发展的框架下, 与当下社会紧密联系, 突出休闲的实用功能, 注重休闲活动的经济效益。但没有很好地从文学作品这个维度来做更多的探讨, 没有太多人把休闲放到中国传统文化这个角度来思考和研究。其实文学作品中的休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延伸产物, 休闲活动、休闲思想、休闲艺术以及休闲文化一直存在于中国传承千年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可以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就是一部休闲文化史。本文试着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角度, 把休闲放在有价值的休闲文学作品范围内来探讨。
  
  一、西方学者的视角:休闲是阶层的区分
  
  休闲一词英文为“leisure”, 源于古法语, 是指在劳动之外的自主时间、发展和随性活动, 有别于休息、不同于娱乐, 有着独特的文化精神基因。西方休闲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 古希腊着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认为是休闲学之父, 他认为休闲是一种沉思, 是人们生活追求的目标和动力, 唯有勤劳可以获取休闲。人要追求美德, 美德是休闲的主要表现形式, 是休闲的文化思想。这是先贤从哲学角度的解读, 对后世影响非常之大, 后人研究休闲都从这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但这是社会精英化的远大理想, 由于当时的劳动生产力低下, 甚至还有很多劳动者没有人身自由, 大家对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概念不强, 区分度不高。休闲离普通人很遥远, 休闲很多时候停留在理论阶段, 很难正儿八经去实施和享受。人与人之间休闲权益和劳动义务并没有多少差别, 对划分社会阶层并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和效果。引起广泛关注并深入研究休闲是近一百年的事情, 由于西方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生产力高度发达, 物质不断丰富, 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使一部分人获得了巨额财富, 脱离了劳动, 变成了“有闲阶级”, 休闲变成了他们新的生活方式。工业资本主义对形成社会阶层的作用显而易见, 而现代社会的休闲观念与研究也深受此影响。
  
  西方休闲学研究开始的标志, 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仑在1899年发表的《有闲阶级论》1.他在书中以经济学家敏锐视角列举了休闲与消费的种种关系, 同时他也指出休闲区分出了阶层, 休闲成就了一种社会建制, 资产阶级新权贵在享受高度发达物质的同时, 也非常注重休闲层面的追求, 休闲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二战后, 西方进入了后工业时代, 社会快速发展, 休闲越来越受到关注, 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休闲领域的研究。德国哲学大师皮珀推出了被认为是西方现代休闲理论研究的扛鼎之作的《闲暇:文化的基础》一书 (2) .他认为休闲是一种态度、一种思想, 存在着强大的文化基因, 是文化产生的基础与源泉, 在休闲过程中会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 要去体验、感悟和实践。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杰弗瑞·戈比教授出版了名为《你生命中的休闲》的专着 (3) , 以专业的理论知识介绍了生命的休闲, 休闲与工作、生活、健康等的联系, 休闲是人生存的方式, 休闲不仅仅是提供简单的快乐, 更要在精神上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观点都很强调主观层面的精神追求, 指出休闲会形成一个共同体。从文化学和社会学角度来考查, 尽管种族和性别不同, 兴趣一致的同质群体还是可以按生活方式或者品味来区分出阶层。休闲方式很容易商品化, 把休闲玩乐转变成交换价值, 为权贵阶层或者是物品的拥有者产生更高的利润, 把物质的拥有或者满足当成是休闲的全过程。
  
  马克思主义休闲观则认为休闲并不是某个阶层的特权, 应是所有劳动者都应享有的权利, 休闲不应该被物质所捆绑, 要达到身和心的全面自由, 真正的休闲应是自觉自愿自由的活动, 劳动是人的自我实现过程, 达到“劳动即休闲、休闲即劳动”的最佳状态, 最终促进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4) .
  
