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夏云瑚对进步戏剧及电影的推动

发布时间:2021-05-07 21:45:02

  摘    要:夏云瑚,重庆巴县(现重庆巴南区)人,中国着名电影实业家,是研究中国早期电影放映事业不可忽视的人物。夏云瑚先生于抗战前在西南地区经营电影与话剧业务,抗战爆发后,帮助共产党领导的进步电影和戏剧人士前往渝、蓉等地进行宣传。

  关键词:夏云瑚; 电影史; 国泰大戏院; 进步话剧;

  自1929年始,夏云瑚的生意重心由之前的制冰厂等实业转向了电影放映业,起初是常与上海的影业集团合作,安排各类影片在西南地区发行放映,之后与其他文化产业人士筹办国泰大戏院,成为其最大的股东,后期更是兼任重庆多家戏院的总经理,同时也曾在国民政府担任地方基层官员,直到抗战胜利前夕离开重庆。在重庆经营的这段时间里,夏云瑚一方面在生意上大胆引进各类进步文化作品,并为其宣传造势,另一方面在个人关系上与众多进步文化工作者交好,甚至在他们面临危险时给予帮助,这一系列举动帮助了进步思想在重庆地区的传播。

  一、夏云瑚对进步戏剧的推动

  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国内军民一体奋力抗敌,抗战情绪高涨。同年,怒吼剧社成立,该剧社组建成员全为业余演员,多是各单位的技术人员,学历较高,且本身或多或少具有演出经历,再加上社长余克稷的出色的舞台指挥,所以其第一场话剧《包围卢沟桥》就广受好评。这一出话剧首演就是在夏云瑚的国泰大戏院里上演的,这也是国泰大戏院第一次承接话剧演出。演出后,《新蜀报》载文誉之为:"重庆真正演剧,那是以怒吼剧社为历史纪元。"除了剧作本身的优良和主创人员的努力外,剧作能饱受好评也与夏云瑚对国泰大戏院环境的严格管理大有关系,当时的国泰大戏院在成立之初就破除中国传统剧院的陋习,禁止在院内叫卖杂物,更不允许携带食物,保证了戏院的干净与整洁。此后,随着观众的持续好评,怒吼剧社也开始了独具特色的街头演剧活动。

  由于上述剧团的精彩演出,重庆地区掀起了一阵"话剧热"的风潮,各种进步话剧在重庆、四川为首的大后方兴起,这也为抗战救亡的进步思想在普通大众中的传播提供了一项可靠稳定的途径。同时,这些进步话剧除了对于进步思想的宣传作用外,其带来的一系列号召爱国同胞募捐的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部队。紧接着,同年10月,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领导的在重庆地区所举办的第一届话剧节和1940年举办的第二届话剧节又加深了重庆地区人们对话剧的热爱之情。既然讲到了重庆地区的进步话剧,就不得不提"雾季公演",雾季公演是在日军对重庆主城进行战略轰炸时期,重庆各爱国剧社、团在日军轰炸的间歇时所组织的话剧公演活动。雾季通常是指重庆的10月到次年5月,此时的重庆大雾天气较多,日军出于飞机能见度低、容易出现飞行事故的考虑,战略轰炸的频率有所减少。自1941年开始一直到抗战结束的1945年,重庆地区的爱国剧团每年都会在雾季举行公演,地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了街头演出以外,也有许多在各个剧院举行的演出。街头演出自不必说,在剧院演出的话剧主要集中在当时有明显进步倾向的国泰大戏院。据之前的文献统计,最初的两个雾季共有30场话剧是在国泰大戏院上演的,这占到总剧目的一半以上。

  话剧由于其特殊的艺术形式,给观众带来的震撼力更大,再加上创作人员的独特个人魅力,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更为明显。进步话剧的创作者多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倾向,在创作时自然会把这种思想加入到剧作里面,但是光有优秀的作品是自然不够的,良好的演出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提供演出场地这一方面,夏云瑚先生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从某方面上看,作为戏院股东,提供演出场地这样的做法也有着经济利益和个人仗义性格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层面上,夏云瑚先生的确帮助了进步戏剧在重庆地区的传播,也让重庆地区的人们感受到了进步思想的优越性和先进性。

  二、夏云瑚对进步电影的推动

  在国统区,除了话剧对进步思想的宣传作用,电影--这样一种戏剧的"姊妹艺术"也在那样一个特殊时代发挥出了自身对进步思想的宣传作用。早在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中,坚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左翼电影理论家们就已经提出了"让电影在国民的文化层面上担负起教育及鼓动的作用""电影取材要选择反映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阴暗面的""电影要赤裸裸地把现实的矛盾不合理,摆在观众面前,使他们深刻地感觉社会变革的必要,是他们迫切地寻找自己的出路"等创作方针,同时也提出了"一切电影都服务于它所属的阶级""中国电影理论要从科学的社会主义的艺术理论出发,揭示艺术的本质,要把握历史的客观和阶级的主观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等电影批评理论。在这些理论主张下,左翼文艺工作者所创作的影片自然是多反映普通群众生活的艰辛,表达对腐败统治者深切痛恨的,在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核上与当时的"软性电影"及国民党的传统道德教化电影大相径庭,这也是进步影片的一大特点。抗战爆发后,进步电影在原有的抨击统治者丑恶、同情底层人民生活之外,还增加了对外来侵略者的憎恶,号召人民群众奋起反击的特点。

