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记 》 对尾崎红叶创作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2-12-08 14:35:02
  摘 要: 日本明治时代的着名小说家尾崎红叶受到《西游记》的影响,活用《西游记》的各种元素创作出了带有日本古典传说色彩的《鬼桃太郎》。《鬼桃太郎》中有很多内容和《西游记》极为相似,可以说《鬼桃太郎》是中日文化结合的产物,尾崎红叶将《西游记》元素本土化对于中国文化在日本的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游记》;《鬼桃太郎》; 孙悟空; 尾崎红叶; 文学创作。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着之一的《西游记》在传播中华文化与对外交流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游记》是在江户时期传入日本的,在日本经历了翻译、阅读、重新书写的过程,从而使《西游记》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考察日本着名小说家尾崎红叶及其与《西游记》相关的作品---《鬼桃太郎》来阐述《西游记》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一、先行研究。
  
  《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及其对日本文学的影响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国内研究《西游记》在日本影响的成果很多。勾艳军在《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评价》中指出,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国字评》是对我国明代小说《续西游记》的长篇评论文,对于考察《续西游记》在日本近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并能从异域视角为我们提供一些认识上的借鉴。吴肖丹在《想象的异域和世俗的奥义---日本浮世绘插图与〈西游记〉的接受》中指出,浮世绘《西游记》插图在和式世俗化、幻想具象化的基础上,插图中仪礼、衣冠、相貌等和汉兼容的样式上,体现了江户民众对中国唐代的理解,因而精心翻译制作的《绘本西游记》更易为江户时期的日本民众所接受。长春工业大学的刘鹤霞在论文《江户汉学者对〈续西游记〉的翻译》中详细叙述了《西游记》一书传入日本江户时期后进行本土化的过程,并且以《绘本西游记》为例,详细论述了这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翻译《西游记》的意义。河海大学的孙莉在《〈西游记〉原型故事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一文中论述了日本文学作品中有关唐三藏的故事以及日本画卷《玄奘三藏绘》这些能体现《西游记》在日本对于文学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影响。
  
  二、尾崎红叶和他的《鬼桃太郎》。
  
  ( 一) 尾崎红叶介绍。
  
  尾崎红叶(1867-1903) 是日本明治时代的着名小说家。读大学预科的时候尾崎红叶就带头组建了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文学团体---砚友社,一生凭借多部小说作品(《二人比丘尼色忏悔》《多情多恨》《金色夜叉》等) 享誉当时的文坛,至今畅仍销不衰。尾崎红叶一生虽然短暂不过36年,但他向广大读者贡献了50余部小说、长达数卷的俳句、评论和文艺理论。1883年,尾崎红叶被批准进入东京大学学习,在这之前他以“绿山”为名号撰写诗作,入学后积极参加文友会加深文学交流。1885年,尾崎红叶与山田美妙、石桥思案、丸刚九华等人成立了砚友社。最初以手写形式给众人浏览,广受好评之后得以出版。1888年,随着《我乐多文库》发行量的扩增,进行了《风流京人形》的连载,一时之间洛阳纸贵,广受注目。1895年,尾崎红叶读过《源氏物语》之后受到其中感情心理描写的影响创作出《多情多恨》。随后1897年《金色夜叉》开始连载,该作品以日清战争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关于金钱和爱情纠葛的故事。尾崎红叶的作品以华丽的辞藻引入欧洲批判主义的潮流,与井原西鹤的风俗描写巧妙结合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风格。另外,尾崎红叶精通英文,进行了英文着作的翻译,极其擅长人物的心理描写和写实描写。在文学近代化的过渡时期中,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文体的摸索和对于新旧元素的融合的卓越,奠定了尾崎红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 二)《鬼桃太郎》概要。
  