  二、“扬”与“抑”的休闲交织
  
  秦汉及以前的典籍中有大量的休闲描写, 从《诗经》到《左传》《周易》《论语》, 再到《韩非子》《孟子》《老子》等均有涉猎。虽然描写休闲的对象、角度和思想等方面有所不同, 有不少的差异性, 但当中有很多的类似和共通之处。早期作品中代表性的休闲活动存在着明显着“扬”的成分、积极的因素, 给人以放松, 享受快乐, 在自然山水间收获愉悦。《魏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 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之外兮, 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5) 诗歌中采桑女在劳动完成后踏着欢歌归家, 那种悠然自得、那种田间快乐和满足跃然纸上, 让人很容易进入那种意境。女子在繁重的劳动之余, 依然快乐轻松前行。这里劳动和放松之间的界线并不明确, 看不到劳动工作后的悲伤或者痛苦, 反倒是喜悦和欢乐写满脸上, 呈现出劳动后的一身轻松和自如, 无忧无虑的心情四处飘荡。在典籍中存在着大量通过游玩大好河山来表达自己远大志向的文章, 表达为国忧民, 兼济天下的宏大进取思想。“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智者动, 仁者静。智者乐, 仁者寿。” (6) 孔子这段耳熟能详的话语, 是典型的托物言志, 表达了自身报效社会, 为大众谋福祉的心愿。这种思想积极影响着后人, 成为历代休闲话语的表达模式和表现手法。张衡在他的抒情小赋《归田赋》中写道:
  
  “于是仲春令月, 时和气清;原隰郁茂, 百草滋荣。王雎鼓翼, 仓庚哀鸣;交颈颉颃, 关关嘤嘤。于焉逍遥, 聊以娱情。尔乃龙吟方泽, 虎啸山丘。仰飞纤缴, 俯钓长流。触矢而毙, 贪饵吞钩。落云间之逸禽, 悬渊沉之鲨�。” (7)
  
  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别样的田园生活, 同时也表明了他的志向, 是一篇言志之赋。表明作者看不惯当时统治者的一些做法, 不想与之同流合污, 只能暂时放弃自己的抱负和理想, 遁入田园, 享受一段难得的好时光的“无奈”.虽暂时离开政治, 但这不是一种沉沦, 是一种凤凰涅盘和浴火重生的洗礼, 是积蓄力量和磨练心智, 谋定而后动, 以备再次进入社会, 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为国效力。
  
  先秦的典籍中虽然有大量休闲活动的记录, 但并不是都在颂扬休闲活动, 相反, 提出要抑制休闲活动, 要适可而止, 不仅针对一般民众, 对国君也提出了要求。《韩非子·亡徵》就对君王进行忠告, “好宫室台榭陂池, 事车服器玩好, 罢露百姓, 煎靡货财者, 可亡也” (8) , 国君要听从忠臣的意见和建议, 不能玩物丧志, 若沉迷好玩, 置百姓于不顾, 浪费钱物, 就有可能遭遇灭亡。典籍中对一些消极负面的休闲活动也进行猛烈抨击, 批评那些过分的喝酒嬉戏玩耍和追逐奇珍异宝的行为, 对一些离经叛道的行为和骄逸奢靡的生活进行揭露和批判。《秦风·车邻》中记载:“有车邻邻, 有马白颠。未见君子, 寺人之令。阪有漆, 隰有栗。既见君子, 并坐鼓瑟。今者不乐, 逝者其耋。阪有桑, 隰有杨。既见君子, 并坐鼓簧。今者不乐, 逝者其亡。” (9) 诗中写道去拜会朋友, 风景宜人, 大家相谈甚欢, 当中有鼓瑟助兴, 于是发出了感慨, 虽然有珍惜时光的表意, 但也宣扬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及时行乐消极思想, 应该给予摒弃。在休闲活动中, 也显示出男女地位的不对等, 女性虽也有休闲活动, 但更多的时候是男人的附属, 依附于男人, 没有真正的自主。女性的休闲活动往往会受到极大的抑制。《左传》中:“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 荡公。公惧, 变色;禁之, 不可。公怒, 归之。” (10) 蔡姬与齐侯一起泛舟同游, 本来是非常惬意的美妙之旅, 但由于蔡姬太醉心于湖光山色而忽略了齐侯, 引齐侯极大不满, 最终遭遣返归家。女人休闲的权利随即被剥夺, 充分暴露了霸道的男权主义。
  