  在此,需要注意,有夏云瑚参股的电影院绝不止国泰电影院一家,还有新川戏院、上江戏院,这些都是有夏云瑚大股份的电影放映院,甚至到了后期,一园楚剧院这些原本不放映电影的戏院都转型为具有放映电影功能的影院。总的说来,除了少数能被唯一电影院独占放映版权的影片外,其余商业电影只要在重庆地区放映,就与夏云瑚有经济利益上的联系。除了放映方面,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抗战时期国统区最大的电影制作机构-中国电影制片厂(简称中制),虽然属于国民政府管辖,但在其主创部门中不乏许多具有先进思想的进步人士,他们利用中制这样一个物质资源丰富、影响力巨大的机构,谨慎地避过各种检察机关的刁难,将自身的进步思想融入工作中,创作出带有明显进步倾向的作品,并透过影院向观众传输了这样一种进步思想,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十分戏剧性的行为。这些作品虽然出自国民政府的管理机构,但其中内藏的进步思想却是不能忽视的,所以笔者也将一部分中制出品的影片作为进步影片讨论。

  根据民国时期的一些报刊记载,最早进入中国的苏联电影名为《亚洲风云》,描写了蒙古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争,但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陆续地有苏联影片在国统区大规模上映。1937年,夏云瑚为宣传《列宁在十月》《夏伯阳》等苏联影片,不惜耗资定制了一幅描绘列宁头像的巨大油画,并挂在了国泰大戏院的门口,这样的大胆之举不仅为国泰戏院带来了巨大的票房收益,也间接地向群众传达了一种呼吁无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根据之前的学者统计,1939年至1945年时期在重庆地区上映的苏联影片约有171部,除了影片本身,各影院为了宣传造势,在《新蜀报》《新华日报》《大公报》《商务日报》几家主流的报纸刊物上投放了306条长行广告,且在广告中抓住苏联影片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等主题大肆宣传,这一举动让许多未观看电影的报纸读者亦能粗浅地感受到苏联影片的进步思想内核。例如,1939年上映的苏联影片《雪中行军》,国泰大戏院就在《新华日报》上投放了显目的宣传广告,称其是"一九三八苏联影片翘楚",并呼吁:"现在我们的前线战士们-正在[雪中行军],现在我们的东北义勇军-正在[雪中行军],在冰天雪地中,浴血的苦斗,艰苦的抗战,终于把敌人驱出国境,得到最后的胜利,这是全民抗战声中,值得一看的影片。"

  在电影方面,夏云瑚先生并不像对于话剧那样做出了具有个人特色行为的贡献,更多的是一种在商业运作上扶持,不过,这种商业行为在现实中帮助了进步电影在人民群众中的流传,也让影片所携带的抗战救亡等进步思想在重庆地区传播。

  三、总结

  通过对夏云瑚先生在渝时期的戏剧和电影经营状况的梳理,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夏云瑚先生虽然没有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进步思想理念或自己的政治立场,但是其很多行为,或出于经济利益,或出于私人爱好的原因,切实地帮助了进步人士的工作和进步文化作品在重庆地区的宣传。首先是戏剧方面,由于自身私人友谊而带领文化界中的进步人士入川,随后又组织各进步戏剧团在自己占股的国泰大剧院中进行商演和义务演出。其次是电影方面,一边引进具有明显进步思想、呼吁群众反抗的苏联影片,另一边又与中制配合,放映许多中制出品的、由地下进步人士创作的影片,同时也出资在各大报纸上加大对进步电影的宣传力度。

  从一系列的史实记载和前人的描述中,可以发现在引进进步文化作品后,夏云瑚旗下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状况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侧面印证了进步思想文化对于夏先生的文化产业的帮助,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即便是在民国商品经济为主的经济环境下,以及国民政府统治的政治环境下,进步思想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追求的,是文化市场发展的一项必需品。
  参考文献
  [1] 李少白主编。中国电影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2] 严彦,熊学莉,张馨艺,王晓倩,苏韶红。陪都电影专史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
  [3] 石曼。国泰大戏院的抗战戏剧演出活动[J].抗日战争研究,1994,(03)。
  [4] 吴茵。战斗的友谊长青--忆电影事业家夏云瑚同志[J].电影艺术,1982,7.
  [5] 许浩然。战时重庆国泰大戏院话剧演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6] 刘畅。陪都重庆抗战中期放映业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点击联系客服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