  《鬼も々たろう》是1891年博文馆出版的尾崎红叶的作品。其故事梗概大致如下。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翁在山上砍柴,老婆婆在河里洗衣,捡到了一个桃子,里面有一个小孩子便是桃太郎。桃太郎率领用糯米团子收容的小白狗、小猴子和雉鸡,一起前往鬼岛为民除害,夺回了世代相传的珍宝,凯旋归来。接着作者突然笔锋一变,这个事情一直成为鬼岛的后世的耻辱,祈求借助勇猛无敌的鬼的力量报仇雪恨,当时的鬼王在岛中发布命令: 谁能讨伐日本,夺回被桃太郎那帮家伙掠走的珍宝,就把鬼岛大王的位子让给他。在鬼岛上讨伐夺得宝物的桃太郎的气势不断高涨起来。一个鬼在河里捡到苦桃,切开后从桃子里出来了可怕的青鬼,鬼夫妇给他取名苦桃太郎,并劝说他去打败桃太郎。苦桃太郎把喷出火焰、能空中飞翔的金色毒龙,白毛红脸的大狒和狼作为随从,出发征讨桃太郎,他们乘坐在龙呼来的云上,向日本进发。由于速度太快,飞过头了。在海上飞来飞去,龙的神通力减弱,狒和狼掉入海里。由此,生气的苦桃太郎狠狠地教训了龙,龙也生气了,撤掉了云,把坐在云上的苦桃太郎丢进了大海。可怜的苦桃太郎在浩瀚的太空中失去了立足之地,像个小石头一样直线下落到苍茫的大海。
  
  作为第一部面向幼儿的故事系列书,《鬼桃太郎》具有开先河的意义,而且每页都有图,考究的制书,精致的绘画。从整体考量,《鬼桃太郎》是江户时期面向孩子的画本的操作流程中最为完美的形态,也确立了它在日本近代的画本或图画故事的鼻祖的地位。
  
  三、《鬼桃太郎》是《西游记》和《桃太郎》结合的产物。
  
  尾崎红叶从7岁开始到15岁这期间接受了汉学教育,具有卓越汉学素养的他,在进行文学作品创作时,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素材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由此接触到了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并且受到《西游记》的影响创作出了带有日本古典传说色彩的《鬼桃太郎》。《鬼桃太郎》的故事背景是基于《桃太郎》的故事本身,例如文章开篇“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老翁在山上砍柴,老婆婆在河里洗衣,捡到了一个桃子,里面有一个小孩子便是桃太郎……”便仿照了桃太郎的故事进行叙述。
  
  ( 一)《西游记》情节在《鬼桃太郎》中的再现。
  
  尾崎红叶借鉴了《西游记》情节,活用到《鬼桃太郎》的创作中。《鬼桃太郎》再现《西游记》情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主人公孙悟空向东海龙王讨要金箍棒的细节和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的着名典故等。鬼桃太郎登场后,从鬼王那里得到武器的描写:“削成八角形的二百八十八个银星打成的铁棒……铁棒变成小指大小,舞动起来,满座齐齐失色震惊不已,看着苦桃太郎耍弄的铁棒,颤栗地说‘快停下,快停下'.”而在《西游记》书中第三回写道:“我们这海藏中,那一块天河底的神珍铁,这几日霞光艳艳,瑞气腾腾,敢莫是该出现,遇此圣也?”“龙王果引导至海藏中间,忽见金光万道。龙王指定道:’那放光的便是。‘”最初作为定海神珍的金箍棒“乃是一根铁柱子,约有斗来粗,二丈有馀长”.而且金箍棒还能被孙悟空随意变化,变成其他的物体,或者很多的数量,而它本身的性质仍然保留。书中也说,“金箍棒是海中珍,变化飞腾能取胜”.孙悟空也说自己的棍子“打石头如粉碎,撞生铁也有痕”.另外,苦桃太郎在出征讨伐桃太郎之前,毒龙献策说:“使用’飞行自在术‘,瞬间就到了日本,然后向空中吐气,不可思议的是黄云骤然升腾聚到眼前,他们乘坐上去。”空中飞翔的内容宛如《西游记》的描述,飞行的距离大约十二万三千四百五十六亿七千八百九十里。对应了《西游记》中“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去,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悟空又礼拜恳求,祖师却又传个口诀道:’这朵云,捻着诀,念动真言,攒紧了拳,将身一抖,跳将起来,一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路哩!‘”对于孙悟空筋斗云的描写。
  