  魏晋时期, 出现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 表达了作者寄情于山水, 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享受着与世无争的闲情, 其中最为着名的是陶渊明《桃花源记》 (11) , 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谋而合, 深受大众羡慕和推崇。很多文人雅士纷纷过上了这种遁世的生活, 有的是躲避战乱, 有的是生活所迫, 有的是修身养性, 形成了当时盛极一时的隐逸文化。他们虽然也是纵情于山水, 但严格来说, 这是一种“抑”的休闲活动。
  
  三、自由和生命的绽放
  
  唐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在综合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社会稳定, 人民生活富足, 达到创作高峰的诗词中有大量的休闲活动和休闲文化展现, 休闲娱乐活动也有了质的飞跃, 充分体现了人性自由的光辉和生命的绽放。休闲活动不仅有个人的自由闲游, 也出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体性聚众休闲。休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和有质感, 不仅有花鸟虫鱼的静态鉴赏, 更有蹴鞠、马球、相扑、杂技等的动态娱乐;不仅有书画的高雅闲情, 也有围棋等雅俗共赏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文人雅士非常享受文学休闲。由于唐宋时期印刷术的更加成熟, 纸张的普遍使用, 大家争相购书, 比谁家的藏书更多成一时风尚。看书也成为一种时尚,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12) , 大家非常推崇藏书、看书。更多的文人雅士进行了休闲文学的创作, 涉及“游”的唐宋诗词就有上千首, 涉及其他休闲活动也有很多。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自八九年来, 与足下小通则以诗相戒, 小穷则以诗相勉, 索居则以诗相慰, 同处则以诗相娱” (13) , 表明了诗歌已成为他与友人的沟通方式, 诗歌成为重要的日常休闲活动, 而休闲又促进诗歌的不断推陈出新。描写休闲活动的作品, 成了佳作, 大家争相传颂, 间接地影响着更多的人围绕休闲进行创作, 也可以说休闲促进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这当中大家持续关注, 引领文学潮流和休闲话语的是游记, 后人不断模仿创作, 影响深远。文人墨客通过游记传达自由的思想, 记录游览中遇见的美景, 并由此发出令人深思的感想, 抒发心中的苦闷和远大理想, 愉悦地与之前游览过此地的先贤隔空对话, 回应他们描写此地景点的诗词歌赋等作品, 对游览地描写的动态感和身临其境感十足, 展现生命的张力。在游记中, 作者怀着愉悦之心来旅游, 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写作, 展示出了对自由和生命的由衷赞美。柳宗元的游记中“悠悠乎与颢气俱,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 (14) , 展现的是心神豁达。欧阳修游记中的经典语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15) , 那种乐观和开朗, 让人羡慕。游记中作者不只是记录休闲旅游的活动, 表明到此一游的经历, 更多展示作者的风格、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对生命和自由昂扬的激情追寻。这种心态和激情不仅仅是单个作者的表现, 更是唐宋游记写作的文人墨客群体特征。
  
  唐宋还出现了两种对比非常明显的自由休闲活动, 均与官员有关。一是“宦游”, 这是文人墨客们为了谋取一官半职, 进行名山大川游历, 或拜师学艺, 或增加阅历, 为日后自己的从政添加筹码, 李商隐、周密、高适等都有这种经历。这与先秦时孔子等周游列国, 着书立说, 希望自家学派能被各国接受并实施的行为有本质不同。李商隐由于仕途不畅, 可以说一生都在宦游, 不停地在各地奔走。周密在年少时因为父亲到各地任职而游历了许多地方, 让他见识各地的风土人情, 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文人在“宦游”后, 整理经历, 写下了不朽的作品,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李白的《上韩荆州书》, 文章成为千古绝唱, 引起广泛关注, 提升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他们的仕途增色不少。这样的作品更容易被各个阶层所接受, 传播更容易和更深远。另一是“纪实”, 文人在为官后, 把自己的所见和感悟写成杂记或记事等。前文述及的文学休闲往往比较随性, 是当时心情的宣泄, 而这里的杂记或记事等从体裁上就不一样, 涉及的层面更广, 笔端更细腻, 关键是对当时的情况进行如实记载, 能够让人看到当时休闲活动的全貌, 是弥足珍贵的史料。周密的《武林旧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杂记集 (16) , 共有10卷, 把当时的南宋都市休闲文化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者采用脱离政治的手法, 并不是为了粉饰太平, 做统治阶层的传声筒, 而是用极其专业的语言和完整的章节, 全面客观的记叙宋代各个阶层的休闲活动。作者用自豪和欣赏的态度介绍了临安的宫殿, 让人感受到皇家休闲依托物的气派和豪华。他详细地介绍了宫廷典礼和朝廷礼仪, 让普通阶层也能透过他的记述看到皇家的日常休闲和隆重的仪式。杂记中不仅有古代休闲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休闲节日, 而且注重对街头休闲的介绍, 街头不可或缺的酒肆, 当时各个阶层的男人们非常向往的歌馆、乐坊都一一呈现出来。特别是对瓦子勾栏的描述, 见证了当时休闲娱乐活动设施的完善和奢华, 涉及55个门类的艺人, 以及近300个杂剧剧目, 让人看到了当时休闲活动的丰富多彩和兼容并蓄, 以及休闲娱乐业的发达。与《清明上河图》的繁华奢靡对接天衣无缝, 相互印证了彼此。实际上笔记集本身就是很好的娱乐性阅读材料, 通过记载娱乐活动变得更加有趣生动, 作者不仅娱乐自身, 更让读者找到乐趣和内在价值, 发现作者搜集到的材料的积极意义。
  
  魏晋的志怪小说、唐代的传奇小说, 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对后代的小说影响非常大, 甚至一些优秀作品被改编成了戏曲, 小说中透漏出非同寻常的勇气和气概, 忠诚和爱情等故事轮番上演, 是另一种热烈而奔放的休闲, 这是对休闲生活的另一种演绎。诗词等文学作品对休闲生活的写作比较直白和细腻, 日常生活中的饮酒、赋诗是常态, 而志怪小说和传奇小说更加夸张和有刺激感, 朋友间的饮酒吃肉等在非常规的聚会中甚至在光怪陆离的时空中进行, 谈情说爱也飞到了天上, 神仙般的梦境时常出现, 自由的生命思想四处洋溢。而这样的休闲文学更让读者觉得有滋有味, 引人入胜, 阅读性更强, 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此种文学休闲活动。而阅读群体的扩大反过来又促进小说进一步的发展, 现在的小说特别是网络仙侠剧受此影响更深。
  
  先前的文学作品在儒家等正统思想的影响下, 追求文以载道, 注重传统和教化, 在唐宋的诗词中创作宗旨还是没有改变, 但休闲、娱乐的成分已渐渐多了起来, 这种创作风气已逐渐形成, 并成为当时文坛的一种风格和取向。皮日休说:
  
  “元白之心, 本乎立教, 乃寓意于乐府, 雍容宛转之词, 谓之”讽喻“, 谓之”闲适“.既持是取大名, 时士翕然从之, 师其词, 失其旨, 凡言之浮靡艳丽者, 谓之”元白体“.二子规规攘臂解辩, 而习俗既深, 牢不可破。非二子之心也, 所以发源者非也。可不戒哉!” (17)
  
  评论的就是这一现象。休闲并不是通过写作来简单审视和表达就可, 作者必然要考虑道德价值问题和休闲时相关人员隐私的暴露问题。作者定会把握深浅, 保持不会失衡的娱乐尺度, 让大家在轻松娱乐之余感受到文章背后的真正含义和价值所在。陆游的诗中含“闲”字的就有几百处, 诗歌《衡门》中的“人笑谋生拙, 天教到死闲”, 《出游》中的“举世谁能伴我闲, 出游随处一开颜”, 《病酒述怀》中的“闲处天教着放翁, 草庐高卧�i桥东”, 《暮春》中的“忙里偷闲慰晚途, 春来日日在东湖”, 《村居》中的“造物与闲仍与健, 乡人知老不知年” (18) ……闲字不断出现。但不是说写休闲和娱乐, 就是把文学娱乐化, 没有注重作品本身的质量。对在当时被认为是非正统的休闲描写, 不会过分渲染享受的快乐, 否则容易被认为不正经和不严肃。作者有应该属于他的职责, 对声誉的顾虑和影响会限制作者过分描写享乐。作者既对传统思想和文化生态有共鸣和认同, 又有政治敏感性和独特性, 散发着自身的才气和想法, 闪耀着伟岸的道德品质。作者会追求质量, 不会为了低俗的娱乐而放弃道德准则和写作底线, 表达出的休闲语句传达着所写休闲活动的道德价值和意义。
  