  《鬼桃太郎》和《桃太郎》相比最大不同是《鬼桃太郎》包含了诸多《西游记》中的元素,如随心所欲变化的铁棒、飞行自在术等都带有西游特色的内容。可见尾崎红叶对于《西游记》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他在通读《西游记》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利用《西游记》的脍炙人口的元素写出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品。尾崎红叶是在日本把《西游记》作为文学创作素材并加以灵活运用的第一人。
  
  ( 二)《鬼桃太郎》将《西游记》元素本土化的意义。
  
  《鬼桃太郎》将《西游记》元素本土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向日本人民宣传中国古典文化作品,让日本人民加深对《西游记》情节的理解。日本人认为《鬼桃太郎》以桃太郎的故事为原型,但是中间运用到了大量《西游记》的元素,作为日本的儿童读物,有利于日本年轻一代对《西游记》一书的理解和培养这方面的兴趣,对于《西游记》在日本的传播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笔者认为,《鬼桃太郎》虽然运用了大量《西游记》元素,但是运用的是否融洽合理,对于《西游记》的内涵的理解是否只是停留于表面,都还是有待讨论的。
  
  中日双方各自从不同角度来评价《鬼桃太郎》这本书的积极意义还存在争议之处,也是源于双方对于《西游记》文化传播上的分歧。这也或多或少与两国人民对于《西游记》理解上的不同,以及翻译过程中会出现的错误和歧义有关。在对《西游记》的理解与相关翻译工作中,还是有不少日本学者会产生误解,例如对于主角师徒四人的形象的描绘,以及一些配角妖怪们的能力等方面的误解。由于《西游记》由半白话文写成,本身理解困难。另外,翻译《西游记》对于译者的汉学文化素养要求甚高,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不免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基于以上种种原因,虽然《西游记》融入日本社会难免有些障碍,但像芥川龙之介、曲亭马琴和中岛敦等,都利用了《西游记》中的元素结合日本本土传统文化进行新的创作,促进了《西游记》更好地为日本人民接受和理解。
  
  四、结语。
  
  《西游记》对尾崎红叶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其《鬼桃太郎》就是借鉴或者说改编《西游记》的典型之作。但是,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再创作需要适度,一但超越了度,就会变成过度解读,让人难以接受。例如: 在日本的相关影视文化作品中,有的将唐三藏原本的儒雅温和曲解变成了女子形象,有的将原本的故事情节也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这些改变让《西游记》的发源国---中国无法接受与理解,中国人认为这样的改编曲解了《西游记》的原貌,毁坏了《西游记》中人物形象,也失去了《西游记》所传达出的作品精神和内涵。所以,为了使中日文化深入交流和谐发展,需要在了解双方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双方文学着作进行翻译加工。必须在尊重双方的历史民族感情的基础上,对作品加以个人理解的合理改编或者二次创作。以《西游记》的背景或者素材为基础融入个人的情感经历、思想内涵,进行进一步加工,创作出新的富有生机的作品,对于加强加深两国文学文化交流有着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尾崎红叶。鬼も々たろう[M].东京: 博文馆,1891.
  [2] 勾艳军。日本近世小说家曲亭马琴的《续西游记》评价[C]/ /科学发展·协同创新·共筑梦想---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上)。天津: 天津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4.
  [3] 吴肖丹。想象的异域和世俗的奥义---日本浮世绘插图与《西游记》的接受[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7(4) :99-106.
  [4] 孙莉。《西游记》原型故事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4) :162-164.
  [5] 刘鹤霞。江户学者对《西游记》的翻译[D].长春: 长春工业大学,2014.
  [6] 吴承恩。西游记[M].济南: 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