  前已述及, 文学作品中休闲活动品类很多, 主题往往是各种游乐活动及由此引发的种种乐趣, 涉及各色各样的休闲文化。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堪称收藏级遗产的作品, 如陆羽的《茶经》 (19)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着, 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大力发展和流传, 直至推动茶产业的快速发展。作者为了写好这部巨作, 前后花了近30年, 几乎跑遍了全国, 寻遍各地茗茶, 与当地茶农探讨, 制作各种标本, 放在当下也很难有人做到。更可贵的是, 作者为了自己心中的执着理念, 给世人的休闲生活留下一笔财富, 几次辞官, 这与当时士大夫追逐的功名利禄是不相符的, 是要付出很大勇气和代价的。《茶经》共上中下三卷10类, 全面介绍茶的叶、水、皿和神, 不仅介绍茶叶的种类, 煎茶用水的讲究和器皿的搭配, 更是让人感受到饮茶的闲心静气、高雅, 体现士大夫的怡心静虑和闲情、饮茶时尚。士大夫们纷纷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不仅亲自种茶、采茶, 还邀友品茶、斗茶, 写了很多茶事诗, 记录茶休闲活动中的种种乐趣。在饮茶风尚的助推下, 茶与酒在人们的生活中都不可或缺, 成为日常招待中的必备品, 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地位旗鼓相当, 延续至今。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茶比酒表现更为抢眼, 茶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正是经典作品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尊重, 作品中的文化让人代代相传, 陆羽被后人称为茶圣, 茶商更喜欢叫茶神、茶仙。
  
  四、休闲和艺术的共生
  
  到了明清时期, 大家越来越注重休闲生活的品质,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 商品日渐丰富, 需要一定的鉴赏力来提升审美意识, 休闲生活趋向于艺术化。休闲中书法和山水画的创作比重加大, 一些人士醉心于书画的收藏, 进行专业的古玩收藏和鉴赏, 形成了品诗鉴画玩古董的风气。在明朝的早期, 统治者励精图治, 宣扬正统文化和思想, 当时对书画等艺术的追求, 显得与传统的文化理念格格不入, 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要承受来自世俗的各种偏见, 其中付出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不过也显示出了文人墨客心中对艺术的追求和执念, 他们看淡名利, 抛弃当时士大夫追求的正统的功名利禄和官本位思想, 并不是为统治阶层歌功颂德, 更不参与官场的利益纷争, 而是保持作者自身的价值观和立场。徐渭不仅仅是文学大家, 也是一位书画集大成者, “吾书第一, 诗二, 文三, 画四” (20) 是他自嘲的话语。虽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 但他的画突破常规, 结合平时对自然事物的观察, 他把自身的所思所想融入画作中, 洒脱飘逸, 别具一格。书画本身也是休闲的一种方式, 全力做好鉴赏, 也体现了休闲娱乐的价值和功能, 书画的创作和鉴赏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我救赎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徐弘祖为了撰写《徐霞客游记》 (21) , 前后30多年游历山川大地, 其中有4次进行长距离的考查, 没有车马, 全靠双脚去丈量名山, 涉水过桥。在母亲的鼓励下, 抛弃“父母在, 不远游”的正统思想, 全力游历和写作, 最终写出影响世界的着名游记。文中涉及山水、民俗、宗教、建筑等休闲文化, 体现出了很强的专业性和艺术性, 实现了自身的远大理想, 奠定了自身的地位和影响。从时空上说, 休闲是可以被认为安逸而闲庭信步的活动, 但徐霞客的日常生活是让人抓狂的, 一天到晚要不停地走, 甚至是在没有路、没人陪伴的情况下进行。一天的活动结束后, 马上要把当时的观察以及自己的认识和感悟写下来。并不是士大夫官员们在公务之余缓解和释放自身的随意写作, 也不是一般游记的随性发挥, 徐霞客是从客观角度进行记录, 并进行总结概括, 体现自身的鉴赏能力和科研精神。
  
  清代李渔的《闲情偶寄》是自唐宋以来真正意义上从理论角度探讨休闲生活 (22) , 将休闲生活艺术化做到极致的休闲百科全书, 是第一部休闲文化的专着。对艺术的追求也是一种休闲, 只是更高层次的休闲。在工作之余, 把戏曲、养生、花木种养等作为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 钟情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李渔为了研究戏曲艺术, 可以说是到了痴狂的程度, 他自己创立了戏班子, 推出名角, 到处进行商演, 引起了巨大轰动并取得了成功。这不仅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为他进行休闲创作奠定物质基础, 更重要的是他在戏曲演绎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资料, 总结出戏曲理论,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还是奉为经典。而自己也成为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大家、戏曲理论家、戏剧家。《闲情偶寄》中器玩部、居室部、饮撰部、种植部和颐养部集中体现了李渔的艺术化休闲观和养生观。李渔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 用平易近人的朴素语言, 从身边的居室讲起, 让人很容易贴近, 并让读者觉得自己身边就可以发现美, 生活的艺术原来可以这么简单操作。这不是一部正襟危坐的讲大道理的着作, 而是作者信手拈来的小品文, 让人赏心悦目, 从中体会真正含义。正如李渔自己所说:“风俗之靡, 犹于人心之坏, 正俗必先正心。近日人情喜读闲书, 畏听庄论, 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 旁引曲臂则有余。是集也, 纯以劝惩为心, 而又不标劝惩之目, 名曰《闲情偶寄》者, 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二也。” (23) 李渔告诉人们在家居布展中, 对器物要精挑细选, 在器物到达后, 怎么摆放也是需要花心思的。艺术鉴赏休闲活动并不是坐着什么也不干, 它是间断性的时间、精力和身心的投入。这样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就行, 不是随性就好, 需要花费不少精力, 来不得半点懈怠。器物也是要在适合的位置, 横竖有序, 才可以美化居室, 才可看出主人的用心和审美情趣。关于饮食, 李渔说要适度, 太饱和太饥都不好, 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养生, 大家要注重养生。养生概念是古今社会亘古不变的追求。王阳明就曾到会稽山静坐, 修身养性。李渔的《闲情偶寄》突显了中国休闲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和艺术性, 人们的日常生活方方面面都可包容其中, 让人体会到种种乐趣。这既是饱读诗书士大夫发出的声音, 也是达官贵人公务之余的享乐, 更是普通大众追求生活权力和享受生活的途径。
  
  五、传统的继承与反叛
  
  近代中国掀起了一股休闲散文的写作, 虽然当时整个社会形势差强人意、不容乐观, 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环境, 但作家们仍以建立良好的社会政府为愿景, 抛开枯燥而乏味的正统话题, 用积极的笔墨和声音来赞颂生活的快乐和激情, 开创美好生活的明天。受李渔的《闲情偶寄》的影响, 一大批作家如林语堂、周作人、梁实秋等进行了休闲散文的写作。尽管处于动荡年代, 作家们还是从身边的生活出发, 发现乐趣, 给人心灵的宁静, 在艰辛的生活中获得难得的休闲, 获得一丝丝的慰藉。这个时期的作家们处在一个裂变的时代, 既对传统进行了继承和发展, 又受传统思想与文化的洗礼, 在写作过程中, 倡导用白话文进行写作, 反叛于八股写作。作者试图通过写作来唤醒大众, 进而改变这个混乱的社会系统, 坚持以愉悦的心情和热情的生活来鼓舞大家, 用闲适的思想来引领众人。休闲活动以积极的形象呈现出文化的现代性和意识, 充分体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现代时期的一种独特现象。
  
  作家们发现白话小品文更符合这个时代, 既没有抛弃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精髓, 又具有时代进步的特征。与正统的文言文相比, 白话文能更好地表达生活的美, 不再那么晦涩难懂, 更加通俗易懂, 为更多的大众所接受。由于处在一个特殊的时代环境, 此时的休闲话语延伸到思想范畴, 探讨较多的是个体生命的自主性、感官体验的刺激性和精神层面的愉悦性等。中国传统的思想对作家们影响深远, 特别是道家的思想。道家推崇回归自然、无为而治, 倡导生命的自在与价值, 这与休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林语堂, 早年留学美国和德国, 后又生活在欧洲和在美国进行创作, 看到了欧美社会物质的高度发达, 但也发现了人们过于追求物质, 人们的自私自利极具膨胀下丑陋的和压抑的精神, 引起了林语堂的深刻反思: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 真正的休闲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在被誉为现代休闲文学典范的《生活的艺术》一书中 (24) , 林语堂用清新的语言讲述了故乡的节日风俗、婚嫁习俗、算命占卜, 如何观山和玩水、如何喝茶和行酒、如何听风和赏月, 讲到了中药治病救人和鉴赏古玩等故事, 字里行间透漏着道家的休闲思想, 用哲学理念来引导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和艺术。此书的销售在当时引起轰动, 长期占据美国图书畅销榜榜首, 被翻译成10多种语言出版, 向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的休闲文化和思想。中国的诗情画意和诗样人生大受欢迎, 打开了西方人士了解中国休闲生活的一个窗口, 提供了一个完美生活方式的模板。林语堂用道家思想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用热情和恳切的言语倡导现代休闲文学, 也由此奠定了休闲散文作家的地位。
  
  余论
  
  本文探讨的休闲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外延, 是人们在工作之余和闲暇时间进行的娱乐休闲活动。休闲是一种展现自我的心态和心境, 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放松方式和活动。我们可以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各个阶层的休闲活动以及背后的休闲文化和思想。在古代, 我国只有达官贵人和士大夫们能享受到定期的多种形式休闲, 但并不是说普通大众就没有休闲活动, 只是说他们的休闲活动不是很频繁, 展现休闲的乐趣的机会也不多, 但他们有自我休闲的特有方式和时间, 与达官贵人的休闲活动有显着不同。在重大的庙会和传统节日活动中, 休闲活动的主体还是普通大众的, 虽然当中有些人是休闲活动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普通大众的娱乐属于更广泛的休闲文化范畴, 他们的休闲活动构成了很多文学作品中描述休闲活动的重要素材, 在文学作品中能够看到他们积极参与休闲活动的身影。在文学作品中, 作者通过游记、诗歌等多种形式写作的尝试, 表明休闲活动的目的和过程, 是一种有意识的享受更是他们从事休闲艺术活动和鉴赏创作时的感悟。事实上作者在描写高朋满座和欢歌笑语时, 无不渗透着对黑暗政治的无奈和痛恨、对老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 爱国忧民的思想时刻伴随左右。休闲文化、思想与社会治理、商业经济、劳动和艺术等相互融合,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共同构成中国璀璨的文化。

  注释

  1 [美]凡勃仑着:《有闲阶级论》, 李华夏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2年版。
  2 [德]约瑟夫·皮珀着:《闲暇:文化的基础》, 刘森尧译, 新星出版社, 2005年版。
  3 [美]杰弗瑞·戈比着:《你生命中的休闲》, 康筝、松田译,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4 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
  5 (9) (10) (清) 阮元:《十三经注疏》, 中华书局, 1980年版。
  6 《论语·雍也》, 《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 1954年版。
  7 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注:《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中华书局, 1962年版。
  8 《韩非子·亡徵》, 《诸子集成》本, 中华书局, 1954年版。
  9 (晋) 陶渊明:《陶渊明全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
  10 (宋) 赵恒:《励学篇》。
  11 (唐) 白居易:《白居易全集》卷7,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版。
  12 陈振鹏等:《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版。
  13 吴楚材等:《古文观止》,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9年版。
  14 周密:《武林旧事》, 中华书局, 2007年版。
  15 (唐) 皮日休:《论白居易荐徐凝屈张祜》, 《全唐文》卷797.
  16 陆游:《陆放翁全集》, 中国书店出版社, 1986年版。
  17 (唐) 陆羽:《茶经译注》, 宋一明译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年版。
  18 (明) 徐渭:《徐渭集》, 中华书局, 1983年版。
  19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年版。
  20 (23) (清) 李渔:《闲情偶寄》, 三秦出版社, 2007年版。
  21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5年版。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